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后整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纤维是指以天然或人工高分子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例如有涤纶、锦纶、腈纶、氯纶、维纶、氨纶等。对于化学纤维制备的织物一般滑度比较容易获得,但是棉质感和亲肤感差,并且不亲水,吸湿性极差,油腻感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化学纤维纺织品的消费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化学纤维纺织品也注重亲水性和细腻程度,透气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与棉织物的特性非常相似。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化学纤维其强度高,颜色鲜艳,耐缩水性好、挺括性高、回弹性好,而且化纤衣物耐穿,多次洗涤晾晒不褪色,这是纯棉面料所不具备的。

因此,如果解决了化学纤维的缺点,突出它的优点,那么化纤面料就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加之化学纤维面料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避免了种植纤维素纤维对土地和天气的依赖。为了实现化纤织物拥有棉织物的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来解决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借助该棉感剂对化纤织物进行后整理,使得该化纤织物的亲水性大幅度提高且细腻感强,手感优良,不但具有棉织物的优点,同时也具有化学纤维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和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原料包括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和水。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化纤织物的滑度已经非常滑,若采用小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则会进一步促进其滑度的增加,从而达不到棉织物的效果,该技术方案中采用大分子量聚醚与有机硅聚合,从而降低其滑度,以得到棉织物的滑感效果。同时,引入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使得该织物具有亲水性能,且异构醇聚氧乙烯醚能促进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对织物进行渗透,以提高其亲水性能。通过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的复配得到的棉感剂对化纤织物进行后整理,使得该化纤织物的亲水性提高,手感优良,具有棉织物的手感效果。

较佳地,制备原料还包括醇醚羧酸盐,在没有醇醚羧酸盐的前提下,采用该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多次处理得到的织物偶尔会出现斑点,当加入醇醚羧酸盐之后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借助醇醚羧酸盐能避免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在织物表面形成斑点,提高成品率。

较佳地,制备原料还包括聚氨酯,在该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体系中,引入聚氨酯,有助于在化纤织物表面形成致密的膜层,使得膜层细腻。

较佳地,制备原料还包括脂肪酰胺季铵盐,脂肪酰胺季铵盐的加入可有效保证织物的柔软性。

较佳地,制备原料包括5-30份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10-40份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5-30份异构醇聚氧乙烯醚、20-60份水、5-20份聚氨酯、5-10份醇醚羧酸盐、5-10份脂肪酰胺季铵盐。其中,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份、10份、15份、20份、25份、30份;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份、10份、15份、20份、25份、30份;水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20份、25份、30份、35份、40份、45份、50份、55份、60份;聚氨酯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份、10份、15份、20份;醇醚羧酸盐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份、6份、7份、8份、9份、10份;脂肪酰胺季铵盐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份、6份、7份、8份、9份、10份。

较佳地,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的分子量为10000-20000,可为但不限于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更优选地,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的分子量优选为12000-16000。

较佳地,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选自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或丙烯基聚氧乙烯醚改性有机硅,优选采用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的使用可提高织物的吸湿性。

较佳地,异构醇聚氧乙烯醚选自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异构十一醇聚氧乙烯醚、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较佳地,制备原料包括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水、聚氨酯、醇醚羧酸盐、脂肪酰胺季铵盐,所述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选自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其分子量为10000-20000。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将异构醇聚氧乙烯醚与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混合均匀后加入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和水继续混合均匀。

较佳地,当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包括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水、聚氨酯、醇醚羧酸盐、脂肪酰胺季铵盐。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将异构醇聚氧乙烯醚与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混合均匀后,加入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聚氨酯、醇醚羧酸盐、脂肪酰胺季铵盐和水搅拌均匀制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内容,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技术方案中材料来源如下:

醇醚羧酸盐来源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脂肪酰胺季铵盐来源武汉拉那白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来源沙索化学R61,丙烯基聚氧乙烯醚改性有机硅来源浙江恒业成,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来源清远市宏图助剂有限公司SR-209,异构醇聚氧乙烯醚来源巴斯夫。

实施例1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10份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20份分子量为12000的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10份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50份水、5份聚氨酯、5份醇醚羧酸盐、5份脂肪酰胺季铵盐。

该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异构醇聚氧乙烯醚与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混合均匀后,加入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聚氨酯、醇醚羧酸盐、脂肪酰胺季铵盐和水搅拌均匀制得。

实施例2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5份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30份分子量为14000的丙烯基聚氧乙烯醚改性有机硅、20份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40份水、5份聚氨酯、10份醇醚羧酸盐、5份脂肪酰胺季铵盐。

该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实施例3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20份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20份分子量为16000的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20份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40份水、10份聚氨酯、5份醇醚羧酸盐、10份脂肪酰胺季铵盐。

该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实施例4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在于,该实施例4中不含聚氨酯。

其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实施例5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在于,该实施例5中不含脂肪酰胺季铵盐。

其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实施例6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在于,该实施例6中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采用分子量为12000的丙烯基聚氧乙烯醚改性有机硅,而实施例1中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采用分子量为12000的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

对比例1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10份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20份分子量为8000的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10份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50份水、5份聚氨酯、5份醇醚羧酸盐、5份脂肪酰胺季铵盐。

其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对比例2

一种化纤织物用棉感剂,制备原料包括20份分子量为12000的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10份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60份水、5份聚氨酯、5份醇醚羧酸盐、5份脂肪酰胺季铵盐。

其化纤织物用棉感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详细阐述。

取实施例1~6和对比例1-2获得的棉感剂配成水溶液对锦纶纤维织物进行后整理,并设定对比例3为空白对照(即棉感剂采用水替代),不进行后整理,然后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亲水性:采用静态滴水法,用标准滴管(25滴/mL)从离织物4cm处滴1滴水,以水滴完全吸收的时间判定亲水性。时间越短,表示亲水性越好。

手感测性:采用实物手感评定法,以5个具有行业素养的人员组成一个专业小组评估织物手感。通过多人手感测评后,采用排序法选出手感最好和最差的织物,再将手感最好的织物定为5分,最差的织物定为1分,其余织物的手感通过比较法得出,分为1~5级,数值越大越柔软,手感越好。

表1试验测试结果

从实施例1~6和对比例1~3的测试结果可知,空白样的手感为1,而通过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棉感剂对化纤织物进行后整理,使得该化纤织物的亲水性大幅提高,手感变得更加优良,同时还具有棉织物的手感效果,同时经5次水洗后亲水性基本不下降,说明其与化纤织物的结合能力较强,能实现较好的耐水洗性能。故而采用本申请的棉感剂对化纤织物进行后整理的织物不但具有棉织物的优点,同时也具有化学纤维的优点。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比较可知,当技术方案中大分子量聚醚有机硅的分子量较低时,如分子量为8000时,会进一步促进织物滑度的增加,导致手感下降。

从实施例1与对比例2的比较可知,当技术方案中缺少含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表面活性剂时,亲水性较差。

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6的比较可知,较丙烯基聚氧乙烯醚改性有机硅而言,聚氨酯改性聚醚有机硅的加入可提高织物的亲水性能,使得织物具有更好的吸湿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79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