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泪囊切开刀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29 06:30:04


泪囊切开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泪囊切开刀的合理的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头颈部的手术器具的一例,公知有插入于患者的鼻腔而使用的鼻用刀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WО2018/070409号)。

在该公知的鼻用刀中,作为对提高鼻腔手术的操作性、避免该鼻用刀与内窥镜等同时使用的器具之间的干扰有用的结构,采用了如下构造:相对于把手部连接分别具有笔直部和弯曲部的杆部,并且,在该弯曲部的顶端侧形成有刃部。

另外,在将刀插入于患者的鼻腔内的手术方式中,存在如下等被定位于眼科与耳鼻喉科之间的交界区域的手术方式:例如针对鼻泪管阻塞症的外科的处理这样,在使刀(和内窥镜)从鼻腔经由骨窗而接近泪囊的基础上,对该泪囊实施切开操作(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以下也称为“DCR法(尤其是称为DCR鼻内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公知的鼻用刀中,关于手术器具操作空间,即使能够较好地使用于作为比较宽的手术部位区域的鼻腔的通常的手术,也未必对于作为比较窄的手术部位区域的眼科区域保证良好的使用性。

即,在如上述DCR法这样经由鼻腔而对眼科区域疾病尝试外科方式的接近的情况下,要求与公知的鼻用刀不同的、与提高施术者的操作性有关的进一步深入的创新构思。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О2018/07040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是在实施使用了鼻内法的泪囊切开手术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施术者的操作性的泪囊切开刀的结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述问题由本发明解决。

在本发明中,构成一种泪囊切开刀,其用于插入患者的鼻腔内并且切开位于该鼻腔的里侧的泪囊。该泪囊切开刀具有:把持部,其构成为在预定的纵长方向上延伸的纵长体,并且,该把持部供施术者把持;以及杆部,其与所述把持部连接,并且,该杆部整体上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本发明中,使泪囊切开刀整体上在纵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从而能够可靠地保证经由鼻腔到作为眼科区域的泪囊的接近性能。尤其是,杆部在其整体上在纵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从而能够有效地减轻进入鼻腔内时的意料之外的受伤风险等。

此外,“在纵长方向上延伸”适当地包含在具有纵长方向分量且与纵长方向稍微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态、或者包括稍微的弯曲、台阶等且在大致纵长方向上延伸的形态。对于“直线状”,也同样适当地包含在与纵长方向稍微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态、或者包括稍微的弯曲、台阶等且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形态。另外,“整体上”也包含大致整体上且在其局部包括与纵长方向交叉的区域或者非直线状区域的形态。

所述杆部具有:基部,其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延伸;以及刃部,其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延伸,并且,该刃部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纵长方向顶端侧与所述基部连接。

与上述同样地,将基部和刃部均设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从而可靠地保证经由鼻腔内到达泪囊为止的施术者的操作性和患者的受伤风险抑制。

所述刃部具有:穿刺刀片,其形成于所述纵长方向顶端侧;以及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它们是在定义为与所述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于该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双刃结构,该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分别与所述穿刺刀片连接。

“一对”是指,典型而言,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成为左右对称形状的结构相当于此。

另一方面,所述穿刺刀片构成泪囊穿刺部,在所述把持部由施术者把持着的状态下,该泪囊穿刺部能够穿刺所述泪囊。典型而言,通过对泪囊切开刀在纵长方向上进行移动操作而进行穿刺动作。此处所说的“在纵长方向上进行移动操作”是指,广泛地包括对泪囊切开刀在大致纵长方向上进行移动操作的形态,也适当地包含向包括纵长方向分量在内且稍微倾斜了的方向移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在从鼻腔接近泪囊的手术方式中,泪囊切开刀未相对于泪囊呈正交状地接近的手术形态出现得较多。依照这点,本发明的穿刺刀片优选构成为,适于相对于泪囊呈正交状或倾斜状地穿刺的动作形态,并且能够广泛适用于使刃在泪囊面方向上移动地切开的动作形态、或者一边呈正交状或者倾斜状地刺入一边切开的复合的动作形态等各种动作形态。另外,并不妨碍使用穿刺刀片而仅进行(不伴随穿刺的)单纯的切开动作这样的手术形态。

另外,典型而言,穿刺刀片优选构成为设为左右对称状的一对结构,并且与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分别连接。另外,适当地设定穿刺刀片彼此的张角,并且,适当地设定穿刺刀片与第1侧刀片以及第2侧刀片的连接角度,从而能够形成一对穿刺刀片和一对侧刀片(即,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刃组。由此,在切开泪囊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泪囊的复杂的形状选择最合适的刃,泪囊切开刀的使用性得到提高。

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中的一者构成泪囊第1切开部,通过对所述泪囊切开刀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进行移动操作,从而该泪囊第1切开部将所述泪囊向该泪囊的纵长延伸方向的某一侧切开。此时,能够适当地包含不使用所述穿刺刀片而使用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中的一者来切开泪囊的形态、以及一边形成、维持利用所述穿刺刀片(或者与所述穿刺刀片的连接区域)稍微穿刺泪囊的状态一边使用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中的一者来切开的形态这两者。

另外,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中的另一者构成泪囊第2切开部,通过一边维持着所述把持部由施术者把持着的状态一边对所述泪囊切开刀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进行移动操作,从而该泪囊第2切开部将所述泪囊向该泪囊的纵长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切开。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包含同时使用穿刺刀片的形态、不同时使用穿刺刀片的形态这两者。

典型而言,泪囊的纵长延伸方向的“一侧”、“另一侧”相当于两者以180度相对的方向,但也能够包含以18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的方向。

而且,例如,也包含与泪囊的纵长延伸方向呈交叉状地进行多次切开并且将切开部位分开的手术方式(仿照其切开形态,也将该手术方式称为“花瓣式”、“瓣式”等)。

另外,对于方向,在一次分阶段式地切开的情况下,能够包含呈拐弯状、锯齿状地切开的情况等各种形态。而且,只要包括泪囊的纵长延伸方向分量即可,也能够适当地包含沿除此之外的方向切开的形态。

“一边维持着把持部由施术者把持着的状态”是指如下形态:施术者在向一侧和另一侧切开泪囊时,不用特意改变把持部的把持手,容许一边维持着把持的状态一边切开。由此,能够省去例如单刃式的刀这样在穿刺后改变切开方向时(例如180度切换时)改变把持部的把持手的必要性,有助于经由作为相对较窄的手术区域的鼻腔的眼科区域处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对泪囊实施上述的“花瓣式”或者“瓣式”切开术的情况下,施术者不用每次都改变把持部的把持手,能够准确且迅速地进行不同的方向上的多个切开动作,因此,泪囊切开刀的使用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的泪囊切开刀中,根据作为手术对象的泪囊的尺寸,使其结构要素的具体的尺寸最佳化。一般而言,对于泪囊的尺寸,承认由患者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偏差,但在本发明中,考虑了能够可靠地应对这些差异的尺寸最佳化。具体而言,如以下这样。

所述刃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3.0mm~大致10.0mm的长度尺寸,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1.0mm~大致2.0mm的最大宽度尺寸。

所述穿刺刀片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0mm~4.0mm的刀刃尺寸,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1.0mm~大致2.0mm的最大宽度尺寸。

所述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分别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2.0mm~大致6.0mm的刀刃尺寸。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关于上述泪囊切开刀,能够构成为,在所述纵长方向上,所述基部具有所述刃部的大致两倍的长度尺寸。

由此,能够确保泪囊切开刀的操作性,并且提高基部的刚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关于上述泪囊切开刀,能够设为,所述杆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5.0mm~大致50.0mm的长度尺寸,所述基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5.0mm~大致47.0mm的长度尺寸。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关于上述泪囊切开刀,能够构成为,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分别随着朝向所述穿刺刀片去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宽度逐渐变窄。

通过如此构成,泪囊切开刀的穿刺性和切开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关于上述泪囊切开刀,能够构成为,所述基部构成为在所述纵长方向上该基部的板厚随着朝向所述刃部去而逐渐减少的楔形部,并且,在所述刃部,形成有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的区域在所述纵长方向上板厚恒定。

“逐渐”是与“依次”、“逐次”或“逐步”实质上等同的结构,在本发明中,不仅适当地包含随着朝向刃部去而整体上同样程度地逐渐减少的形态,还适当地包含减少的程度变化的形态、或者仅局部逐渐减少的形态。

通过如此构成,对基部而言,能够确保泪囊切开刀的刚性确保区域,并且,对形成有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的刃部区域而言,能够确保使板厚较薄的泪囊切开性提高区域。而且,利用板厚从该刚性确保区域向泪囊切开提高区域逐渐减少的楔形部连结,从而确保泪囊切开刀进入鼻腔的情况的动作顺畅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形态,关于上述泪囊切开刀,能够设为,所述楔形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3.0mm~大致7.0mm的长度尺寸,并且,所述楔形部的板厚从大致0.3mm向大致0.15mm暂时减少而与所述刃部连接,所述刃部的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的形成区域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0.15mm的板厚。

由此,能够分别合理地具体实现上述的刚性确保区域和泪囊切开提高区域。

此外,对于上述的泪囊切开刀的各结构要素的尺寸,尤其是为了使本发明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有效地具象化,例如,优选采用以下这样的典型的数值。即,设为以下结构:

所述刃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5.7mm的长度尺寸,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1.7mm的最大宽度尺寸,

所述穿刺刀片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2mm的刀刃尺寸,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1.4mm的最大宽度尺寸,

所述第1侧刀片和第2侧刀片分别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4.5mm的刀刃尺寸,

所述杆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7.3mm的长度尺寸,

所述基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1.6mm的长度尺寸,

所述楔形部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5mm的长度尺寸,

所述楔形部的板厚从大致0.3mm向大致0.15mm暂时减少而与所述刃部连接,所述刃部的所述第1侧刀片和所述第2侧刀片的形成区域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0.15mm的板厚。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泪囊切开刀的合理的结构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中,在图1~图8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的结构,在图9~图12示出使用了该泪囊切开刀1的手术形态的概要。

对于泪囊切开刀1的结构,

图1、图2是表示其整体结构的俯视图、主视图,

图3、图4是表示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图6是表示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刃部的尺寸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顶端区域的尺寸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剖视图。

(方向等的定义)

在图1~图8中,为了方便说明,将泪囊切开刀1的纵长方向定义为L,将纵长前侧方向定义为LF,将纵长后侧方向定义为LR,将宽度方向定义为W,将图1、图3中的纸面上方侧定义为宽度右侧方向WR,将纸面下方侧定义为宽度左侧方向WL,将图2、图5、图6中的纸面上下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V。

(泪囊切开刀1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以分别构成为沿纵长方向L延伸的纵长体的把持部2和杆部3为主体,作为整体也构成为沿纵长方向L延伸的纵长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由树脂形成,杆部3由金属形成。

(杆部3的结构)

如图3所示,杆部3构成为以基部4和作为切断部件的刃部6为主体,该基部4相对于供施术者(出于方便,省略图示)把持的把持部2连接于纵长前侧方向LF,该刃部6连接于基部4的纵长前侧方向LF。

(基部4的结构)

如图3所示,基部4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尺寸(参照后述的图7的附图标记W3),并且,在该基部4的中间区域形成有台阶部5。另外,尤其是如图6中详细示出这样,在从该台阶部5到刃部6的上下方向V上形成有板厚随着朝向纵长前侧方向LF去而逐渐变薄的楔形部41。本实施方式中的楔形部形成为,在台阶部5的附近具有较大的减少比率,并且,在自台阶部5分开而朝向刃部6的区域具有相对较小且大致恒定的板厚减少比率。

(刃部6的结构)

如图4所示,刃部6具有:穿刺刀片60,其形成于纵长前侧方向LF的最顶端区域;以及一对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它们分别形成在该刃部6的宽度右侧方向WR、宽度左侧方向WL,并且,在穿刺刀片60的纵长后侧方向LB相对于该穿刺刀片60呈连续状地形成。

如图7中详细示出这样,在纵长方向L上,刃部6具有L1的长度尺寸,穿刺刀片60具有L2的长度尺寸,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分别具有L3的长度尺寸。换言之,构成为具有L1=L2+L3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穿刺刀片60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W1的宽度尺寸。另外,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跨越这两者而在与穿刺刀片60连接的区域具有W1的宽度尺寸,在与基部4侧连接的区域具有W2的宽度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成为W1<W2的关系的结构。

此外,对于该尺寸比的关系,例如也能够作用成为W1=W2、或者W1>W2的关系的结构。

另外,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设为如下结构:具有宽度尺寸从作为前侧的W1的宽度尺寸区域(即宽度较窄区域)向作为后侧的W2的宽度尺寸区域(即宽度较宽区域)逐渐增大的锥形状。

通过采用这些结构,从而在进行后述的泪囊切开术的情况下,利用宽度较窄的穿刺刀片60和第1侧刀片61、第2侧刀片62的宽度较窄的顶端侧区域提高对泪囊的穿刺性或者切开性,并且,利用随着朝向纵长后侧方向LB去而宽度变宽的锥形状的第1侧刀片61、第2侧刀片62进一步提高对泪囊的穿刺能力和切开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有关的宽度尺寸W2比基部4的宽度尺寸W3大。即,采用了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在宽度方向W上比基部4沿该方向突出些许宽度的结构。由此,进一步提高进行后述的泪囊切开术的情况的穿刺性、切开性。

此外,对于该宽度尺寸,也能够采用成为W2=W3、或者W2<W3的结构。

(对于各部尺寸)

对于泪囊切开刀1的各结构要素的具体的尺寸值,如图3、图7、图8等所示,设为以下的设定(单位是mm:毫米)。

刃部6构成为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大致5.7mm的长度尺寸L1,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大致1.7mm的最大宽度尺寸W2。

穿刺刀片60构成为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大致1.2mm的刀刃尺寸L2,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大致1.4mm的最大宽度尺寸W1。

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分别构成为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大致4.5mm的刀刃尺寸L3,构成为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大致1.4mm的最小宽度尺寸(以该最小宽度尺寸与穿刺刀片60连接)和大致1.7mm的最大宽度尺寸W2。换言之,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的最大宽度尺寸W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1.7mm)规定刃部6的最大尺寸。

另外,如图3所示,基部4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刃部6的大致两倍的长度、即大致11.6mm的长度尺寸LB,并且具有宽度尺寸1.4mm~2.0mm的宽度尺寸W3。

另外,如图3所示,杆部3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具有大致17.3mm的长度尺寸LS。

另外,如图8所示,楔形部41构成为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大致5mm的长度尺寸LT。并且,楔形部41的板厚从作为最大板厚TH2的大致0.3mm向作为最小板厚TH1的大致0.15mm逐渐减少,并且与刃部6连接。并且,如图8所示,刃部6的、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的形成区域L1构成为在纵长方向L上具有大致0.15mm的板厚TH1。

接着,使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参照图9~图12对泪囊切开术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法:Dacryocystorhinostomy)为一例,说明将泪囊切开刀1应用于经由鼻腔和骨窗切开泪囊而治疗鼻泪管阻塞症的手术的形态。

(手术部位的结构)

在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手术对象者的患者P的眼和鼻区域的概要。在患者P的眼P1和鼻P2区域,作为鼻内部空间的鼻腔P4从作为向外部的开孔的鼻孔P3沿着鼻腔延伸方向P4L延伸。并且,在该鼻腔P4的里侧(在图9中为上方),泪囊R4与鼻腔P4以骨窗P5介于之间的状态接近地配置。此外,骨窗P5事先使用钻头等而形成,但开窗法自身属于公知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眼科区域的结构)

另一方面,在患者P的眼P1连接有泪腺R1,并且,经由泪点R2和一对泪小管R3而与泪囊R4连接,并且,经由鼻泪管R6而与鼻腔P4连通。由此,眼泪经由泪腺R1、眼P1、泪点R2、泪小管R3、泪囊R4、鼻泪管R6向鼻腔P4移送。

(DCR法的概要)

在上述DCR法(DCR鼻内法)中,典型而言,作为针对鼻泪管阻塞症的治疗法的一例,对泪囊R4实施切开术,在施术者用手把持着把持部2的状态(出于方便,省略把持状态)下,在图9中,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从鼻孔P3与内窥镜一起插入鼻腔P4,并且,以大致沿着鼻腔延伸方向P4L的状态向里侧进入,经由骨窗P5到达泪囊R4。此外,出于方便,省略了内窥镜的图示。

泪囊R4呈具有长轴和短轴的纵长形状,虽然存在个人差异,但其纵长延伸方向尺寸(泪囊R4的纵长方向)大致为6.0mm~15.5mm左右。

(向泪囊R4的接近)

然后,如图10所示,对泪囊切开刀1在纵长方向L上进行移动操作,从而使该泪囊切开刀1的穿刺刀片60接近手术部位R5(即泪囊R4)的规定为大致中央部的切开区域R5S。此外,在实际的手术中,也存在泪囊切开刀1未必相对于泪囊R4呈正交状地接近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图示出正交状的接近形态。

(泪囊R4的向纵长方向一侧的切开)

接着,如图11所示,对泪囊切开刀1向作为泪囊R4的纵长方向的一侧的R5L1方向(图11中的右方向)进行移动操作,使用第1侧刀片61切开泪囊R4。即,第1侧刀片61构成泪囊第1切开部。此时,施术者能够维持着使泪囊切开刀1接近泪囊时的把持状态(不改变抓握方式)地进行第1侧刀片61的切开操作。

(泪囊R4的向纵长方向另一侧的切开)

接着,如图12所示,使泪囊切开刀1向作为泪囊R4的纵长方向的另一侧的R5L2方向(图12中的左方向)运动,使用第2侧刀片62进一步切开泪囊R4。即,第2侧刀片62构成泪囊第2切开部。此时,施术者能够维持着使用第1侧刀片61向R5L1方向切开时的泪囊切开刀1把持状态(不改变抓握方式)地进行第2侧刀片62的切开操作。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中,将第1侧刀片61和第2侧刀片62设为一对双刃结构,并且,采用使两者与穿刺刀片60连续地形成的结构,从而施术者能够维持着对把持部2(参照图1等)进行把持的状态,换言之,不用每次切换操作时都改变把持部2的抓握方式而对泪囊切开刀1进行翻转操作等,来对泪囊R4进行向左右两方向(即,泪囊R4的纵长方向R5L1、R5L2)的泪囊切开。

而且,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中,在从台阶部5到刃部6的上下方向V上形成有板厚随着朝向纵长前侧方向LF去而逐渐变薄的楔形部41。

并且,如图8所示,针对基部4设定有设为板厚相对较厚状的刚性确保区域A(板厚TH2)。另一方面,针对刃部6设定有使板厚较薄而设为TH1的泪囊切开性提高区域B。而且,利用板厚从该刚性确保区域A向泪囊切开提高区域B逐渐减少的楔形部41连结,从而确保泪囊切开刀1进入鼻腔P4(参照图9)的情况的顺畅性。

另外,采用了穿刺刀片60、第1侧刀片61以及第2侧刀片62形成分别呈连续状且朝向不同的方向的刃组的结构(参照图7等),因此,从上述的向泪囊R4的接近到完成切开为止,能够一边从朝向不同的方向的刃组中适当地选择最适于施术的刃一边进行手术,因此,能够适当地应对泪囊的复杂的形状,泪囊切开刀1的使用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泪囊切开刀1接近泪囊R4的基础上,按照第1侧刀片61的切开、接着是第2侧刀片的切开的顺序进行了手术,但本发明的泪囊切开刀1的使用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使用第1侧刀片61,将泪囊R4在包括纵长方向R5L1分量在内的多个方向上切开数次,并且,将切开了的泪囊R4稍微分开。接着,使用第2侧刀片62将泪囊R4在包括纵长方向R5L2分量在内的多个方向上切开数次,并且,将切开了的泪囊R4稍微切开,由此,能够较好地采用将泪囊R4呈开花状地切开这样的手术方式(“花瓣式”或者“瓣式”)。

另外,例如,也能够较好地采用在利用穿刺刀片60穿刺了泪囊R4的基础上沿泪囊面方向切开的形态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施术者的操作性的泪囊切开刀1的结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泪囊切开刀1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4是与图3同样地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刃部6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的顶端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本实施例的泪囊切开刀1的手术的对象的患者P的眼和鼻区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泪囊切开刀1应用于作为手术部位R5的泪囊R4的状态(接近)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泪囊R4的切开形态的示意图。

图12是同样地表示泪囊R4的切开形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泪囊切开刀;2、把持部;3、杆部;4、基部;41、楔形部;5、台阶部;6、刃部;60、穿刺刀片;61、第1侧刀片;62、第2侧刀片;L、纵长方向;LF、纵长方向的前侧方向;LB、纵长方向的后侧方向;W、宽度方向;WR、宽度右侧方向;WL、宽度左侧方向;V、上下方向;P、患者;P1、眼;P2、鼻;P3、鼻孔;P4、鼻腔;P4L、鼻腔延伸方向;P5、骨窗;R1、泪腺;R2、泪点;R3、泪小管;R4、泪囊;R5、手术部位;R5S、切开区域;R5L1、泪囊纵长第1方向;R5L2、泪囊纵长第2方向;R6、鼻泪管。

相关技术
  • 一种在鼻腔泪囊吻合术中泪囊及鼻粘膜切开刀
  • 一种新型泪囊切开刀
技术分类

0612011602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