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线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在线束中,已知一种线束,其构成为在电线的末端组装有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电线。在该线束中,使连接器与端子台或配对侧连接器嵌合连接,随之,使端子配件与端子台等的配对侧端子配件嵌合连接。在该连接器中,端子配件在壳体中与电线的末端电连接,并且该电线被引出至壳体之外。并且,作为该连接器,存在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的连接器。关于这种线束,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2中已有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7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923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51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59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以往的线束例如使柔软的中继导体介于电线与端子配件之间,利用该中继导体将端子配件和电线分配到嵌合连接方向和电线引出方向,从而形成交叉状态。因此,在该线束中,不仅需要该中继导体本身的成本,还需要用于将该中继导体组装于电线和端子配件的作业工时和成本。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削减部件数量的同时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的线束。

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芯线的电线,该芯线具有将多根裸线绞合而成的绞合子线,并且将在圆周方向上覆盖中心的绞合子线的多根绞合子线以与该中心的绞合子线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在该电线中,为了抑制中心的绞合子线中的裸线散开,实现了各自的绞合方向的共通。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具备芯线的电线,该芯线具备多根将多根裸线向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而成的绞合子线,将在周向上覆盖中心的绞合子线的中间层的多根绞合子线向与绞合子线的绞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绞合、并且将在周向上覆盖该中间层的多根绞合子线的外层的多根绞合子线向与绞合子线的绞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绞合。在该电线中,为了提高芯线的柔软性,采用了这样的绞合方向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电线,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覆皮,所述芯线具有多根由多根裸线绞合而成的绞合子线,并且所述芯线将所述裸线的绞合方向相同的多根所述绞合子线向与各个该绞合子线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所述覆皮以使末端的芯线露出部露出的状态覆盖所述芯线;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被组装于所述电线的所述末端,所述连接器具有:端子配件,所述端子配件具有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沿着嵌合连接方向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嵌合连接,并且利用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配对侧端子连接部之间作用的弹力使触点之间保持连接状态,所述电线连接部与使轴线方向与所述嵌合连接方向一致的所述芯线露出部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以及绝缘性的壳体,所述壳体将所述电线的所述末端和所述端子配件容纳于内侧的容纳室,并且使所述电线从所述容纳室的引出口向与所述嵌合连接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向外侧引出,所述电线的所述末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通过将从所述电线连接部引出后的位置的所述覆皮的覆皮末端部与所述芯线一起弯折而成,在该弯折后的位置从所述引出口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引出,所述电线形成为向与所述弯曲部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前形状复原的复原力小于所述弹力的绝对值。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线束由于使用了向与弯曲部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前形状复原的复原力小于端子连接部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之间的弹力的绝对值的电线(即,柔性高的电线),因此能够使该复原力与弹力的差值的弹力作用于端子连接部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之间。因此,在该线束中,能够抑制施加于端子配件的触点部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的触点部之间的载荷的变化,因此能够确保该触点间的导电质量。并且,本发明的线束即使在电线与端子配件之间不存在柔软的中继导体,通过将该电线弯折,也能够在确保导电品质的状态下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即,本发明的线束能够在确保导电质量的状态下削减部件数量并且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从屏蔽罩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X-X线剖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局部拆卸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对电线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6是对电线的芯线的绞合方向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端子配件和弹簧触点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电线的复原力的试验结果的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端子配件

11 端子连接部

12 电线连接部

20 壳体

20c 容纳室

20d 引出口

511 配对侧端子连接部

Fr 复原力

Fs 弹力

Fw 施加载荷

We 电线

We0 裸线

We1 芯线

We1a 芯线露出部

We2 覆皮

We2a 覆皮末端部

Web 弯曲部

WH 线束

Ws 绞合子线

Ws1 中心绞合子线

Ws2 中间层

Ws3 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线束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线束的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

图1至图4的附图标记WH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该线束WH是所谓的带连接器的电线,具备电线We和组装于该电线We末端的连接器1。此处所示的线束WH具备电极的数量为多个的连接器1,并且具备与该电极的数量对应的根数的电线We。在该示例中,该线束WH具备2根电线We和电极数为2个的连接器1。

连接器1通过从末端插入嵌合于配对侧嵌合部(省略图示)从而与配对侧端子配件510(图3)电连接。例如,此处所示的连接器1构成为使后述的壳体20的嵌合部20a插入嵌合于具有内周壁面的孔状的配对侧嵌合部的内侧。该连接器1使嵌合部20a沿着该孔状的配对侧嵌合部的孔轴方向相对于该配对侧嵌合部插拔。配对侧嵌合部例如形成为与孔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截面呈矩形。另外,配对侧嵌合部也可以形成为筒状,并使嵌合部20a插入嵌合于其内侧的空间。

例如,该连接器1通过与配对侧设备(省略图示)的配对侧端子配件510电连接,从而使该配对侧设备与电线We的目标设备(省略图示)之间电连接。该配对侧设备具备金属制的框体,将形成于该框体的壁体的贯通孔用作配对侧嵌合部。另外,该配对侧设备在其框体的内部具备端子台或配对侧连接器。配对侧端子配件510是端子台或配对侧连接器所具备的部件。因此,连接器1中,嵌合部20a插入嵌合于配对侧嵌合部的内侧,并且在框体的内部与端子台或配对侧连接器的配对侧端子配件510电连接。

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仅记载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该插入方向表示连接器1的嵌合部20a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的插入方向。另外,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仅记载为拔出方向的情况下,该拔出方向表示连接器1的嵌合部20a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的拔出方向。另外,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仅记为插拔方向的情况下,该插拔方向表示连接器1的嵌合部20a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的插拔方向。

电线We具备作为导体的芯线We1和在使其末端的芯线露出部We1a露出的状态下覆盖该芯线We1的覆皮We2(图3、图5以及图6)。在该电线We中,通过剥除末端的覆皮We2,从而使其中的芯线露出部We1a露出。

芯线We1具有多根绞合子线Ws,该绞合子线Ws通过将多根裸线We0绞合而成(图5)。并且,在该芯线We1中,将裸线We0的绞合方向相同的多根绞合子线Ws以与各个该绞合子线Ws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在一起(图5和图6)。此处所示的芯线We1具有:中心绞合子线Ws1,其由置于中心的1根绞合子线Ws构成;中间层Ws2,其将多根绞合子线Ws在中心绞合子线Ws1的周围绕该中心绞合子线Ws1的轴排列并以与该绞合子线Ws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以及外层Ws3,其将多根绞合子线Ws在中间层Ws2的周围绕中心绞合子线Ws1的轴排列,并以与该绞合子线Ws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图5和图6)。另外,图6的实线的箭头表示绞合子线Ws中的裸线We0的绞合方向。但是,在本图中,省略了裸线We0的图示。另外,图6的虚线的箭头表示中间层Ws2中的各绞合子线Ws的绞合方向和外层Ws3中的各绞合子线Ws的绞合方向。

覆皮We2形成为与该芯线We1相互作用而具有能够产生后述的复原力Fr的柔性部件。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端子配件10、容纳电线We和端子配件10的绝缘性的壳体20、以及用于实现噪声降低的导电性的屏蔽罩30(图1、图3以及图4)。

端子配件1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该端子配件10通过对作为母材的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切断加工等冲压成型而形成为规定形状。

该端子配件10具有与配对侧端子配件510的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1(图1、图3和图4)。该端子连接部11通过沿着嵌合连接方向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嵌合连接,从而与该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另外,该端子连接部11利用作用于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的弹力Fs(图3)使触点间保持为连接状态。端子连接部11和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中的一个形成为阴端子形状,其中另一个形成为阳端子形状。并且,端子连接部11和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随着嵌合部20a与配对侧嵌合部的插入嵌合而相互嵌合连接。另外,图3所示的弹力Fs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

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仅记载为嵌合连接方向的情况下,该嵌合连接方向表示端子连接部11相对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嵌合连接方向和嵌合部20a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的嵌合连接方向(即,之前的插入方向)。

弹力Fs在阴端子侧产生。例如,在筒状的阴端子形状的情况下,端子配件自身可以具有弹簧触点,也可以在筒内组装作为其他部件的弹簧触点部件。在该示例中,端子连接部11形成为圆筒状的阴端子形状,在该端子连接部11中组装有弹簧触点部件15(图7)。

在该端子配件10中,端子连接部11的筒轴方向为插拔方向。并且,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形成为嵌入于该端子连接部11内侧的、轴状的阳端子形状。

弹簧触点部件15具有:触点部15a,其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接触;以及弹簧部15b,其在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弹性变形,利用伴随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力Fs将触点部15a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之间保持为连接状态(图7)。在此所示的弹簧触点部件15中,2个弧状的基部15c在端子连接部11的筒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2个弧状的基部15c由多根弹簧部15b连接。该弹簧部15b形成为向端子连接部11内侧的筒轴侧凸出的弧状。在该弹簧触点部件15中,将该弹簧部15b的弧状的顶点用作触点部15a。因此,在该弹簧触点部件15中,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向端子连接部11内侧的嵌入的同时地,利用该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使对触点部15a施加了力的弹簧部15b向端子连接部11的内周面侧弹性变形。因此,在与嵌合连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作用弹力Fs。

此外,该端子配件10具有与芯线露出部We1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2(图3和图4)。该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露出部We1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该芯线露出部We1a的轴线方向与嵌合连接方向一致。例如,该电线连接部12通过压接或熔接于芯线露出部Wela,从而与该芯线露出部We1a物理连接且电连接。此处所示的电线连接部12使2片筒片紧固压接于芯线露出部Wela。电线We被从该电线连接部12向与嵌合连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出方向)引出。

这样,端子配件10被形成为端子连接部11的筒轴方向(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连接部12中的电线We的引出方向(以下,称为“电线引出方向”)相同朝向的直线形状。在连接器1中,该直线形状的端子配件10以及在从电线连接部12引出后的位置弯折的电线We的末端被容纳于壳体20(图3及图4)。并且,在该连接器1中,在该弯折后的位置将电线We向壳体20的外侧引出(图3)。该电线We的末端具有将从电线连接部12引出后的位置的覆皮We2的覆皮末端部We2a与芯线We1一起弯折而成的弯曲部Web(图3和图5)。

该连接器1具备多组成对的端子配件10与电线We的组合。在此,具备2组该组合(图4)。在该连接器1中,2个端子配件10在与嵌合连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在该连接器1中,使2根电线We在该正交方向上并排排列。

壳体2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

该壳体20具有插入嵌合于配对侧嵌合部的嵌合部20a(图1至图4、图8及图9)。在此所示的嵌合部20a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嵌合于孔状的配对侧嵌合部的内侧,并沿着与之相反朝向的拔出方向从配对侧嵌合部的内侧拔出。该嵌合部20a形成为以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的插拔方向(插入方向、拔出方向)为筒轴方向的筒状。这里所示的嵌合部20a形成为方筒状。

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将该嵌合部20a与配对侧嵌合部之间的环状的间隙填埋并且实现其间的防水和防尘的环状的密封部件41(图1至图4)。该密封部件41由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并且,该密封部件41被组装于嵌合部20a的外周面。

而且,壳体20在该嵌合部20a的外周面的外侧具有凸缘状的凸缘部20b(图1、图3、图8及图9)。该凸缘部20b具有对置壁面,在嵌合部20a与配对侧嵌合部处于嵌合完成状态时,该对置壁面隔开间隔地与该配对侧嵌合部的周缘的壁面对置配置。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将该凸缘部20b的对置壁面与配对侧嵌合部的周缘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填埋并且实现其间的防水和防尘的环状的密封部件42(图1以及图3)。该密封部件42由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并且,该密封部件42以突出状态嵌入于在凸缘部20b的对置壁面形成的环状槽中。

在该壳体20中,端子配件10被容纳在嵌合部20a的内侧。

该壳体20具有:内侧的容纳室20c,容纳电线We的末端和端子配件10;以及引出口20d,使电线We从容纳室20c向与嵌合连接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向外侧引出(图3、图8及图9)。即,该壳体20使电线We的末端和端子配件10容纳于内侧的容纳室20c,并且使电线We从容纳室20c的引出口20d向与嵌合连接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引出。如之前所示,在电线We的末端,将覆皮末端部We2a与芯线We1一起弯折。因此,电线We的末端在其弯折后的位置从引出口20d向壳体20的外侧引出。

容纳室20c具有:端子容纳部20c

在此所示的壳体20将在从直线形状的端子配件10的电线连接部12的引出后位置弯折成直角的电线We的末端容纳于电线容纳部20c

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端子保持部件50,该端子保持部件50被容纳于容纳室20c的端子容纳部20c

该端子保持部件50既可以针对每个端子配件10设置,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保持多个端子配件10的1个部件。在此所示的端子保持部件50针对每个端子配件10而设置。

该端子保持部件50具有容纳端子连接部11的圆筒状的第一筒部51和容纳电线连接部12的方筒状的第二筒部52(图3及图4)。第二筒部52具有比第一筒部51向径向外侧鼓出的这种大小的体型。

端子保持部件50一边朝向插入方向侧插入到容纳室20c,一边被容纳于端子容纳部20c

第一卡定部20e在插入方向侧与端子保持部件50的第二筒部52对置配置。在此,将该第二筒部52中的插入方向侧的外壁面作为第一被卡定部52a,并且通过将该第一被卡定部52a卡定于第一卡定部20e,从而抑制端子保持部件50被从端子容纳部20c

第二卡定部20f在拔出方向侧与端子保持部件50的第二被卡定部53a对置配置(图3)。在此,在壳体20的嵌合部20a与端子保持部件50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使得端子保持部件50能够向端子容纳部20c

在该连接器1中,第一卡定部20e针对每个端子保持部件50而设置,并且,设置有两组成对的第二卡定部20f和第二被卡定部53a。

而且,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将容纳室20c的内周壁与电线We之间的间隙填埋并且实现其间的防水和防尘的密封部件(以下,称为“端子侧密封部件”)43(图3及图4)。该端子侧密封部件43由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

该端子侧密封部件43可以针对每个电线We设置,也可以将容纳室20c的内周壁与多根电线We之间的间隙填埋。此处所示的端子侧密封部件43被形成为将容纳室20c的电线容纳部20c

另外,在此,电线容纳部20c

而且,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在容纳室20c中保持电线We的电线保持件(以下,称为“第一电线保持件”)60(图3及图4)。该第一电线保持件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该第一电线保持件60可以针对每个电线We而设置,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保持多根电线We的1个部件。此处所示的第一电线保持件60设置为能够保持多根(在该例示中为2根)电线We的1个部件。另外,此处所示的第一电线保持件60在容纳室20c的电线容纳部20c

在此所示的第一电线保持件60具备夹持电线We的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和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图3和图4)。该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和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以相互组装的状态夹持电线We。因此,第一电线保持件60在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与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之间具备使它们维持在组装状态的锁定机构(例如,利用了相互钩挂的爪部等的部件)。

壳体20具有保持该第一电线保持件60的保持部20g(图3、图8及图9)。该保持部20g在壳体20中至少设置1个。另外,第一电线保持件60配置于比端子侧密封部件43靠端子配件10侧的位置(图3)。

具体而言,此处所示的壳体20具备壳体主体21、盖部件22以及前支架23(图3、图4、图8及图9)。

在壳体主体21设置有:第一空间部21a,其容纳电线We的末端和端子配件10;以及第一开口部21b,其使电线We的末端和端子配件10插入到第一空间部21a(图8)。第一空间部21a例如通过之前所示的分隔壁等而划分为针对每个电线We和端子配件10的组合的室。另外,在该壳体主体21形成有使电线We从第一空间部21a引出的半圆形的开口21a

在盖部件22设置有:第二空间部22a,其容纳电线We的末端及端子配件10;以及第二开口部22b,其使电线We的末端和端子配件10插入到第二空间部22a(图9)。第二空间部22a例如通过之前所示的分隔壁等而划分为针对每个电线We的室。另外,在该盖部件22形成有使电线We从第二空间部22a引出的半圆形的开口22a

在该壳体20中,通过组装该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第一开口部21b和第二开口部22b合在一起,形成由第一空间部21a和第二空间部22a构成的容纳室20c。另外,在该壳体20中,通过组装该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形成由各个开口21a

在该壳体20中,在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第一电线保持件60用的保持部20g。在此,在该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两者都设置保持部20g(图3、图8及图9)。壳体主体21的保持部20g是容纳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的空间部,通过抑制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在该空间部中的相对移动,来保持该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此处所示的壳体主体21的保持部20g形成为不堵塞空间部65而能够将第一电线保持部件61的外壁包围的室。盖部件22的保持部20g是容纳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的空间部,通过抑制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在该空间部中的相对移动,来保持该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此处所示的盖部件22的保持部20g形成为不堵塞空间部65而能够将第二电线保持部件62的外壁包围的室。

该壳体20还具备使该相互组装的壳体主体21以及盖部件22维持组装状态的锁定机构(以下,称为“盖锁定机构”)24(图3、图8及图9)。在该壳体20中,在壳体主体21与盖部件22之间的各自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盖锁定机构24。

盖锁定机构24具备:第一卡定体24a,其设置于壳体主体21;以及第二卡定体24b,其设置于盖部件22,并且在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为组装状态时,在第二卡定体24b与第一卡定体24a之间卡定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的与组装方向反向的移动(图3、图8及图9)。

第一卡定体24a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1的外周壁突出的爪状的突起体(图3、图8及图9)。另一方面,第二卡定体24b具有:片体状的第二卡定部24b

另外,该壳体20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实现该组装后的壳体主体21与盖部件22之间的防水和防尘以使其间不进入水或尘埃的密封部件(以下,称为“盖密封部件”)44(图3和图4)。该盖密封部件44由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此处所示的该密封部件44成型为方环状,夹在壳体主体21与盖部件22之间。另外,在该连接器1中,该盖密封部件44形成为与之前的端子侧密封部件43成为一体的1个部件(图4)。

前支架23形成为将壳体主体21的嵌合部20a的外周面覆盖的方筒状,并嵌合于该嵌合部20a。壳体20具备使该相互组装后的壳体主体21和前支架23维持组装状态的锁定机构(以下,称为“支架锁定机构”)25(图8和图9)。在该壳体20中,在嵌合部20a的内周面与前支架23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架锁定机构25。

支架锁定机构25具备:第一卡定体25a,其设置于壳体主体21的嵌合部20a的内周面;以及第二卡定体25b,其以与该嵌合部20a的内周面对置配置的状态设置于前支架23,并在嵌合部20a和前支架23为组装状态时,在第二卡定体25b与第一卡定体25a之间卡定嵌合部20a和前支架23的与组装方向反向的移动(图8及图9)。

第一卡定体25a形成为从嵌合部20a的内周面突出的爪状的突起体(图9)。另一方面,第二卡定体25b具有:片体状的第二卡定部25b

然而,在该连接器1中,将电线We的末端弯折而容纳于壳体20的容纳室20c。因此,在电线We的末端产生与弯曲部Web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向弯曲前形状的复原力Fr(图3)。在连接器1中,该复原力Fr向端子配件10传递。例如,在该连接器1中,由于电线We在从弯曲部Web观察时在与端子配件10侧相反的一侧被端子侧密封部件43和第一电线保持件60保持,因此在电线We的末端产生的复原力Fr全部被传递到端子配件10。并且,在该连接器1中,该复原力Fr经由端子配件10而传递至周围的连接器构成部件(壳体20、端子保持部件50等)。通常,在连接器1中,对各连接器构成部件规定了尺寸公差,在各连接器构成部件之间可以容忍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的松动。因此,在该连接器1中,若电线We的末端的弯折所伴随的复原力Fr大于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的弹力Fs,则存在施加于端子配件10的触点部(弹簧触点部件15的触点部15a)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之间的载荷变小的可能性。另外,图3所示的复原力Fr的大小和方向是为了说明而示意性的。

因此,在该连接器1中使用的电线We形成为:向与弯曲部Web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前形状的复原力Fr小于弹力Fs的绝对值(Fr<|Fs|)。由此,在该线束WH中,能够使该差量(|Fs-Fr|)的弹力作用于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因此,在该线束WH中,能够抑制施加于端子配件10的触点部(弹簧触点部件15的触点部15a)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之间的载荷的变化,因此能够确保该触点间的导电质量。

更具体而言,考虑到由各连接器构成部件而引起的松动,该电线We在使对连接器1施加容许外部输入时所得到的施加载荷Fw作用于芯线露出部We1a的情况下(图3),复原力Fr形成为弹力Fs与施加载荷Fw相减的绝对值以下(Fr≤|Fs-Fw|)。该容许外部输入是指,例如,伴随车辆行驶时的路面输入、加减速而作用于连接器1的来自外部的力之中,车辆设计时要求的最大值。另外,施加载荷Fw是指在对由各连接器构成部件而引起的松动为最大的状态(积累了各连接器构成部件的尺寸公差的最差值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施加容许外部输入时,作用于芯线露出部We1a的力(载荷)。由此,在该线束WH中,即使伴随各连接器构成部件的松动而产生的施加载荷Fw作用于电线We,也能够抑制在端子配件10的触点部(弹簧触点部件15的触点部15a)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之间的载荷的变化,确保该触点间的导电品质。另外,图3所示的施加载荷Fw的大小和方向是为了说明而示意性的。

而且,在该线束WH中,通过以使复原力Fr小于弹力Fs与施加载荷Fw相减的绝对值的方式形成电线We,从而能够使差值(|Fs-Fr-Fw|)的弹力作用于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因此,在该线束WH中,在施加外部输入(振动)时能够在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进行振动吸收,因此能够确保施加外部输入(振动)时的触点间的导电品质。

在此,为了将电线We设置为这样的复原力Fr,首先,使用将裸线We0的绞合方向相同的多根绞合子线Ws在与各个该绞合子线Ws相同的绞合方向上绞合而得的芯线We1。该芯线We1在多根绞合子线Ws中混合存在有裸线We0的绞合方向不同的线,或者裸线We0的绞合方向与多根绞合子线Ws的绞合方向相反,因此刚性变低,所以能够降低伴随弯折而产生的复原力。

而且,由于该电线We将覆皮末端部We2a与芯线We1一起弯折,因此该电线We形成为具有能够与该芯线We1的结构同样产生复原力Fr的柔性的电线。

以下,示出属于本实施方式的电线We的范畴的电线(实施例1的电线WeA、实施例2的电线WeB)和脱离本实施方式的电线We范畴的电线(比较例1-4)的复原力Fr的比较结果(图10)。在全部的电线中,将覆皮的壁厚设为相同(1.5mm),并且将最外径设为相同(15.0mm)。

在该复原力Fr的比较试验中,使用弹力Fs为22.4N且施加了7.1G的施加振动时的与容许外部输入对应的施加载荷Fw为4.4N的连接器1。在该连接器1中,需要复原力Fr为18.0N(=|22.4-4.4|)以下的电线We。并且,在该比较试验中,在将电线的覆皮末端部与芯线一起弯折成直角的状态下向端子配件10的末端(端子连接部11)施加载荷,测量该载荷,将其最大值作为复原力Fr。该载荷在以每单位时间的规定移动量推动端子配件10的末端的同时施加。

实施例1的电线WeA是对上述的芯线We1组合了类型1的覆皮We2而得到。另外,实施例2的电线WeB是对与实施例1的电线WeA相同的上述芯线We1上组合了类型2的覆皮We2而得到。

在此所示的芯线We1使用了19根绞合子线Ws,绞合子线Ws是将46根直径0.32mm的裸线We0以相同的捻距向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而得到的,1根中心绞合子线Ws1和由6根绞合子线Ws构成的中间层Ws2和由12根绞合子线Ws构成的外层Ws3全部向相同方向绞合。

类型1的覆皮We2含有MA(甲基丙烯酸)含量为29%的EMA(甲基丙烯酸乙酯)80重量份、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20重量份、阻燃剂40重量份、抗氧化剂24重量份、加工助剂1重量份。类型2的覆皮We2含有MA含量为29%的EMA50重量份、EPDM50重量份、阻燃剂40重量份、抗氧化剂24重量份、加工助剂1重量份。类型2的覆皮We2比类型1的覆皮We2的柔性高。在类型1的覆皮We2中,相对于该试验片的19%应变拉伸应力为1.6Mpa。在类型2的覆皮We2中,相对于该试验片的19%应变拉伸应力为1.0Mpa。

比较例1的电线是将绞合方向不同的芯线We1d和不属于本实施方式的覆皮We2范畴的类型3的覆皮We2d组合而成。其绞合方向为不同方向的芯线We1d具备1根中心绞合子线和由6根绞合子线构成的中间层和由12根绞合子线构成的外层。对于在中心绞合子线和外层中使用的13条绞合子线,46条直径0.32mm的裸线We被以相同的捻距向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另一方面,对于用于中间层的6根绞合子线,46根直径0.32mm的裸线We0被以与中心绞合子线等相同的捻距向与中心绞合子线等相反的绞合方向绞合。另外,中间层的各个绞合子线被向与中心绞合子线相同的绞合方向绞合。另一方面,外层的各个绞合子线向与中心绞合子线相反的绞合方向绞合。类型3的覆皮We2d含有MA含量为29%的EMA100重量份、阻燃剂40重量份、抗氧化剂24重量份、加工助剂1重量份。在该覆皮We2d中,相对于该试验片的19%应变拉伸应力为2.1Mpa。

比较例2的电线是对比较例1的电线中的绞合方向不同的芯线We1d组合与实施例1的电线WeA相同的类型1的覆皮We2而得到的。比较例3的电线是对比较例1的电线中的绞合方向不同的芯线We1d组合有与实施例2的电线WeB相同的类型2的覆皮We2而得到的。比较例4的电线是对与实施例1的电线WeA相同的芯线We1(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的芯线We1)组合有与比较例1的电线相同的类型3的覆皮We2d而得到的。

根据图10的比较结果,实施例1的电线WeA和实施例2的电线WeB的复原力Fr分别为8.0N、7.3N,复原力Fr为18.0N以下。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1的电线,芯线和覆皮双方都不属于本实施方式的芯线We1和覆皮We2的范畴,复原力Fr为67.5N(>18.0N)。另外,对于比较例2和比较例3的各个电线,仅覆皮属于本实施方式的覆皮We2的范畴,但复原力Fr分别为28.0N(>18.0N)、25.5N(>18.0N)。另外,对于比较例4的电线,仅芯线属于本实施方式的芯线We1的范畴,但复原力Fr为19.3N(>18.0N)。

这样,电线We在如各比较例1-4那样芯线和覆皮中任一者脱离了本实施方式的范畴时,无法将复原力Fr降低至期望的大小(18.0N)以下,通过如各实施例1、2那样使用属于本实施方式的范畴的芯线We1和覆皮We2,能够将复原力Fr降低至期望的大小(18.0N)以下。

连接器1还包括屏蔽罩30。该屏蔽罩30抑制外部噪声向内侧的侵入,以噪声不会影响壳体20中的电线We、端子配件10的方式覆盖该壳体20。因此,该屏蔽罩3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该屏蔽罩30具备相互组装的第一屏蔽罩部件31和第二屏蔽罩部件32(图1至图4)。

第一屏蔽罩部件31为了抑制噪声向壳体20中的侵入而从盖部件22侧覆盖该壳体20。此处所示的第一屏蔽罩部件31具有覆盖盖部件22的主壁31a和以使电线引出方向侧开口的状态包围壳体主体21的侧壁31b(图2至图4)。

该第一屏蔽罩部件31通过将壳体主体21和盖部件22对第一电线保持件60的夹持方向作为螺纹轴方向的紧固结构而螺纹固定于壳体主体21。在此所示的第一屏蔽罩部件31的侧壁31b设置有2个固定部31c,在各个固定部31c形成有内螺纹部N1(图1、图2及图4)。并且,在壳体主体21,针对每个固定部31c设置用于安装于该固定部31c的固定部21d(图1、图8及图9),在各个固定部21d形成有用于使外螺纹部件B1(图1及图4)插通的贯通孔21d

第二屏蔽罩部件32用于抑制噪声向电线We中的从容纳室20c引出的第一引出部Wex的侵入。因此,在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设置有容纳该第一引出部Wex的筒部32a(图1至图4)。这里示出的筒部32a形成为长圆形的筒状,将其内侧的空间用作容纳第一引出部Wex的电线容纳室32b(图3)。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以使端部与第一屏蔽罩部件31面接触的状态被组装。并且,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使第一引出部Wex容纳在与该端部相比配置于电线引出方向侧的筒部32a内侧的电线容纳室32b中,并且使电线We从电线容纳室32b的引出口32c向外侧引出(图3)。

在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中,在筒部32a的电线引出方向侧的开口的周缘设置有与该筒部32a同轴且朝向内侧突出的平板状的环状部32d(图3)。在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中,将该环状部32d的内周面侧的开口用作电线We的引出口32c。

对于在此所示的第二屏蔽罩部件32,在筒部32a的与引出口32c相反侧的开口的周缘设置有平板状的凸缘部32e(图1至图4)。

在此,对于第一屏蔽罩部件31,在侧壁31b设置有具有与该主壁31a的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壁面的2个固定部31d(图1和图2)。该固定部31d用于经由凸缘部32e而将第二屏蔽罩部件32螺纹固定于第一屏蔽罩部件31。因此,凸缘部32e使该平面与2个固定部31d的壁面面接触。在此,在各个固定部31d形成有内螺纹部(省略图示)。并且,在凸缘部32e,针对每个固定部31d而形成有用于使外螺纹部件B2(图1及图2)插通的贯通孔(省略图示)。第二屏蔽罩部件32通过在使外螺纹部件B2插通于该贯通孔之后,使该外螺纹部件B2与固定部31d的内螺纹部螺合,从而被螺纹固定于第一屏蔽罩部件31。

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导电性的编织部件35,该编织部件35被编织为网眼的筒状,并且以紧贴状态覆盖该第二屏蔽罩部件32的筒部32a,并且覆盖电线We中的从电线容纳室32b引出的第二引出部Wey(图1至图4)。并且,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环状的密封环36,该密封环36在与筒部32a的外周壁之间夹入该编织部件35并紧固压接(图1至图4)。例如,该连接器1通过将在第一屏蔽罩部件31的侧壁31b设置的2个固定部31e(图1和图2)螺纹固定于配对侧设备的金属制的框体,并使屏蔽罩30和编织部件35与该框体电连接来释放噪声。

并且,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橡胶套70,该橡胶套70形成为筒状且以紧贴状态覆盖第二屏蔽罩部件32的筒部32a并覆盖编织部件35且将该编织部件35以隐藏在内侧的方式容纳(图3)。该橡胶套70例如被从外侧卷绕捆扎带等紧固部件75,以紧贴状态固定于筒部32a的外周壁。另外,在本图以外,省略了橡胶套70。

另外,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将电线容纳室32b的内周壁与电线We的第一引出部Wex之间的间隙填埋并且实现其间的防水和防尘的密封部件(以下,称为“编织侧密封部件”)45(图3和图4)。该编织侧密封部件45由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

该编织侧密封部件45可以针对每个电线We而设置,也可以将电线容纳室32b的内周壁与多根电线We的第一引出部Wex之间的间隙填埋。此处所示的编织侧密封部件45形成为将电线容纳室32b的内周壁与2根电线We的第一引出部Wex之间的间隙填埋的部件。

此处所示的编织侧密封部件45成型为长圆形,且具有针对每个电线We的而设置圆形的贯通孔45a(图4)。而且,在该编织侧密封部件45中,在外周面形成有同轴的环状的唇部(以下,称为“外周唇部”),且在该贯通孔45a的内周面形成有同轴的环状的唇部(以下,称为“内周唇部”)。该编织侧密封部件45使外周唇部紧贴于筒部32a的内周壁,并且使内周唇部紧贴于电线We的第一引出部Wex的外周面。

另外,该连接器1中作为连接器构成部件具备在第二屏蔽罩部件32的电线容纳室32b中保持电线We的电线保持件(以下,称为“第二电线保持件”)80(图3和图4)。该第二电线保持件8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该第二电线保持件80可以针对每个电线We设置,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保持多根电线We的1个部件。此处所示的第二电线保持件80作为能够保持多根(在该例示中为2根)电线We的第一引出部Wex的1个部件而设置。另外,此处所示的第二电线保持件80与之前所示的第一电线保持件60同样地,组装有形成为相同部件的第一电线保持部件81和第二电线保持部件82(图3和图4)。该第二电线保持件80具有与第一电线保持件60的电线插通部60a相同的电线插通部80a。另外,该第二电线保持件80与第一电线保持件60同样地,在第一电线保持部件81与第二电线保持部件82之间具备使它们维持组装状态的锁定机构(例如,利用了相互钩挂的爪部等的部件)。在该示例中,将该第二电线保持件80配置于比编织侧密封部件45靠电线容纳室32b的引出口32c侧的位置(图3)。

如以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由于使用了向与弯曲部Web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前形状复原的复原力Fr比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的弹力Fs的绝对值小的电线We(即,柔性高的电线We),因此能够使其差值(|Fs-Fr|)的弹力作用于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特别是在此所示的线束WH,其使用了复原力Fr为弹力Fs与施加载荷Fw的差值的绝对值以下的电线We(即,柔性更高的电线We),因此即使考虑到连接器构成部件的松动,也能够使该差值(|Fs-Fr-Fw|)的弹力作用于端子连接部11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之间。因此,在该线束WH中,能够抑制施加于端子配件10的触点部(弹簧触点部件15的触点部15a)与配对侧端子连接部511的触点部之间的载荷的变化,因此能够确保该触点间的导电质量。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即使在电线We与端子配件10之间不存在柔软的中继导体,也能够通过弯折该电线We,从而在确保导电品质的状态下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即,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能够在确保通电品质的状态下削减部件数量并且使嵌合连接方向与电线引出方向交叉。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伴随着该部件个数的削减,能够实现体格的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不需要在电线We的弯曲部Web剥去覆皮We2,因此不需要设想周边部件与该弯曲部Web的芯线We1的接触的应对(增大与周边部件的间隔,或者对露出的芯线We1进行树脂涂覆等的应对)。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从这一点出发,也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体型的小型化、轻量化。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能够在弯曲部Web处保留覆皮We2,因此能够提高该弯曲部Web中的电线We的耐久性。

技术分类

0612011470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