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隔热复合门窗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4:51


隔热复合门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复合门窗,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即,铝材质的室内侧窗扇框与室外侧窗扇框以相互隔开的状态结合在由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部,从而通过隔热材料及相互隔开的窗扇框,确实隔断内外部的热量通过门窗传递,因而节减制冷、制热费用,防止发生结露、霉菌等,因此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空间,由于重量、铝的尺寸比现有的窗扇框都减小,因而可节减30%至50%的材料费。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住宅、公寓等各种建筑结构物设置提供自然采光功能、可在室内观望室外的功能、室内通风功能的门窗。

这种门窗根据其结构分类为开关、推拉及平开方式,其中平开方式包括:窗框,由垂直框架及水平框架构成,在底部窗框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导轨;以及窗扇,插入于上述窗框的内侧,沿着上述导轨移动,一个窗扇与另一个窗扇重叠而开闭,当打开时,可享受室外的舒适空气及阳光,当关闭时,可阻挡噪声、污染的空气及冷风,在冬季防止室内热空气排出。

其中,上述窗框由铝材质形成并设置,将上述窗框用铝制成,因而能够以各种形态制备,材质轻便且容易变形,具有制备简单及方便的优点。

但是,由于上述窗框由铝材质形成,因而在隔热方面较差,室内的凉气、热气容易传导到外部,导致隔热性降低,当使用铝时,将大量使用外部涂敷所需的涂敷剂,因而存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弥补如上所述的缺点,通过使用木材、塑料材质来制备窗框,但上述木材及塑料也存在隔热局限性,与其他产品相比,铝材质存在产生更多的费用及制备时间的问题。

并且,在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家,塑料及聚氯乙烯(PVC)门窗因环境问题或致癌物质及循环利用不佳,在家庭及人居住的地方不再用作门窗。在韩国也一样,与其他门窗相比,使用铝时的单价高、制备时间长而很少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3-0061338号

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148286号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铝材质的室内侧窗扇框与室外侧窗扇框以相互隔开的状态结合在由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部,从而通过隔热材料及相互隔开的窗扇框,确实隔断内外部的热量通过门窗传递,因而节减制冷、制热费用,防止发生结露及霉菌等,因此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空间,由于重量、铝的尺寸比现有的窗扇框都减小,因而可节减30%至50%的材料费。

(二)技术方案

并且,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通过使窗扇框的结合突起与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来使窗扇框附着于隔热部,从而能够进行精准且简单的施工,由于上述窗扇框可拆装,因而可100%循环利用隔热部及窗扇框,从而减少处理带来的碳排放及环境污染,因此节能且环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复合门窗,设置于墙面的窗框,通过滑动开闭,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部,由隔热材料形成,支撑于上述窗框,在前表面及后表面形成多个结合槽;以及窗扇框,通过与上述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来以附着于隔热部的外表面的方式在内侧面突出形成结合突起,被分成多个来附着在上述隔热部的外表面。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隔热部包括:垂直隔热部,垂直形成相互隔开的一对;以及水平隔热部,形成于一对上述垂直隔热部之间,在上述垂直隔热部的上部与下部的两末端部之间水平形成。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以能够插入窗框的轨道部的方式在垂直隔热部的一侧面及两侧面形成支撑槽,以能够插入窗框的轨道部的方式在上述水平隔热部的一侧面形成支撑槽,上述支撑槽以沿着隔热部的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以整体插入轨道部。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窗扇框包括:室内侧窗扇框,形成于隔热部的室内侧;以及室外侧窗扇框,形成于上述隔热部的室外侧,上述室内侧窗扇框与室外侧窗扇框相互之间隔开来防止通过窗扇框进行热传导。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与垂直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的窗扇框的结合突起的末端部呈箭头形态,以在与垂直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时不脱离,与上述水平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的窗扇框的结合突起的末端部呈圆环形态,以在与水平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时不脱离。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在结合突起的圆环中,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孔,通过贯通垂直隔热部及水平隔热部来固定的固定部件在贯通垂直隔热部及水平隔热部的状态下与贯通孔相结合。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结合槽呈在入口侧形成扩张形态的情况下向内侧变窄后末端部扩张的形态,使窗扇框的结合突起容易插入,当上述窗扇框的结合突起完全结合时,使其不容易脱离。

并且,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隔热复合门窗,其特征在于,在隔热部的内部还设置有通过加热隔热部来隔断外部的温度的加热单元。

(三)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隔热复合门窗使得铝材质的室内侧窗扇框与室外侧窗扇框以相互隔开的状态结合在由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部,从而通过隔热材料及相互隔开的窗扇框,确实隔断内外部的热量通过门窗传递,因而节减制冷、制热费用,防止发生结露及霉菌等,因此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空间,由于重量、铝的尺寸比现有的窗扇框都减小,因而具有可节减30%至50%的材料费的效果。

并且,通过使窗扇框的结合突起与隔热部的结合槽相结合来使窗扇框附着于隔热部,从而能够进行精准且简单的施工,由于上述窗扇框可拆装,因而可100%循环利用隔热部及窗扇框,从而减少处理带来的碳排放及环境污染,因而具有节能及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于窗框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平面剖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于窗框的隔热复合门窗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上部及下部的俯视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水平剖视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垂直剖视图。

图8为示出图6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示出图7的B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热部 11:垂直隔热部

12:水平隔热部 13:结合槽

14:支撑槽 15:辊部

16:加热单元

20:窗扇框 21:室内侧窗扇框

22:室外侧窗扇框 23:结合突起

24:贯通孔 25:刷子结合部

26:密封圈插入部

30:固定部件 31:贯通口

40:加强用角码

具体实施方式

具有这种特征的本发明可通过相应的优选实施例来更清楚地说明。

在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之前,可理解在如下的详细说明中记载或在附图中示出了多个结构要素的结构及多个排列,其应用并不受限。本发明可以体现及实施为其他实施例,并能够以各种方法实施。另外,关于设备或要素的方向(例如:“前(front)”、“后(back)”、“上(up)”、“下(down)”、“顶部(top)”、“底部(bottom)”、“左(left)”、“右(right)”、“横(lateral)”)等的多个术语,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表达及术语,仅仅用于简单说明本发明,可理解相关的设备或要素不限于表示或意味着单纯的特定方向。并且,“第一(first)”、“第二(second)”等术语是为了说明本申请及所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而使用,并非表示或意味着相对重要性或主旨。

因此,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及附图所示的结构仅为本发明的最优选实施例,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应当理解的是,可在本专利申请时间点上存在可代替本发明的各种等同技术方案和变换实施例。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于窗框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平面剖视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于窗框的隔热复合门窗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上部及下部的俯视图,图6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水平剖视图,图7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隔热复合门窗的垂直剖视图,图8为示出图6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示出图7的B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隔热复合门窗为设置于墙面的窗框1来通过滑动开闭的复合门窗,包括:隔热部10,由隔热材料形成,支撑于上述窗框1,在前表面及后表面形成多个结合槽13;窗扇框20,通过与上述隔热部10的结合槽13相结合来以附着于隔热部10的外表面的方式在内侧面突出形成结合突起23,被分成多个来附着在上述隔热部10的外表面;以及固定部件30,固定上述隔热部10并使窗扇框20与隔热部10相互固定。在此情况下,本发明的复合门窗在墙面的窗框1设置一对,以沿着窗框1左右推拉的方式开闭。并且,上述窗框1设置于发泡聚苯乙烯材质的隔热材料4。

如图1至图9所示,上述隔热部10由隔热材料形成,但在本发明中,由发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也称为“EPS”)材质形成,上述隔热部10包括:垂直隔热部11,垂直形成相互隔开的一对;以及水平隔热部12,形成于一对上述垂直隔热部11之间,在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上部与下部的两末端部之间水平形成,上述垂直隔热部11与水平隔热部12呈方框形态,通过固定部件30相互固定。在此情况下,在上述方框形态的隔热部10的中心部设置玻璃窗3。

其中,上述垂直隔热部11由发泡聚苯乙烯材质的矩形杆形成并垂直设置,上述垂直隔热部11为两个,以相互之间隔开的状态分别在其之间设置水平隔热部12,在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一侧面及两侧面,即,垂直隔热部11的侧面部,以插入窗框1的轨道部2的方式形成支撑槽14,在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以沿着垂直隔热部11的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结合槽13,以使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能够结合。在此情况下,上述结合槽13根据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的数量形成多个,与垂直隔热部11相同,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结合槽13同样垂直形成。

而且,上述水平隔热部12由发泡聚苯乙烯材质的矩形杆形成,水平设置于垂直隔热部11之间,上述水平隔热部12为两个,以相互之间隔开的状态分别设置于垂直隔热部11的上部及下部,隔热部10呈正面方框形态。

并且,在上述水平隔热部12的一侧面,即上侧面或下侧面,以插入窗框1的轨道部2的方式形成支撑槽14,上述支撑槽14以沿着隔热部10的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以整体插入轨道部2,在上述水平隔热部1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以沿着垂直隔热部11的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结合槽13,以使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能够结合。在此情况下,上述结合槽13根据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的数量形成多个,与水平隔热部12相同,上述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同样水平形成。

因此,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结合槽13和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互之间沿着直角方向形成,如图8及图9所示,上述结合槽13在剖面上呈在入口侧形成扩张形态的情况下向内侧变窄后内侧末端部扩张的形态,使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容易插入,当上述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完全结合时,使其不容易脱离。

另一方面,在形成有上述水平隔热部12的支撑槽14的一侧面还设置有在被窗框1的轨道部2托起的状态下沿着轨道部2移动的辊部15,上述辊部15由多个辊及壳体构成,上述辊部15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水平隔热部12。在此情况下,上述辊部15根据水平隔热部12的位置形成于上侧面或下侧面,以辅助门窗沿着窗框1的轨道部2移动。

另一方面,在上述隔热部10的内部还设置有通过加热隔热部10来隔断外部温度的加热单元16,上述加热单元16为热射线等,通过电力加热来加热隔热部10,上述加热单元16通过与小型电池(未图示)相连接来接收供电并加热,上述小型电池通过外部电力充电或通过附着于门窗一侧的太阳能板(未图示)充电。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加热单元16加热门窗,来去除在门窗或玻璃窗3产生的结露或水分,从而防止霉菌,因此也有助于室内环境。

另一方面,在上述垂直隔热部11与水平隔热部12相互相接触的拐角部位还设置有加强用角码40,以防止隔热部10及窗扇框20扭曲,上述加强用角码40呈“┓”形态,隔热部10固定设置于隔热部10的直角弯曲的拐角部位,上述加强用角码40分别设置于隔热部10的内侧(玻璃窗侧)及外侧。

如图1至图9所示,上述窗扇框20包括:结合突起23,在上述窗扇框20的内侧面突出形成,以通过与隔热部10的结合槽13相结合来附着于隔热部10的外表面;室内侧窗扇框21,以被分成多个来附着在上述隔热部10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于隔热部10的室内侧;以及室外侧窗扇框22,以被分成多个来附着在上述隔热部10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隔热部10的室外侧。在此情况下,上述结合突起23与隔热部10的结合槽13相结合,从而防止一块一块隔开的窗扇框20容易脱落,同时采用插入的方式,使其一旦结合就不容易脱落。

其中,上述室内侧窗扇框21与室外侧窗扇框22相互之间隔开来防止通过窗扇框20进行热传导,上述室内侧窗扇框21和室外侧窗扇框22根据与在隔热部10中的垂直隔热部11或水平隔热部12相结合来形成不同的形态。

即,与上述垂直隔热部11相结合的室内侧窗扇框21和室外侧窗扇框22在水平剖面上呈“┏┓”形态,中心部以隔热部10的支撑槽14为中心相互之间隔开的状态,在上述室内侧窗扇框21与室外侧窗扇框22相互之间相对应的面上突出形成结合突起23。

其中,与上述垂直隔热部11的结合槽13相结合的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的末端部呈箭头形态,以在与垂直隔热部11的结合槽13相结合时不脱离,即,由于上述结合突起23的末端部呈较大的箭头形态,因此当与垂直隔热部11的结合槽13相结合时,使其不容易脱落并固定。

并且,在与上述垂直隔热部11相结合的室内侧窗扇框21和室外侧窗扇框22的一侧面形成贯通口31,以使固定部件30贯通结合,上述贯通口31的位置以使得固定部件30通过贯通口31贯通时插入于在与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结合的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贯通孔24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上述贯通口31不仅在窗扇框20,还通过贯通形成于垂直隔热部11的侧面来与贯通孔24连通。

而且,与上述水平隔热部12相结合的室内侧窗扇框21和室外侧窗扇框22在垂直剖面上呈“[]”形态,中心部呈以隔热部10的支撑槽14为中心相互之间隔开的状态,上述室内侧窗扇框21与室外侧窗扇框22相互之间在相对应的面突出形成结合突起23。

其中,与上述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结合的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的末端部呈圆环形态,以在与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结合时不脱离,即,由于上述结合突起23的末端部呈较大的圆环形态,因此当与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结合时,使其不容易脱落并固定。

并且,在上述结合突起23的圆环中,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孔24,上述贯通孔24以沿着结合突起23的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使得两末端部贯通,通过贯通垂直隔热部11及水平隔热部12来固定的固定部件30在贯通垂直隔热部11及水平隔热部12的状态下与贯通孔24相结合。

而且,在上述室内侧窗扇框21及室外侧窗扇框22中与窗框1相对应的面形成刷子结合部25,以结合用于隔断窗扇框20与窗框1之间的隔断刷(未图示),上述刷子结合部25在垂直剖面上呈“┏┓”形态,隔断刷通过一侧末端部滑动并结合,并且上述隔断刷通过刷子结合部25的贯通的上部向外部突出,以防止灰尘、虫子等异物通过窗扇框20与窗框1之间进入。

另一方面,上述2个窗户以推拉的方式滑动,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上述窗户相互重叠的窗扇框20还形成有插入可隔断通过窗户之间进入的噪音及灰尘等的橡胶密封圈的密封圈插入部26,密封圈插入部26以相互不重叠的方式分别形成在上述2个窗户的窗扇框20,在上述密封圈插入部26中,橡胶材质的密封圈以滑动的方式拆装来隔断窗扇框20之间。

如图1、图4及图6至图9所示,上述固定部件30由长螺栓或长部件形成,使垂直隔热部11与水平隔热部12相互固定,上述固定部件30的长度长,通过形成于窗扇框20及垂直隔热部11的贯通口31螺纹结合并贯通。

其中,当上述固定部件30通过形成于窗扇框20及垂直隔热部11的贯通口31贯通时,从垂直隔热部11的侧面向内侧水平贯通,从而贯通垂直隔热部11的贯通口31并插入于水平隔热部12,固定垂直隔热部11与水平隔热部12。

而且,如图6及图8所示,当上述固定部件30贯通垂直隔热部11并插入于水平隔热部12时,末端部可通过与在与水平隔热部12的结合槽13相结合的窗扇框20的结合突起23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贯通孔24相结合来固定垂直隔热部11与水平隔热部12,同时防止结合突起23从结合槽13轻易脱离,从而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技术分类

0612011619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