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9:13


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需求侧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和系统。另外,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总能耗的快速增加,以建筑物为代表的终端用能为例,由于建筑物数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对于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每年在极速提高;同时,建筑温控负荷的用电占比也在逐年攀升,使得电网端季节性尖峰负荷快速增长,容易在夏季和冬季形成双负荷高峰。此外,建筑用能中用户在夏冬高峰负荷季中一天内对温控负荷的用电行为往往趋于一致,这进一步拉大了电网日负荷曲线的峰谷差。如何充分发挥建筑本体的能耗特性以及建筑内温控类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对建筑本体能耗的研究深入以及柔性负荷调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整体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成为可能。因此分析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评估指标,从而评估建筑整体未来调控周期内响应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调节裕度范围,对配合电网峰谷差调控,缓解电网增容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针对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的问题,考虑建筑本体能耗来评估建筑调节潜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缺少综合考虑建筑本体特性相对湿度以及各类人员热扰的建筑柔性调节潜力评估指标的相关技术。另外,空调和电采暖等温控负荷在建筑用能负荷用电中占据很大比例,且在现有负荷调控技术下,以牺牲用户舒适度为条件,通过控制温控负荷的用电行为来使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通常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以建筑用能整体为对象,通过考虑建筑本体能耗特性与其内部温控柔性负荷的调节潜力来评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成为研究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综合考虑建筑本体特性相对湿度以及各类人员热扰的建筑柔性调节潜力评估指标的相关技术,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建筑本体的能耗特性以及建筑内温控类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能力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包括:

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

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则在供热工况下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3)、(5)、(7);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2)、(4)、(6)、(8);

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所述I级舒适区和所述I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处于所述低温不舒适区和所述高温不舒适区之间;所述I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高于所述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冷工况,则在供冷工况下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9)、(11)、(13)、(15);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0)、(12)、(14)、(16);

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所述I级舒适区和所述I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处于所述低温不舒适区和所述高温不舒适区之间;所述I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高于所述I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冷工况,则在供冷工况下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7):

Q

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则在供热工况下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8):

Q

式中:Q

Q

式中:Q

进一步的,热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

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0):

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1):

式中:

冷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

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2):

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3):

式中:

进一步的,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对应公式为(24)和(25):

公式中:ΔW

其中,在供冷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在供热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具体包括:

获取原始固定参数数据以及随调度时段变化的时变数据;

判断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目标工况类型,根据所述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将所述原始固定参数数据和所述时变数据分别输入到相应的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中,得到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本体能耗、建筑储能调节信息以及建筑温控负荷制冷或者制热量调节信息;

根据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所述建筑储能调节信息以及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制冷或者制热量调节信息得到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用能能量调节信息;

根据所述建筑用能能量调节信息,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包括:

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

建筑用能柔性调节评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则在供热工况下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3)、(5)、(7);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2)、(4)、(6)、(8);

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冷工况,则在供冷工况下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9)、(11)、(13)、(15);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0)、(12)、(14)、(16);

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进一步的,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冷工况,则在供冷工况下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7):

Q

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则在供热工况下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8):

Q

式中:Q

Q

式中:Q

进一步的,热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

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0):

所述热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1):

式中:

冷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

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2):

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3):

式中:

进一步的,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对应公式为(24)和(25):

公式中:ΔW

其中,在供冷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在供热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具体包括:

获取原始固定参数数据以及随调度时段变化的时变数据;

判断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目标工况类型,根据所述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将所述原始固定参数数据和所述时变数据分别输入到相应的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中,得到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本体能耗、建筑储能调节信息以及建筑温控负荷制冷或者制热量调节信息;

根据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所述建筑储能调节信息以及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制冷或者制热量调节信息得到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用能能量调节信息;

根据所述建筑用能能量调节信息,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建筑本体的能耗特性以及建筑内温控类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能力,有效提高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的完整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冷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的划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热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的划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基于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对其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了供冷工况和供热工况下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结合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包括与温控设备配合使用的冷储能可调节能力模型和热储能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用户牺牲部分舒适度形成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建立了由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组成的建筑用能在下一个调控时段内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评估指标。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定了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计算流程,以定量评估建筑柔性负荷参与区域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从而为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奠定基础。其中,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计算流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具体的,将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定义为建筑整体作为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时的可调节裕度范围,由建筑用能在下一个调度时段可减少电能和可增加电能共同组成。为此,定义建筑用能在供冷工况和供热工况下的柔性调节潜力评估指标为:

式中:ΔW

在夏季供冷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冬季供热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

式中:Q

下面对构成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三部分模型分别阐述。

针对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在进行建筑用能柔性调节评估时,首先必须要保证用户处于舒适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调节,而用户的温度舒适区间往往存在一个范围,本发明利用用户所处的温度范围进行需求侧响应。当电网侧的负荷处于峰时段时,电网侧希望用户适当的降低用电量来削低用电高峰,所以此时用户可以适当的牺牲一些舒适度,降低用电量,从而降低电网侧峰时段的负荷量;当电网侧的负荷处于谷时段时,电网侧希望用户适当的提高用电量来填充用电低谷,所以此时用户可以将室内温度调节至自己最佳的温度舒适区间,从而提高电网侧谷时段的负荷量。因此,必须给出用户所处的环境温度的范围限值。比如确定室内舒适环境标准参数如表1所示。

表1室内舒适环境标准参数

由表1可知,室内舒适环境参数分为供热工况和供冷工况两类。其中,室内舒适等级在供热工况和供冷工况下分别分为两级,在供热工况下,I级舒适度温度高于II级温度舒适区间,在供冷工况下,I级舒适度温度低于II级温度舒适区间,在每一舒适等级之下,均有对应的相对湿度范围以及风速范围。

由于室内舒适环境的设计参数分为供热工况和供冷工况,因此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分别针对供冷工况和供热状况两种场景开展。

(1)供冷工况下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夏季的室内温度很难总是在设计规范中的I级或II级温度舒适区间范围之内,将室内温度低于I级温度舒适区间的温度区间称为低温不舒适区,将室内温度高于II级温度舒适区间的温度区间称为高温不舒适区。因此,供冷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划分如下图3所示。

在供冷工况下划分的每一个温度范围内,建筑用能均有相对应的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根据前述可知,建筑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夏季的建筑能耗,即前文提到的Q

具体的,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3)、(5)、(7);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2)、(4)、(6)、(8)。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当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时,对应类型温度舒适区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包括所述供热工况类型下I级温度舒适区间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II级温度舒适区间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低温不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以及高温不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热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供热工况下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同供冷状况相似,将室内温度低于II级舒适温度的温度区间称为低温不舒适区,将室内温度高于I级舒适温度的区间称为高温不舒适区,得到供热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划分如下图4所示。

本发明用ΔQ'

具体的,所述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9)、(11)、(13)、(15);对应目标环境温度范围的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包括如下(10)、(12)、(14)、(16)。其中,所述目标环境温度范围包括低温不舒适区、II级舒适区、I级舒适区以及高温不舒适区。当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冷工况时,对应类型温度舒适区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包括供冷工况类型下I级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II级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低温不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以及高温不舒适区对应的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若T

则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所述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制冷量的算法公式为:

式中:ΔQ′

针对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在夏季供冷工况和冬季供热工况下,由于建筑室内外温度的不同,造成建筑通过墙体、窗户等途径流动的能量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将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在夏季供冷工况下和冬季供热工况下分别展开进行描述。

针对夏季供冷工况下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在夏季供冷工况下,建筑能耗由建筑外墙、窗户散失冷量,太阳辐射补热以及室内热源散热对建筑内部产生的综合影响决定,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7),即此时建筑本体能耗Q

Q

若所述目标工况类型为供热工况,则在供热工况下所述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对应的表达式为(18):

Q

式中:Q

Q

式中:Q

通常人们所说的室外温度是指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即环境的干球温度。但是相对湿度、风速等因素对于人体的体感温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比如相对湿度超过人们舒适的相对湿度范围,人体会感觉到湿热,此时仅仅通过环境的干球温度就不能真实的反应人体体感温度,所以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定义Q

T

式中:T为环境的干球温度,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得到;RH为百分比形式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得到。

同夏季供冷工况下的建筑本体能耗模型类似,在冬季供热工况下,建筑能耗由建筑外墙、窗户散失热量,太阳辐射补热以及室内热源散热对建筑内部产生的综合影响决定,此时建筑本体能耗Q

针对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包括冷储能设备的可调节能力和热储能设备的可调节能力。

在供冷工况下,空调类制冷设备通常与冷储能设备(如冰蓄冷)搭配使用,在电价谷时段存储部分冷量,在电价峰时段或者建筑需要冷量的情况下给建筑提供冷量,以达到用户制冷费用尽量小的目的。与之匹配的冷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2):

所述冷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对应的所述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表达式如下(23):

式中:

同冷储能设备类似,在供热工况下,当建筑内部存在多余热量时可以利用热储能设备(如蓄热水箱、相变蓄热等)将其暂时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其释放。热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热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热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表达式如下:

式中:

步骤102: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具体如图2所示,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原始固定参数数据。所述原始固定参数数据包括建筑墙体、窗户围护结构等建筑围护结构固定参数,室内空气密度、比热容、各类热工系数等建筑内导热固定参数,以及建筑冷储能和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下限值等建筑储能设备固定参数。(2)获取输入的随调度时段变化的时变数据。所述时变数据包括:当前时刻(即t调度时段起始时刻)冷热储能已储能量、热储能已储能量、室内温度T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建筑本体的能耗特性以及建筑内温控类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能力,有效提高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效率和稳定性。

与上述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相对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由于该系统的实施例相似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请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即可,下面描述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的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请参考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具体包括如下部分:

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确定单元501,用于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

建筑用能柔性调节评估处理单元502,用于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实现的评估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建筑本体的能耗特性以及建筑内温控类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控的能力,有效提高建筑用能参与电网侧峰谷差调节效率和稳定性。

与上述提供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相对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由于该电子设备的实施例相似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请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即可,下面描述的电子设备仅是示意性的。如图6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601、存储器(memory)602和通信总线603,其中,处理器601,存储器602通过通信总线6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601可以调用存储器60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60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工况类型确定相应的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由建筑本体能耗模型、储能设备可调节能力模型以及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组成;基于所述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进行评估处理,确定目标调度时段对应的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裕度范围评估结果。

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 基于调节潜力指标的用户用电行为聚类分析方法和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293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