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40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处带电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

背景技术

在高空线杆作业施工中,往往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架设在线杆上的横梯进行行走工作,常规的梯子横放后存在支撑点、横担较窄的难题,同时着力点不足,施工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常规的梯子踩板结构中间存在空隙,并不适合人员进行横向行走,甚至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踩空坠落。

因此需要一种可随时调节踩板角度,确保梯子的表面能够在爬梯和平台模式中自如切换,角度调节与栏杆相联动确保两种模式切换安全稳定,并能在梯前端提供更多着力点和方位旋转功能的新型绝缘梯来满足现有工作场景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梯子横放后存在支撑点、横担较窄的难题,同时着力点不足,施工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常规的梯子踩板结构中间存在空隙,并不适合人员进行横向行走,甚至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踩空坠落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可随时调节踩板角度,确保梯子的表面能够在爬梯和平台模式中自如切换,角度调节与栏杆相联动确保两种模式切换安全稳定,并能在梯前端提供更多着力点和方位旋转功能的新型绝缘梯来满足现有工作场景的需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包括,

梯架机构,包括绝缘框体、旋转设置于所述绝缘框体内框处的开合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框体一端的连接模块;

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设置于所述绝缘框体侧壁的控制转轴、位于所述控制转轴之间的主控齿轴、贴合于所述主控齿轴和控制转轴上的传送带、位于所述主控齿轴一侧的限位针;

以及锁止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框体两侧的锁止套筒、安装于所述锁止套筒内且位于所述控制转轴上方的弹性卡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控制转轴一端伸入所述绝缘框体并与所述开合梯板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转轴中部固定开设有限位卡槽,所述主控齿轴与所述绝缘框体弹性扭力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绝缘框体外壁固定套设有调节平台,所述调节平台外壁旋转设置有控制把手,所述控制把手另一端穿过所述调节平台并与所述主控齿轴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限位针与所述绝缘框体外壁弹性扭力连接,所述调节平台外壁旋转连接有解锁把手,所述解锁把手另一端穿过所述调节平台并与所述限位针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弹性卡杆底部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与所述控制转轴表面滑动贴合,所述弹性卡杆上固定连接有转接平台,所述转接平台两侧设置有蓄力弹簧,所述蓄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锁止套筒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杆,所述螺纹套杆与所述弹性卡杆螺纹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套筒底部固定开设有水平滑槽,所述水平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楔块,所述弹性卡杆外壁固定设置有启动凸起,所述启动凸起朝向所述楔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套筒内壁滑动设置有升降套筒,所述升降套筒位于所述锁止套筒内壁和楔块之间,所述楔块另一侧也设置为斜面,所述楔块与所述升降套筒底部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转接平台顶部固定设置有延伸转杆,所述延伸转杆上固定设置有伸缩卡块,所述锁止套筒顶部设置有限位曲板,所述限位曲板位于所述伸缩卡块两侧,所述升降套筒顶部内壁固定开设有锁止环槽,所述升降套筒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手,所述扶手内固定开设有通槽,所述延伸转杆穿过所述通槽并在末端固定设置有旋转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模块底部固定设置有收紧单元,所述收紧单元一侧固定设置有防滑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随时调节踩板角度,确保梯子的表面能够在爬梯和平台模式中自如切换,栏杆便于工作人员寻找手部支撑,更安全地进行工作。角度调节与栏杆相联动确保两种模式切换安全稳定,便于工作人员行走,梯前端提供更多着力点和方位旋转功能,适配不同的工作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中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的外部整体环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另一角度部分结构分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图2圈A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图3部分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锁止套筒的内部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锁止套筒的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锁止套筒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锁止套筒顶部伸缩卡块与限位曲板配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两用绝缘梯,包括,

梯架机构100,为整个绝缘梯的主体部分,绝缘框体101构成了绝缘梯外部核心框架,在绝缘框体101的内侧排列旋转设置有多个开合梯板102,在默认状态下,开合梯板102处于倾斜排列状态,开合梯板102之间存在空隙,当整个绝缘梯处于斜靠状态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开合梯板102的倾斜排列状态在绝缘梯上进行传统的爬上爬下工作。

当需要进行杆线高空作业时,需要整个绝缘梯横放,此时如果开合梯板102仍处于倾斜排列状态,开合梯板102之间的空隙显然不利于人员在绝缘梯上行走,容易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通过调节机构200可以进行多个开合梯板102的同步角度调节,将开合梯板102默认的倾斜角度调整为和绝缘框体101水平,此时整个绝缘梯的表面则形成了安全的平台可以让工作人员在上面安全走动。控制转轴201被旋转设置在绝缘框体101侧壁,每根控制转轴201都分别对应了开合梯板102,通过控制转轴201的旋转能规划带动开合梯板102同步旋转。每段绝缘框体101上内设置了四片开合梯板102并对应了四根控制转轴201,在第二根和第三根控制转轴201之间旋转设置了主控齿轴202。传送带203被贴合设置在控制转轴201与主控齿轴202表面。通过旋转主控齿轴202可以联动传送带203带动所有的控制转轴201一起旋转,从而实现所有的开合梯板102的同步角度调节。

主控齿轴202的一侧旋转设置有限位针204,限位针204的尖端位于主控齿轴202的齿内,主控齿轴202本身与绝缘框体101侧壁通过扭力连接,当主控齿轴202旋转时可以积攒反向的扭转弹力,限位针204同样和绝缘框体101侧壁扭力连接且限位针204在只能在绝缘框体101侧壁内单向扭力旋转,主控齿轴202旋转时,能够拨动限位针204转动。每当主控齿轴202上的齿位转过一节时,限位针204也能够在扭力作用下复位。整个主控齿轴202的运动是在不断拨动限位针204的过程中进行的。由于限位针204在只能在绝缘框体101侧壁内单向扭力旋转,因此主控齿轴202会一直处于限位针204的单向锁止之下,无法反转,从而确保了转动主控齿轴202调节开合梯板102时,开合梯板102不会自然复位。

锁止机构300用于确保绝缘梯切换至平台模式后开合梯板102的稳定,绝缘框体101的两侧设置有锁止套筒301,锁止套筒301本身可以作为绝缘梯两侧的栏杆来使用。控制转轴201内嵌在绝缘框体101两侧内,锁止套筒301的底部也内嵌于绝缘框体101两侧内且位于控制转轴201上方。在锁止套筒301内壁弹性连接有弹性卡杆302,在默认状态下弹性卡杆302与控制转轴201贴合。在控制转轴201的中段,固定开设有和弹性卡杆302匹配的凹槽,一旦控制转轴201旋转到对应位置,开合梯板102也和绝缘框体101保持水平时,弹性卡杆302也恰好和控制转轴201中段的凹槽相对应,在弹力作用下弹性卡杆302插入凹槽,将控制转轴201彻底锁住。

绝缘框体101一端固定设置了连接模块103,连接模块103用于增加绝缘梯的稳固受力面,在连接模块103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收紧单元104,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可以使得连接模块103与收紧单元104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旋转角度调节从而面对不同情况的场景需要。在收紧单元104一侧固定设置有防滑链105,将防滑链105收紧套设在线杆上以提供一端的支撑防滑。

实施例2

参照图1~6,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且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

控制转轴201一端伸入绝缘框体101,与开合梯板102固定连接,控制转轴201的中段固定开设了限位卡槽201a。

在绝缘框体101的外壁固定套设有调节平台205,调节平台205外壁旋转设置有控制把手205a,控制把手205a另一端穿过调节平台205并与主控齿轴202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把手205a可以操纵主控齿轴202进行旋转。调节平台205外壁旋转连接有解锁把手205b,解锁把手205b另一端穿过调节平台205并与限位针204固定连接。通过拉动解锁把手205b,可以带动限位针204一同拽出并和主控齿轴202错位分离,此时的主控齿轴202不会再受到限位针204的阻挡,一旦操作人员松手,主控齿轴202会在自身旋转产生反向扭力下复位,从而带动控制转轴201一起复位,最终开合梯板102可以复原到初始位置,整个绝缘梯切换到常规爬梯模式。

弹性卡杆302上固定连接有转接平台302b,转接平台302b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蓄力弹簧302b-1,每根蓄力弹簧302b-1的另一端都和锁止套筒301内壁固定连接,在默认状态下蓄力弹簧302b-1受到挤压,此时弹性卡杆302的底部也和控制转轴201表面贴合,在弹性卡杆302的底部设置了滚珠302a,滚珠302a确保了弹性卡杆302与控制转轴201表面贴合时能够有效减少摩擦,以免影响控制转轴201的正常转动。当控制转轴201旋转到对应位置,开合梯板102也和绝缘框体101保持水平时,弹性卡杆302也恰好和限位卡槽201a相对应,在弹力作用下弹性卡杆302插入凹槽,将控制转轴201彻底锁住无法转动。

锁止套筒301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杆301b,螺纹套杆301b与弹性卡杆302螺纹配合,当弹性卡杆302在蓄力弹簧302b-1的作用下运动时,能够在螺纹套杆301b的作用下发生旋转,此时转接平台302b和蓄力弹簧302b-1也会跟随进行适度旋转。

实施例3

参照图1~8,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且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

在锁止套筒301的底部固定开设有两道水平滑槽301c,每道水平滑槽301c内都滑动设置有楔块301c-1,在弹性卡杆302外壁固定设置有启动凸起302c,启动凸起302c朝向了楔块301c-1。当弹性卡杆302在蓄力弹簧302b-1的作用下运动时,启动凸起302c可以挤压楔块301c-1使楔块301c-1沿着水平滑槽301c朝两侧运动。锁止套筒301内壁滑动设置有升降套筒301d,升降套筒301d位于锁止套筒301内壁和楔块301c-1之间,而楔块301c-1朝向升降套筒301d的一侧也被设置为斜面,因此楔块301c-1在被启动凸起302c推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再次将升降套筒301d向上推动。

转接平台302b顶部固定设置有延伸转杆302b-2,延伸转杆302b-2上固定设置有伸缩卡块302d,当转接平台302b和蓄力弹簧302b-1跟随弹性卡杆302发生旋转时,伸缩卡块302d也会跟随旋转。在锁止套筒301顶部设置有一对限位曲板301e,限位曲板301e位于伸缩卡块302d两侧,限位曲板301e和伸缩卡块302d之间的空间为缩小——扩大状态,默认状态下伸缩卡块302d位于限位曲板301e内,当弹性卡杆302发生旋转时,伸缩卡块302d沿着限位曲板301e跟随弹性卡杆302下降并旋出,由于限位曲板301e和伸缩卡块302d之间的空间为缩小——扩大状态,最终伸缩卡块302d彻底展开。

升降套筒301d顶部内壁固定开设有锁止环槽301d-1,当升降套筒301d上升至最大位置时,伸缩卡块302d也刚好展开进入锁止环槽301d-1,锁止环槽301d-1的高度容纳空间并非刚好容纳伸缩卡块302d而是留有一定空余空间。

升降套筒301d顶部固定连接有扶手301d-2,扶手301d-2内固定开设有通槽301d-3,延伸转杆302b-2穿过通槽301d-3并在末端固定设置有旋转开关301d-4。

当需要将绝缘梯切换至平台模式时,首先旋转控制把手205a,联动主控齿轴202和控制转轴201旋转,将开合梯板102旋转至水平模式。在限位针204的作用下主控齿轴202和控制转轴201不会回转。当控制转轴201旋转到对应位置,开合梯板102也和绝缘框体101保持水平时,弹性卡杆302也恰好和限位卡槽201a相对应,在弹力作用下弹性卡杆302插入凹槽,将控制转轴201彻底锁住无法转动。弹性卡杆302的下降过程中挤压楔块301c-1,推动升降套筒301d向上运动。此时弹性卡杆302的下降过程也和螺纹套杆301b配合产生旋转,旋转过程中伸缩卡块302d沿着限位曲板301e跟随弹性卡杆302下降并旋出,伸缩卡块302d展开的瞬间,升降套筒301d上升至最大位置,伸缩卡块302d也刚好进入锁止环槽301d-1,锁止环槽301d-1的高度容纳空间并非刚好容纳伸缩卡块302d而是留有一定空余空间。升降套筒301d上升顺带联动了和升降套筒301d顶部固定连接的扶手301d-2上升,旋转开关301d-4也跟随了延伸转杆302b-2转动,该流程确保了整个绝缘梯的平台模式稳固运行不会出现松动复位现象。

当需要对平台模式进行解锁时,只需拉动解锁把手205b,可以带动限位针204一同拽出并和主控齿轴202错位分离,接着工作人员转动旋转开关301d-4使得伸缩卡块302d沿着限位曲板301e收回,接着下压扶手301d-2,升降套筒301d下降挤压楔块301c-1反过来驱动弹性卡杆302上升,弹性卡杆302和限位卡槽201a分离错开,此时的开合梯板102也会在最初的主控齿轴202作用下回转复位,切换为爬梯模式。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分类

0612011658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