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踏板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3:46


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踏板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电动踏板安装在车辆的底盘,可为人们上下车提供方便。汽车电动踏板采用整体式踏板,即在汽车的底盘安装一块固定的踏板,电动踏板受收纳和展开轨迹的影响,踏板的板面宽度受到限制,导致乘员上下车时不容易寻找落脚点,影响乘员踩踏踏板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乘员踩踏踏板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直接增加踏板的宽度,然而,增加踏板的宽度会增加车体的宽度,导致会车时会带来不便,进而影响车辆正常的通过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踏板装置,该踏板装置不仅可满足乘员上下车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还不容易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节省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包括踏板,所述踏板包括定板和动板,所述动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定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相连,以使所述动板的第二端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动板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定板,且所述动板的顶面与所述定板的顶面大体平齐,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动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定板在所述定板的厚度方向上叠置;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对所述动板进行限位;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动板相连以驱动所述动板相对于所述定板可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动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在定板的第一端,动板的第二端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驱动组件驱动动板的第二端处于第一位置时,动板的顶面与定板的顶面大体平齐,以增加乘员与踏板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使乘员上下车时容易寻找落脚点,并且通过限位组件对动板进行限位,以提高乘员踩踏踏板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驱动组件驱动动板的第二端处于第二位置时,动板的至少部分与定板在定板的厚度方向上叠置,以减小乘员与踏板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使车辆在行使过程中还可以正常通行。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可通过调整动板相对于定板的位置来调整乘员与踏板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不仅可满足乘员上下车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还不容易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转轮组件,所述转轮组件设在所述定板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转轮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转轮组件相对于所述定板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转动,所述动板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轮组件相连,所述转轮组件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具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枢转部,所述枢转部与所述定板相连,且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锁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枢转部相对于所述定板可转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且所述动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配合,所述动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轮组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定板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本体相连以驱动所述本体可相对于所述定板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本体具有腔室,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围绕所述本体的周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腔室连通;卷簧,所述卷簧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卷簧用于驱动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止件包括基体,所述枢转部形成在所述基体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在所述基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在所述基体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从所述基体的第一侧向远离所述基体的第二侧凸出且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部倾斜,所述第二限位部从所述基体的第一侧向远离所述基体的第二侧凸出且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第一侧为朝向所述本体的弧形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拉线,所述拉线的一端设在所述腔室内且与所述卷簧相连,所述拉线可移动以带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定板可移动;动锚和定锚,所述动锚和定锚在所述定板上且间隔布置,所述动锚相对于所述定板可移动,所述动锚与所述锁止件相连,所述拉线穿设在所述动锚和所述定锚上,且所述拉线与所述动锚相连;线管,所述线管套设在所述拉线上且位于所述动锚和所述定锚之间;导线件,所述导线件设在所述定板上,所述导线件上具有开孔,所述拉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孔缠绕在所述卷簧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导线件和所述动锚之间,所述弹性件穿设在所述拉线上,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所述拉线的另一端在外力作用下可驱动所述拉线呈直线状态,以促使所述线管对所述动锚产生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脱离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线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之间成夹角,所述开孔设在所述第一段上,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二段相连且所述基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可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伸缩部件,所述伸缩部件与所述定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动锚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定锚设在所述伸缩部件上,所述伸缩部件与所述拉线的另一端相连以驱动所述拉线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锚具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穿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第一穿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穿孔的直径,所述拉线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线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为蜗轮蜗杆减速机,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与所述动板相连,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驱动所述动板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定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闭合状态的动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闭合状态锁止件和转轮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展开状态的动板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展开状态锁止件和转轮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定锚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使用蜗轮蜗杆减速机时踏板装置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使用蜗轮蜗杆减速机时踏板装置在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踏板;11、定板;12、动板;2、限位组件;21、转轮组件;211、本体;2111、腔室;2112、第一限位槽;2113、第二限位槽;212、卷簧;22、锁止件;221、第一限位部;222、第二限位部;223、枢转部;224、基体;3、驱动组件;31、拉线;32、动锚;33、定锚;331、第一部分;332、第二部分;3321、第一穿孔;3322、第二穿孔;34、线管;35、导线件;351、第一段;3511、开孔;352、第二段;36、弹性件;37、伸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包括踏板1、限位组件2和驱动组件3。踏板1包括定板11和动板12,动板12的第一端(如图4所示的动板12的第一端)与定板11的第一端(如图4所示的定板11的第一端)可转动地相连,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如图4所示的动板12的第二端)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动板12的第二端远离定板11,且动板12的顶面与定板11的顶面大体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动板12的顶面呈平面,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时,动板12的顶面和定板11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增加乘员与踏板1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使乘员上下车时容易寻找落脚点,提高乘员踩踏踏板1时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动板12的顶面呈向上凸出的弧面,以使动板12的顶面与人的脚底的弧度相适配,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时,动板12的顶面与定板11的顶面大体平齐,以提高乘员踩踏踏板1时的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动板12的第二端处于第二位置,动板12的至少部分与定板11在定板11的厚度方向上叠置。具体地,动板12的至少部分与定板11在定板11的厚度方向上叠置以减小乘员与踏板1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使车辆在行使过程中还可以正常通行。

限位组件2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对动板12进行限位。驱动组件3与动板12相连以驱动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可转动。如图4和图5所示,动板12的第二端处于第一位置。具体地,限位组件2对动板12进行限位,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位置时可保持稳定的状态,以提高乘员踩踏踏板1时的安全性,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位置时,保证动板12和定板11处于叠置状态时的稳定性,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可通过调整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的位置来调整乘员与踏板1的顶面的接触面积,不仅可满足乘员上下车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还不容易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限位组件2包括转轮组件21和锁止件22。转轮组件21设在定板11上,驱动组件3与转轮组件21相连以驱动转轮组件21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转动,动板12的第一端与转轮组件21相连,转轮组件21具有间隔布置的第一限位槽2112和第二限位槽2113。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轮组件21相对于定板11在第四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转轮组件21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三位置。动板12的第一端与转轮组件21相连,驱动组件3驱动转轮组件21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转动时,转轮组件21带动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转动,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至图6所示,锁止件22具有第一限位部221、第二限位部222以及位于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二限位部222之间的枢转部223,枢转部223与定板11相连,且驱动组件3与锁止件22相连以驱动枢转部223相对于定板11可转动,在第三位置,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且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位置,在第四位置,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位置。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驱动组件3驱动转轮组件21在第三位置时,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位置,这时,转轮组件21上的第一限位槽2112与第一限位部221向配合,以使转轮组件21不易受外力作用而相对于定板11产生转动,由此,保证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位置时更稳定。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驱动组件3驱动转轮组件21在第四位置时,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位置,这时,枢转部223相对于定板11转动,使得转轮组件21上的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脱离,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向配合,以使转轮组件21不易受外力作用而相对于定板11产生转动,由此,进一步地保证了动板12和定板11处于叠置状态时的稳定性,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转轮组件21包括本体211和卷簧212。本体211设在定板11上,驱动组件3与本体211相连以驱动本体211可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本体211具有腔室2111,第一限位槽2112和第二限位槽2113围绕本体211的周向间隔布置在本体211上,第一限位槽2112和第二限位槽2113与腔室2111连通。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转轮组件21包括本体211和卷簧212,以使转轮组件21的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节省成本。驱动组件3与本体211相连以驱动本体21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本体211转动时带动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转动,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限位槽2112和第二限位槽2113与腔室2111连通,本体211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一限位部221可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保持稳定的状态,本体211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脱离,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以使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二位置保持稳定的状态。

如图1至图6所示,卷簧212设在腔室2111内,卷簧212用于驱动本体21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具体地,卷簧212设在腔室2111内,驱动组件3与卷簧212相连。卷簧212逆时针转动时,驱动组件3在卷簧212的作用下逆时针回收至腔室2111内,卷簧212转动至第四位置,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位置,这时,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以使动板12和定板11保持稳定的状态。卷簧212顺时针转动时,驱动组件3在卷簧212的作用下从腔室2111内伸出,卷簧212转动至第三位置,动板1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位置,这时,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脱离,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以使动板12和定板11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锁止件22包括基体224,枢转部223形成在基体224的中间位置,第一限位部221形成在基体224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基体224的上端),第二限位部222形成在基体224的另一端(如图3所示的基体224的下端),且第一限位部221从基体224的第一侧(如图3所示的基体224邻近本体211的一侧)向远离基体224的第二侧(如图3所示的基体224远离本体211的一侧)凸出且朝向第二限位部222倾斜,第二限位部222从基体224的第一侧向远离基体224的第二侧凸出且朝向第一限位部221倾斜。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二限位部222位于基体224邻近本体211的侧面上,枢转部223设在定板11的第一端且相对于定板11可转动,以使本体211位于如图6所示的第三位置时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本体211位于如图3所示的第四位置时,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脱离,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

第一限位部221的一端与基体224的上端且邻近本体211的侧面相连,第一限位部221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本体211的方向凸出且朝向第二限位部222倾斜,以使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时不易受外力作用而脱离第一限位槽2112,进一步地保证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一位置保持稳定。

第二限位部222的一端与基体224的下端且邻近本体211的侧面相连,第二限位部222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本体211的方向凸出且朝向第一限位部221倾斜,以使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时不易受外力作用而脱离第二限位槽2113,进一步地保证动板12的第二端在第二位置保持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224的第一侧为朝向本体211的弧形面。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基体224邻近本体211的侧面为朝向本体211的弧形面,以使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或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时,基体224邻近本体211的侧面与本体211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或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驱动组件3还包括拉线31、动锚32、定锚33、线管34、导线件35和弹性件36。拉线31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拉线31的左端)设在腔室2111内且与卷簧212相连,拉线31可移动以带动本体211相对于定板11可移动。

具体地,拉线31的左端与卷簧212相连,卷簧212逆时针转动时,拉线31的左端在卷簧212的作用下逆时针回收至腔室2111内,卷簧212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第四位置,卷簧212带动动板12的第二端转至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卷簧212顺时针转动时,拉线31的左端在卷簧212的作用下从腔室2111内伸出,卷簧212转动至如图5所示的第三位置,卷簧212带动动板12的第二端转至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脱离,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

如图2和图5所示,动锚32和定锚33在定板11上且间隔布置,动锚32相对于定板11可移动,动锚32与锁止件22相连,拉线31穿设在动锚32和定锚33上,且拉线31与动锚32相连。线管34套设在拉线31上且位于动锚32和定锚33之间。具体地,动锚32靠近本体211设置,拉线31的右端依次穿过动锚32和定锚33,线管34设在动锚32和定锚33之间且穿设在拉线31上,线管34的右端与定锚33过盈配合,线管34的左端与动锚32相连,以使线管34的左端也可相对于定板11可移动,动锚32与枢转部223相连。

如图2和图5所示,导线件35设在定板11上,导线件35上具有开孔3511,拉线31的一端穿过开孔3511缠绕在卷簧212上。具体地,导线件35设在顶板上,拉线31的左端穿过开孔3511缠绕在卷簧212上,使得拉线31在卷簧212上缠绕时不易脱离卷簧212。弹性件36设在导线件35和动锚32之间,弹性件36穿设在拉线31上,弹性件36驱动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拉线31的另一端在外力作用下可驱动拉线31呈直线状态,以促使线管34对动锚32产生作用力,以使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脱离以及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

具体地,弹性件36为弹簧,结构简单,成本低。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动板12的第二端处于第二位置时,踏板1处于收回状态,拉线31的右端放松,拉线31在卷簧212的作用下逆时针回转并缠绕在卷簧212上,以将拉件收绕进腔室2111内,同时动板12的第二端收回到定板11下方,使得动板12的至少部分和定板11在定板11的厚度方向上叠置。由于拉线31处于放松的状态,使得线管34也处于放松状态,线管34在拉线31的延伸方向上也不产生朝向本体211的作用力,进而与线管34左端相连的动锚32也不受到朝向本体211的作用力,弹性件36由压缩状态变为伸长状态并产生弹性力,弹性力作用在动锚32上以使动锚32可相对于定板11转动,从而使得动锚32带动基体224的下端相对于定板11朝向本体211转动,使得第一限位部221与第一限位槽2112脱离,第二限位部222与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以防止动板12在外力的作用下自行打开。

如图1至图6所示,动板12的第二端处于第一位置时,踏板1处于打开状态,拉线31的右端受到拉力,由于收回状态时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配合,此时拉线31不能直接带动卷簧212转动,拉线31的右端不断受到拉力作用,迫使线管34趋向伸直状态,使得线管34在拉线31的延伸方向上产生朝向本体211的作用力,进而与线管34左端相连的动锚32受到朝向本体211的作用力,动锚32受到的朝向本体211的作用力对弹性件36进行压缩,从而使得动锚32带动基体224的上端相对于定板11朝向本体211转动,使得第二限位部222和第二限位槽2113脱离,继而卷簧212在拉线31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带动本体211从第四位置转至第三位置,动板12的第二端从第二位置转至第一位置,使得动板12的顶面和定板11的顶面大体平齐,这时,第一限位部221和第一限位槽2112配合,以使本体211在第三位置受到限位不再产生旋转,从而防止动板12在外力的作用下自行收回。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在使用时操作简单,且动板12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状态稳定,且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驱动组件3的结构简单,驱动组件3的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巧妙,操作性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导线件35包括第一段351和第二段352,第一段35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352的延伸方向之间成夹角,开孔3511设在第一段351上,基体224与第二段352相连且基体224相对于第二段352可转动。

具体地,第一段35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段35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二段352设在本体211上。第一段351的下端与第二段352的左端相连,以使第一段351和第二段352之间成夹角。开孔3511设在第一段351的上端,拉线31的左端穿过拉线31缠绕在卷簧212上,基体224与第二段352相连,且基体224相对于定板11和第二段352可转动。由此,导线件35的结构简单,还可使拉线31在卷簧212上缠绕时不易脱离卷簧2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驱动组件3还包括伸缩部件37,伸缩部件37与定板11的第二端(如图2所示的动板12的右端)相连,动锚32设在本体211上,定锚33设在伸缩部件37上,伸缩部件37与拉线31的另一端相连以驱动拉线31移动。

具体地,伸缩部件37与定板11的第二端相连,拉线31的右端设在伸缩部件37上,伸缩部件37驱动拉线31的右端以使拉线31的右端受到拉力或放松,使得卷簧21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从而调整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调整动板12相对于定板11转动时易操作,且省时省力。

具体地,伸缩部件37可为四连杆机构、五连杆机构或六联杆机构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定锚33具有第一穿孔3321和第二穿孔3322,第一穿孔332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穿孔3322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穿孔3321的直径大于第二穿孔3322的直径,拉线3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穿孔3322和第一穿孔3321,线管34的一端位于第二穿孔3322。

具体地,如图5和图7所示,定锚33包括第一部分331和第二部分332,第一部分331的一端与第二部分332的一端相连,第一部分33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部分332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部分331设在定板11上。第一穿孔3321和第二穿孔3322位于第二部分332上,且第一穿孔3321和第二穿孔3322相对设置,第一穿孔332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穿孔3322的中心轴线重合,且第一穿孔332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部分33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部分332的中心轴线正交,第二穿孔3322与第二部分332远离第一部分331的端面连通,第一穿孔3321的直径大于第二穿孔3322的直径,拉线31的左端依次穿过第二穿孔3322和第一穿孔3321,线管34的右端设在第一穿孔3321内,且线管34的右端与第一穿孔3321过盈配合。由此,定锚33的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节省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驱动组件3为蜗轮蜗杆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与动板12相连,蜗轮蜗杆减速机驱动动板12的第二端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地,蜗轮蜗杆减速机具有自锁功能,蜗轮蜗杆减速机设在定板11上,且蜗轮蜗杆减速机与动板12相连,以使蜗轮蜗杆减速机可驱动动板12的第二端在如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如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使用蜗轮蜗杆减速机驱动动板12的第二端相对于定板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时操作简单,且蜗轮蜗杆减速机可适用于不同底盘的汽车,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适用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汽车脚踏板人机验证的踏板臂机构、可调的汽车脚踏板人机验证装置和方法
  • 踏板面板、登车踏板、车辆登车踏板装置及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595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