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和终端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6:15


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和终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3月28日的PCT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19/080229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89543.6、发明名称为“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和终端”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和终端。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通信是基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一种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技术,与传统的蜂窝系统中通信数据通过基站接收或者发送的方式不同,车联网系统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方式,因此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车辆到其他设备(Vehicle toEverything,V2X)的车联网系统中,由于主要是广播业务,因此终端之间并没有连接的概念,因此更没有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机制。在新无线(New Radio,NR)-车辆到其他设备(V2X)的车联网系统中,虽然终端之间存在连接的概念,但目前并无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机制,包括在接入层进行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基于此,如何在接入层实现终端之间的管理,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和终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终端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通讯单元,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二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二通讯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用于实现上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具体地,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的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的连接方法。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包含有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使第二终端基于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从而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D2D通信,实现了终端之间的接入层的连接管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分别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联网系统架构的示意性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一;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三;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三;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车联网系统,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安排信号灯周期等。

车联网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或5G系统等。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车联网系统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车辆网系统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设备可以是与终端(或称为通信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为搭载在车辆中的车载终端,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联网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模式可包括两种,分别如图1a和图1b所示。参照图1a所示,终端的传输资源由网络设备(例如图1a中所示的eNB)通过下行链路(DownLink,DL)分配;终端根据网络设备分配的传输资源在侧行链路(SideLink,SL)上进行数据的传输。参照图1b所示,终端采用侦听(sensing)+预留(reservation)的传输方式。终端在资源池中通过侦听的方式获取可用的传输资源集合,终端从该传输资源集合中选取一个传输资源,基于选取的传输资源通过SL进行数据的传输。

可选地,5G系统或5G网络还可以称为NR系统或NR网络。

图1a和图1b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可选地,该车联网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车联网系统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联网系统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称为通信设备。以图1a和图1b示出的车联网系统为例,通信设备可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网络设备和终端,网络设备和终端可以为上述的具体设备,此处不再赘述;通信设备还可包括车联网系统中的其他设备,例如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5G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

步骤12: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步骤13:所述第二终端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服务数据应用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物理(PHY)层。所述第二终端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完成后,实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D2D通信。

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IDLE态)或非激活态(Inactive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在一定的条件下接收第一消息,按照第一消息包括的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还可在上述特定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或者按照网络设备发送的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CI55G QoS指示(PCI5 5G QoS Indicator,PQI)、V2X 5G QoS指示(V2X5G QoS Indicator,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oS流指示(QoS FlowIndentifier,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作为一种示例,上述信息可包含在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供应商服务识别码(PSID,Provider Service Identifier)/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标识符(ITS-AID,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pplicationIdentifier);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本实施例用于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上报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QoS属性信息,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上报所述第一终端自身的QoS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QoS属性信息,一方面可向第一网络设备上报终端(包括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的能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在第一网络设备为终端分配资源时可依据终端的能力情况进行资源分配。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为与第一终端连接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例如与第一终端连接的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bearer)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在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之前,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是无法进行D2D通信的,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可进行消息的传输,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进行的第一消息的传输,可以理解,所述承载包括所述第一终端中用于与第二终端通信使用的承载,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中用于与第一终端通信使用的承载,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实现D2D通信之前的所有承载均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QoS属性信息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该网络具体是核心网)的不同对应发送不同的QoS属性信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中的第一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一QoS属性信息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一网络内发送;所述第一网络包括基于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EPC)的网络;所述第一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中的第二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QoS属性信息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二网络内发送;所述第二网络包括基于5G核心网(5G Core Network,5GC)的网络;所述第二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FI、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一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的不同对应接收不同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一网络内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包括基于EPC的网络;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二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二网络内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包括基于5GC的网络;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内容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相关;可以理解,第一终端先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确定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再将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发送至第二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可以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是部分一致的。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一网络内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包括基于EPC的网络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执行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终端不配置SDAP层;所述第一终端配置SDAP层,且执行PQI、VQI、数据速率要求和通信范围要求中至少一个信息与承载的映射;所述第一终端配置SDAP层,且根据PQI与QFI的映射关系、VQI与QFI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QFI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QFI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映射关系,以及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映射关系,执行QFI与承载的映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对应于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oS属性与QFI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oS属性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相应的,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对应于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oS属性与QFI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oS属性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可以理解,作为一种示例,前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对应于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相关,即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的第二组映射关系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在本示例中,若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之前,所述第一终端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则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若若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之前,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则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第一终端通过PC5-S信令(PC5 Signaling,PC5-S)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作为一种示例,所述PC5-S信令可以是直接通信请求(directcommunication request),或者,所述PC5-S信令可以是直接通信接受(directcommunication accept)。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作为一种示例,所述RRC信令可以是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连接建立相关的RRC信令;作为另一种示例,所述RRC信令可以是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力传输相关的RRC信令。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与所述第一消息相关的第二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PSID、ITS-AID;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与第一消息中携带的内容相关;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可以与第第一消息中包含的内容相同或部分相同。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终端先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确定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再将包含有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发送至第二终端,第二终端将与第一消息相关的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网络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可以为与第二终端连接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例如与第二终端连接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同一网络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的网络设备。

基于前述实施例,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一;本示例中,以第一终端为用户设备(UE)1、第二终端为UE2、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基站(gNB)1、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gNB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UE2向UE1发送状态信息(status information);

步骤102:UE1向gNB1发送侧行链路终端信息(Sidelink UE information);

步骤103:gNB1向UE1发送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信令;

步骤104: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A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步骤105:UE2向gNB2发送接入层配置报告(AS configuration report)。

本示例中,UE1可通过步骤104向UE2发送对应于步骤11中的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UE2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UE1和UE2之间的D2D通信。

本示例中,步骤101中,UE2向UE1发送的状态信息具体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组映射关系和/或UE2处于的特定状态;其中,所述特定状态可表明UE2的网络覆盖状态、RRC连接状态、资源选取模式中的至少一种信息;例如,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UE2在UE1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UE2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UE2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如图1b所示的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oS属性与QFI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oS属性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本示例中,步骤102中,UE1向gNB1发送的侧行链路终端信息中可包括对应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PSID、ITS-AID;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其中,针对终端对应的核心网的不同,发送的QoS属性信息的内容不同,具体的不同之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示例中,步骤103中,gNB1向UE1发送的RRC reconfiguration信令中可包括对应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一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其中,针对终端对应的核心网的不同,接收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的内容不同,具体的不同之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示例中,在步骤105之前,UE2基于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为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或者gNB2下发的映射关系)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UE1和UE2之间的D2D通信;在参数配置完成后,执行步骤105。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105中,UE2向gNB2发送的接入层配置报告中可包括前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04后,UE2也可通过单独的消息向gNB2发送第二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与步骤104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相关。

本示例中,在执行步骤105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UE2接收gNB2的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实际应用中,UE2可基于情况选择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参数配置,或者选择gNB2的配置的映射关系进行参数配置。

由上述示例可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数据的流向可以满足gNB1-UE1-UE2-gNB2。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UE2只在特定状态下基于UE1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信息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所述特定状态可参照前述所述,这里不再赘述。或者,UE2在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根据gNB2配置的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具体的UE2在特定状态下选择UE1发送的或是gNB2发送的接入层配置参数可采用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采用gNB2的配置信息预先配置。

本示例中,UE1在执行步骤104时,也即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时,UE1基于UE2的状态情况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作为一种示例,UE1在UE2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所述特定状态可参照前述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作为一种示例,网络设备(包括gNB1和/或gNB2)可基于获得的信息分别为UE1和UE2分配资源,进行以下相关配置: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的相关配置、RLC的相关配置、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LCH)的相关配置。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包含有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使第二终端基于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从而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D2D通信,实现了终端之间的接入层的连接管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

步骤22: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

步骤23: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

步骤24: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消息,基于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步骤21的具体阐述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11的相关阐述,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也可以说,所述第一终端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即使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了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但在上述至少一种条件下,第二终端并不会按照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而是向第一终端发送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二消息,以重新发起接入层的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息用于请求进行接入层配置参数的修改,基于此,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包含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三消息,按照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以使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实现D2D通信。

基于前述实施例,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二;本示例中,以第一终端为用户设备(UE)1、第二终端为UE2、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基站(gNB)1、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gNB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UE2向UE1发送状态信息(status information);

步骤202:UE1向gNB1发送侧行链路终端信息(Sidelink UE information);

步骤203:gNB1向UE1发送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信令;

步骤204: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A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步骤205:UE2向UE1发送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AS configuration modificationrequest);

步骤206: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A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步骤207:UE2向gNB2发送接入层配置报告(AS configuration report)。

本示例中,除步骤205和步骤206以外的其他步骤,均可参照图3所示的步骤101至步骤106的描述,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示例中,步骤205中,UE2向UE1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具体可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本实施例中的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用于触发接入层配置参数的修改,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UE1作为控制方,从而UE2向UE1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修改建议;若UE2同意接入层配置参数的修改,则不执行步骤205;相应的,若UE2不同意接入层配置参数的修改,则执行步骤205,即UE2向UE1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修改建议。

本示例中,步骤206中,UE1向UE2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UE2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UE1和UE2之间的D2D通信。

本示例中,步骤205的执行可以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条件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的条件,例如以下至少一种条件: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本示例中,在执行步骤205之前或步骤207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UE2向gNB2发送第二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若该方法在步骤205之前,则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与步骤204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相关;若该方法在步骤207之前,则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与步骤206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相关。

本示例中,在执行步骤205之前或步骤207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UE2接收gNB2的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实际应用中,UE2可基于情况选择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参数配置,或者选择gNB2的配置的映射关系进行参数配置。

本实例中,在步骤206之后,UE2基于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为步骤206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或者gNB2下发的映射关系)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UE1和UE2之间的D2D通信;UE2可基于情况选择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参数配置,或者选择gNB2的配置的映射关系进行参数配置。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包含有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使第二终端基于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从而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D2D通信;另一方面,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用于终端连接的相关信息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由第二终端基于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实现了终端之间的接入层的连接管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的连接方法。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

步骤32: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

步骤33: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步骤34a:在配置完成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完成消息,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配置完成消息;

步骤34b:在配置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失败消息,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配置失败消息;所述第一终端保持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第一终端中断与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基于默认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步骤31至步骤32的具体阐述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21至步骤22的相关阐述,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即第一终端根据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中的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可用于配置第二终端的承载的参数,所述承载用于数据的发送和/或接收;所述第二消息中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可用于配置第一终端的承载的参数,所述承载用于数据的发送和/或接收。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也可以说,所述第一终端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包括步骤34a和步骤34b两种情况,作为第一种情况,如步骤34a所示,即第一终端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完成的情况下,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完成消息,以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D2D通信;作为第二种情况,如步骤34b所示,即第一终端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失败的情况下,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失败消息,并且第一终端保持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第一终端中断与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基于默认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基于前述实施例,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连接方法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三;本示例中,以第一终端为用户设备(UE)1、第二终端为UE2、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基站(gNB)1、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接入网设备为gNB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UE2向UE1发送状态信息(status information);

步骤302:UE1向gNB1发送侧行链路终端信息(Sidelink UE information);

步骤303:gNB1向UE1发送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信令;

步骤304: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A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步骤305:UE2向UE1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A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步骤306:UE1向UE2发送参数配置结果。

本示例中,步骤301至步骤304的详细阐述,具体可参照图3所示的步骤101至步骤104的描述,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示例中,步骤305中,UE2向UE1发送的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本实施例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用于触发接入层配置参数的修改,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UE2作为控制方,从而UE2向UE1发送接入层配置信息(即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UE1根据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UE1的参数配置结果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配置完成,即步骤306中的参数配置结果包括配置完成消息;二是配置失败,即步骤306中的参数配置结果包括配置失败消息;并且,UE1保持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配置,或者,UE1中断与UE2的连接,或者,UE1向UE2发送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或者,UE1基于默认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本示例中,步骤205的执行可以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条件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的条件,例如以下至少一种条件: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本示例中,在执行步骤305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UE2向gNB2发送第二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若该方法在步骤305之前,则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与步骤304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相关。

本示例中,在执行步骤305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UE2接收gNB2的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实际应用中,UE2可基于情况选择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参数配置,或者选择gNB2的配置的映射关系进行参数配置。

本示例中,可选地,在步骤304之后,UE2基于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为步骤304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或者gNB1下发的映射关系)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在参数配置完成后或者参数配置失败后向UE1发送参数配置结果。

本示例中,在步骤306之前,UE1基于接入层配置信息(具体可为步骤305中的接入层配置信息或者gNB1下发的映射关系)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UE1和UE2之间的D2D通信;在参数配置完成后,执行步骤306。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包含有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第一消息,使第二终端基于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从而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D2D通信;另一方面,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用于终端连接的相关信息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由第一终端基于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的参数配置,实现了终端之间的接入层的连接管理。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如图8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向网络设备发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一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

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PSID、ITS-AID;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向网络设备发送的QoS属性信息的内容与所述终端所处的网络相关。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中的第一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一QoS属性信息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一网络内发送;所述第一网络包括基于EPC的网络;所述第一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QoS属性信息中的第二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QoS属性信息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二网络内发送;所述第二网络包括基于5GC的网络;所述第二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FI、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一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接收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的内容与所述终端所处的网络相关。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一网络内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包括基于EPC的网络;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包括第二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在所述终端处于第二网络内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包括基于5GC的网络;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一处理单元42,配置为执行以下至少之一:不配置SDAP层;配置SDAP层,且执行PQI、VQI、数据速率要求和通信范围要求中至少一个信息与承载的映射;配置SDAP层,且根据PQI与QFI的映射关系、VQI与QFI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QFI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QFI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映射关系,以及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映射关系,执行QFI与承载的映射。

上述第一处理单元42在所述终端处于基于EPC的网络内执行的以上至少之一;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处理单元42在所述终端处于基于EPC的网络内、且接收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的情况下执行的以上至少之一。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对应于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oS属性与QFI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oS属性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通过PC5-S信令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通过RRC信令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组映射关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所述终端的组成结构可参照图8或图9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其中,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所述终端的组成结构可参照图8或图9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基于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D2D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配置失败消息;还配置为保持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的配置,或者,中断与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或者,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入层配置修改请求,或者,基于默认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其中,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单元41,还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中的第一处理单元42,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终端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所述终端中的第一通讯单元41,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终端的连接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终端的连接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二终端。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三;如图10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二通讯单元51和第二处理单元52;其中,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52,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组映射关系;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对应于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QoS属性与QFI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oS属性与承载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通过PC5-S信令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组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通过RRC信令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在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与所述第一消息相关的第二组QoS属性信息;所述第二组QoS属性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QFI、P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VQ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QFI与承载的映射关系、数据速率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通信范围要求与承载的映射关系、PSID、ITS-AID;其中,所述承载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通信使用的承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终端的组成结构可参照图10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二通讯单元51和第二处理单元52;其中,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52,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三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在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终端的组成结构可参照图10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二通讯单元51和第二处理单元52;其中,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52,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进行接入层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二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对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以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配置完成消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配置失败消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层配置参数用于所述第二终端对以下至少一个接入层进行参数配置: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在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IP地址与已有连接的IP地址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应用层ID与已有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SID与已有连接的PS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PQI/VQI与已有连接的PQI/VQI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承载与已有连接的承载相同,但是配置的目的终端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配置为在处于特定状态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特定状态包括以下状态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资源选取模式为终端自主选取资源的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1,还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处于特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中的第二处理单元52,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终端中的CPU、DSP、MCU或FPGA实现;所述终端中的第二通讯单元51,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终端的连接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终端的连接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1所示,终端包括处理器610,处理器6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20。其中,处理器610可以从存储器6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6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6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10中。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终端还可以包括收发器630,处理器6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6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6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6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2所示的芯片700包括处理器710,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2所示,芯片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72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7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7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7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710中。

可选地,该芯片700还可以包括输入接口73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控制该输入接口7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获取其他设备或芯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700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74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控制该输出接口74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或芯片输出信息或数据。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所述的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所述的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所述的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终端连接和用于终端连接的板装置和制造终端连接的方法
  • 网络连接终端认证方法、网络连接终端认证程序及网络连接终端认证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67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