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0:32


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臭氧发生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高压脉冲电离法为臭氧发生器常用的技术手段。由于臭氧生成反应特性,在臭氧生成后,若不将臭氧及时输出,则臭氧会过电离而重新转变为氧气,这对臭氧生成时十分不利的。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调节电源频率的方式来实现对臭氧转化率的控制,但由于臭氧发生在同一电离区域,改变电源频率并不能很好的减缓臭氧过电离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一种或多种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模块、高压模块、气路模块,其中:

所述地极模块包括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生成密闭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将所述高压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腔体内,并使所述高压模块与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分别生成第一气路、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气路、第二放电间隙,所述地极模块为金属导电材质;

所述高压模块包括高压电极、第一绝缘介质板、第二绝缘介质板、高压电极绝缘圈,所述高压电极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绝缘介质板、第二绝缘介质板密封连接,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板、第二绝缘介质板、高压电极绝缘圈后的所述高压电极的外圈与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圈密封连接;

所述气路模块还包括进气总口、出气总口、第一气路、第二气路,所述进气总口、出气总口与所述第一气路、第二气路连接,所述气路模块用于输入氧气,并将在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放电间隙中生成的臭氧输出。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还生成高压电缆口,所述高压电缆口用于通过高压电缆以实现所述高压模块的高压电极的通电。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还包括密封螺栓孔、贯穿螺栓孔,其中:

所述密封螺栓孔用于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将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固定连接;

所述贯穿螺栓孔用于多个臭氧发生器贯穿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间隙垫片,所述间隙垫片还包括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其中:

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放置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与所述高压模块的第一绝缘介质板之间,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与所述高压模块以生成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一放电间隙,以及生成第一气路;

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放置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与所述高压模块的第二绝缘介质板之间,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与所述高压模块以生成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二放电间隙,以及生成第二气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形状相同的第二预设高度的凹槽,用于分别将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中,完成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的密封固定;将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中,完成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的密封固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间隙垫片、第二间隙垫片的预设形状,使生成的所述第一气路的宽度沿气流方向逐级变窄;

基于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的预设形状,使生成的所述第二气路的宽度沿气流方向逐级变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气路模块还包括:第一进气连接孔、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连接孔、第二进气孔,其中:

所述进气总口、第一进气连接孔、第一进气孔预设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中,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第二进气孔预设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中;

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分别与所述与进气总口、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总口输入的氧气分别传输至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连接孔;

所述第一进气孔与第一气路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一气路;

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分别与第一进气连接孔、第二进气孔连接,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二进气孔;

所述第二进气孔与第二气路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二气路;

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第二进气连接孔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气路模块还包括第一出气连接孔、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连接孔、第二出气孔,其中:

所述出气总口、第一出气连接孔、第一出气孔预设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中,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第二出气孔预设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中;

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分别与所述与出气总口、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连接孔输出的臭氧通过出气总口输出;

所述第一出气孔与第一气路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气路生成的臭氧通过第一出气孔输出;

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分别与第一出气连接孔、第二出气孔连接,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输出的臭氧通过第一出气连接孔输出;

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与第二气路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气路生成的臭氧通过第二出气连接孔输出;

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第二出气连接孔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水路模块,所述水路模块包括进水口、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出水孔,其中:

所述进水口通过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中预设的第一水路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所述第二连接孔通过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中预设的第二水路与所述出水孔连接;

所述水路模块用于在所述臭氧发生器工作时,通过冷却液分别为所述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冷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还包括第一预设密封凹槽,所述第一预设密封凹槽用于放置第一密封圈以使所述第一预设密封凹槽与所述第二地极模块相对密封;

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所述第二地极模块还包括第二预设密封凹槽,所述第二预设密封凹槽用于放置第二密封圈以使所述第二预设密封凹槽与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相对密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高压电缆口密封圈,所述高压电缆口密封圈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放电间隙的密封,以及实现高压电缆相对所述地极模块的绝缘。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该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模块、高压模块、气路模块,水路模块,所述地极模块由包括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的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组成,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与所述高压模块分别生成双层密闭气路,且所述气路为逐级变窄结构,在所述双层密闭气路中发生臭氧转化时,可以由预设在地极模块中的水路模块散热。本公开的双层臭氧发生器可以通过水路模块实现对臭氧发生器的高效散热,同时由于气路为逐级变窄结构,既可以提高氧气转化率,又可以降低臭氧的过电离反应,大幅提升了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纵向剖面分解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内表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二地极模块内表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纵向剖面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及间隙垫片内表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二地极模块及气路模块纵向剖面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及气路模块纵向剖面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及水路模块横向剖面仰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第二地极模块及水路模块横向剖面俯视图。

附图标识:地极模块100、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高压电缆口130、高压模块200、高压电极210、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高压电极绝缘圈240、气路模块300、进气总口310、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第一进气孔312、第二进气连接孔313、第二进气孔314、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出气总口340、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第一出气孔342、第二出气连接孔343、第二出气孔344、水路模块400、进水口410、第一连接孔420、第二连接孔430、出水孔440、间隙垫片500、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软件硬化的模块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参考图1中所示,该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模块100、高压模块200、气路模块300,其中:

所述地极模块100包括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生成密闭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将所述高压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腔体内,并使所述高压模块与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分别生成第一气路320、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气路330、第二放电间隙,所述地极模块100为金属导电材质;

所述高压模块200包括高压电极210、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高压电极绝缘圈240,所述高压电极21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密封连接,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高压电极绝缘圈240后的所述高压电极210的外圈与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圈240密封连接;

所述气路模块300还包括进气总口310、出气总口340、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所述进气总口310、出气总口340与所述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连接,所述气路模块300用于输入氧气,并将在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放电间隙中生成的臭氧输出。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该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模块、高压模块、气路模块,水路模块,所述地极模块由包括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的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组成,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第二地极模块对置时与所述高压模块分别生成双层密闭气路,且所述气路为逐级变窄结构,在所述双层密闭气路中发生臭氧转化时,可以由预设在地极模块中的水路模块散热。本公开的双层臭氧发生器可以通过水路模块实现对臭氧发生器的高效散热,同时由于气路为逐级变窄结构,既可以提高氧气转化率,又可以降低臭氧的过电离反应,大幅提升了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效率。

下面,将对本示例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所示,所述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模块100、高压模块200、气路模块300,其中:

所述地极模块100包括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生成密闭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将所述高压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腔体内,并使所述高压模块与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分别生成第一气路320、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气路330、第二放电间隙,所述地极模块100为金属导电材质;

所述高压模块200包括高压电极210、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高压电极绝缘圈240,所述高压电极21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密封连接,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高压电极绝缘圈240后的所述高压电极210的外圈与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圈240密封连接;

所述气路模块300还包括进气总口310、出气总口340、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所述进气总口310、出气总口340与所述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连接,所述气路模块300用于输入氧气,并将在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放电间隙中生成的臭氧输出。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100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还生成高压电缆口130,所述高压电缆口130用于通过高压电缆以实现所述高压模块200的高压电极210的通电。如图3、图4、图6,均可从不同角度看出所述高压电缆口130的位置结构示意效果。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100还包括密封螺栓孔、贯穿螺栓孔,其中:

所述密封螺栓孔用于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将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固定连接;

所述贯穿螺栓孔用于多个臭氧发生器贯穿连接。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地极模块100还包含地极接线柱,所述地极接线柱用于将电源的地线与所述地极模块100连接,以为所述地极模块100供电,并与所述高压电极210形成放电回路。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电极210为铝板,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为陶瓷,所述高压电极210与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板220、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通过预烧制工艺贴合连接。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间隙垫片500,所述间隙垫片500还包括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其中:

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放置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与所述高压模块200的第一绝缘介质板220之间,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与所述高压模块200以生成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一放电间隙,以及生成第一气路320,所述第一气路320为双路单向气路,且与所述第二气路330相对密封,使从第一进气孔312进入的氧气只能沿着所述第一气路320的双路单向气路的预设方向流动;

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放置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与所述高压模块200的第二绝缘介质板230之间,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与所述高压模块200以生成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二放电间隙,以及生成第二气路330,所述第二气路330为双路单向气路,且与所述第一气路320相对密封,使从第二进气孔314进入的氧气只能沿着所述第二气路330的双路单向气路的预设方向流动。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地极模块100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内置相同预设形状的凹槽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形状相同的第二预设高度的凹槽,用于分别将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固定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中,完成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的密封固定;将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中,完成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的密封固定。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为0.1mm,第二预设高度为0.9mm,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的厚度为1mm,如图5所示,相比图3,将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通过标黑显示,可以看出,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嵌入至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中的示意效果。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一端嵌入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的凹槽中,一端与所述高压模块200的第一绝缘介质板220贴合连接,进一步提升了所述第一气路320的密封性;所述第三间隙垫片一端嵌入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的凹槽中,一端与所述高压模块200的第二绝缘介质板230通过贴合连接,进一步提升了所述第二气路330的密封性。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间隙垫片510、第二间隙垫片520的预设形状,使生成的所述第一气路320的宽度沿气流方向逐级变窄;

基于所述第三间隙垫片、第四间隙垫片的预设形状,使生成的所述第二气路330的宽度沿气流方向逐级变窄。

如图3、图4所示,分别所述第一气路320、第二气路330的气路逐级变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沿着图3中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的A-A`的切线的气路逐级变窄剖面示意图。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由于臭氧发生器中臭氧的生成特性,导致臭氧生成后,若过电离则会重新转变为氧气,所以需要在臭氧的反应初期,如图3、图4所示,通过较宽的气路以增大氧气电离反应面积,提高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效率,在转化完成后,将气路逐级变窄,以提高气体流速,使生成的臭氧尽量输出,减少臭氧过电离反应的发生。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如图7为沿着图3中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的B-B`的切线的气路模块300示意图,如图8为沿着图4中的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的B-B`的切线的气路模块300示意图,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气路模块300还包括: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第一进气孔312、第二进气连接孔313、第二进气孔314,其中:

所述进气总口310、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第一进气孔312预设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中,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313、第二进气孔314预设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中;

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311分别与所述与进气总口310、第一进气孔312、第二进气连接孔313连接,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总口310输入的氧气分别传输至第一进气孔312、第二进气连接孔313;

所述第一进气孔312与第一气路320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312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一气路320;

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313分别与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第二进气孔314连接,所述第二进气连接孔313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311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二进气孔314;

所述第二进气孔314与第二气路330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314输入的氧气传输至第二气路330;

所述第一进气连接孔311、第二进气连接孔313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如图7为沿着图3中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的B-B`的切线的气路模块300示意图,如图8为沿着图4中的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的B-B`的切线的气路模块300示意图,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气路模块300还包括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第一出气孔342、第二出气连接孔343、第二出气孔344,其中:

所述出气总口340、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第一出气孔342预设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中,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343、第二出气孔344预设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中;

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341分别与所述与出气总口340、第一出气孔342、第二出气连接孔343连接,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342、第二出气连接孔343输出的臭氧通过出气总口340输出;

所述第一出气孔342与第一气路320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气路320生成的臭氧通过第一出气孔342输出;

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343分别与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第二出气孔344连接,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343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344输出的臭氧通过第一出气连接孔341输出;

所述第二出气连接孔343与第二气路330连接,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气路330生成的臭氧通过第二出气连接孔343输出;

所述第一出气连接孔341、第二出气连接孔343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水路模块400,所述水路模块400包括进水口410、第一连接孔420、第二连接孔430、出水孔440,其中:

所述进水口410通过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中预设的第一水路与所述第一连接孔420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孔420与第二连接孔430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孔420与第二连接孔430在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对置时形成同轴心密封通路;

所述第二连接孔430通过在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中预设的第二水路与所述出水孔440连接;

所述水路模块400用于在所述臭氧发生器工作时,通过冷却液分别为所述臭氧发生器的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冷却。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第二地极模块120中均预设加工有预设个数的贯穿孔,将所述贯穿孔分别安装进水口410、数个堵口、第一连接孔420、第二连接孔430、出水孔440,使所述水路模块400形成循环水环路。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还包括第一预设密封凹槽,所述第一预设密封凹槽用于放置第一密封圈以使所述第一预设密封凹槽与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相对密封;

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所述第二地极模块120还包括第二预设密封凹槽,所述第二预设密封凹槽用于放置第二密封圈以使所述第二预设密封凹槽与所述第一地极模块110相对密封。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高压电缆口密封圈,所述高压电缆口密封圈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第二放电间隙的密封,以及实现高压电缆相对所述地极模块100的绝缘。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一种智能控制流速的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相关技术
  • 一种板式高效臭氧发生器
  • 一种超高浓度板式臭氧发生器
  • 一种高浓度陶瓷板式臭氧发生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14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