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经编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经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经编机。

背景技术

作为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已知有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具备一对前侧提花梳栉(日文:ジャカードバー)以及一对后侧提花梳栉的构成。前侧提花梳栉以及后侧提花梳栉分别是半针距(half gauge)的提花梳栉(以下称为“半针距提花梳栉”)。

在以往周知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如图11所示那样,各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F1、JB—F2、JB—B1、JB—B2具备织针的一半数量的提花导纱器(日文:ジャカードガイド)(图中的1根纵线与1个提花导纱器相当)。

若着眼于前侧提花梳栉JB—F1、JB—F2,则在一方半针距提花梳栉JB—F1和另一方半针距提花梳栉JB—F2中提花导纱器的位置(编织机宽度方向的位置)有所不同。详细来讲,这2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F1、JB—F2的提花导纱器交替地配置。

在后侧提花梳栉JB—B1、JB—B2,也与前侧同样,交替地配置有2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B1、JB—B2的提花导纱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8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上述的以往周知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正在研究分别对4个半针距提花梳栉供给不同颜色的纱线。并且,正在研究以下方法:在经编织物之中的每个位置,仅在任意1个半针距提花梳栉上形成线圈,将该位置设为该半针距提花梳栉的纱线的颜色。

但是,如上述那样,由于对于每个半针距提花梳栉而言提花导纱器的位置(编织机宽度方向的位置)都不同,所以,在该方法中,对于纱线的每种颜色,该纱线出现于经编织物表面的位置(线圈纵行)都是不同的。因而,导致了在某种颜色的区域和另一种颜色的区域发生偏移。这样的偏移会影响经编织物的美观度。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表面漂亮的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还提供能实现该编织方法的经编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是如下[1]的构成。

[1]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作为多个织针的列具备前侧织针列以及后侧织针列,作为排列有多个提花导纱器的提花梳栉具备一对前侧提花梳栉以及一对后侧提花梳栉,上述前侧提花梳栉以及上述后侧提花梳栉分别是半针距提花梳栉,作为排列有多个导纱器的地梳栉(日文:地ガイドバー),具备设在比上述前侧提花梳栉靠前侧的位置的至少1个前侧地梳栉和设在比上述后侧提花梳栉靠后侧的位置的至少1个后侧地梳栉,其特征在于,4个上述半针距提花梳栉在编织机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具备提花导纱器。

另外,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是如下[2]~[7]的构成。

[2]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1]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利用上述前侧地梳栉来编织前侧底布,利用上述后侧地梳栉来编织后侧底布,在规定位置,选择4个上述半针距提花梳栉之中的1个,利用所选择的上述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出使纱线跨过后侧底布的2个以上线圈纵行且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在相同的规定位置,分别利用未选择的3个上述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出使纱线插入到上述前侧底布中的针织组织。

[3]如[2]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位置至少存在4个,在每个上述规定位置选择不同的上述半针距提花梳栉。

[4]如[2]或[3]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选择的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出使纱线在上述前侧底布和上述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

[5]如[2]或[3]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选择的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出使纱线仅在上述后侧底布形成线圈且该纱线的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部分被插入到上述前侧底布中的针织组织。

[6]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选择的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出使纱线在上述后侧底布进行2针的针前垫纱(overlap)的针织组织。

[7]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设置多个上述后侧地梳栉,利用最靠近上述后侧提花梳栉的上述后侧地梳栉,在上述前侧底布上形成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经编机以及编织方法,能编织出表面漂亮的经编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横向观看经编机时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的梳栉的配列的图。

图2是示出从上方观看经编机时的织针以及导纱器的配置的图。

图3是由地梳栉以及提花梳栉获得的组织图。

图4是在后侧底布形成任意提花纱线的线圈时由提花梳栉获得的组织图。

图5是将所有的提花纱线插入到前侧底布时由提花梳栉获得的组织图。

图6是经编织物的后侧底布的平面图。

图7是在后侧底布形成任意提花纱线的线圈时由提花梳栉获得的组织图的变更例。

图8是在后侧底布形成任意提花纱线的线圈时由提花梳栉获得的组织图的变更例。

图9是梳栉GB6的组织图的变更例。

图10是梳栉GB8的组织图的变更例。

图11是示出从上方观看以往周知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时的织针以及导纱器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进行了适当变更的构成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本实施方式的经编机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是经编机的宽度方向(以下称为“编织机宽度方向”)。另外,图1的左右方向是经编机的前后方向(以下称为“编织机前后方向”)。在图1中,左是前(前侧),右是后(后侧)。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经编机是具备前侧织针列FN和后侧织针列BN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前侧织针列FN以及后侧织针列BN分别将多根织针在编织机宽度方向排列成一列。前侧织针列FN是用于编织前侧底布的织针的列,后侧织针列BN是用于编织后侧底布的织针的列。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是具备前侧的一对提花梳栉JB2、JB3(以下称为“前提花梳栉JB2、JB3”)和后侧的一对提花梳栉JB4、JB5(以下称为“后提花梳栉JB4、JB5”)的所谓双提花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对于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每一个,都在编织机宽度方向排列了多根提花导纱器。

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进行用于编织基本组织的基本运动。随之,分别设于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多个提花导纱器进行用于编织基本组织的基本运动。

除了用于编织基本组织的基本运动之外,这些提花导纱器还能分别通过提花机构的作用而独立地位移。因而,多个提花导纱器能分别进行不同的运动。若提花机构进行作用,则提花导纱器相比基本组织的编织中的位置在编织机宽度方向位移了1G的距离(邻接的2根织针的间隔)。提花机构既可以仅在针前垫纱时作用,又可以仅在针背垫纱(underlap)时作用,还可以在针前垫纱和针背垫纱双方时作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经编机在比前提花梳栉JB2、JB3靠前侧的位置具备至少1个地梳栉(前侧地梳栉),在比后提花梳栉JB4、JB5靠后侧的位置具备至少1个地梳栉(后侧地梳栉)。

在图1中,作为比前提花梳栉JB2、JB3靠前侧的地梳栉,具备1个地梳栉GB1。另外,作为比后提花梳栉JB4、JB5靠后侧的地梳栉,具备3个地梳栉GB6、GB7、GB8。在地梳栉GB1、GB6、GB7、GB8的每一个中,都在编织机宽度方向排列了多根导纱器。

地梳栉GB1、GB6、GB7、GB8分别进行用于编织针织组织的基本运动。分别设于地梳栉GB1、GB6、GB7、GB8的多个导纱器与提花导纱器不同,不能进行与设在相同地梳栉上的其他导纱器不同的运动。

在图2中示出了地梳栉GB1、GB6、GB7、GB8的导纱器等的配置。在图2中,左右方向是编织机宽度方向,上下方向是编织机前后方向。另外,在图2中,GB1、GB6、GB7、GB8的列中所描画的纵线分别是指导纱器。另外,JB2~JB5的列中所描画的纵线分别是指提花导纱器。另外,FN以及BN的列中所描画的圆形分别是指织针。在实际的经编机中,设置了比图2多的导纱器以及织针。

如图2所示那样,地梳栉GB1、GB6、GB7、GB8分别是全针距(full gauge)的梳栉(guide bar)。即,在地梳栉GB1、GB6、GB7、GB8的每一个,每1英寸的导纱器的根数与每1英寸的织针的根数相同,且在与各织针对应的位置配置各导纱器。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那样,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是半针距的提花梳栉。在此,每1英寸的提花导纱器的根数是每1英寸的织针的根数的一半数量,将以相对于2根织针设置1根提花导纱器的比例来配置提花导纱器而成的提花梳栉称为“半针距的提花梳栉”。

若合并2个提花梳栉JB2、JB3,则凑齐了与织针根数相同数量的提花导纱器。另外,若合并2个提花梳栉JB4、JB5,则凑齐了与织针根数相同数量的提花导纱器。由图2可知,在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每一个,按每2根织针配置了1根提花导纱器。

并且,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各自的提花导纱器配置在编织机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因而,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提花导纱器在编织机前后方向呈列地排列。

在图1的配列中,至少从地梳栉GB1至地梳栉GB6为止能在前侧织针列FN进行针前垫纱。另外,至少从前提花梳栉JB2、JB3至地梳栉GB8为止能在后侧织针列BN进行针前垫纱。对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进行从未图示的纱架牵出的纱线的通纱(通纱是指使纱线通过导纱器)。

前侧织针列FN、后侧织针列BN、地梳栉GB1、GB6、GB7、GB8以及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基本运动由控制部来控制。另外,提花机构的作用由与控制基本运动的上述控制部相同或者不同的控制部来控制。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的经编机具有与周知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同样的结构。

利用以上结构的经编机来编织经编织物。编织方法的概略如下所述。

首先,在编织经编织物时,分别在地梳栉GB1、GB6、GB7、GB8的所有导纱器上进行纱线通纱。由此,在地梳栉GB1、GB6、GB7、GB8,分别通纱与1个织针列所具有的织针数量相同的根数的纱线。另外,分别在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所有提花导纱器上分别进行纱线通纱。由此,在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通纱数量为1个织针列所具有的织针数量的一半的纱线。

如此进行了纱线通纱的地梳栉GB1、GB6、GB7、GB8的各导纱器以及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各提花导纱器相对于前侧织针列FN以及后侧织针列BN的各织针进行动作,由此进行经编织物的编织。

在编织经编织物时,利用前侧的地梳栉GB1编织前侧底布。另外,如后述那样从地梳栉GB6供给的纱线被编入前侧底布,因而,可以说地梳栉GB6也进行前侧底布的编织。另外,与前侧底布的编织并进地,利用后侧的地梳栉GB7、GB8编织后侧底布。

进而,与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的编织并进地,形成由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得到的组织。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各自的提花机构根据位置而发挥不同作用,由此,从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供给的纱线(以下称为“提花纱线”)根据位置而形成不同组织。作为不同组织,可列举使提花纱线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形成线圈的组织、使提花纱线在任何底布都不形成线圈地插入前侧底布的组织等。

被编入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的提花纱线出现在这些底布的表面而形成提花花纹。在此,提花花纹是指由出现在经编织物的表面的提花纱线形成的花纹。另外,被编入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双方的提花纱线将这些底布连结起来。

另外,从地梳栉GB6(最接近后提花梳栉JB4、JB5的后侧地梳栉)供给的纱线在前侧底布形成线圈而被编入前侧底布。因而,处于比地梳栉GB6靠前侧的位置的提花纱线之中的成为插入组织的部分,被从地梳栉GB6供给的纱线压入前侧底布。这样被压入前侧底布的插入纱线可以说是被插入前侧底布。

接下来说明的是编织方法的更详细的例子。图3~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组织图。在各组织图中,F表示由前侧织针列FN编织的线圈横列,B表示由后侧织针列BN编织的线圈横列。

在图3中示出了由地梳栉GB1、GB6、GB7、GB8得到的针织组织。另外,也示出了由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得到的针织组织的基本组织。基本组织是指提花机构不作用的场合的针织组织。

如图3的(a)所示那样,地梳栉GB1的针织组织是在前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若以编链号表示图3的(a)的针织组织,则是0—1—1—1/3—2—2—2//。如此由地梳栉GB1编织前侧底布。

另外,在这样的编链号的表述中,以“/”区分的范围内的4个数字之中的最初2个(上例中的0-1以及3-2)表示对前侧织针列FN的织针的作用,后2个(上例中的1—1以及2-2)表示对后侧织针列BN的织针的作用。

另外,如图3的(d)所示那样,地梳栉GB6的针织组织是在前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若以编链号表示图3的(d)的针织组织,则是1—0—0—0/0—1—1—1//。通过如此将从地梳栉GB6供给的纱线编入前侧底布,处于比地梳栉GB6靠前侧的位置的提花纱线被压入前侧底布。

另外,如图3的(e)所示那样,地梳栉GB7的针织组织是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若以编链号表示图3的(e)的针织组织,则是0—0—0—1/1—1—1—0//。另外,如图3的(f)所示那样,地梳栉GB8的针织组织是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若以编链号表示图3的(f)的针织组织,则是2—2—0-1/1-1-3-2//。

这样,后侧底布由2个地梳栉GB7、GB8编织。由2个地梳栉GB7、GB8编织的该针织组织是经绒编链组织(由编链组织和进行2针以上的针背垫纱的经绒组织构成,是经绒组织的纱线被压入编链纱线的组织)的一种。经绒编链组织作为伸缩性小的稳定组织而为人所知。

在图3中也示出了由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得到的基本组织。如图3的(b)所示那样,由前提花梳栉JB2、JB3得到的基本组织是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另外,由前提花梳栉JB2、JB3得到的基本组织是提花纱线跨过2根织针被编入的针织组织(因而,在经编织物10中,提花纱线跨过2个线圈纵行)。图3的(b)的基本组织的编链号是1—0—1—0/1—2—1—2//。

如图3的(c)所示那样,由后提花梳栉JB4、JB5得到的基本组织是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另外,由后提花梳栉JB4、JB5得到的基本组织是提花纱线跨过2根织针被编入的针织组织(因而,在经编织物10中,提花纱线跨过2个线圈纵行)。图3的(c)的基本组织的编链号是1—0—1—0/1—2—1—2//。图3的(b)、(c)的基本组织各自的纱线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市松棋盘方格图案。

在图4以及图5中示出了提花机构不作用时的针织组织。在图4以及图5中,以虚线表示由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得到的上述的基本组织,以实线表示提花机构作用时由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得到的针织组织的例子。

另外,各针织组织图中,图中的H表示不使提花机构作用。在该场合,提花导纱器处于与编织基本组织时相同的位置。另外,图中的T表示使提花机构作用。在该场合,提花导纱器从编织基本组织的位置位移。T和H记载在1个织针位置的上下段,上段的T或者H表示在针前垫纱时使提花机构作用或者不使提花机构作用,下段的T或者H表示在针背垫纱时使提花机构作用或者不使提花机构作用。

图4的针织组织是用于将任意1个提花梳栉的纱线编入后侧底布并使之在后侧底布的表面(经编织物的后侧的表面)出现的针织组织。图4(a)的针织组织是不使提花机构作用而实现的针织组织,与图3的(b)、(c)的基本组织相同。另外,图4(b)的针织组织是在基本组织的全部线圈横列在针背垫纱时以及或者针前垫纱时使提花机构作用了时的针织组织。图4(b)的针织组织的编链号是1—1—1—1/2—2—2—2//。

由图可知,图4(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编入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出现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上。另外,该提花纱线跨过2根织针被编入。另外,该提花纱线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市松棋盘方格图案。

图4(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由于被编入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所以,将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连结起来。详细来讲,形成于前侧底布的针编弧和形成于后侧底布的针编弧由形成这些针编弧的提花纱线的沉降弧连结到一起。这样,也将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形成针编弧并将两底布连结的纱线称为“双面毛圈绒头”。

另外,图4(b)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插入前侧底布,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都不出现。在成为图4(b)的针织组织时,提花纱线不连结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

另外,图5是全部的提花纱线都被插入前侧底布时的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针织组织。图5的针织组织与图4(b)的针织组织相同。图5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插入前侧底布,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都不出现。另外,图5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不连结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

另外,若提花纱线被插入到前侧底布与后侧底布之间,则该插入部分本身会变得不稳定。但是,通过如上述那样将从地梳栉GB6供给的纱线编入前侧底布,提花纱线的插入部分被压入前侧底布而变得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时,进行以上说明过的图3~图5的针织组织的编织。具体来讲,利用地梳栉GB1、GB6、GB7、GB8编织图3的针织组织。

与之并进地,在经编织物的规定位置,选择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中的任意1个,该被选择的提花梳栉的针织组织成为图4(a)的针织组织。并且,剩余的3个提花梳栉的针织组织成为图4(b)的针织组织。于是,仅图4(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编入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在经编织物设置多个位置,在每个位置选择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中的任提花梳栉意,利用该被选择的提花梳栉编织图4(a)的针织组织。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时,在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中分别通纱不同颜色的纱线。另外,在编织后侧底布的地梳栉GB7、GB8中,通纱与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不同的纱线。此时,在地梳栉GB7和地梳栉GB8中通纱相同颜色的纱线。另外,各纱线的原材料、粗度(纤细度)没有限定。作为纱线的原材料,可采用丝绸或棉等天然纤维、聚酯制或尼龙制的合成纤维等。另外,作为纱线,可采用长丝纱线或短丝纱线等各种纱线。

在如此通纱的状态下,如上述那样,在每个经编织物的位置,将从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之中选择的1个提花梳栉的提花纱线编织成图4(a)的针织组织,将其他的提花梳栉的提花纱线编织成图4(b)的针织组织。由此,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中的该部分的颜色成为所选择的提花梳栉的提花纱线的颜色。

这样的位置在经编织物之中设置至少4处,在每个位置选择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中的任意提花梳栉来编织图4(a)的针织组织。并且,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被选择至少1次。

另外,在经编织物的一部分,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针织组织成为图5的针织组织。图5的针织组织的纱线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都不出现。因而,在图5的针织组织的部分,前侧底布的表面的颜色成为地梳栉GB1、GB6的纱线的颜色,后侧底布的表面的颜色成为地梳栉GB7、GB8的纱线的颜色。

这样,在经编织物之中,形成出在后侧底布的表面有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任意提花纱线出现的部分、在后侧底布的表面没有任何提花出现的部分。其结果,在后侧底布中,在每个部分形成出颜色不同的提花花纹。

如上述那样,在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通纱不同颜色的纱线,在地梳栉GB7、GB8进一步通纱不同的纱线,因而,在后侧底布形成出由5种颜色组成的提花花纹。另外,在前侧底布,也在每个部分形成出颜色不同的提花花纹。

图6的经编织物10是由上述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编织的由图3~图5的针织组织构成的经编织物10。在图6描绘出了经编织物10的后侧底布的表面。该经编织物10一体地编织出被用于鞋子鞋帮的鞋帮部分11及其周边部分12。在鞋帮部分11,从靠近鞋舌的部分起依次设有第1部分21、第2部分22、第3部分23以及第4部分24。

第1部分21~第4部分24以及周边部分12各自的颜色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1是黄色,第2部分22是白色,第3部分23是淡蓝色,第4部分24是青色。另外,周边部分12是接近灰色的颜色。

在编织图6的经编织物10时,在地梳栉GB1通纱半透明的纱线,在提花梳栉JB2通纱黄色的纱线,在提花梳栉JB3通纱白色的纱线,在提花梳栉JB4通纱淡蓝色的纱线,在提花梳栉JB5通纱青色的纱线,在地梳栉GB6~GB8通纱半透明的纱线。在此,在地梳栉GB1、GB6~GB8所通纱的半透明的各纱线是单丝纱线。另外,在提花梳栉JB2~JB5所通纱的纱线(提花纱线)是加工纱线。

在经编织物10的整体上,利用地梳栉GB1、GB6~GB8进行图3的针织组织的编织。另一方面,由提花梳栉JB2~JB5得到的针织组织根据位置而有所不同。

在编织第1部分21时,利用穿通黄色的纱线的提花梳栉JB2,编织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图4(a)的针织组织。另外,利用其他的提花梳栉JB3~JB5,编织将提花纱线插入前侧底布的图4(b)的针织组织。因而,在提花纱线之中仅有黄色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第1部分21成为黄色。

在第2部分22时,利用穿通白色的纱线的提花梳栉JB3,编织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图4(a)的针织组织。另外,利用其他的提花梳栉JB2、JB4以及JB5,编织将提花纱线插入前侧底布的图4(b)的针织组织。因而,在提花纱线之中仅有白色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第2部分22成为白色。

在编织第3部分23时,利用穿通淡蓝色的纱线的提花梳栉JB4,编织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图4(a)的针织组织。另外,利用其他的提花梳栉JB2、JB3以及JB5,编织将提花纱线插入前侧底布的图4(b)的针织组织。因而,在提花纱线之中仅有淡蓝色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第3部分23成为淡蓝色。

在编织第4部分24时,利用穿通青色的纱线的提花梳栉JB5,编织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图4(a)的针织组织。另外,利用其他的提花梳栉JB2、JB3以及JB4,编织将提花纱线插入前侧底布的图4(b)的针织组织。因而,在提花纱线之中仅有青色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第4部分24成为青色。

这样,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形成出由颜色区分开的第1部分21~第4部分24构成的提花花纹。另外,在第1部分21~第4部分24,由于提花纱线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形成线圈,所以,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连结起来。

另外,由于提花纱线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形成线圈,所以,在经编织物10的前侧底布的表面也形成与后侧相同的提花花纹。

另外,在编织周边部分12时,由提花梳栉JB2~JB5得到的针织组织原则上成为图5的插入组织。可是,优选的是在周边部分12也连结前侧底布与后侧底布。于是,在周边部分12的各处,利用任意提花纱线编织图4(a)的针织组织。

相对于通过以上的方法编织后的经编织物,进行热定型等精加工。实际由经编机编织的经编织物是多个鞋帮部分11纵横排列的构成。在编织后的适当工序中,从1个经编织物切分提取多个鞋帮部分11。所提取的鞋帮部分11作为鞋子的鞋帮来使用。

根据以上说明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以及由它进行的编织方法,能编织出表面漂亮的经编织物。

详细来讲,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设有一对前侧提花梳栉JB2、JB3以及一对后侧提花梳栉JB4、JB5,这些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分别是半针距提花梳栉。因而,能在规定位置通过所选择的任意1个半针距提花梳栉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通过剩余的3个半针距提花梳栉编织将提花纱线插入前侧底布的针织组织。

并且,在4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2、JB3、JB4、JB5通纱不同颜色的提花纱线,实现上述的针织组织的编织,由此,在每个位置能仅使颜色不同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能形成出漂亮的提花花纹。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4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2、JB3、JB4、JB5如图2那样在编织机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具备提花导纱器。因而,任意半针距提花梳栉的提花纱线都能在后侧底布的相同线圈纵行形成线圈。因而,在4个半针距提花梳栉JB2、JB3、JB4、JB5通纱不同颜色的提花纱线,如上述那样在进行了在每个位置仅使颜色不同的纱线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的编织时,不会在不同颜色的位置的边界发生偏移。因此,能形成出没有偏移的漂亮的提花花纹。

另外,在半针距提花梳栉中,针对2根织针仅设置1根提花导纱器。因而,在各个提花纱线仅被编入后侧底布的1个线圈纵行的场合,有提花纱线编入的线圈纵行和没有提花纱线编入的线圈纵行交替地存在,会在经编织物产生由提花纱线的颜色形成的竖条纹。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方法中,由于跨过后侧底布的2个以上线圈纵行编入提花纱线,所以,提花纱线被编入全部的线圈纵行。因而,不会在经编织物产生由提花纱线的颜色形成的竖条纹,提花纱线形成线圈的位置的整体看上去是该提花纱线的颜色。

在此,作为跨过后侧底布的2个以上线圈纵行编入提花纱线的针织组织,编织出在后侧底布形成市松棋盘方格图案的针织组织。因此,在经编织物的规定位置,特定颜色的提花纱线以在后侧底布形成市松棋盘方格图案的方式显现,若从远处观看后侧底布,则该规定位置的整体看上去成为该颜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方法中,提花纱线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规定位置存在至少4个,在每个规定位置选择不同的半针距提花梳栉。因而,能在经编织物形成出由4种颜色构成的提花花纹。进而,通过在后侧地梳栉GB7、GB8通纱与任意提花纱线都不同的颜色的纱线,能将经编织物的后侧底布形成为5种颜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方法中,利用半针距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中的任意提花梳栉,编织出提花纱线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由此,不仅能在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双方形成提花花纹,还能由提花纱线将前侧底布与后侧底布连结。

另外,由于利用最靠近后侧提花梳栉JB4、JB5的后侧地梳栉GB6在前侧底布形成线圈,所以,能将提花纱线向前侧底布按压,能使提花纱线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方法中,作为后侧底布的针织组织,利用2个地梳栉GB7、GB8编织经绒编链组织。因而,经编织物整体成为伸缩性小的稳定的经编织物。

对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可应用以下说明的多个变更例之中的任意1个。另外,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可以组合以下说明的多个变更例之中的任意2个以上来加以应用。另外,除了以下的变更例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变更例1>

图7所示的是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针织组织的变更例。图7的(a)、(b)都是提花机构作用而进行的编织的针织组织。

图7的(a)的针织组织是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而不在前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该针织组织的编链号是1—1—1—0/2—2—1—2//。图7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仅被编入后侧底布而仅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另外,图7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中的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部分(图7的(a)中以箭头指向该部分)被插入前侧底布。另外,图7的(b)的针织组织与图4(b)的针织组织相同。图7的(b)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插入前侧底布,在后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前侧底布的表面都不出现。

在该变更例的编织时,在经编织物的规定位置,4个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之中的任意1个针织组织成为图7的(a)的针织组织,剩余的3个提花梳栉的针织组织成为图7的(b)的针织组织。于是,在该规定位置,仅图7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出现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其他的提花纱线不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通过在每个位置选择不同的提花梳栉,在后侧底布形成多色的提花花纹。

另外,在前侧底布的表面,没有任何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提花纱线出现。因而,在利用该变更例的针织组织的经编织物中,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形成提花花纹,但在前侧底布的表面未形成提花花纹。前侧底布的表面成为地梳栉GB1和GB6的纱线的颜色。

在该变更例的场合,图7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中的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部分被插入前侧底布。若按压该插入部分而使其稳定,则为了连结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地梳栉GB6的针织组织被设为变更例3(参照图9)的针织组织。根据变更例3的针织组织,由于地梳栉GB6的纱线被编入前侧底布,所以,地梳栉GB6的纱线将图7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的插入部分压入前侧底布。进而,根据变更例3的针织组织,地梳栉GB6的纱线将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连结起来。

<变更例2>

图8所示的是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针织组织的变更例。图8的(a)、(b)都是提花机构作用而进行的编织的针织组织。

图8的(a)的针织组织是在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该针织组织的编链号是1—0—2—0/1—2—1—3//。由编链号可知,编织图8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梳栉在前侧织针列FN的织针进行1针量的针前垫纱,在后侧织针列BN的织针进行2针量的针前垫纱。另外,图8的(b)的针织组织与图4(b)的针织组织相同。图8的(b)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被插入前侧底布,在后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前侧底布的表面都不出现。

在该变更例的编织时,在经编织物的规定位置,提花梳栉JB2、JB3、JB4、JB5之中的任意1个针织组织成为图8的(a)的针织组织,剩余的3个提花梳栉的针织组织成为图8的(b)的针织组织。于是,仅图8的(a)的针织组织的提花纱线出现在前侧底布的表面以及后侧底布的表面,其他的提花纱线不在后侧底布的表面出现。并且,在经编织物的每个位置选择不同的提花梳栉JB2、JB3、JB4、JB5。

在图2所示的经编机中,在提花梳栉JB2、JB3、JB4、JB5的每一个,相对于2根织针配置仅1根提花导纱器。因而,在进行任意1个提花梳栉在后侧织针列BN的织针仅进行1针量的针前垫纱的针织组织(例如图4(a)的针织组织)的编织的场合,在后侧底布中,在出现提花纱线的线圈的相邻线圈没有提花纱线出现。

但是,根据该变更例,由于提花纱线在1个线圈横列中跨过2个线圈纵行形成线圈,所以,在后侧底布在出现提花纱线的线圈的相邻线圈也出现提花纱线,进而在后侧底布中的所有线圈都出现提花纱线。因而,后侧底布中的颜色变浓,提花花纹变鲜明。

另外,作为图8的(a)的针织组织的变更例,也有提花梳栉不在前侧织针列FN的织针进行针前垫纱的针织组织。在该针织组织的场合,提花纱线中的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部分被插入前侧底布。

<变更例3>

图9所示的是地梳栉GB6的针织组织的变更例。由图9可知,地梳栉GB6的针织组织是以下针织组织:在前侧底布在全部线圈横列形成线圈,在后侧底布中每隔1个线圈横列形成线圈。图9的针织组织若以编链号表示,则是1—0—0-1/0-1-1-1//。

通过如此将地梳栉GB6的纱线编入前侧底布以及后侧底布,前侧底布和后侧底布连结在一起,前侧底布与后侧底布之间的中间层稳定。另外,提花纱线被压入前侧底布。

<变更例4>

图10所示的是地梳栉GB8的针织组织的变更例。该变更例中的地梳栉GB8的针织组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是在后侧底布形成线圈的针织组织。可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地梳栉GB8的针织组织中,纱线跨过3个线圈纵行被编入(也就是,纱线在针织组织的1个重复单位之中沿线圈纵行方向(纬向)往复3针距),与此相对,在该变更例的地梳栉GB8的针织组织中,纱线仅跨过2个线圈纵行被编入(也就是,纱线在针织组织的1个重复单位之中沿线圈纵行方向(纬向)往复2针距)。

若以编链号表示图10的针织组织,则是1—1—0—1/1—1—2—1//。如此仅跨过2个线圈纵行地编入纱线,沿线圈纵行方向(纬向)的横移幅度小,因而后侧底布变薄。

<变更例5>

经编织物除了鞋子的鞋帮之外,还可以作为衣料、室内装饰、小件物品等的原材料进行使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FN…前侧织针列;BN…后侧织针列;JB2、JB3…前提花梳栉;JB4、JB5…后提花梳栉;GB1、GB6、GB7、GB8…地梳栉;10…经编织物;11…鞋帮部分;12…周边部分;21…第1部分;22…第2部分;23…第3部分;24…第4部分。

相关技术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制作经编织物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经编机和经编织物
  • 制作经编织物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经编机和经编织物
技术分类

061201165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