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及龟甲胶生产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及龟甲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龟甲胶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及龟甲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龟甲胶即用甲壳煎熬而成的胶液,具有滋阴、补血,止血的功效。通常情况下,由龟甲中提取出来的胶液要静置沉淀一段时间,使杂质下沉,上清液上浮,从而达到去除胶液中的沉淀物杂质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静置后的沉淀罐,在分离其内上清液和沉淀物时,通常直接倾倒,使上层的上清液由沉淀罐顶端的罐口排出,而沉淀物则继续留在沉淀罐的内部。然而,该方法在倒出上清液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物会滑动并扰动上清液,继而沉淀物中的一部分又会重新混入上清液内,影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胶液杂质沉淀装置,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倒出龟甲胶的上清液时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离效果减弱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龟甲胶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包括罐体、横架和第一保护机构,罐体竖直设置,所述横架位于所述罐体外侧并和所述罐体相连,所述横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配合有上下叠置的两个横板,所述罐体的周壁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横板通过,所述横架设有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横板同步滑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保护机构有两个并上下对称,两个所述第一保护机构和两个所述横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保护机构包括第一定轴和第一卷轴,所述横板具有朝向所述罐体的第一端和背离所述罐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轴邻近相应所述横板的第一端并固定于所述滑槽的侧壁,所述第一卷轴邻近相应所述横板的第二端并转动安装于滑槽内,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横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保护机构还包括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定轴,所述第一薄膜的另一端绕设于所述卷轴,所述第一薄膜的中间部分绕过相应所述横板的第一端并在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间隙内延伸。

优选地,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立板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开口大于所述横架在竖向上的尺寸,所述横架位于所述开口的中间区域,所述立板有两个并对置于所述横架的上下两侧,所述立板和所述横架相连并用于封堵所述开口,所述立板和所述罐体竖直滑动连接;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和所述横架相连并用于驱动所述横架竖直滑动。

优选地,所述罐体的周壁设有与两个所述立板一一对应的两个竖直的导槽,所述导槽和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立板的至少部分滑动配合于相应所述导槽内,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立板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的第二保护机构,所述第二保护机构包括第二定轴和第二卷轴,所述第二定轴设于相应所述导槽内并位于相应所述立板朝向所述罐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卷轴转动安装于相应所述导槽内并位于相应所述立板背离所述罐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卷轴和所述罐体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保护机构还包括第二薄膜,所述第二薄膜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定轴,所述第二薄膜的另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二卷轴,所述第二薄膜的中间部分绕过所述立板朝向所述横架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横板的第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轴,所述第一薄膜绕过所述横板的所述第一滚轴;所述立板朝向所述横架的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轴,所述第二薄膜绕过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二滚轴。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侧壁设有对置于两个所述横板的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与邻近的所述横板相接触的第一密封件;所述导槽的侧壁设有位于所述立板朝向所述罐体的一侧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与所述立板相接触的第二密封件。

优选地,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斜条组,所述斜条组和所述立板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所述斜条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斜条,所述斜条的一端和所述横架连接,所述罐体设有与所述斜条组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在竖向上延伸并连通所述导槽和外界,所述斜条的另一端通过相应所述让位槽与相应所述立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丝杠、滑块和电机,所述丝杠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转动安装于所述横架;所述滑块连接两个所述横板,所述滑块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杠穿设于所述螺纹孔内并和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横架并和所述丝杠相连,以便驱动所述丝杠转动。

优选地,所述罐体顶端具有进料口,所述罐体的底部为倒锥形且底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罐体的周壁设有观察窗,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垫台,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垫台,所述垫台设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具有在竖向上延伸的导向孔,所述横架设有滑动配合于所述导向孔内的导向柱。

本发明的龟甲胶生产工艺,基于上述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在罐体内放入龟甲胶的胶液并静置沉淀,达到设定时间后,罐体内的胶液分为上清液和沉淀物;

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横板同步滑动并进入罐体的内腔,同时,横板推动第一薄膜逐渐展开并使第一薄膜平铺在横板与胶液的接触区域;

当两个横板完全进入罐体的内腔后,两个横板将罐体内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上下分隔开;

打开阀门,沉淀物因重力由出料管排出;

随后,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横板复位,上清液因重力由出料管排出。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当横板左移时,两个横板的上下两侧的第一薄膜部分是逐渐平铺于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处的,由此,第一薄膜并不会带动上清液和沉淀物,从而减少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扰动。另外,横板在左移时,第一薄膜包覆于横板的上下两个板面上,避免了横板和上清液或沉淀接触,从而避免了横板的左移干涉到处于分界区域的上清液和沉淀而使此处的上清液和沉淀物重新混杂在一起。由此,第一薄膜既在横板左移时包覆着横板,避免了横板干扰分离好的上清液和沉淀,又以平铺的形式逐步地与上清液或沉淀物接触,大大减少了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扰动,从而保证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的稳定,避免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重新混合,保证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离效果。当横板左移至极限位置时,两个横板和两个第一薄膜将上清液和沉淀物完全分隔开,此时可分别取出上清液和沉淀物,两者的取出过程互不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罐体至导向架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板至横架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立板至滑槽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两个横板至滑块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图7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图7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罐体至横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图11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罐体;11、开口;12、导槽;121、第二密封槽;1211、第二密封件;13、让位槽;14、进料口;15、出料管;151、阀门;16、观察窗;2、横架;21、滑槽;211、横板;2111、第一滚轴;212、第一密封槽;2121、第一密封件;22、导向柱;31、第一定轴;32、第一卷轴;4、斜条组;411、斜条;5、驱动装置;51、丝杠;52、滑块;53、电机;6、立板;61、第二滚轴;7、直线驱动装置;81、第二定轴;82、第二卷轴;83、第二薄膜;9、垫台;91、导向架;911、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12描述本发明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及龟甲胶生产工艺。

如图1、图2、图5、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本发明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包括罐体1、横架2、第一保护机构。罐体1竖直设置,横架2位于罐体1外侧并和罐体1相连,横架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滑槽21,滑槽21内滑动配合有上下叠置的两个横板211,罐体1的周壁设有与滑槽21连通的开口11,以便横板211在滑动时能够通过开口11进出罐体1内腔,横架2设有用于驱动两个横板211同步滑动的驱动装置5。第一保护机构有两个并上下对称,两个第一保护机构和两个横板211一一对应,第一保护机构包括第一定轴31和第一卷轴32,横板211具有朝向罐体1的第一端和背离罐体1的第二端,第一定轴31邻近相应横板211的第一端并固定于滑槽21的侧壁,第一卷轴32邻近相应横板211的第二端并转动安装于滑槽21内,第一卷轴32和横架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第一保护机构还包括第一薄膜,第一薄膜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定轴31,第一薄膜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一卷轴32,第一薄膜的中间部分绕过相应横板211的第一端并在两个横板211之间的间隙内延伸。

初始状态时,在罐体1内装入龟甲胶,静置一段时间后,龟甲胶的胶液逐渐分为上层的上清液和下层的沉淀物,胶液中的杂质掺杂于沉淀物中。接着,驱动装置5驱动两个横板211向左滑动,横板211逐渐进入罐体1的内腔。与此同时,第一薄膜的中间部分被横板211的第一端推动着而不断延长,第一薄膜带动第一卷轴32转动,第一薄膜绕在第一卷轴32上的部分不断被放出,由此实现了对横板211左移的补偿。伴随着横板211的左移和第一薄膜的不断伸展,第一薄膜中由横板211的第一端至第一定轴31的部分逐渐地平铺在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处,第一薄膜中由横板211的第一端至第一卷轴32的部分逐渐地向左延伸开,由于该部分位于两个横板211之间的间隙内,从而该部分并未与胶液接触,避免了对胶液的扰动。

这样设计在于,当横板211左移时,两个横板211的上下两侧的第一薄膜部分是逐渐平铺于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处的,此过程类似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使用薄膜卷筒向混凝土地面或水泥地铺塑料薄膜的情况,由此,第一薄膜在平铺于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时,第一薄膜并不会带动上清液和沉淀物,从而减少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扰动,另外,由上可知,横板211在左移时,第一薄膜包覆于横板211的上下两个板面上,避免了横板211和上清液或沉淀物接触,从而避免了横板211的左移干涉到处于分界区域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而使此处的上清液和沉淀物重新混杂在一起。由此,第一薄膜既在横板211左移时包覆着横板211,避免了横板211干扰分离好的上清液和沉淀,又以平铺的形式逐步地与上清液或沉淀物接触,大大减少了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扰动,从而保证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的稳定,避免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重新混合,保证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离效果。

当横板211左移至极限位置时,两个横板211和两个第一薄膜将上清液和沉淀物完全分隔开,此时可分别取出上清液和沉淀物,两者的取出过程互不影响。

具体地,两个第一定轴31分设于两个隔板的上下两侧。

其中,第一定轴31和第一卷轴32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具体地,第一卷轴32位于横板211的右侧。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卷簧,当驱动装置5驱动两个横板211复位时,第一弹性件用于使第一卷轴32反转并复位,第一卷轴32在反转时重新收回第一薄膜并将第一薄膜恢复至原有形态。

可以理解地,横板211的左端即横板211的第一端,横板211的右端即横板211的第二端。

具体地,第一薄膜可以是铝箔纸等。

继续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地,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立板6和直线驱动装置7,开口11大于横架2在竖向上的尺寸,横架2位于开口11的中间区域,立板6有两个并对置于横架2的上下两侧,立板6和横架2相连并用于封堵开口11,立板6和罐体1竖直滑动连接。直线驱动装置7和横架2相连并用于驱动横架2竖直滑动。

沉淀罐在每次沉淀胶液时,胶液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处的高度位置并不一致。此时,直线驱动装置7可以驱动横架2在竖向上滑动,当横架2与上清液和沉底物的分界处的高度平齐时,停止横架2的滑动。在横架2滑动的同时,立板6随之在罐体1上滑动并实时封堵开口11,从而避免了胶液从开口11处外漏。开口11用于为横板211提供一个较宽的通过区域,便于横板211随横架2调整高度位置后,依旧可以伸入罐体1的内腔。

可以理解地,立板6在竖向上延伸。

继续参考图8、图11和图12,进一步地,罐体1的周壁设有与两个立板6一一对应的两个竖直的导槽12,导槽12和开口11连通,立板6的至少部分滑动配合于相应导槽12内,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与立板6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的第二保护机构,第二保护机构包括第二定轴81和第二卷轴82,第二定轴81设于相应导槽12内并位于相应立板6朝向罐体1的一侧,第二卷轴82转动安装于相应导槽12内并位于相应立板6背离罐体1的一侧,第二卷轴82和罐体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第二保护机构还包括第二薄膜83,第二薄膜83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定轴81,第二薄膜83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二卷轴82,第二薄膜83的中间部分绕过立板6朝向横架2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处于上方的立板6朝向横架2的一端即该立板6的下端。处于下方的立板6朝向横架2的一端即该立板6的上端。

当横架2下移时,横架2带动上方的立板6下移,与该立板6对应的第二薄膜83的中间部分被该立板6的下端推动着而不断延长,第二薄膜83带动第二卷轴82转动,第二薄膜83绕在第二卷轴82上的部分不断被放出,由此实现了对该立板6下移的补偿。伴随着该立板6的下移和第二薄膜83的不断伸展,第二薄膜83中由该立板6的下端至第二定轴81的部分逐渐地平铺在开口11处的胶液上,第二薄膜83中由该立板6的下端至第二卷轴82的部分逐渐地向下延伸开,由于该部分位于该立板6背离罐体1的一侧,从而该部分并未与胶液接触,避免了对胶液的扰动。

这样设计在于,第二薄膜83在平铺于开口11处的胶液时,第二薄膜83并不会带动胶液,从而减少了胶液的扰动,另外,由上可知,该立板6在下移时,第二薄膜83包覆于该立板6的左右两个板面上,避免了该立板6和胶液接触,从而避免了该立板6扰动胶液。由此,第二薄膜83既在该立板6下移时包覆着该立板6,避免了该立板6干扰胶液,又以平铺的形式逐步地与胶液接触,大大减少了对胶液的扰动,从而保证了胶液的稳定,避免了胶液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重新混合,进一步保证了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离效果。

另外,横架2下移时,横架2带动下方的立板6下移,与该立板6对应的第二薄膜83的则不断地收卷于第二卷轴82上,第二薄膜83中由该立板6的上端至第二定轴81的部分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不断地从胶液上收回。此过程类似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从混凝土地面或水泥地上揭塑料薄膜的情况。从而,该第二薄膜83的收回过程对胶液的扰动也较小,能够基本保证胶液的稳定性。

当横架2上移时,两个立板6的变化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两个导槽12分设于开口11的上下两侧。

具体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卷簧。

具体地,第二定轴81和第二卷轴82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具体地,第二薄膜83可以是铝箔纸等。

继续参考图7至图9,进一步地,横板211的第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轴2111,第一薄膜绕过横板211的第一滚轴2111。立板6朝向横架2的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轴61,第二薄膜83绕过立板6的第二滚轴61。

第一滚轴2111与第一薄膜之间为滚动接触,便于第一薄膜的伸展。第二滚轴61与第二薄膜83之间为滚动接触,便于第二薄膜83的伸展。

需要说明地,第一滚轴2111和第二滚轴61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继续参考图8和图9,进一步地,滑槽21的侧壁设有对置于两个横板211的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一密封槽212,第一密封槽212内设有与邻近的横板211相接触的第一密封件2121。导槽12的侧壁设有位于立板6朝向罐体1的一侧的第二密封槽121,第二密封槽121内设有与立板6相接触的第二密封件1211。

第一密封件2121用于密封横板211和横架2之间的间隙,避免罐体1内的胶液从横架2处向外漏出。第二密封件1211用于密封立板6和罐体1的周壁之间的间隙,避免罐体1内的胶液从导槽12处向外漏出。

具体地,第一密封件2121邻近滑槽21的左端,第二密封件1211邻近导槽12朝向开口11的一端。

具体地,第一密封件2121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密封柱,第二密封件1211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密封柱。

其中,第一密封柱和第二密封柱的材质均为橡胶。

继续参考图1、图3、图12,进一步地,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斜条组4,斜条组4和立板6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斜条组4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斜条411,斜条411的一端和横架2连接,罐体1设有与斜条组4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的让位槽13,让位槽13在竖向上延伸并连通导槽12和外界,斜条411的另一端通过相应让位槽13与相应立板6相连。

斜条411用于将立板6和横架2连接在一起,并增强立板6和横架2连接的稳固性。

具体地,斜条组4中的斜条411的数量为两个。

具体地,两个斜条组4上下对称。

可以理解地,两个让位槽13还可以上下连通。

需要说明地,两个斜条组4和让位槽13组成了连接单元,连接单元有两个并分设于横架2的前后两端。

继续参考图1、图3和图4,进一步地,驱动装置5包括丝杠51、滑块52和电机53,丝杠5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转动安装于横架2。滑块52连接两个横板211,滑块52设有螺纹孔,丝杠51穿设于螺纹孔内并和螺纹孔螺纹配合。电机53安装于横架2并和丝杠51相连,以便驱动丝杠51转动。

电机53启动时,带动丝杠51转动,丝杠51带动滑块52左右滑动,滑块52带动两个横板211在左右方向上同步滑动,从而实现横板211进出罐体1的内腔的效果。

具体地,驱动装置5有两个并分设于横架2的前后两端。

继续参考图1和图7,进一步地,罐体1顶端具有进料口14,罐体1的底部为倒锥形且底端连接有出料管15,出料管15上设有阀门151。

进料口14用于进胶液,当两个横板211将上清液和沉淀物分隔开后,阀门151打开,沉淀物在重力作用下由出料管15排出。待沉淀物基本排净后,驱动装置5驱动两个横板211复位,上清液在自重作用下由出料管15再次排出。由此实现沉淀物和上清液的分开收取。

可以理解地,罐体1内的胶液在沉淀时,阀门151关闭,从而实现对出料管15的封闭,避免胶液由出料管15流出。

具体地,进料口14呈敞口状,便于承接胶液。出料管15在竖向上延伸。

继续参考图1至图3,进一步地,罐体1的周壁设有观察窗16,胶液杂质沉淀装置还包括垫台9,直线驱动装置7安装于垫台9,垫台9设有导向架91,导向架91具有在竖向上延伸的导向孔911,横架2设有滑动配合于导向孔911内的导向柱22。

导向柱22和导向孔911用于为横架2的滑动导向。垫台9用于为直线驱动装置7提供安装基础。观察窗16用于供操作者观察罐体1内腔的情况,便于操作者分辨出上清液和沉淀物的分界区域,进而便于操作者通过直线驱动装置7使两个横板211对准该分界区域。

具体地,观察窗16为玻璃窗,玻璃窗可以镶嵌于罐体1的周壁上。

需要说明地,导向架91、导向孔911和导向柱22组成了导向组件,导向组件有两个并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

本发明的龟甲胶生产工艺,基于如上述实施例的胶液杂质沉淀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在罐体1内放入龟甲胶的胶液并静置沉淀,达到设定时间后,罐体1内的胶液分为上清液和沉淀物。

驱动装置5驱动两个横板211同步滑动并进入罐体1的内腔,同时,横板211推动第一薄膜逐渐展开并使第一薄膜平铺在横板211与胶液的接触区域。

当两个横板211完全进入罐体1的内腔后,两个横板211将罐体1内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上下分隔开。

打开阀门151,沉淀物因重力由出料管15排出。

随后,驱动装置5驱动两个横板211复位,上清液因重力由出料管15排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