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7:02


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纵横梁加劲梁体系的吊杆拱桥因其设计理念、方法上的不足和外部人为、环境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吊杆拱桥各部分结构的病害问题,使桥梁存在安全和使用寿命方面的隐患。目前常见的改造方法包括增设纵梁、更换吊杆等,这种直接对结构本身进行材料增强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桥梁承载力,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桥梁原有的设计结构问题或缺陷。较为先进的改造方式为采用钢桁梁通过体系改变形式,将吊杆拱桥改造为梁式桥,这种方法对施工精度及施工控制要求高,且施工的优劣对桥梁改造后的实施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存在施工难度高、改造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在保证改造后的桥梁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通过分段式安装的下构与组合式支架结合为钢桁梁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提供施工平台,配合拼装式钢桁梁结构与原桥横梁连为整体,从而快速、稳定的实现原吊杆拱桥-新梁式桥的体系转换,在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保证了改造施工效果。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包括:

S1、沿桥梁长度方向施工多个桩基,并在桩基上安装对应的承台及下墩柱节段;

S2、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上方对应安装组合式支架,其底部固定套设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侧壁上;

S3、在桥梁投影面以外的组合式支架上对应安装下部桁梁节段并将其沿桥梁长度方向两两连接为整体,即完成下部桁梁的安装;

S4、在所述组合式支架上横向顶推所述下部桁梁至设计位置处;

S5、在所述组合式支架上纵向顶升所述下部桁梁至与原桥横梁的底部抵接;

S6、在原桥横梁的顶部安装上部桁梁节段,其与所述下部桁梁节段一一对应,将所述上部桁梁节段与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对应连接为整体,即完成钢桁梁的拼装;

S7、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顶端对应施工上墩柱节段及盖梁;

S8、整体顶升所述钢桁梁,在完成体系转换后落梁,然后拆除所述组合式支架,即完成吊杆拱桥改造。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2中,所述组合式支架包括立体框架,其为套设在所述下墩柱节段外侧壁上的中空结构并沿其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两个支撑梁,其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顶部两侧,任一支撑梁沿桥梁宽度方向水平设置并从桥梁投影面外延伸至桥梁投影面内,所述支撑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轨道,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安装在所述轨道上并与其滑动连接;顶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并用于驱动所述下部桁梁在所述支撑梁上移动;顶升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且位于所述下部桁梁顶推的设计位置处,所述顶升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下部桁梁的高度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所述组合式支架还包括限位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位于桥梁投影面内的端部,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在所述轨道上的横向位移。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2-S3中,所述组合式支架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下墩柱节段的数量,所述组合式支架与吊杆锚头一一对应并设置在其正下方;所述组合式支架根据连接方式分为直接支架和间接支架,所述直接支架与所述下墩柱节段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所述间接支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直接支架之间并通过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与相邻的直接支架连为一体。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4中,所述设计位置位于原桥拱肋和原桥纵梁的内侧。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3、S6中,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和所述上部桁梁节段均沿从桥梁边跨至桥梁中跨的方向依次安装。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7中,所述上墩柱节段和所述下墩柱节段为沿竖直方向连续设置的墩柱结构,所述上墩柱节段通过连接键与所述下墩柱节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8中,所述体系转换的步骤包括:

S81、整体顶升所述钢桁梁至吊杆索力卸载;

S82、在所述盖梁与顶升后的所述钢桁梁之间安装支座;

S83、逐级减小对所述钢桁梁的顶升力进行落梁,直至所述钢桁梁完全支承在所述支座上,即完成体系转换。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分段式安装的下构与组合式支架结合为钢桁梁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提供施工平台,配合上下拼装式钢桁梁结构将原桥横梁与增设的钢桁梁连为一体,从而快速、稳定的实现原吊杆拱桥-新梁式桥的体系转换,其中,组合式支架与下构结合的结构允许通过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的方式对钢桁梁进行精确定位,降低了对下构和钢桁梁的初始安装精度要求,在保证各构件最终安装精度的同时降低了水上施工难度,从而有效解决了采用钢桁梁改造具有纵横梁加劲梁体系的吊杆拱桥时的施工精度问题;同时,改造中采用的组合式支架结构简单,方便拆装,能够使改造施工全过程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有效提高了施工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保证了改造效果,提高了改造后桥梁的运营安全性;

2、本发明采用的施工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及适用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结构和形式的吊杆拱桥改造施工,改造后的钢桁梁体系与原吊杆拱桥的纵横梁加劲梁体系结合共同对桥面系进行支撑,在起到良好加固效果的同时并未改变原桥的基础结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改造施工对原桥交通运营的影响,且改造完成后大幅度降低了原桥吊杆受力,减小因原桥吊杆体系老化等因素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旧桥寿命并保证其使用安全。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组合式支架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钢桁梁;11、上部桁梁;12、下部桁梁;2、下构;21、上墩柱节段;22、下墩柱节段;23、支座;3、组合式支架;31、立体框架;32、支撑梁;33、滑块;34、顶升装置;4、原桥拱肋;5、原桥纵梁;6、原桥横梁;7、吊杆;8、桥面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包括:

S1、沿桥梁长度方向施工多个桩基,并在桩基上安装对应的承台及下墩柱节段;

S2、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上方对应安装组合式支架,其底部固定套设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侧壁上;

S3、在桥梁投影面以外的组合式支架上对应安装下部桁梁节段并将其沿桥梁长度方向两两连接为整体,即完成下部桁梁的安装;

S4、在所述组合式支架上横向顶推所述下部桁梁至设计位置处;

其中,所述下部桁梁沿组合式支架的支撑平面由桥梁投影面以外被顶推至预定安装位置的正下方(即设计位置处),所述设计位置为在桥梁宽度方向上预定安装钢桁梁的位置,即横向设计位置;

S5、在所述组合式支架上纵向顶升所述下部桁梁至与原桥横梁的底部抵接,所述下部桁梁被顶推至与原桥横梁底面抵接后即达到预定安装的纵向设计位置,此时下部桁梁已处于预定安装位置,可采用临时固定的方式将下部桁梁与原桥横梁初步连接,保证下部桁梁能够稳定保持在设计状态;

S6、在原桥横梁的顶部安装上部桁梁节段,其与所述下部桁梁节段一一对应,将所述上部桁梁节段与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对应连接为整体,即完成钢桁梁的拼装;

其中,对应的上部桁梁节段与下部桁梁节段可采用栓接、铆接、胶结或焊接等方式连为整体,上部桁梁节段从桥面向下合装,在连接前,需拆除与上、下桁梁节段连接干涉的部分桥面系结构(即原桥横梁正上方的部分桥面板),使上部桁梁节段能够顺利穿过桥面与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连接;这里,钢桁梁分为多个钢桁梁节段,其与全部的(多个)原桥横梁一一对应;任一钢桁梁节段由对应连接的上部桁梁节段和下部桁梁节段组成且为中空结构,其套设在对应的原桥横梁端部外侧并与其截面形状相匹配,连接完成后的上部桁梁节段和下部横梁节段共同向内压紧原桥横梁端部并与其连为一体,方便在后续体系转换施工中将原桥横梁与钢桁梁同步顶升,实现吊杆的索力卸载;

S7、在所述下墩柱节段的顶端对应施工上墩柱节段及盖梁;

S8、整体顶升所述钢桁梁,在完成体系转换后落梁,然后拆除所述组合式支架,即完成吊杆拱桥改造。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新增的钢桁梁和下构对原吊杆拱桥支撑体系进行改造,原吊杆拱桥包括原桥横梁、原桥纵梁、原桥拱肋和吊杆,原桥横梁和原桥纵梁呈纵横梁交错结构支承在桥面系下方,原桥拱肋设置在桥面两侧(原桥纵梁上方)并通过交错设置的吊杆锚固在原桥横梁的端头。在本实施例中,改造完成后的吊杆拱桥存在两种新增结构:钢桁梁和下构,其中新增的钢桁梁包括两个钢桁梁,其间隔设置在桥面两侧且均位于原桥纵梁、原桥拱肋、吊杆的内侧,任一钢桁梁沿桥梁长度方式设置且包括多个钢桁梁节段,原桥横梁对应穿过桥面两侧的钢桁梁节段的内部空隙并与其连为一体;下构设置在桥下土层内,任一完整的下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连续设置的桩基、承台、下墩柱节段、上墩柱节段和盖梁,所述下构设置为用于支撑新增的钢桁梁,新增的下构数量根据原桥参数和新设计的梁式桥结构确定,为匹配钢桁梁的数量,全部的下构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桥梁下方的两侧,任一组下构包括沿桥梁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下构。其中,新增下构的施工按照桥梁新建的施工要求和步骤进行,但是由于桥面系的存在,桥下用于下构安装施工的作业空间有限,为避免影响桥面系结构和减小对桥梁正常交通运营的影响,应尽量采用对净空要求小的施工设备进行下构的各部件施工。具体的,整体下构施工根据钢桁梁的安装进度主要分为两部分,桩基、承台、下墩柱节段的安装在S1中进行(钢桁梁安装前),下墩柱节段的上方需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于钢桁梁施工,即上墩柱节段的设计高度大于等于下墩柱节段的设计高度;上墩柱节段和盖梁的安装在S7中进行(钢桁梁拼装完成后),从而,在钢桁梁施工过程中不会与上墩柱节段发生干涉,且后施工的上墩柱节段方便根据钢桁梁的实际安装高度进行调整。S7中,安装完成后的上墩柱节段和盖梁内套在组合式支架中,即上墩柱节段和盖梁为对下墩柱节段的原位接高,此时钢桁梁结构已拼装完成,盖梁在安装时顶面尽可能贴近所述钢桁梁的底面设置;S8中,体系转换将桥梁从吊杆拱桥的荷载体系转换为梁式桥(下构-钢桁梁-桥面系)的荷载体系,在体系转换完成后撤去钢桁梁额外施加的顶升力,钢桁梁与原桥横梁(和其他原桥结构)即可自然支撑在完整的下构(盖梁)上,实现落梁。组合式支架外套在下墩柱节段的外侧,能够在不与下构(墩柱结构)干涉的条件下为钢桁梁的横向、纵向定位和安装提供临时支撑平台,组合式支架提供的支撑平台位于原桥横梁的下方且能够延伸至桥梁投影面外侧,方便将多个下部桁梁节段顺利吊装至组合式支架上。组合式支架上还配套设置有顶推、顶升装置和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等方式对下部桁梁进行定位安装,其中,顶推装置可选用水平设置的电动推杆、液压油缸等,顶升装置可选用千斤顶,控制系统与顶推、顶升装置电连接以根据设计参数控制下部桁梁的移动和定位,工作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实时输入控制指令来调节下部桁梁的安装位置。从而,允许下部桁梁节段的初始吊装位置存在一定偏差,然后采用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的方式将下部桁梁节段逐步定位并安装至精确的设计位置,降低了对吊装设备和吊装精度的要求。

本发明的施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有效提高了施工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保证了改造后的桥梁质量,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结构和形式的吊杆拱桥改造施工,改造后的钢桁梁体系与原吊杆拱桥的纵横梁加劲梁体系结合共同对桥面系进行支撑,在起到良好加固效果的同时并未改变原桥的基础结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改造施工对原桥交通运营的影响,且改造完成后大幅度降低了原桥吊杆受力,减小因原桥吊杆体系老化等因素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旧桥寿命并保证其使用安全。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2中,所述组合式支架包括立体框架,其为套设在所述下墩柱节段外侧壁上的中空结构并沿其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两个支撑梁,其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顶部两侧,任一支撑梁沿桥梁宽度方向水平设置并从桥梁投影面外延伸至桥梁投影面内,所述支撑梁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轨道,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安装在所述轨道上并与其滑动连接;顶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并用于驱动所述下部桁梁在所述支撑梁上移动;顶升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且位于所述下部桁梁顶推的设计位置处,所述顶升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下部桁梁的高度位置。

其中,所述组合式支架顶端标高不低于所述下墩柱节段的墩顶标高,支撑梁的一部分节段位于桥梁投影面内,另一部分节段位于桥梁投影面外,使桥梁投影面(下方)内外一定范围内均具有足够的下部桁梁安装空间和支撑平台,有利于实现钢桁梁在组合式支架上的横向顶推和纵向顶升。具体的,所述支撑梁通过分配梁设置在所述立体框架的顶部两侧,为适应支撑梁的长度范围并为其提供可靠支撑,所述立体框架具有一定的宽度(沿桥梁宽度方向的长度),分配梁在安装时需注意避开下构(上墩柱节段)的安装范围,两个支撑梁沿桥梁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体框架的顶部两侧,也需要注意避开上墩柱节段的安装范围,避免干涉。顶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下部桁梁在所述支撑梁上移动,顶升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下部桁梁沿高度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千斤顶(图中未示出),其设置在所述轨道的端部,轨道上间隔设有两个滑块,其顶部固定设有安装座,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第一千斤顶的顶推端与相邻的滑块的外端部固定连接,从而,通过第一千斤顶的顶推端顶推可实现滑块和安装座带动下部桁梁节段在轨道(支撑梁)上的横向移动;所述顶升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千斤顶,其设置在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在S4中被预定顶推到位的设计位置处且不与所述顶推装置干涉,所述第二千斤顶在初始状态下的顶升端低于所述下部桁梁节段的底面,从而,在S4中,当下部桁梁节段通过顶推装置被顶推到位后,即位于所述顶升装置的正上方,此时再通过顶升装置的顶升端的移动即可将下部桁梁节段从安装座向上顶升,实现对下部桁梁的高度位置的控制,安装座不会干涉下部桁梁节段的高度改变。

所述组合式支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以保证钢桁梁施工中的稳定性。组合式支架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支架顶面标高,确保下部桁梁在初步吊装至支撑梁上进行安装后,各下部桁梁节段能顺利对接,S3中,相邻的各下部桁梁节段在两两拼接时,可通过顶推装置对单个下部桁梁节段的位置进行微调,以顺利完成整体下部桁梁的连接。由于下部桁梁节段在S3中已连接为整体下部桁梁,对同一钢桁梁进行施工时,在S4中,不同组合式支架上的顶推装置同步顶推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至设计位置;在S5中,不同组合式支架上的顶升装置同步顶升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至设计位置。具体的,S5中使用顶升装置对下部桁梁进行顶升的方法包括:

S51、试顶升:正式顶升前进行顶升系统调试,按照理论重量将千斤顶分级加压,试顶升过程中密切监视组合式支架的稳定状况及支撑体型的形变对顶升过程产生的影响,检查限位在顶升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将监测系统的反应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并依此对监测体系进行优化;在试顶升结束后,提供整体姿态、结构位移等情况,为正式顶升提供依据;

S52、试顶升后,观察若无问题,采用顶升装置对下部桁梁节段进行正式顶升;

S53、顶升过程中采用监测系统同步监测实际顶升情况,当出现问题时及时停止顶升并进行处理;

S54、顶升至设计位置后对整体下部桁梁进行临时支撑或固定,以保持设计状态。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所述组合式支架还包括限位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位于桥梁投影面内的端部,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在所述轨道上的横向位移。具体的,所述限位装置可以选用限位板或限位块等结构,其相对固定在支撑梁端部的设定位置处,当下部桁梁节段被顶推至与限位装置抵接时(即顶推装置驱动滑块运动至与限位装置抵接时)停止顶推,所述下部桁梁节段能够刚好移动至S4的设计位置处,即顶升装置的正上方,方便对下部桁梁节段的位移进行控制,也能够有效避免下部桁梁节段在支撑梁上的过度位移(超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2-S3中,所述组合式支架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下墩柱节段的数量,所述组合式支架与吊杆锚头一一对应并设置在其正下方;所述组合式支架根据连接方式分为直接支架和间接支架,所述直接支架与所述下墩柱节段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所述间接支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直接支架之间并通过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与相邻的直接支架连为一体。上述技术方案中,组合式支架的数量与吊杆锚头的数量对应,在S1中施工桩基时,不需要完全按照组合式支架的数量进行施工,即下构的数量可以少于组合式支架的数量。S2中,先安装与下构对应的多个组合式支架(直接支架),将其直接固定在下墩柱节段上进行连接;再通过浮吊等方式对其余组合式支架(间接支架)进行初步定位,将其按照设计位置设置在直接支架之间。S3中,在组合式支架上安装下部桁梁节段并对其进行两两连接时,即可通过相互固定连接的下部桁梁节段间接将直接支架与间接支架连为整体,其中,对应的下部桁梁节段与组合式支架(直接支架或间接支架)在安装时相对固定,在未受到外力作用(顶推或顶升)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在后续顶推和顶升作业中,间接支架与直接支架上的动力装置保持同步动作,不会影响整体钢桁梁的安装和体系转换施工。从而,改造过程中在保证改造效果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了材料用量,减少了钢桁梁安装过程中不必要的临时支架损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4中,所述设计位置位于原桥拱肋和原桥纵梁的内侧。即,钢桁梁在原桥结构上的相对安装位置位于原桥拱肋、原桥纵梁和吊杆的内侧,两个钢桁梁在桥面两侧对称设置。从而,方便使用分离式的钢桁梁节段(下部桁梁节段+上部桁梁节段)与原桥横梁进行快速、稳定的连接,不会改变或影响原桥拱肋、纵梁、吊杆等结构,保证了改造施工的安全性和原桥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钢桁梁节段与原桥横梁端头固定套接,也保证了体系转换中钢桁梁与原桥横梁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施工安全。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3、S6中,所述下部桁梁节段和所述上部桁梁节段均沿从桥梁边跨至桥梁中跨的方向依次安装。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钢桁梁安装过程中,分别从桥梁两端向桥梁中部进行节段梁(上部桁梁节段/下部桁梁节段)吊装,有利于保证施工过程中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并提高施工效率。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7中,所述上墩柱节段和所述下墩柱节段为沿竖直方向连续设置的墩柱结构,所述上墩柱节段通过连接键与所述下墩柱节段连接。具体的,在S1中施工桩基、承台和下墩柱节段时,在下墩柱节段的顶部预留连接键,方便在钢桁梁安装完成后(S6施工完成后)直接进行下墩柱节段上进行上墩柱节段安装,上墩柱节段和盖梁可采用整体预制或现浇等形式通过下墩柱节段上预留的连接键与完成连接,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并保证施工质量。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采用钢桁梁改造吊杆拱桥的施工方法,S8中,所述体系转换的步骤包括:

S81、整体顶升所述钢桁梁至吊杆索力卸载,这里,可以在下构(上墩柱节段)上安装新的千斤顶,也可直接利用组合式支架上原有的顶升装置对整体钢桁梁进行同步顶升(第二次顶升),各顶升点均达到体系转换要求后停止顶升;

S82、在所述盖梁与顶升后的所述钢桁梁之间安装支座;其中,在钢桁梁顶升到位后在盖梁顶部安装支座,支座顶部的限位槽与钢桁梁的截面相匹配,且限位槽的底面标高接近或等于钢桁梁的底面标高;

S83、逐级减小对所述钢桁梁的顶升力进行落梁,直至所述钢桁梁完全支承在所述支座上,即完成体系转换;落梁时,顶升装置(第二千斤顶)的顶升端逐渐复位(下降),使钢桁梁和原桥横梁同步回落至下构(盖梁)的支座上,上述过程中,当安装的支座的限位槽底面标高等于钢桁梁的底面标高时,钢桁梁和原桥横梁的高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只是支承的受力点发生变化,由顶升装置转变为新增的下构,进一步保证了体系转换全过程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进行体系转换施工的过程中需对桥梁进行交通封闭,并采用监控系统等实行第三方监测,保证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在体系转换施工完成后,先拆除组合式支架上的顶升装置(取出千斤顶),再依次拆组合式支架的其他结构,即完成采用钢桁梁将吊杆拱桥改造为梁式桥的施工。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相关技术
  • 一种适用于钢桁梁桁片快速定位安装及精确调整的施工方法
  • 一种钢桁梁系杆拱桥吊杆区主梁采用缆索吊抬吊安装方法
  • 一种三主桁钢桁拱桥拱梁同步安装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