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体的构造,尤指一种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

背景技术

囿限于中国台湾土地成本越来越高,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难以购买房子, 进而衍生各种社会问题。为趋缓此问题,开始推出社会住宅,期盼建造低于市 价的房子以供购买、居住。

然而,一般建筑物在建造时,必须通过相当多人力、物力、时间,将建筑 物一点一滴的由下而上依序完成,使得社会住宅的完工速度、产量,无法有效 供应民众需求,尤其随着新冠肺炎的兴起,人力方面更显得吃紧,这又加深社 会住宅难以快速、有效的供应人民需求。

也因此,本发明设计人开始思考,如何可以大量、快速的建造完成建筑物, 以作为社会住宅提供有需求民众。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设计人开始苦思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

有鉴于现有技术所述不足之处,本发明设计人提供一种解决的手段,该手 段关于一种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相邻接的蜂巢格体,以共同界定出一蜂巢状建筑本体,各蜂巢格体前 后二侧盖设一墙体,以供该蜂巢格体与二墙体共同界定出一居住空间,并于其 中一墙体设有一门体;各蜂巢格体包括复数壁体,沿各壁体相反二侧缘分别相 间隔设复数连结件,各连结件的外轮廓为正六边形且中央穿设一第一穿孔,各 壁体的连结件位置形成错位,至少二壁体一缘边的各连结件相互叠合而形成连 结,各第一穿孔相通以界定出一贯孔,一栓体插设于该贯孔;

一固定组件,包括的二固定壁体矗立设于地面且邻接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 的左右二侧。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沿各壁体相反二侧缘向内凹陷成一V型 沟槽,且该V型沟槽的角度为120°,各连结件沿该V型沟槽相间隔设置,各 连结件相互叠合以令各连结件的边角纳设于该V型沟槽内。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各壁体相邻二连结件之间可供叠合二连 结件,以供三壁体的一侧缘形成连结,且三壁体中任意二壁体的夹角为120°。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还设有复数正六角柱体,各正六角柱体 轴部分别穿设一第二穿孔;各壁体相邻二连结件之间叠设一连结件及该正六角 柱体,且各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共同界定出该贯孔。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各正六角柱体分别设于各固定壁体,各 壁体相邻二连结件之间叠设该连结件及该正六角柱体,以令各固定壁体邻接于 该蜂巢状建筑本体的左右二侧。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该蜂巢状建筑本体包括一第一蜂巢格体 排及一第二蜂巢格体排,该第一蜂巢格体排包括复数相间隔横向排列的第一蜂 巢格体,该第二蜂巢格体排包括复数相间隔横向排列的第二蜂巢格体,各第二 蜂巢格体分别搭设于相邻近二第一蜂巢格体的外侧壁而形成邻接;各第一蜂巢 格体的门体分别设于前侧,各第二蜂巢格体的门体分别设于后侧;该固定组件 包括一第一条状壁体及一第二条状壁体,该第一条状壁体跨设于各第一蜂巢格 体的底壁前缘以供形成一第一走道,该第二条状壁体跨设于各第二蜂巢格体的 底壁后缘以供形成一第二走道。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该固定组件包括一顶壁,且该顶壁盖设 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顶部,该顶壁左右二侧缘分别连接各固定壁体顶缘。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该固定组件包括二电梯单元,各电梯单 元分别矗设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前后二侧,且该第一条状壁体、该第二条状壁 体、及该顶壁分别连接相对应的电梯单元。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该固定组件包括二楼梯单元,各楼梯单 元分别矗设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前后二侧,且该第一条状壁体、该第二条状壁 体、及该顶壁分别连接相对应的电梯单元。

所述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其中:该栓体与该贯孔填设一填充物。

本发明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而大量生产该壁体,通过各壁体的相互连结、 组装,形成具有复数蜂巢格体的蜂巢状建筑本体。制作时主要先在工厂大量生 产该壁体及该固定壁体,接着将各壁体及固定壁体运往建地,组装时首先将该 固定壁体矗设于地面后,然后将部分壁体与该固定壁体连结后,接着利用大型 吊具将三壁体连结后吊往施工处,而将三壁体与其他固定完成的壁体进行连结, 连结过程最后通过固定组件令其固定使各第一穿孔依序相通成一贯孔后,再将 该栓体插入该贯孔内,如此不断反复施工便可完成该蜂巢状本体,最后利用其 余固定组件将该蜂巢状建筑进行固定后便可完工。如此一来可令本案于实际实 施时得以快速建立完成供居住,因此本发明相当适合提供作为社区住宅使用,以快速、平价的住宅提供人们居住,又或者当灾害来临时通过本发明可快速且 大量提供居住空间给灾民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蜂巢状建筑体前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蜂巢状建筑体后前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蜂巢状建筑本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二相邻蜂巢格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二壁体连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二壁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三壁体连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三壁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蜂巢格体;1A-蜂巢格体;12-壁体;12A-壁体;12B-壁体; 12C-壁体;13-连结件;131-第一穿孔;14-贯孔;15-栓体;16-V型沟槽;17-正 六角柱体;171-第二穿孔;2-蜂巢状建筑本体;21-第一蜂巢格体排;211-第一蜂 巢格体;22-第二蜂巢格体排;221-第二蜂巢格体;23-第三蜂巢格体排;24-第四 蜂巢格体排;3-固定组件;31-固定壁体;32-第一条状壁体;33-第二条状壁体; 34-顶壁;35-电梯单元;36-楼梯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凭借图式的配合,说明本发明的构造、特点以及实施例,使对本发明 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系关于一种蜂巢状建筑体的构造,包括:

复数相邻接的蜂巢格体1:

本发明通过复数蜂巢格体1相互堆叠以共同界定出如图3配合图1所示的 蜂巢状建筑本体2,各蜂巢格体1前后二侧盖设一墙体,以供该蜂巢格体1与二 墙体共同界定出一居住空间,如此一来,每一个蜂巢格体1可供住户居住。请 参阅图4所示,各蜂巢格体1主要由六个壁体12构成,且每个蜂巢格体1会跟 相邻蜂巢格体1A共用同一壁体12A,当二蜂巢格体1、1A形成邻接时,部分壁 体12B系形成二壁体相互连结,部分壁体12C则呈现三壁体相互连结。

请参阅图5配合图6所示,当二壁体12相互形成连结时,沿各壁体12相 反二侧缘分别相间隔设复数连结件13,各连结件13的外轮廓为正六边形且中央 穿设一第一穿孔131,各壁体12的连结件13位置形成错位,至少二壁体12一 缘边的各连结件13相互叠合而形成连结,连结后各第一穿孔131相通以界定出 一贯孔14,一栓体15插设于该贯孔14,如此一来便形成二壁体12连结状态, 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形成较佳的蜂巢结构,二壁体12之间的夹角较佳为120°。 另外,该栓体15插入该贯孔14后较佳系对该贯孔14填设填充物如环氧树脂类, 以令该栓体15与该贯孔14可更为紧辔,举凡可供该栓体15与该贯孔14更为 紧辔者,均为本说明书所指的填充物;除此之外,当该填充物为环氧树脂类时, 也可利用该环氧树脂类具有弹性的特性,可供有效分散传递至该栓体15与该贯 孔14的外力如地震发生时对建筑体所产生的力。

另外,为使二壁体12之间的连结较为稳固,沿各壁体12相反二侧缘较佳 系向内凹陷成一V型沟槽16,且该V型沟槽16的角度为120°,各连结件13 沿该V型沟槽16相间隔设置,各连结件13相互叠合以令各连结件13的边角纳 设于该V型沟槽16内。通过该V型沟槽16对各连结件13的转动形成限位,以 供二壁体12之间形成较稳固的连结外,更通过该V型沟槽16的角度为120°, 同时配合各连结件13的外轮廓为正六边形,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壁体12的 组装时,只要通过目视便可判断二壁体12是否为120°。由上述可知,本发明 利用各连结件13外轮廓为正六边形的特性,使得各壁体12连结时不易产生转 动而更为稳固,再配合该V型沟槽16对各连结件12的转动进一步产生限位, 更进一步令各壁体12之间的结合更为稳固而不易转动。

这里须注意的是,本发明为了可以快速大量生产、组装,所以会进行模块 化设计、制造,所以每一个壁体12的相邻近二连结件13之间的间距会加大, 以供另外二壁体12的连结件13得以嵌入该间距内,而形成如图7、图8所示的 三壁体相互连结的状态。在此种实施态样下,会形成三种连结件13位置相互交 作的壁体12,也因此,当仅有二壁体12相互连结时由于缺少一连结件13,使 二壁体12无法形成连结,爰此,本发明更设复数正六角柱体17以作为连结件 13的替代品,各正六角柱体17轴部分别穿设一第二穿孔18,如此一来,当二壁体12相互连结时间距处会填设该正六角柱体17,这时各第一穿孔131与第二 穿孔171共同界定出该贯孔14,再通过该栓体15插入该贯孔14同样可形成稳 固的连结。

另外为使各壁体12较为稳固,采用预力混凝土先拉法,以加强整体壁体12 的结构强度。

一固定组件3:

请参阅图1配合图2所示,该固定组件3包括二固定壁体31矗立设于地面 且邻接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的左右二侧,以令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更为稳固。 另外如图所示,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最左侧及最右侧的蜂巢格体1大多系以二 壁体12相互连结而成,这时为使各壁体12与该固定壁体31二者连结较为稳固, 各正六角柱体17较佳设置于各固定壁体31内侧,以供二壁体12与该固定壁体 31通过各正六角柱体17形成稳固连结。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更为稳固设置于地面,本 发明另外将走廊、楼梯、电梯等设备作为该固定组件3的一部份,其具体实施 方式为:

一、该固定组件3包括一第一条状壁体32及一第二条状壁体33:

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包括一第一蜂巢格体排21及一第二蜂巢格体排22,该 第一蜂巢格体排21包括复数相间隔横向排列的第一蜂巢格体211,该第二蜂巢 格体排22包括复数相间隔横向排列的第二蜂巢格体221,各第二蜂巢格体221 分别搭设于相邻近二第一蜂巢格体211的外侧壁而形成邻接;各第一蜂巢格体 211的门体分别设于前侧,各第二蜂巢格体221的门体分别设于后侧;该固定组 件3包括该第一条状壁体32及该第二条状壁体33,该第一条状壁体32跨设于 各第一蜂巢格体211的底壁前缘以供形成一第一走道,该第二条状壁体33跨设 于各第二蜂巢格体221的底壁后缘以供形成一第二走道。

如此一来,该第一条状壁体32与该第二条状壁体33除了作为走道使用外, 同时也兼具稳固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的前后二侧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如图1配合,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由下而上依序有该第一蜂巢格体排21、该第 二蜂巢格体排22、该第三蜂巢格体排23、该第四蜂巢格体排24…等,单数蜂巢 格体排21、23的门体朝向同一方,如图1所示较佳均朝向前方,至于双数蜂巢 格体排22、24的门体也是朝向同一方,如图2所示较佳均朝向后方。如此一来 各蜂巢格体1均可提供人们居住。此外,本发明于实施时也可将相邻二蜂巢格 体1所邻接的壁体12打通并增设楼梯,以供住户可以于相邻二蜂巢格体1之间 行动、居住。

二、该固定组件3包括一顶壁34: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顶壁34系盖设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顶部,该 顶壁34左右二侧缘分别连接各固定壁体31顶缘。如此一来可供二固定壁体31 得以更稳固的矗立于地面,以共同对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进行左右夹制、固定。

三、该固定组件3包括电梯单元35:

不同于一般高楼大厦系将电梯单元设置于建筑体内部,本发明特地将该电 梯单元35设置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外侧,除了可让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内部 空间得以充分提供住户居住外,同时还可通过二电梯单元35分别矗设于该蜂巢 状建筑本体2前后二侧,且该第一条状壁体32、该第二条状壁体33及该顶壁 34分别连接相对应的电梯单元35,使得各电梯单元35也形成该固定组件3的 一部份,以提供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前后夹制的稳固效果。此外,本说明书的 附图系呈现该电梯单元35包括一电梯井的示意。

四、该固定组件3包括楼梯单元36:

如同前述三、所述的内容,该固定组件3较佳包括二楼梯单元36,各楼梯 单元36分别矗设于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前后二侧,且该第一条状壁体32、该第 二条状壁体33、及该顶壁34分别连接相对应的电梯单元36。同样的,该楼梯 单元36除了原本提供住户上下楼层的移动外,同时也可作为该固定组件3的一 部分,更进一步对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进行前后夹制,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稳 固性。此外,如同图1及图2所示,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的前后侧较佳均相间 隔设置二电梯单元35,及一楼梯单元36,该楼梯单元36位于二电梯单元35之间。

由上述的叙述可知,本发明更通过该固定组件3的设置,而将该蜂巢状建 筑本体2的各个侧向进行稳固、包覆,以供本发明的蜂巢状建筑体2得以稳固 的设置于地面。

本发明于制作时,系先以模块化设计、生产、制作的方式,大量生产该壁 体12,接着将该壁体12及各固定组件3运往施工处,先至少将一固定壁体3矗 设于地面后,接着将部分壁体12与该固定壁体3形成连结,连结方式如同前述 在此不再赘述,然后将三壁体12形成连结如图7所示的状态后,利用大型吊挂 机具将连结后的三壁体12吊起,再输送至已连接完成的壁体12处进行连结。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被吊起的三壁体12与已连接完成的壁体12进行连结时, 二者之间最好先通过固定单元使二者形成固定,以令各第一穿孔131得以相互 连通而形成该贯孔14以利该栓体15插入。如此一来不断反复进行施工,最后 利用其余固定组件3对该蜂巢状建筑本体2各个面向进行固定,即可完成全部 建筑施工。

由于本发明利用模块化设计、制作的概念,使得建筑体得以大量且快速制 作完成,不仅可以提供大量且平价的社会住宅外,也可作为员工住宅使用,或 是当灾害来临时可快速提供大量空间容纳灾民。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蜂巢状建筑结构体及其检查方法
  • 蜂巢状建筑结构体及其检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62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