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及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移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建设中,因为规划调整、道路拓宽等原因建筑物不能保留在原位。移位是避免被拆除的有效手段。某些情况下,建筑物移位后还需要改变朝向。砖混结构是常见的结构形式,如何针对这种墙体承重的结构移位转向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CN201210193925.3公开了一种建筑物移位转向方法,包括:需要转向的建筑物,将柱或墙与基础截断,并通过牵引或顶推设备移至转向位置;在转向后移位轨道上铺设钢滚轴,在钢滚轴上支撑槽钢作为底部模板浇筑制作转向后托换梁;将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附近的槽钢切割,将滚轴取出,建筑物荷载的传递途径由移位前托换梁、移位前滚轴、移位前轨道转变为移位后托换梁、移位后滚轴、移位后轨道;安装移位后的牵引或顶推设备,继续移位。CN201610685861.7公开了一种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包括:移位建筑物通过转向前托换梁和滚轴传递到转向前移位轨道上;在移位建筑物到达移位转向位置前,暂停移位,用填充物垫平转向位置处的移位轨道;继续将建筑物移位至转向位置,在转向后移位轨道上方的转向后托换梁下摆放滚轴;将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取出;移除转向前后轨道交叉点处填充物,在转向后轨道上继续移位到达预定位置。

上述方案虽然涉及建筑物移位转向方法,但建筑物的朝向并未改变,不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及装置,利用外侧挡墙提供向心力,以实现建筑物沿着圆弧形轨道旋转。满足改变建筑物朝向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包括:

设置多组圆弧形轨道,每组圆弧形轨道包括间隔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且内轨道和外轨道均沿移位方向延伸;

紧贴最外侧的外轨道施工挡墙,挡墙用于建筑物沿圆弧形轨道移动时,产生指向旋转中心的反力;

每组圆弧形轨道顶面均铺设钢板,在钢板顶面布设滚轴;

沿建筑物墙体长度方向间隔设定距离掏洞,并施工穿墙梁;沿建筑物墙体长度方向且紧贴墙体的两侧施工夹墙梁,穿墙梁和夹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

浇筑形成平行于移位方向的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垂直于移位方向的夹墙梁和穿墙梁均延伸至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上;

截除基础顶部与夹墙梁底部之间的墙体,通过建筑物后方的推进装置使建筑物沿移位方向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挡墙高度高于滚轴的铺设高度;所述滚轴沿移位方向连续摆放。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穿墙梁高度在内托换梁、外托换梁高度范围内。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以滚轴底部的钢板为模板浇筑托换梁混凝土,其中,平行于圆弧形轨道方向的托换梁形成圆弧形。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截除墙体后,平行于移位方向上部荷载由墙体→平行于移位方向夹墙梁→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内托换梁、外托换梁→滚轴→圆弧形轨道→地基土承担;垂直于移位方向上部荷载由墙体→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内托换梁、外托换梁→滚轴→圆弧形轨道→地基土承担。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以圆弧形轨道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外轨道靠近旋转中心一侧内边紧贴于移位方向墙体最前和最后墙角的侧边,内轨道远离旋转中心一侧内边紧贴于移位方向墙体中央的侧边。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外轨道靠近旋转中心一侧内边与墙体中段具有设定距离,所述内轨道远离旋转中心一侧内边与墙体其他侧边具有设定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装置,基于所述的移位方法,包括:

圆弧形轨道,设置多组,每组圆弧形轨道包括间隔设置的内轨道和外轨道;

滚轴,通过钢板设置于内轨道和外轨道的上方;

挡墙,紧贴于最外侧外轨道表面,用于建筑物沿圆弧形轨道移动时,产生指向旋转中心的反力;

穿墙梁,沿墙体长度方向穿过墙体;

夹墙梁,沿墙体长度方向紧贴于墙体两侧设置,夹墙梁与穿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

托换梁,包括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沿平行于移位方向设置;垂直于移位方向的夹墙梁和穿墙梁均延伸至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上;

推进装置,用于截除基础顶部与夹墙梁底部之间的墙体后,推动建筑物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推进装置包括千斤顶,所述千斤顶呈水平设置,其活塞顶出用于推动托换梁。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推进装置还包括垫块,垫块用于在千斤顶活塞回缩后填充于活塞端部与托换梁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利用外侧挡墙提供向心力,以实现建筑物沿着圆弧形轨道旋转,满足改变建筑物朝向的要求;并且,通过穿墙梁和夹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配合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实现建筑物的稳定移动。该方法不需要将轨道设置不同高差或另设拉杆提供向心力,操作更简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建筑物移位前平行于轨道方向侧立面图;

图2是建筑物移位前垂直于圆弧形轨道方向侧立面图;

图3是建筑物移位前基础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移位前圆弧形轨道的铺设平面图;

图5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圆弧形轨道铺设后平行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6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圆弧形轨道铺设后垂直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7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圆弧形轨道上摆放滚轴的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圆弧形轨道上摆放滚轴的平行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9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圆弧形轨道上摆放滚轴的垂直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10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浇筑托换梁和连系梁的平面图;

图11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浇筑托换梁和连系梁的平行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12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浇筑托换梁和连系梁的垂直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13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截除托换梁与基础顶部之间框架柱的垂直于轨道方向建筑物侧立面图;

图14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推进装置示意图。

其中,1—垂直于移位方向墙体;2—平行于移位方向墙体;3—垂直于移位方向基础;4—平行于移位方向基础;5—地基土;6—旋转中心;7—内轨道;8—外轨道;9—挡墙;10—滚轴;11—外托换梁;12—内托换梁;13—平行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5—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6—平行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7—墙体截除部分;18—支座;19—千斤顶;20—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如图4-图14所示,给出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旋转移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砖混结构建筑物如图1-图3所示,包括垂直于移位方向墙体1、平行于移位方向墙体2,垂直于移位方向墙体1和平行于移位方向墙体2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垂直于移位方向墙体1底部连接垂直于移位方向基础3,平行于移位方向墙体2底部连接平行于移位方向基础4,垂直于移位方向基础3和平行于移位方向基础4均设置于地基土5中。

本实施例的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确定建筑物旋转中心6、移位的圆弧形轨道以及旋转的角度;上述参数保证旋转后的建筑物朝向满足规划要求,圆弧形轨道无明显障碍物等。

(2)开挖建筑物基础周边和圆弧形轨道范围的地基土5。如图4-图6所示,沿移位方向墙体两侧施工混凝土圆弧形轨道,圆弧中心即为旋转中心6。

以远离旋转中心6一侧轨道为外轨道8,如图4所示,外轨道8靠近旋转中心6一侧内边紧贴于移位方向墙体最前和最后墙角的侧边,由于弧度影响,外轨道8靠近旋转中心6一侧内边与墙体中段有一定距离。

以靠近旋转中心6一侧轨道为内轨道7,内轨道7远离旋转中心6一侧内边紧贴移位方向墙体中央的侧边,由于弧度影响,内轨道7远离旋转中心6一侧内边与墙体其他侧边有一定距离。

(3)紧贴最外侧圆弧形轨道的外轨道8施工圆弧形混凝土挡墙9,挡墙9高于铺设于轨道的滚轴10高度,以便限制外侧托换梁的位置,挡墙9内侧涂刷机油等润滑油。

挡墙9的作用是建筑物沿圆弧形轨道移动时,产生指向旋转中心6的反力,即旋转向心力,从而实现建筑物沿着圆弧形轨道旋转。

(4)在内轨道7、外轨道8顶面铺设钢板,钢板可以设置一层,起到支撑作用即可,在钢板顶面摆放滚轴10。如图7-图9所示,滚轴10连续摆放在沿建筑物移位方向,摆放范围是圆弧形轨道上托换梁的正下方。

(5)沿墙体长度方向,间隔2~3m在墙体掏洞,施工钢筋混凝土穿墙梁。如图10-图13所示,穿墙梁包括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5和平行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6,穿墙梁的高度在拟建内托换梁12、外托换梁11高度范围内。

沿墙体长度方向紧贴于墙体,在墙体两侧施工钢筋混凝土夹墙梁,夹墙梁包括平行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3和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穿墙梁和夹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

(6)用铺设在滚轴10下侧的钢板作为模板,浇筑平行于圆弧形轨道方向内托换梁12、外托换梁11混凝土,平行于圆弧形轨道方向托换梁沿轨道方向同样设置为圆弧形,与圆弧形轨道弧度一致。

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和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5都延伸支撑在内托换梁12和外托换梁11上。

(7)截除基础顶部与夹墙梁底部之间的墙体,即图11所示的墙体截除部分17。此时,平行于移位方向墙体2传来上部建筑物荷载由墙体→基础→地基土5,转变为墙体→平行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3→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5→内托换梁12、外托换梁11→滚轴10→圆弧形轨道→地基土5。

垂直于移位方向墙体1传来上部建筑物荷载由墙体→基础→地基土5,转变为墙体→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内托换梁12、外托换梁11→滚轴10→圆弧形轨道→地基土5(平行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6起到连接穿墙梁、增加整体性的作用)。此时建筑物变为可移动结构。

(8)在每条轨道建筑物后方设置推进装置:在轨道顶面打孔固定安装支座18,在支座18和建筑物的托换梁之间设置千斤顶19;千斤顶19的活塞完全顶出并回缩后,产生的空隙放置垫块20。

若多次放置垫块20不能保证建筑物移位方向时,将支座18沿轨道前移,直至建筑物移至预定位置。

本实施例利用外侧挡墙9提供向心力,以实现建筑物沿着圆弧形轨道旋转,满足改变建筑物朝向的要求;并且,通过穿墙梁和夹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配合内托换梁和外托换梁实现建筑物的稳定移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砖混结构建筑物旋转移位装置,基于实施例一所述的移位方法,如图4-图14所示,包括圆弧形轨道、滚轴10、挡墙9、穿墙梁、夹墙梁、托换梁和推进装置,圆弧形轨道同心设置有多组,圆弧形轨道的组数适应建筑物尺寸要求;每组圆弧形轨道包括间隔设置的内轨道7和外轨道8,如图4所示,内轨道7和外轨道8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内轨道7和外轨道8顶面设置钢板,若干滚轴在钢板上沿移位方向排布。

紧贴于最外侧的外轨道8表面设置挡墙9,挡墙9用于建筑物沿圆弧形轨道移动时,产生指向旋转中心的反力。

穿墙梁包括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5和平行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6,夹墙梁包括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和平行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3,穿墙梁穿过墙体,夹墙梁沿墙体长度方向紧贴于墙体两侧设置,夹墙梁与穿墙梁共同形成支撑墙体的骨架。托换梁包括内托换梁12和外托换梁11,垂直于移位方向夹墙梁14和垂直于移位方向穿墙梁15延伸至内托换梁12和外托换梁11上。

推进装置用于截除基础顶部与夹墙梁底部之间的墙体后,推动建筑物移动;推进装置包括千斤顶19,千斤顶19呈水平设置,其活塞顶出用于推动托换梁。推进装置还包括垫块20,垫块20用于在千斤顶19活塞回缩后填充于活塞端部与托换梁之间的间隙。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物空间曲面旋转移位纠倾方法
  • 一种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物空间曲面旋转移位纠倾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