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基础,特别是涉及应用于钢结构建筑领域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

背景技术

轻型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受欧洲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影响较大,常由薄壁型钢或小断面型钢组合成桁架来代替木构建筑的墙筋、搁栅和椽架等,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技术。

为解决轻钢结构建筑基础施工复杂的问题,市场中的某轻钢结构装配装饰一体化建筑的基础采用定点深挖、支撑基坑结合对型钢柱脚进行限位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比。

中国专利CN107460886B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轻钢结构装配装饰一体化建筑的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采用螺旋式挖掘机挖掘基坑,在基坑内设置用于防止基坑内外土体滑落的基坑护壁;将型钢地梁置于基坑上部的型钢地梁定位器上,用型钢地梁定位器调整型钢地梁的高度和平整度,并在调整好的每根型钢地梁下部垫上两块垫块支撑;先将型钢柱脚的下部插入基坑内,再用高强螺栓将型钢柱脚的上部与基坑上部的型钢地梁连接;在型钢柱脚与型钢地梁组装验收合格后,进行基础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养护;在基础混凝土养护结束后,撤掉型钢地梁定位器和垫块支撑,即完成建筑的基础施工,该发明的优点是:挖掘土方量较少,可以大幅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缩短工期,节约人力成本;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小,即经济又环保。

但现有的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在大多数施工过程中采用直壁式回填,对基础结构与周边地理环境的融入性较差,且在施工完成后可能造成基础与基坑分离的状况,其次目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大多单独使用角钢作为后续的安装连接头,连接方式单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对基础结构与周边地理环境的融入性较差以及轻钢结构建筑基础连接方式单一。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包括基坑,基坑内浇筑有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中部形成梯台状,混凝土基础内固定嵌设有锚固筋和连接柱脚;

混凝土基础两侧嵌设有地圈梁,地圈梁向两侧延伸至基坑周侧的地面中,地圈梁通过混凝土基础的浇筑与基坑和锚固筋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基础;

基坑内还填充有回填基土,回填基土填充后咬合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

在上述轻钢结构建筑基础中,通过地圈梁和混凝土基础的梯形设计,降低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后续与基坑分离造成基础不稳的状况发生。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补充,混凝土基础的上下两端均形成竖直方体结构,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呈上窄下宽设置。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补充,混凝土基础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相同。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补充,锚固筋下端固定焊接有锚固框,锚固框浇筑在混凝土基础下端方体结构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补充,锚固框外侧一体成型有延伸臂,延伸臂设置有多个并沿锚固框周侧均匀分布,延伸臂向外侧延伸并浇筑于混凝土基础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补充,连接柱脚包括基板、翅板和安装框,基板水平设置且其上开设有供锚固筋贯穿的通孔,翅板和安装框均一体成型于基板上端,安装框位于基板中部,翅板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安装框两侧。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种改进,混凝土基础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相同。

作为本申请的再一种改进,混凝土基础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面积。

综上所述,通过回填基土填充后咬合混凝土基础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以及地圈梁向外侧延伸等基础结构,实现将该轻钢结构建筑基础整体与周围地理环境融合的效果,以此避免在施工完成后建筑基础与基坑发生分离现象,从而避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不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通过锚固框与延伸臂的设置,使得锚固筋与混凝土基础的结合更加稳定,避免后续出现锚固筋与混凝土基础脱离的状况发生;

其次,通过翅板和安装框的设置,配合锚固筋,可实现多种不同方式的钢结构建筑安装,以此扩大该轻钢结构建筑基础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基础半剖图;

图3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锚固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安装柱脚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2种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基础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第3种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基础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安装锚固筋和连接柱脚并第一次浇筑混凝土作业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1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和填充回填基土完成基础作业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基坑;2、锚固筋;21、锚固框;22、延伸臂;3、连接柱脚;31、基板;32、翅板;33、安装框;4、回填基土;5、混凝土基础;6、地圈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三种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第一种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请参阅图1,包括基坑1,基坑1内浇筑有混凝土基础5,混凝土基础5中部形成梯台状,混凝土基础5内固定嵌设有锚固筋2和连接柱脚3;

混凝土基础5两侧嵌设有地圈梁6,地圈梁6向两侧延伸至基坑1周侧的地面中,地圈梁6通过混凝土基础5的浇筑与基坑1和锚固筋2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基础;

基坑1内还填充有回填基土4,回填基土4填充后咬合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

基于上述结构,通过回填基土4填充后咬合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以及地圈梁6向外侧延伸等基础结构,实现将该轻钢结构建筑基础整体与周围地理环境融合的效果,以此避免在施工完成后建筑基础与基坑发生分离现象,从而避免轻钢结构建筑基础不稳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地圈梁6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且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地圈梁,使得各个基坑1内的轻钢结构建筑基础形成一个整体,也可采用短型钢,埋设在基坑1周边,形成单个轻钢结构建筑基础与周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连接。

图2示出混凝土基础5的上下两端均形成竖直方体结构,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呈上窄下宽设置,从而有利于回填基土4咬合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形成向上的阻力,避免分离,混凝土基础5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5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相同。

图3示出锚固筋2下端固定焊接有锚固框21,锚固框21浇筑在混凝土基础5下端方体结构内,锚固框21外侧一体成型有延伸臂22,延伸臂22设置有多个并沿锚固框21周侧均匀分布,延伸臂22向外侧延伸并浇筑于混凝土基础5内,通过锚固框21与延伸臂22的设置,使得锚固筋2与混凝土基础5的结合更加稳定,避免后续出现锚固筋2与混凝土基础5脱离的状况发生。

图4示出连接柱脚3包括基板31、翅板32和安装框33,基板31水平设置且其上开设有供锚固筋2贯穿的通孔,翅板32和安装框33均一体成型于基板31上端,安装框33位于基板31中部,翅板32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安装框33两侧,通过翅板32和安装框33的设置,配合锚固筋2,可实现多种不同方式的钢结构建筑安装,以此扩大该轻钢结构建筑基础的普适性。

第二种实施方式:

图5示出另一种混凝土基础5,混凝土基础5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5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相同,通过该设置,可以在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与混凝土基础5上端的方体结构之间形成钩状回填基土4结构,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基础5与回填基土4以及基坑1形成整体结构。

第三种实施方式:

图6示出再一种混凝土基础5,混凝土基础5上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端水平截面面积,混凝土基础5下端的方体结构水平截面面积小于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下端水平截面面积,进一步的在混凝土基础5中部的梯台状结构上下两端均形成钩状回填基土4结构,以此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基础5与回填基土4以及基坑1形成整体结构。

结合当前实际需求,本申请采用的上述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不脱离本申请构思作出的各种变化,仍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8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