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改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质量浓度持续增长,其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淡水池塘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主要模式之一,在其他淡水类型(湖泊、水库、河沟等)养殖面积同比下降的背景下逆势上升5.50%,2018年总面积达2666.84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51.82%。为人们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的同时,水产饲料的大量粗放式使用,增加了淡水池塘和邻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有机碳沉积。

鱼类消耗饲料的氮中,平均只有25%转化为生物量,其余的以氨氮的形式排到水中。另外,相当比例的饲料碳被水中其他动物和微生物转化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或被贮存于池塘底泥中。此外,淡水池塘养殖中还会添加肥料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大量的碳氮输入有可能推动淡水池塘养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并向环境中排放。

现有技术下,对于淡水池塘减少碳排放量的措施大多数是利用再淡水池塘周围设置绿植进行吸附,或是利用添加药剂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前者较于后者更为安全环保,但此种方式下二氧化碳的吸附效果有限,为此,如何在保留安全环保的优点的同时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成了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旨在解决如何在保留安全环保的优点的同时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包括淡水池塘、贝类单元、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负碳单元和补光单元,所述贝类单元设置在淡水池塘内,所述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分别与淡水池塘相连,所述贝类单元用于将碳转化为贝壳的碳酸钙,所述负碳单元分布在淡水池塘、水循环单元的周边和内部,所述补光单元与负碳单元相邻,所述水循环单元是用于引导淡水池塘内的淡水,使其形成循环流动,所述负碳单元是利用植物吸收淡水池塘内部二氧化碳排放,所述补光单元是用于为负碳单元的植物提供光亮,所述过渡单元是为喂食以及负碳单元的移动提供位置;

所述水循环单元包括引流坡、引流沟和泵,所述引流坡和引流沟相连;

所述负碳单元包括可移动生态区、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

所述补光单元包括光强度监测仪、温度监测仪和高压钠灯;

所述过渡单元包括过渡槽和凹陷槽口,所述凹陷槽口设置在过渡槽的底端。

通过设置有水循环单元和负碳单元,其中水循环单元通过引流沟和引流坡的设置,形成了多道循环通水路线,使淡水池塘的水形成内循环,并形成活水流通,提高水质,进一步的,当淡水池塘内部进行排碳时,基于引流沟的深度小于淡水池塘的深度,水在引流沟中流通时,会明显提高流速,水的快速流动能激化碳排放,通过负碳生态区设置在引流沟中,从而在碳排放量大的地方集中对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吸附,进行光合反应后释放氧,再通过多功能生态区和可移动生态区对引流坡位置和淡水池塘内部二氧化碳进行高效吸附,同时通过设置有贝类单元,贝类单元通过将贝类分布在淡水池塘中,其中贝类通过将其他碳转变为贝壳的碳酸钙来减少碳排放,从而有效减少淡水池塘的碳排放量,增强环保意识。

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引流坡设置在淡水池塘的一侧,并与淡水池塘相连,且引流坡的底端最高点高于淡水池塘的顶部,所述引流沟设置有多条,且同时与引流坡相连,所述引流沟整体呈倾斜向下设置,且引流沟的另一端与淡水池塘相连,所述泵设置在引流坡和淡水池塘的连接处,用于将淡水池塘的淡水抽入引流坡中,所述可移动生态区是由大片狐尾藻构成,且狐尾藻的外壁罩有拉网,所述可移动生态区设置在淡水池塘的中间位置,且拉网固定在淡水池塘的四周,所述多功能生态区是由榔榆构成,均匀种植在引流沟的一侧,且紧贴引流,所述负碳生态区同时由狐尾藻构成,且狐尾藻的底端与外周设置有兜网,所述兜网固定在引流沟的中段,且狐尾藻的根部穿过兜网。

通过负碳生态区内使用兜网兜住狐尾藻,且狐尾藻的根部穿过兜网,从而利用兜网固定狐尾藻在引流沟内的位置,且不会使狐尾藻在水流运动下向一侧聚集,同时通过利用榔榆构成多功能生态区,榔榆具有耐寒、耐涝的特点,较适合生存在淡水池塘周边环境中,且榔榆结出的果子可以被鱼食用,从而降低饲料的支出,节省成本。

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光强度监测仪是用于监测周边环境亮度,判断是否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所述温度监测仪用于监测周边环境温度,判断碳排放量大小,所述高压钠灯用于提供光合作用的所需光亮,所述补光单元设置在多功能生态区的一侧,且高压钠灯的位置对准榔榆的树冠位置,所述补光单元同时设置在负碳生态区的一侧,且高压钠灯的位置对准狐尾藻叶面位置。

通过设置有补光单元,通过光强度监测仪监测环境亮度,判断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的周边环境是否满足光合作用亮度需求,且通过温度监测仪监测周边温度是否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其中温度越低碳排放量越少,当判定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且环境亮度不足时,高压钠灯自动打开,对狐尾藻与榔榆进行照射,从而使其能继续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为阴天等天气提供备用方案,对于阴雨天较多且温度较为温暖的南方来说,补光单元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能保障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顺应绿色生产需求。

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过渡槽是用于收集可移动生态区的狐尾藻,同时用于饲料的投放,所述凹陷槽口的底部低于淡水池塘的底端,用于收集动物粪便。

通过设置有凹陷槽口,当在过渡槽位置进行喂食时,会将鱼吸引至过渡槽位置,鱼产生的粪便与饲料的残料会积聚在凹陷槽口内,日常可通过对凹陷槽口进行打捞进行维护,降低了全塘维护的次数,进一步的,由于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会同步降低水温,在寒冷天气时,可通过拉动拉网,使可移动生态区内的狐尾藻进入并固定在过渡槽内,避免过渡降低水温影响鱼类生存。

由上可知,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包括淡水池塘、贝类单元、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负碳单元和补光单元,所述贝类单元设置在淡水池塘内,所述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分别与淡水池塘相连,所述贝类单元用于将碳转化为贝壳的碳酸钙,所述负碳单元分布在淡水池塘、水循环单元的周边和内部,所述补光单元与负碳单元相邻,所述水循环单元是用于引导淡水池塘内的淡水,使其形成循环流动,所述负碳单元是利用植物吸收淡水池塘内部二氧化碳排放,所述补光单元是用于为负碳单元的植物提供光亮,所述过渡单元是为喂食以及负碳单元的移动提供位置;

所述水循环单元包括引流坡、引流沟和泵,所述引流坡和引流沟相连;

所述负碳单元包括可移动生态区、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

所述补光单元包括光强度监测仪、温度监测仪和高压钠灯;

所述过渡单元包括过渡槽和凹陷槽口,所述凹陷槽口设置在过渡槽的底端。本发明提供的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具有集中对二氧化碳进行高效吸附,有效减少淡水池塘的碳排放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整体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水循环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负碳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补光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的过渡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主要应用于淡水池塘碳排放的场景。

参照图1-图6,一种减少碳排放的养殖池塘绿色生产系统,包括淡水池塘、贝类单元、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负碳单元和补光单元,贝类单元设置在淡水池塘内,过渡单元、水循环单元分别与淡水池塘相连,贝类单元用于将碳转化为贝壳的碳酸钙,负碳单元分布在淡水池塘、水循环单元的周边和内部,补光单元与负碳单元相邻,水循环单元是用于引导淡水池塘内的淡水,使其形成循环流动,负碳单元是利用植物吸收淡水池塘内部二氧化碳排放,补光单元是用于为负碳单元的植物提供光亮,过渡单元是为喂食以及负碳单元的移动提供位置;

水循环单元包括引流坡、引流沟和泵,引流坡和引流沟相连;

负碳单元包括可移动生态区、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

补光单元包括光强度监测仪、温度监测仪和高压钠灯;

过渡单元包括过渡槽和凹陷槽口,凹陷槽口设置在过渡槽的底端。

参照图1和图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引流坡设置在淡水池塘的一侧,并与淡水池塘相连,且引流坡的底端最高点高于淡水池塘的顶部,引流沟设置有多条,且同时与引流坡相连,引流沟整体呈倾斜向下设置,且引流沟的另一端与淡水池塘相连,泵设置在引流坡和淡水池塘的连接处,用于将淡水池塘的淡水抽入引流坡中。

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生态区是由大片狐尾藻构成,且狐尾藻的外壁罩有拉网,可移动生态区设置在淡水池塘的中间位置,且拉网固定在淡水池塘的四周。

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功能生态区是由榔榆构成,均匀种植在引流沟的一侧,且紧贴引流沟。

参照图1和图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负碳生态区同时由狐尾藻构成,且狐尾藻的底端与外周设置有兜网,兜网固定在引流沟的中段,且狐尾藻的根部穿过兜网,通过负碳生态区内使用兜网兜住狐尾藻,且狐尾藻的根部穿过兜网,从而利用兜网固定狐尾藻在引流沟内的位置,且不会使狐尾藻在水流运动下向一侧聚集,同时通过利用榔榆构成多功能生态区,榔榆具有耐寒、耐涝的特点,较适合生存在淡水池塘周边环境中,且榔榆结出的果子可以被鱼食用,从而降低饲料的支出,节省成本。

参照图1和图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光强度监测仪是用于监测周边环境亮度,判断是否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温度监测仪用于监测周边环境温度,判断碳排放量大小,高压钠灯用于提供光合作用的所需光亮。

参照图1和图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补光单元设置在多功能生态区的一侧,且高压钠灯的位置对准榔榆的树冠位置,补光单元同时设置在负碳生态区的一侧,且高压钠灯的位置对准狐尾藻叶面位置,通过设置有补光单元,通过光强度监测仪监测环境亮度,判断多功能生态区和负碳生态区的周边环境是否满足光合作用亮度需求,且通过温度监测仪监测周边温度是否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其中温度越低碳排放量越少,当判定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且环境亮度不足时,高压钠灯自动打开,对狐尾藻与榔榆进行照射,从而使其能继续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为阴天等天气提供备用方案。

参照图1和图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槽是用于收集可移动生态区的狐尾藻,同时用于饲料的投放,凹陷槽口的底部低于淡水池塘的底端,用于收集动物粪便,当在过渡槽位置进行喂食时,会将鱼吸引至过渡槽位置,鱼产生的粪便与饲料的残料会积聚在凹陷槽口内,日常可通过对凹陷槽口进行打捞进行维护,降低了全塘维护的次数,进一步的,由于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会同步降低水温,在寒冷天气时,可通过拉动拉网,使可移动生态区内的狐尾藻进入并固定在过渡槽内,避免过渡降低水温影响鱼类生存。

工作原理:使用时,水循环单元通过引流沟和引流坡的设置,形成了多道循环通水路线,使淡水池塘的水形成内循环,并形成活水流通,提高水质,进一步的,当淡水池塘内部进行排碳时,基于引流沟的深度小于淡水池塘的深度,水在引流沟中流通时,会明显提高流速,水的快速流动能激化碳排放,通过负碳生态区设置在引流沟中,从而在碳排放量大的地方集中对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吸附,进行光合反应后释放氧,再通过多功能生态区和可移动生态区对引流坡位置和淡水池塘内部二氧化碳进行高效吸附,同时通过设置有贝类单元,贝类单元通过将贝类分布在淡水池塘中,其中贝类通过将其他碳转变为贝壳的碳酸钙来减少碳排放,从而有效减少淡水池塘的碳排放量,增强环保意识,通过负碳生态区内使用兜网兜住狐尾藻,且狐尾藻的根部穿过兜网,从而利用兜网固定狐尾藻在引流沟内的位置,且不会使狐尾藻在水流运动下向一侧聚集,同时通过利用榔榆构成多功能生态区,榔榆具有耐寒、耐涝的特点,较适合生存在淡水池塘周边环境中,且榔榆结出的果子可以被鱼食用,从而降低饲料的支出,节省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3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