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电机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风电行业针对发热器件的主流散热形式是风冷接触换热或水冷间接换热,采用的外界冷源主要以风冷为主,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可以采用海水源作为冷源提供冷量。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大兆瓦发展趋势,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变流器等核心发热部件的散热需求也在不断升高,现有的利用风冷、水冷的散热系统难以保证足够的换热需求,而采用蒸汽压缩、半导体相变制冷等方式需要提供额外的输入电源,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电机组,旨在解决现有的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难以保证足够的换热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所述风电机组包括转动安装的传动轴、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端部的叶片以及发热部件,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包括:

冷却组件,形成有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上设有流体存储容器,流经所述冷却流路上的流体用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

散热制冷组件,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能够切换形成散热流路或者制冷流路,所述散热流路和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另一端连通于可调容积部,所述散热流路至少流经舱外散热器;以及,

相变制冷装置,包括固态相变部,以及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相变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所述传动轴,所述固态相变部与所述制冷流路热交换;

其中,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切换形成所述散热流路,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至所述舱外散热器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内;

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切换形成所述制冷流路,所述传动轴转动,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相变制冷,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所述可调容积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制冷流路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的冷量后,回流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

可选地,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形成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具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支路段和第二支路段,所述第二支路具有串联设置的第三支路段和第四支路段,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还形成有公共流路段,所述公共流路段与所述固态相变部热交换;

所述散热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和/或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用以切换所述第一支路段选择与所述第二支路段或者所述公共流路段连通,以使得形成的所述制冷流路具有不同的制冷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用以切换所述第三支路段选择与所述第四支路段或者所述公共流路段连通,以使得形成的所述散热流路具有不同的散热流动路径;

选择形成具有不同的制冷流动路径的制冷流路和/或形成具有不同的散热流动路径的散热流路组合,以使得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具有不同的冷却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两个第一三通阀,各所述第一三通阀包括三个第一连通口,各所述第一三通阀的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分别连接所述公共流路段和所述第一支路段,剩余的一个所述第一连通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段。

可选地,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两个第二三通阀,各所述第二三通阀包括三个第二连通口,各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两个所述第二连通口分别连接所述公共流路段和所述第三支路段,剩余的一个所述第二连通口连接所述第四支路段。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路上处在所述第二支路段两侧的部分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方向阀,用以单向导通流体自所述可调容积部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和/或,

在所述第二支路上处在所述第四支路段两侧的部分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方向阀,用以单向导通流体自所述流体存储容器至所述可调容积部。

可选地,所述散热制冷组件包括储液筒以及设于所述储液筒内活动安装的活塞杆;

所述可调容积部包括所述储液筒处在所述储液筒的底壁和所述活塞杆之间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传动轴上驱动连接有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一偏心轮与所述活塞杆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活塞杆活动。

可选地,所述可调容积部侧部连通有储气容器,所述储气容器与所述可调容积部之间设有有排气阀。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与所述传动轴驱动连接的第二偏心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偏心轮驱动连接的推杆结构,所述推杆结构具有直线活动行程,并与所述固态相变部驱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推杆结构包括:

承压杆,上端与所述第一偏心轮驱动连接;以及,

工作杆,通过连接部连接设置于所述承压杆下端,所述承压杆与所述工作杆均活动间隔套设于所述连接部内,以在间隔处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液压油,所述工作杆与所述固态相变部驱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储油腔连通有储油容器,所述储油容器与所述储油腔之间设有排液阀。

可选的,所述固态相变部在受到推杆结构的直线载荷作用下,固态相变部发生正向相变,潜热释放;当固态相变部受到推杆结构载荷卸载后,固态相变部发生逆向相变,潜热吸收,产生制冷作用。

可选地,所述散热制冷组件包括储液筒以及设于所述储液筒内活动安装的活塞杆,所述传动轴上驱动连接有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一偏心轮与所述活塞杆驱动连接;

其中,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推杆结构处在所述传动轴的同侧,所述第一偏心轮与所述第二偏心轮之间的相位差呈180°设置,以使得所述推杆结构与所述活塞杆的活动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冷却流路上还设有流体泵,所述流体存储容器的出口与所述流体泵的进口连通,所述流体泵用以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冷却流路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

可选地,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冷却流路的换热器,所述流体泵的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进口,所述换热器对应所述发热部件设置,以在所述流体泵驱动流体流至所述换热器后,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流体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设置多个,且多个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流体泵之间设置有冷量分配装置,用以分配流经至所述冷量分配装置的流体流至各个所述换热器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电机组,所述风电机组包括上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至少包括:

冷却组件,形成有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上设有流体存储容器,流经所述冷却流路上的流体用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

散热制冷组件,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能够切换形成散热流路或者制冷流路,所述散热流路和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另一端连通于可调容积部,所述散热流路至少流经舱外散热器;以及,

相变制冷装置,包括固态相变部,以及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相变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所述传动轴,所述固态相变部与所述制冷流路热交换;

其中,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切换形成所述散热流路,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至所述舱外散热器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内;

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上切换形成所述制冷流路,所述传动轴转动,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相变制冷,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所述可调容积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制冷流路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的冷量后,回流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冷却所述发热部件过程之中,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相变制冷,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以增大压力使所述可调容积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制冷流路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的冷量后,流经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再通过所述冷却流路与所述发热部件热交换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在流体冷却完所述发热部件后,需要对升温后的流体散热,所述散热制冷组件切换形成散热流路,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的容积,以减小压力使所述流体存储容器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至所述舱外散热器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内,进而完成了对流体的散热,便于流体的循环利用,本发明通过结合相变制冷技术,相较于现有的采用自然冷源制冷的散热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量,以提供足够的换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风电行业针对发热器件的主流散热形式是风冷接触换热或水冷间接换热,采用的外界冷源主要以风冷为主,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可以采用海水源作为冷源提供冷量。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大兆瓦发展趋势,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变流器等核心发热部件的散热需求也在不断升高,现有的利用风冷、水冷的散热系统难以保证足够的换热需求,而采用蒸汽压缩、半导体相变制冷等方式需要提供额外的输入电源,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电机组,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包括冷却组件1、散热制冷组件2和相变制冷装置3,所述冷却组件1形成有冷却流路11,所述冷却流路11上设有流体存储容器12,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上的流体用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上能够切换形成散热流路22或者制冷流路21,所述散热流路22和所述制冷流路21的一端均连通于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另一端连通于可调容积部24,所述散热流路22至少流经舱外散热器25;所述相变制冷装置3包括固态相变部31,以及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的驱动部32,所述驱动部32驱动连接所述传动轴4,所述固态相变部31与所述制冷流路21热交换,其中,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上切换形成所述散热流路22,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的容积,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22至所述舱外散热器25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在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上切换形成所述制冷流路21,所述传动轴4转动,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制冷,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的容积,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制冷流路21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冷量后,回流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过程之中,所述驱动部32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制冷,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的容积,以增大压力使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制冷流路21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冷量后,流经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再通过所述冷却流路11与所述发热部件6热交换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在流体冷却完所述发热部件6后,需要对升温后的流体散热,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切换形成散热流路22,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的容积,以减小压力使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22至所述舱外散热器25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进而完成了对流体的散热,便于流体的循环利用,本发明通过结合相变制冷技术,相较于现有的采用自然冷源制冷的散热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量,以提供足够的换热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散热需求较小时,本发明提供的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还能采用自然冷源的散热方式,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切换形成所述散热流路22,通过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散热流路22至所述舱外散热器25散热后,流经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再通过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切换形成所述制冷流路21,通过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经过散热后的流体流经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后再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态相变部31在受到所述推杆结构322的直线载荷作用下,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发生正向相变,潜热释放;当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受到所述推杆结构322载荷卸载后,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发生逆向相变,潜热吸收,产生制冷作用。其中,所述固态相变部31制冷的原理为:利用马氏体-奥氏体微观相变潜热进行制冷,在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受到应力载荷驱动后,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发生正向相变,所述固态相变部31由固态的奥氏体相向固态的马氏体相相变,相变过程所述固态相变部31潜热释放,该过程,固态相变材料的温度升高,当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受到的应力卸载后,所述固态相变部31会由马氏体相向奥氏体相相变,该过程,所述固态相变部31会吸收潜热,该过程,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温度降低,从而起到制冷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态相变部31与所述制冷流路21直接接触换热,能够提高换热效率,该换热形式可以是管内流动换热、管外流动换热、片状外流换热、丝状外流换热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采用的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材质以及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为固态合金类相变材质,例如可以是镍钛基、铜基、铁基的合金,形状可以是片状、管状以及丝状,亦可以为天然橡胶等材料,只需要能够在所述驱动部32的驱动下产生相变实现制冷作用即可,而且,本发明对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驱动形式不做具体限制,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应力类型可以是拉伸或压缩,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压缩的形式。

考虑到所述固态相变部31本身在相变时是先释放潜热后,再吸收潜热进行制冷,因此,可以使所述散热回路也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热交换,如此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冷却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上形成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支路211和第二支路221,所述第一支路211具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支路段2111和第二支路段2112,所述第二支路221具有串联设置的第三支路段2211和第四支路段2212,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上还形成有公共流路段23,所述公共流路段23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热交换;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26和/或第二切换装置27,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6用以切换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选择与所述第二支路段2112或者所述公共流路段23连通,以使得形成的所述制冷流路21具有不同的制冷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切换装置27用以切换所述第三支路段2211选择与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或者所述公共流路段23连通,以使得形成的所述散热流路22具有不同的散热流动路径;选择形成具有不同的制冷流动路径的制冷流路21和/或形成具有不同的散热流动路径的散热流路22组合,以使得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具有不同的冷却工作模式。

其中,当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6切换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选择与所述第二支路段2112连通,以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27切换所述第三支路段2211选择与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连通时,此时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为强迫冷却模式,工作过程为: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和所述第三支路段2211,并经过所述舱外散热器25散热后,流经至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再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经散热后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和第二支路段2112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后,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

当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6切换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选择与所述公共流路段23连通,以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27切换所述第三支路段2211选择与所述公共流路段23连通时,此时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为固态相变冷却模式,工作过程为:通过所述驱动部32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释放潜热时,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和所述公共流路段23,流体在经过所述公共流路段23时会吸收所述固态相变部31释放的潜热,并在流体经所述舱外散热器25时进行散热,最后流经至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吸收潜热时,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驱动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经散热后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至所述公共流路段23,流体在经过所述公共流路段23时,所述固态相变部31会吸收潜热以对流体制冷,经过冷却后的流体在流经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相较于自然冷源的散热方式,经过冷却后的流体的冷却散热效果更好。

另外两种散热流动路径的散热流路22组合的效果分别类同于上述两种,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6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为换向阀、电磁换向阀、分流阀或是多种阀门组合的形式等,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6包括两个第一三通阀261,各所述第一三通阀261包括三个第一连通口,各所述第一三通阀261的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分别连接所述公共流路段23和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剩余的一个所述第一连通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段2112,通过调节各所述第一连通口的开关,即可实现对流路的切换,而且采用三通阀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

同理地,本发明对所述第二切换装置27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为换向阀、电磁换向阀、分流阀或是多种阀门组合的形式等,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装置27包括两个第二三通阀271,各所述第二三通阀271包括三个第二连通口,各所述第二三通阀271的两个所述第二连通口分别连接所述公共流路段23和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剩余的一个所述第二连通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段2112。通过调节各所述第二连通口的开关,即可实现对流路的切换,而且采用三通阀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

而且,为了避免所述第一支路211中的流体回流,而影响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效果,进而确定好所述第一支路211的流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路211上处在所述第二支路段2112两侧的部分分别设有第一方向阀28,用以单向导通流体自所述可调容积部24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在所述第二支路221上处在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两侧的部分分别设有第二方向阀29,用以单向导通流体自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至所述可调容积部24,同理地,为了避免所述第二支路221中的流体回流,而影响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效果,进而确定好所述第二支路221的流动方向,在所述第二支路221上处在所述第四支路段2212两侧的部分分别设有第二方向阀29,用以单向导通流体自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至所述可调容积部24,值得一提的是,当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方向阀28和所述第二方向阀29时,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支路211和所述第二支路221的流动方向保持反向,提高流体流动的效率,进而提高所述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的整体冷却以及散热的效率。

为了便于调节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容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包括储液筒201以及设于所述储液筒201内活动安装的活塞杆202,所述可调容积部24包括所述储液筒201处在所述储液筒201的底壁和所述活塞杆202之间的部分,如此,可以通过活动所述活塞杆202以改变所述所述储液筒201的底壁和所述活塞杆202之间的部分的容积,进而实现调节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容积。

考虑到在调节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容积时需要驱动连接一个驱动装置,为了节约电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4上驱动连接有第一偏心轮203,所述第一偏心轮203与所述活塞杆202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活塞杆202活动,因所述传动轴4是通过风力驱动转动,是清洁能源,因此不需要再额外加设驱动杆装置,起到了节能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所述活塞杆202的部件活动的部件也可以为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轮203上的第一轴承,通过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活塞杆202驱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可以滚动球轴承、滑动轴承等,以提高传动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因所述第一偏心轮203驱动连接于所述传动轴4上,导致难以停止所述偏心轮的转动,在不需要对所述风电机组进行散热时,仍会驱动所述活塞杆202活动,以驱动流体流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调容积部24侧部连通有储气容器204,所述储气容器204与所述可调容积部24之间设有有排气阀205,当不需要驱动流体在流路中流动时,可以打开所述排气阀205,以起到泄压的作用,使得不会产生压差而使得流体在流路中流动。

考虑到所述固态相变部31在相变时需要应力源作为驱动,传统的固态相变制冷需要电机或万能试验机作为驱动源,设备较为笨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32包括与所述传动轴4驱动连接的第二偏心轮321,以及与所述第二偏心轮321驱动连接的推杆结构322,所述推杆结构322具有直线活动行程,并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驱动连接。如此,实现了将风电机组的动力系统与所述驱动部32进行结合,不需要额外的耗能电机或万能试验机,仅需布置偏心传动件即可为固态相变材料施加相变所需的应力,此外,所述固态相变部31在应力卸载过程中的对外做功的力能够直接回收给所述传动轴4,进一步提升了节能的效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两个所述相变制冷装置3,两个所述相变制冷装置3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偏心轮321机构之间的相位差呈180°设置,如此,使得其中一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受到应力载荷时,另一所述固态相变部31受到应力卸载,提升了换热效率的同时,使得所述传动轴4传递给电机的力保持平衡。

考虑到所述第二偏心轮321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的之间的存在较远的情况,导致所述推杆结构322较长而影响应力传递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结构322包括承压杆3221和工作杆3222,所述承压杆3221上端与所述第一偏心轮203驱动连接,所述工作杆3222通过连接部3223连接设置于所述承压杆3221下端,所述承压杆3221与所述工作杆3222均活动间隔套设于所述连接部3223内,以在间隔处形成有储油腔3224,所述储油腔3224内设有液压油,所述工作杆3222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驱动连接,如此,通过液压油连接所述承压杆3221和所述工作杆3222,能够减小所述承压杆3221的长度尺寸,以提高应力传动效率。

进一步地,因所述第二偏心轮321驱动连接于所述传动轴4上,导致难以停止所述偏心轮的转动,在不需要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时,仍会驱动所述推杆结构322活动,以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腔3224连通有储油容器33,所述储油容器33与所述储油腔3224之间设有有排液阀34,在不需要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时,可以打开所述排液阀34,如此,所述承压杆3221在受到所述第二偏心轮321驱动后,所述液压油会流经所述储油腔3224和所述储油容器33之间,不会将应力传递给所述工作杆3222,进而也不会驱动所述固态相变部31相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202与所述推杆结构322处在所述传动轴4的同侧,所述第一偏心轮203与所述第二偏心轮321之间的相位差呈180°设置,以使得所述推杆结构322与所述活塞杆202的活动方向相反,如此,可以使得所述相变制冷装置3与所述散热制冷组件2可以联动散热,例如,请参阅图1,在所述第二偏心轮321驱动所述推杆机构向下活动压缩所述固态相变部31产生潜热的同时,所述第一偏心轮203向上活动,调大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容积,以驱动流体自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流经所述公共流路段23和所述第三支路段2211,期间在流经所述公共流路段23时会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换热以吸收产生的潜热,并流经所述舱外散热器25后回流至所述可调容积部24,在所述第二偏心轮321驱动所述推杆机构向上活动,以使所述固态相变部31应力卸载吸收潜热的同时,所述第一偏心轮203向下活动,调小所述可调容积部24内的容积,以驱动流体自所述可调容积部24流经所述第一支路段2111和所述公共流路段23,期间在流经所述公共流路段23时会与所述固态相变部31换热以吸收产生的冷量,并流经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后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提高了冷却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路11上还设有流体泵13,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的出口与所述流体泵13的进口连通,所述流体泵13用以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如此,为流经于所述冷却流路11内的流体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而且如此设置,当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装有流体时,可以启动所述流体泵13,以驱动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冷却流路11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起到快速冷却的作用,可以用以应对突发状况。

进一步地,考虑到流经至所述发热部件6的流体还需要回流至所述流体存储容器12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1还包括设于所述冷却流路11的换热器14,所述流体泵13的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14的进口,所述换热器14对应所述发热部件6设置,以在所述流体泵13驱动流体流至所述换热器14后,所述换热器14通过所述流体以冷却所述发热部件6,通过所述换热器14能够将所述发热部件6冷却至一定温度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风电机组的发热部件6具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所述发热部件6自左向右分别为齿轮箱、发电机和变压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4设置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器14能够对应多个所述发热部件6设置,且多个所述换热器14与所述流体泵13之间设置有冷量分配装置15,用以分配流经至所述冷量分配装置15的流体流至各个所述换热器14中,使得冷却方式具有针对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所述风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电机组的散热系统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新型风电塔筒及包括该塔筒的风电机组
  • 一种考虑风电并网条件下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机组组合方法
  • 一种计及风电预测误差时序相关性和机组启停调峰的含风电-光热电力系统机组组合方法
  • 一种风电塔筒内附件柔性连接结构、风电塔筒及风电机组
技术分类

0612011649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