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一种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桩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抗拔桩是一种用于抵抗如地下水浮力和海水浮力等上拔荷载的桩,其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

现有技术为了提高桩的抗拔桩的承载能力,通常将抗拔桩的长度增长或直径增大,来提高抗拔桩的承载能力;但增长长度和增大直径都需要使用更多的材料,这就使得成本增高,同时,对于临时使用的抗拔桩,增长长度和增大直径虽然可以提高抗拔桩的承载能力,但也使得抗拔桩更难回收,回收拔出抗拔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无法回收,成本进一步增高。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抗拔桩的结构无法兼顾承载能力和成本的问题。

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拔桩,其包括:

桩体,所述桩体具有用于插入地下的埋入段,以及与所述埋入段连接的侧周面;

抗拔机构,所述抗拔机构设置于所述埋入段上,所述抗拔机构包括若干抗拔板,若干所述抗拔板均可沿所述桩体的径向伸缩;

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桩体中,且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抗拔机构连接,所述转轴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抗拔板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或内缩。

可选的,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伸出所述桩体;

所述抗拔机构还包括固定板和伸缩控制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埋入段,若干所述抗拔板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板和伸缩控制板之间,所述固定板配合所述伸缩控制板对所述抗拔板进行轴向限位以及径向导向;

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固定板,并与所述伸缩控制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带动所述伸缩控制板同步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控制板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或内缩。

可选的,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固定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板本体上的圆形通孔、若干第一径向轨道和若干第一导向块;所述圆形通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本体的中心,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圆形通孔,并可相对所述圆形通孔转动;

若干所述第一导向块一一对应设置于若干第一径向轨道远离所述固定板本体的中心的一端处,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所述抗拔板沿径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背离所述固定板本体的一端对所述抗拔板进行轴向限位。

可选的,若干所述抗拔板均包括:抗拔板本体、限位孔,以及设置于所述抗拔板本体的角平分线上第二径向轨道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设置有导向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导向本体两端处的导向第一端和导向第二端,所述导向第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径向轨道中,且与所述固定板本体轴向限位,所述导向本体与所述限位孔连接,所述导向第二端与所述伸缩控制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径向导轨滑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伸缩控制板上设置有若干弧形轨道,所述导向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轨道中,所述弧形轨道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导向块沿所述第一径向轨道滑动;

若干所述弧形轨道均具有轨道第一端和轨道第二端,当所述第二导向块位于所述轨道第一端时,所述抗拔板处于收缩状态;

当所述第二导向块位于所述轨道第二端时,所述抗拔板处于伸出所述侧周面的状态。

可选的,若干所述弧形轨道至所述伸缩控制板的中心的间距,均沿所述轨道第二端至轨道第一端的方向递减。

可选的,若干所述抗拔板包括若干第一抗拔板和若干第二抗拔板,若干第一抗拔板和若干第二抗拔板沿轴向分布,若干所述第一抗拔板之间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干所述第二抗拔板之间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抗拔板与所述第二抗拔板沿圆周方向错位设置。

可选的,若干第一抗拔板和若干第二抗拔板沿轴向堆叠设置。

可选的,沿圆周方向上,若干所述第一抗拔板均位于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二抗拔板之间。

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抗拔桩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S10、将所述抗拔桩移动到指定打桩点,并通过转动转轴带动若干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内缩;

步骤S20、对所述抗拔桩施加压力,将所述埋入段沉到预定深度,其中,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自所述打桩点露出;

步骤S30、通过转动所述转轴,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伸出所述侧周面,完成抗拔桩埋设;

步骤S40、当回收所述抗拔桩时,通过反向转动所述转轴,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缩回所述侧周面内,并拔出所述抗拔桩。

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抗拔桩及抗拔桩的施工方法,所述抗拔桩包括桩体、抗拔机构和转轴,抗拔机构设置有括若干抗拔板,通过设置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抗拔机构连接,旋转转轴的另一端使转轴转动,转轴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抗拔板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或内缩,当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时,抗拔桩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使抗拔桩的承载能力提高,并且可以缩小所述桩体的直径,在保障承载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抗拔桩的长度或直径,减少了成本,当需要回收抗拔桩时,将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内缩,使抗拔桩更易拔出回收,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立体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又一立体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4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转轴与抗拔部的配合关系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又一仰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5中沿Ⅰ-Ⅰ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5中沿Ⅱ-Ⅱ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7中的A处放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抗拔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伸缩控制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中提供的抗拔桩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抗拔桩;11、桩体;12、抗拔机构;13、转轴;111、埋入段;112、侧周面;121、固定板;122、抗拔板;123、伸缩控制板;124、固定板本体;125、圆形通孔;126、第一径向轨道;127、第一导向块;128、抗拔板本体;129、限位孔;130、第二径向轨道;131、第二导向块;132、导向本体;133、导向第一端;134、导向第二端;135、弧形轨道;136、轨道第一端;137、轨道第二端;138、连接孔;139、第一抗拔板;140、第二抗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抗拔桩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重载铁路桥梁和大型地下室,用来抵抗地下水向上的浮力作用;抗拔桩还常用于海洋浮式平台的系泊系统,用来抵抗风浪带来的上拔荷载。在一些大型工程中,抗拔桩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现有技术常通过增大桩长或者桩径的方式来提高桩的抗拔承载能力,但成本较高;同时,在一些工程中,需要用到临时抗拔桩,因为拔出废弃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临时抗拔桩使用完成后大多废弃掉,而废弃抗拔桩的处理是待解决的难题,同时把废弃抗拔桩遗弃又会造成环境污染。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抗拔桩10,所述抗拔桩10包括桩体11、抗拔机构12和转轴13;所述桩体11具有用于插入地下的埋入段111,以及与所述埋入段111连接的侧周面112,埋入段111埋入地下,使得侧周面112与土体接触,为抗拔桩10提供承载能力;所述抗拔机构12设置于所述埋入段111上,用于增强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抗拔机构12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当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抗拔机构12相当于增长长度和增大直径,这样设置能进一步减小抗拔桩10的直径,缩短抗拔桩10的长度,降低抗拔桩10的成本;所述抗拔机构12包括若干抗拔板122,若干所述抗拔板122均可沿所述桩体11的径向伸缩,即所述抗拔机构12由若干个可沿桩体11的径向伸缩的抗拔板122组成,所述抗拔板122用于提高所述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和抗拔能力,即抗拔板122沿桩体11的径向伸出,使得抗拔板122与土体接触,与土体摩擦接触,将地上荷载传递给土体或将其他荷载传递给土体;此外,抗拔桩10还包括一个转轴13,所述转轴13转动连接于所述桩体11中,且所述转轴13的一端与所述抗拔机构12连接,所述转轴13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抗拔板122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122相对所述侧周面112伸出或内缩,所述伸出是指的所述抗拔板122相对所述侧周面112凸出设置的,所述内缩是指的,所述抗拔板122与所述侧周面112对齐设置或者相对所述侧周面112内凹;具体地,在施工过程中,将抗拔桩10的埋入段111插入地下,埋入段111设置有抗拔机构12,抗拔机构12设置有若干抗拔板122,而抗拔机构12与转轴13连接,当需要增加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时,通过旋转转轴13,使得抗拔板122相对侧周面112伸出,使得抗拔桩10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当需要回收抗拔桩10时,通过旋转转轴13,使得所有抗拔板122相对侧周面112内缩,使得抗拔桩10变得更易于拔出和回收;本申请所提供的抗拔桩10可以缩小所述桩体11的直径,在保障承载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抗拔桩10的长度或直径,减少了成本,而且,抗拔桩10在回收时也更加便捷;通过控制抗拔板122的伸缩,可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善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降低成本并且在回收时更加方便,提高抗拔桩10使用的可持续性;抗拔桩10的长度更短,直径也可以设计的更小,更容易沉入地下,也提高抗拔桩10的施工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13背离所述抗拔机构12的一端伸出所述桩体11,方便连接转轴13;所述抗拔机构12还包括固定板121和伸缩控制板123,所述固定板121固定连接于所述埋入段111,若干所述抗拔板122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和伸缩控制板123之间,所述固定板121与伸缩控制板123配合,对若干所述抗拔板122进行轴向限位和径向导向,使抗拔板122不能脱离抗拔机构12,并能进行径向伸缩;所述转轴13穿过所述固定板121,并与所述伸缩控制板123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3带动所述伸缩控制板123同步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控制板123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122进行径向伸缩,即伸缩控制板123的转动使若干所述抗拔板122相对所述侧周面112伸出或内缩;具体地,通过带动转轴13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伸缩控制板123同步转动,伸缩控制板123带动所有抗拔板122进行径向伸缩;当需要增加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时,抗拔板122相对侧周面112伸出,增加抗拔桩10与土体的接触面积;而在回收抗拔桩10时,抗拔板122相对侧周面112内缩,使抗拔桩10更易于被拔出;可以不需要增加抗拔桩10的长度或直径,就能提高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降低了成本;能够通过控制转轴13和伸缩控制板123的运动,调整抗拔板122的伸缩状态,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抗拔桩10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或降低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同时,在回收抗拔桩10时也更加方便快捷,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提高抗拔桩10的施工效率和可持续性。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121设置有固定板本体124、圆形通孔125、若干第一径向轨道126和若干第一导向块127,圆形通孔125、若干第一径向轨道126和若干第一导向块127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板本体124上;固定板本体124与桩体11固定连接,所述圆形通孔125设置于所述固定板本体124的中心,所述转轴13穿过所述圆形通孔125,并可相对所述圆形通孔125转动;若干所述第一导向块127均设置于固定板本体124上,且若干所述第一导向块127均与若干第一径向轨道126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导向块127设置于第一径向轨道126远离所述固定板本体124的中心的一端处,所述第一导向块127与所述抗拔板122沿径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127背离所述固定板本体124的一端对所述抗拔板122进行轴向限位,即第一导向块127固定连接于固定板本体124上,第一导向块127对抗拔板122进行轴向限位,第一导向块127并使得抗拔板122只能进行径向位移;具体地,固定板121的设置使得抗拔板122能够在径向上进行滑动,并通过第一导向块127进行轴向限位;由于抗拔板122受到第一导向块127的限位,转轴13通过转动,可以实现对抗拔板122的径向伸缩控制,以灵活地调整抗拔板122的伸缩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土体条件。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9和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抗拔板122均包括:抗拔板本体128、限位孔129、第二径向轨道130和第二导向块131;第二径向轨道130和第二导向块131均设置于所述抗拔板本体128的角平分线上;所述第二导向块131包括导向本体132,以及位于所述导向本体132两端处的导向第一端133和导向第二端134,所述导向第一端133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径向轨道126中,且与所述固定板本体124轴向限位,即第二导向块131不能朝所述抗拔板122方向脱离所述第一径向轨道126;所述导向本体132与所述限位孔129连接,所述导向第二端134与所述伸缩控制板12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127与所述第二径向导轨滑动连接,第一导向块127并与所述抗拔板122轴向限位,第一导向块127不能朝所述固定板121方向脱离所述第二径向轨道130;具体地,第一导向块127与第二导向块131共同对所述抗拔板122进行轴向限位,使所述抗拔板122不能向轴向移动,只能沿径向移动,即每个抗拔板122均只能沿抗拔板本体128的角平分线方向伸缩;导向第一端133与第一径向轨道126的连接,保障了抗拔板122在径向方向伸缩的稳定性,导向第二端134与伸缩控制板123的连接,则使得伸缩控制板123能够带动抗拔板122进行径向伸缩;通过以上设置,实现了当伸缩控制板123通过转轴13进行旋转时,导向第二端134的滑动连接使得抗拔板122能够相对于侧周面112进行径向伸出或内缩;以灵活地调整抗拔板122的伸缩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土体条件。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9和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控制板通过连接孔138与所述转轴13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控制板123上设置有若干弧形轨道135,所述导向第二端134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轨道135中,所述弧形轨道135用于使所述第二导向块131沿所述第一径向轨道126滑动,所述第二导向块131推动所述抗拔板122沿所述第一径向轨道126滑动,所述第一径向轨道126的轴线经过所述桩体11的轴线,即第二导向块131推动所述抗拔板122沿桩体11的径向移动,实现若干抗拔板122均能沿桩体11的径向移动,将转轴13的轴向运动,转换为抗拔板122的沿径向往复直线运动;若干所述弧形轨道135均具有轨道第一端136和轨道第二端137,当所述第二导向块131位于所述轨道第一端136时,所述抗拔板122处于收缩状态;当所述第二导向块131位于所述轨道第二端137时,所述抗拔板122处于伸出所述侧周面112的状态;具体地,通过控制第二导向块131在弧形轨道135上的位置,可以实现抗拔板122的伸缩状态的调节;当第二导向块131位于轨道第一端136时,抗拔板122完全收缩,从而减小了抗拔桩10的占地面积;当第二导向块131位于轨道第二端137时,抗拔板122完全伸出侧周面112,与土体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抗拔桩10的伸缩控制板123上,若干弧形轨道135与伸缩控制板12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着轨道第二端137至轨道第一端136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地,从轨道第二端137到轨道第一端136,弧形轨道135与伸缩控制板12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递减;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在抗拔板122伸出侧周面112时,每个抗拔板122都能够均匀伸出侧周面112,即每个抗拔板122伸出侧周面112的距离相等,使得抗拔板122接触土体均匀,进而受力分散更加均匀,增强了抗拔桩10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通过这样的布局,能够将转轴13的轴向运动,通过弧形轨道135转换为第二导向块131沿径向的往复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抗拔板122沿径向往复直线运动;即通过设置弧形轨道135,并设置从轨道第二端137到轨道第一端136,弧形轨道135与伸缩控制板12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递减,将第二导向块131滑动连接于弧形轨道135中,实现了将转轴13的轴向运动,转换为抗拔板122的沿径向往复直线运动。

请结合参阅图6至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抗拔板122包括若干第一抗拔板139和若干第二抗拔板140,若干第一抗拔板139和若干第二抗拔板140沿轴向分布,若干第一抗拔板139和若干第二抗拔板140均不能脱离各自的工作范围,即第一抗拔板139和第二抗拔板140除进项径向伸缩位移外,不能发生其他位移;若干所述第一抗拔板139之间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抗拔板140之间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抗拔板139与所述第二抗拔板140沿圆周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抗拔板140与所述第一抗拔板139沿圆周方向错位设置;具体地,第一抗拔板139和第二抗拔板140以轴向方式分布在抗拔桩10上,第一抗拔板139之间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确保它们之间有适当的间距,同样地,第二抗拔板140之间也沿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以保持它们之间的适当间隔,这样设置能够增加抗拔板122的设置数量,有利于增强抗拔桩10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抗拔桩10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第一抗拔板139与第二抗拔板140沿圆周方向错位设置;即第一抗拔板139与第二抗拔板140不会在同一条圆周线上对齐,而是错开排列,这种错位设置可以增加抗拔板122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抗拔桩10的稳定性和抗拔能力。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干第一抗拔板139和若干第二抗拔板140沿轴向堆叠设置;具体地,第一抗拔板139和第二抗拔板140以堆叠的方式沿着抗拔桩10的轴线方向排列;即它们在垂直于抗拔桩10轴向的方向上依次叠放排列;通过这样的堆叠设置,可以增加抗拔板122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抗拔桩10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此外,堆叠设置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抗拔桩10的空间,并且在限定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抗拔板122数量。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拔桩10沿圆周方向上,每个第一抗拔板139都位于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二抗拔板140之间,每个第二抗拔板140都位于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一抗拔板139之间;具体地,每个第一抗拔板139都被安排在两个相邻的第二抗拔板140之间,并且它们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即在圆周上,第一抗拔板139与相邻的第二抗拔板140之间没有空隙或重叠,第一抗拔板139的径向边缘与第二抗拔板140的第二径向轨道130不重叠设置,第二抗拔板140的径向边缘与第一抗拔板139的第二径向轨道130不重叠设置,且通过这样的布局,可以确保抗拔桩10在圆周方向上的均匀性,并且第一抗拔板139与第二抗拔板140之间的径向伸缩不存在干涉,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对抗拔桩10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测试和验证抗拔板122完全收缩与完全伸出时的承载能力,测试步骤和结果如下:步骤1:将抗拔板122为收缩状态下的抗拔桩10,埋入压实度为0.75的饱和砂土中,转轴13背离抗拔板122的一端露出;步骤2:使用拉力试验机将抗拔桩10从土中拔出,记录最大上拔力为N1;步骤3:重复步骤1;步骤4:转动转轴13,带动伸缩控制板123转动,第二导向块131在第一径向轨道126和弧形轨道135内滑动,带动抗拔板122在第一导向块127和第一径向轨道126的配合下沿径向伸出桩体11外;步骤5:使用拉力试验机将抗拔桩10从土中拔出,记录最大上拔力为N2;步骤6:计算伸出状态下抗拔桩10的最大上拔力N2约为收缩状态下抗拔桩10最大上拔力N1的5.58倍。由此可知,本申请中的抗拔桩10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抗拔桩10的承载能力。

请参阅图13,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是基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抗拔桩实现的,具体地,所述抗拔桩包括:

步骤S10、将所述抗拔桩移动到指定打桩点,并通过转动转轴带动若干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内缩;

具体的,在对所述抗拔桩进行施工作业时,首先需要将抗拔桩移动到指定打桩点,并将所述埋入段的一端对准沉桩位置,通过转动转轴使转轴转动,转轴带动若干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内缩,进而既保护了抗拔机构的结构,又能降低打入抗拔桩的阻力。

步骤S20、对所述抗拔桩施加压力,将所述埋入段沉到预定深度,其中,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自所述打桩点露出;

具体的,在将所述埋入段的一端对准沉桩位置(打桩点)后,通过对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施加压力,包括但不限于静压、锤击和振动,使得埋入段克服土的阻力,沉入土体中,将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露出打桩点表面,在抗拔桩沉到设计深度后,使用测量工具确认桩的实际沉桩深度是否满足要求。

步骤S30、通过转动所述转轴,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伸出所述侧周面,完成抗拔桩埋设。

具体的,确认桩的实际沉桩深度满足要求后,使用扭矩装置,转动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即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且露出打桩点表面的一端),使所述转轴转动,而转轴与伸缩控制板连接,伸缩控制板与转轴同时转动,第二导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发生改变,在第一径向导轨、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径向导轨的配合下,从轨道第一端向轨道第二端移动,当所述第二导向块位于所述轨道第二端时,所述抗拔板处于伸出所述侧周面的状态,完成抗拔桩的埋设。

步骤S40、当回收所述抗拔桩时,通过反向转动所述转轴,带动若干所述抗拔板缩回所述侧周面内,并拔出所述抗拔桩。

具体的,临时抗拔桩使用完成后,需要回收所述抗拔桩时使用扭矩装置,通过反向转动(与步骤S10中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转轴背离所述抗拔机构的一端,使所述转轴转动,而转轴与伸缩控制板连接,伸缩控制板与转轴同时转动,第二导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发生改变,在第一径向导轨、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径向导轨的配合下,从轨道第二端向轨道第一端移动,当第二导向块位于轨道第一端时,抗拔板完全收缩,随后将抗拔桩拔出土体,完成抗拔桩的回收。

综上,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抗拔桩包括桩体,所述桩体具有插入地下的埋入段,以及与所述埋入段连接的侧周面;抗拔机构,所述抗拔机构设置于所述埋入段上,所述抗拔机构包括若干抗拔板,若干所述抗拔板均可沿所述桩体的径向伸缩;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桩体中,且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抗拔机构连接,所述转轴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抗拔板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或内缩。所述抗拔桩包括桩体、抗拔机构和转轴,抗拔机构设置有括若干抗拔板,通过设置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抗拔机构连接,旋转转轴的另一端使转轴转动,转轴通过转动带动所述抗拔板进行径向伸缩,以使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或内缩,当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伸出时,抗拔桩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使抗拔桩的承载能力提高,并且可以缩小所述桩体的直径,在保障承载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抗拔桩的长度或直径,减少了成本,当需要回收抗拔桩时,将若干所述抗拔板相对所述侧周面内缩,使抗拔桩更易拔出回收,减少了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