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连梁支撑系统、建筑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33: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梁支撑系统、建筑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小户型的设计中,为保障一栋建筑各户型的通风、采光需求,两户型中间通常会设置“凹型采光井”。此外,为保证结构安全,加强结构整体稳定性,在采光井位置须增设连梁,来加强采光井两侧剪力墙的整体稳定性。

但是,这种连梁设置的位置位于采光井最外侧,若按常规支模架体系进行施工,该位置属于高大模板工程,难以实现有效拉结或防护,只能选择较高成本的施工方案。而无法选择低成本施工方案的技术瓶颈在于,这种情况下,周边无可靠拉结构件及有效拉结措施,难以保证支模体系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设置可靠拉结构件及有效拉结措施的情况下,保证支模体系的安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连梁支撑系统,可以减少后期对结构的洞口封堵,减少支模架体材料周转,低成本实现支模体系的安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连梁支撑系统,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所述建筑结构包括已建层、已建墙、连梁铝模板以及待建层铝模K板;所述连梁支撑系统包括角码、工字钢以及支撑杆;所述角码包括互相垂直的横边以及竖边;所述角码、所述已建层、所述已建墙以及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的数量均为两个或者其它双数;两所述角码的竖边分别与两所述已建墙固定连接;所述工字钢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角码的横边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钢以及所述连梁铝模板固定连接且互相垂直;所述连梁铝模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固定连接;两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分别与两所述已建层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浇注完成后为已建墙的延续。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以及套筒;所述套筒穿过所述竖边以及所述已建墙;所述第一螺栓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且与所述竖边贴合;所述第二螺栓设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已建墙贴合。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已建墙内设有墙柱钢筋以及紧密钢筋夹持装置;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与所述墙柱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横向钢筋以及至少两个竖向钢筋;至少两个所述横向钢筋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竖向钢筋共同夹持所述套筒。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的数量为多个。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角码重量小于所述工字钢重量。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杆高度与所述连梁铝模板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8米。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结构,所述建筑结构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梁支撑系统。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爬架,所述爬架与所述连梁铝模板连接,所述爬架与所述工字钢连接;所述爬架上设有第一翻板以及第二翻板,所述第一翻板以及第二翻板均可拆卸,所述第一翻板与所述连梁铝模板连接,所述第二翻板与所述工字钢连接。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即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角码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已建墙上;将工字钢固定在角码上;在已建层上方安装待建层铝模K板和连梁铝模板;将支撑杆固定在工字钢与连梁铝模板之间;对待建层铝模K板和连梁铝模板进行浇注。

现有技术的方案是在连梁的下一楼层的对应墙体上,开设工字钢预留洞口,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工字钢支撑梁的施工,而后进行支模架的施工。其缺陷在于,首先,工字钢的安拆困难,难以保证楼层间的周转使用;其次,墙体需进行工字钢预留洞口的预留以便“预埋”,预留洞口会存在偏位现象,导致工字钢难以对穿形成支撑梁;此外,拆除后需进行工字钢大洞口的修补,人工修补的操作困难且具有渗漏风险。

本发明的显著进步体现在:所述方法可以依托于早拆体系,尤其是铝模的早拆体系,安拆简易,能够达到建筑结构间隔三层的高效周转,同时整套支撑体系的各构件合理搭配,安拆简易,使用便捷。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两个角码固定工字钢,再利用支撑杆稳固连梁铝模板的巧妙设计来搭建连梁支模体系,从力学上看无需拉结即实现了对连梁铝模板支撑的最优方案,在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上明显优于现有技术中开设工字钢预留洞口的方案,因此本方案可以减少后期对结构的洞口封堵,减少支模架体材料周转,低成本实现支模体系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连梁支撑系统的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连梁支撑系统的局部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连梁支撑系统的另一局部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建筑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建筑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1.已建层、12.已建墙、13.连梁铝模板、14.待建层铝模K板、20.角码、21.横边、22.竖边30.工字钢、31.第一螺栓、32.第二螺栓、33.套筒、34.钢筋短钉、40.支撑杆、50.墙柱钢筋、60.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1.横向钢筋、62.竖向钢筋、70.爬架、71.第一翻板、72.第二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类似的组件标号代表类似的组件。显然,以下将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实施例。如在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梁支撑系统,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所述建筑结构包括已建层11、已建墙12、连梁铝模板13以及待建层铝模K板14:所述连梁支撑系统包括角码20、工字钢30以及支撑杆40;所述角码20包括互相垂直的横边21以及竖边22;所述角码20、所述已建层11、所述已建墙12以及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的数量均为两个;两所述角码20的竖边22分别与两所述已建墙12固定连接;所述工字钢30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角码20的横边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钢30以及所述连梁铝模板13固定连接且互相垂直;所述连梁铝模板13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固定连接;两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分别与两所述已建层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浇注完成后为已建墙12的延续。

上述方案中,所述已建层11可以为已经浇筑完成的建筑层;所述已建墙12可以为已经浇筑完成的墙壁,该墙壁用于支撑建筑层;所述连梁铝模板13可以为K板,例如铝模K板,在对连梁铝模板13浇筑后可形成连梁;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可以为待浇筑的墙体框架;所述待建层铝模K板14浇注完成后为已建墙12的延续,即浇筑完成后,待建层铝模K板14内形成新的已建墙12。

其中,所述工字钢30的形状优选为上下对称,其力学性能优良;所述工字钢30与所述横边21之间可以通过钢筋短钉34固定以防出现受力滑移,也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来节约成本;所述角码20可以为Q235型钢材,其厚度可以为6毫米-10毫米,其优选厚度尺寸为8毫米,其重量可以为10千克至20千克,其优选重量为15千克;所述角码20的横边21宽度可以为200毫米-300毫米,优选为250毫米,所述角码20的竖边22宽度可以与横边21宽度相等,以实现保证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钢材用量。

其技术效果为,通过两个角码20固定工字钢30,再利用支撑杆40稳固连梁铝模板13的巧妙设计来搭建连梁支模体系,从力学上看无需拉结即实现了对连梁铝模板13支撑的最优方案,在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上明显优于现有技术中开设工字钢预留洞口的方案,因此本方案可以减少后期对结构的洞口封堵,减少支模架体材料周转,低成本实现支模体系的安全。

进一步地,该连梁支撑系统还包括:还包括第一螺栓31、第二螺栓32以及套筒33;所述套筒33穿过所述竖边22以及所述已建墙12;所述第一螺栓31设于所述套筒33的一端且与所述竖边22贴合;所述第二螺栓32设于所述套筒33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已建墙12贴合。其中,所述第一螺栓31、所述第二螺栓32以及所述套筒33共同组成穿墙螺栓的优选型号为M30螺栓;所述套筒33的直径可以为30毫米-40毫米,其优选直径为34毫米。其技术效果为,这种套筒33穿过所述已建墙12的方案预留精度高,后续的洞口修复更加便利,可以有效节省材料和节省工期。

进一步地,所述已建墙12内设有墙柱钢筋50以及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与所述墙柱钢筋50固定连接;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与所述套筒33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的硬度高于所述墙柱钢筋50的硬度;所述墙柱钢筋50的数量较多,可以支撑所述已建墙12的主体结构。其技术效果为,通过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固定所述套筒33的效果好,所述套筒33的位置稳固而不容易出现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包括至少两个横向钢筋61以及至少两个竖向钢筋62;至少两个所述横向钢筋61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竖向钢筋62共同夹持所述套筒3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包括两个横向钢筋61以及四个竖向钢筋62,所述套筒3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套筒33的四个方向上均与横向钢筋61连接或与竖向钢筋62连接,在所述支撑杆40稳固支撑所述连梁铝模板13时,所述支撑杆40的力传递到所述工字钢30上,而后又传递到所述角码20上。其技术效果为,所述横向钢筋61和所述竖向钢筋62稳固了所述套筒33,也就确保了所述角码20不会沿竖直方向产生位移,以实现对所述连梁铝模板13的良好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的数量为多个。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包括四个横向钢筋61以及四个竖向钢筋62,所述套筒33在前段以及后段的四个方向上均与钢筋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密钢筋夹持装置60包括六个横向钢筋61以及六个竖向钢筋62,所述套筒33在前段、中段以及后段的四个方向上均与钢筋连接。其技术效果为,进一步稳固所述套筒33,确保与所述套筒33连接的所述角码20处于稳定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角码重量小于所述工字钢重量。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码20重量可以为10千克至20千克,其优选重量为15千克,所述工字钢30重量可以为80千克至160千克,其优选重量为120千克。其技术效果为,实现重量的最优配比,进一步在保证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减少钢材用量。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40高度与所述连梁铝模板13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2.8米。其中,所述支撑杆40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梁铝模板13的高度,若所述支撑杆40过高则稳定性差,若所述支撑杆40过矮则所述工字钢30靠近所述连梁铝模板13,此时所述角码20无法依靠所述已建墙12实现固定。其技术效果为,上述方案确保角码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固定的位置,且该方案搭设高度不超过标准层一层结构,稳定性良好。

实施例2

参见图4-图5,并结合图1-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建筑结构,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连梁支撑系统。其中,所述建筑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三个已建层11,所述连梁铝模板13数量不大于所述已建层11数量的三分之一。在一实施例中,建筑结构包括三十个已建层,则连梁铝模板13数量可以为十个,也可以少于十个。在一实施例中,建筑结构包括二十个已建层,则连梁铝模板13数量可以为六个,也可以少于六个。其技术效果为,所述连梁铝模板13浇筑后形成的连梁,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每隔三层设置一道连梁的结构所需要的物料成本合理,且便于施工周期的排布。

进一步地,该建筑结构还包括爬架70,所述爬架70与所述连梁铝模板13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与连梁铝模板13结构交叉,所述爬架70与所述工字钢3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与工字钢30结构交叉;所述爬架70上设有第一翻板71以及第二翻板72,所述第一翻板71以及第二翻板72均可拆卸,所述第一翻板71与所述连梁铝模板13连接,所述第二翻板72与所述工字钢30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爬架70在前期进行设计时,根据该位置处连梁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化处理,所述深化即将原本为整体的一块板深化成可拆卸翻板,在遇到包含连梁的楼层时,即将翻板拆卸,爬升超过连梁位置后就将翻板恢复,与此同时爬架70整体一同爬升;由于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连梁铝模板13可先进行拆除,支撑体系不拆除,因此在支撑架搭设楼层以及存在连梁的楼层,均需进行翻板的拆卸。其技术效果为,该方案依托于早拆体系,安拆简易,能够达到建筑结构间隔三层的高效周转。

实施例3

参见图6,并结合图1-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可以为如实施例2所述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可以应用上述实施例1所述的连梁支撑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S5:

S1,将角码固定在建筑结构的已建墙12上。

其中,可以将套筒33穿过角码20后共同固定在已建墙12上,也可以应用穿墙螺栓将角码20进行固定。

S2,将工字钢30固定在角码20上。

其中,工字钢30与角码20之间可以通过钢筋短钉34固定以防出现受力滑移,也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来节约成本。

S3,在已建层11上方安装待建层铝模K板14和连梁铝模板13。

其中,待建层铝模K板14相当于已建层11浇筑之前的模板,连梁铝模板13相当于连梁浇筑之前的模板。

S4,将支撑杆40固定在工字钢30与连梁铝模板13之间。

其中,支撑杆40与工字钢30垂直,支撑杆40与连梁铝模板13垂直。

S5,对待建层铝模K板14和连梁铝模板13进行浇注。

在浇筑的过程中,支撑杆40一直对连梁铝模板13进行稳固的支撑,工字钢30一直对支撑杆40进行稳固的支撑,角码20也一直对工字钢30进行稳固的支撑。

上述施工方法之后,可以将连梁铝模板13、待建层铝模K板14、支撑杆40、工字钢30以及角码20拆除并周转使用。其中,在已建层11上方安装连梁铝模板13即连梁模板拼装,对连梁铝模板13进行浇筑后等待夯实即可形成建筑的连梁。其技术效果为,可以实现施工速度快,后期质量隐患小,装配式可周转的模板支撑架基础体系。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第一螺栓、第二螺栓以及套筒的形式将角码进行固定,角码上端放置工字钢,为连梁模板的支撑杆提供支撑,工字钢与角码固定连接而不会出现受力滑移。本发明的优势在于:通过两个角码固定工字钢,再利用支撑杆稳固连梁铝模板的巧妙设计来搭建连梁支模体系,从力学上看无需拉结即实现了对连梁铝模板支撑的最优方案,在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上明显优于现有技术中开设工字钢预留洞口的方案,因此本方案可以减少后期对结构的洞口封堵,减少支模架体材料周转,低成本实现支模体系的安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结合和组合。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尚且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44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