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9:13


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地铁站公共区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客流高度聚集、大客流交叉冲突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地铁车站的站台为乘客上下列车聚集场所,且车站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火灾烟气、控制火势,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地铁地下车站工程均设计有通风排烟系统,以用于及时有效排出车站火灾烟气,尽可能减少火灾烟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现有技术中地铁站的地下车站通风排烟系统,大多将区间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车站隧道轨顶排热系统分开设置,即各系统的排烟风口、排烟风管、排烟风机等相互独立设置。现有技术的这种车站通风排烟模式,产生的设备投资成本较大,占用设备区域空间较大,维修管理费用较高,不能综合利用各排烟风机进行有效分配风量,从而不能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导致地铁车站通风排烟系统的使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能够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降低投资成本和维修管理费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用于车站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分别与车站外界空间交换空气,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对应分布于站台公共区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该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两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隧道中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第二隧道中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对称布置于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两端,且其中一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另一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另一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各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口和第二排烟风口,所述第一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所述第二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各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三排烟风口,所述第三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各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四排烟风口,所述第四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第五排烟风道和第六排烟风道,所述第二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风道、所述第五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四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风道、所述第五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烟风道、所述第四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排烟风道,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所述第一排烟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排烟风口,所述第一排烟风道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排烟风井;所述第五排烟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排烟风口,所述第五排烟风道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排烟风井;所述第三排烟风道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消音器和一个第一排烟风机,所述第一排烟风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消音器之间;在所述第二排烟风道与所述第四排烟风道之间的所述第五排烟风道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消音器和一个第二排烟风机,所述第二排烟风机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消音器之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在所述第一排烟风道上靠近所述第一排烟风口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风阀;在所述第二排烟风道与所述第四排烟风道之间的所述第一排烟风道上设有第二风阀;在所述第三排烟风道上靠近所述第二排烟风道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风阀;在所述第五排烟风道上靠近所述第二排烟风口的位置处设有第四风阀;在所述第二排烟风道与所述第四排烟风道之间的所述第五排烟风道上设有第五风阀,所述第五风阀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排烟风道的位置处;在所述第二排烟风道上靠近所述第五排烟风道的位置处设有第六风阀;在所述第六排烟风道上设有第七风阀。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七排烟风道,两个所述第七排烟风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六排烟风道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七排烟风道上与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连接处设有第八风阀。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八排烟风道,两个所述第八排烟风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六排烟风道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八排烟风道上与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九风阀。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第七排烟风道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排烟风口;各所述第八排烟风道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四排烟风口;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第四排烟风道上均设有第十风阀,所述第十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排烟风道与所述第三排烟风道之间,或所述第十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五排烟风道与所述第三排烟风道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包括:

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五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机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五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和第一排烟风道,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井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或者,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五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以及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机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和第五排烟风道,并通过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包括:

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和第五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机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第一排烟风道和第五排烟风道,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井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或者,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以及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和第五风阀、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机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和第四排烟风道,并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井或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包括:

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五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机以及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机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第五排烟风道和第一排烟风道,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井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包括:

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五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以及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其中第十风阀设置于第一排烟风道与第三排烟风道之间,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机以及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机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和第五排烟风道,并通过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或者,当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设置在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三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五风阀、设置在第二排烟风道上的第六风阀、设置在第六排烟风道上的第七风阀以及设置在第七排烟风道上的第八风阀,同时分别关闭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四风阀、设置在第八排烟风道上的第九风阀以及设置在第四排烟风道上的第十风阀,其中第十风阀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与第三排烟风道之间,以使烟气在设置于第三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机以及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机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第六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第五排烟风道和第一排烟风道,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上的第一排烟风井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上的第二排烟风井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通过在第一隧道的内部设置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在第二隧道的内部设置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使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使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使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使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通过在站台公共区的两端对称布置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使其中一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其中一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使另一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另一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另一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从而实现了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之间的集成设置;其中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包括第一排烟风口和第二排烟风口,通过将第一排烟风口设置于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便于实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一隧道的连通设置,从而便于实现对第一隧道内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通过将第二排烟风口设置于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便于实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二隧道的连通设置,从而便于实现对第二隧道内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其中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第三排烟风口,通过将第三排烟风口设置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便于实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一隧道的连通设置,从而便于实现对第一隧道内车站隧道的通风排烟;其中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第四排烟风口,通过将第四排烟风口设置于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便于实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二隧道的连通设置,从而便于实现对第二隧道内车站隧道的通风排烟。由此,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通过将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集成,能够综合利用车站排烟系统,不仅实现了排烟效果最大化,而且合理减少车站排烟系统资源投入,降低维修管理费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G1:第一排烟风口; G2:第二排烟风口; G3:第三排烟风口;

G4:第四排烟风口; D1:第一风阀; D2:第二风阀;

D3:第三风阀; D4:第四风阀; D5:第五风阀;

D6:第六风阀; D7:第七风阀; D8:第八风阀;

D9:第九风阀; D10:第十风阀; L1:第一排烟风道;

L2:第二排烟风道; L3:第三排烟风道; L4:第四排烟风道;

L5:第五排烟风道; L6:第六排烟风道; L7:第七排烟风道;

T1:第一排烟风机; T2:第二排烟风机; A1:第一消音器;

A2:第二消音器; S1:第一排烟风井; S2:第二排烟风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描述本发明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用于车站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分别与车站外界空间交换空气,其中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分别对应分布于站台公共区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该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第一隧道的内部,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第二隧道的内部。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对应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对应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也即,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位于站台公共区的相对两侧。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对称布置于站台公共区的两端,且其中一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其中一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其中一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另一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另一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另一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从而实现了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之间的集成设置。

其中,各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口G1和第二排烟风口G2,第一排烟风口G1位于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从而能够实现各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第一隧道的连通设置,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第二排烟风口G2位于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从而能够实现各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二隧道的连通设置,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的通风排烟。

其中,各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三排烟风口G3,第三排烟风口G3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一隧道的连通设置,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的通风排烟。

其中,各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四排烟风口G4,第四排烟风口G4位于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从而能够实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与第二隧道的连通设置,进而便于实现对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的通风排烟。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通过将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集成,能够综合利用车站排烟系统,不仅实现了排烟效果最大化,而且合理减少车站排烟系统资源投入,降低了维修管理费用。

具体来说,将车站站台沿长边中心轴线(也即,图1中的站台中心线)分为A端区域和B端区域,则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分布于A端区域和B端区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分布于A端区域和B端区域,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对应分布于A端区域和B端区域。

如图1所示,左侧的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位于A端区域,右侧的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位于B端区域,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左右对称布置。左侧的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位于A端区域,右侧的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位于B端区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左右对称布置。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各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道L1、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第五排烟风道L5和第六排烟风道L6,其中第二排烟风道L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排烟风道L1、第五排烟风道L5对应连接,第四排烟风道L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排烟风道L1、第五排烟风道L5对应连接,第三排烟风道L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排烟风道L2、第四排烟风道L4对应连接,第六排烟风道L6的一端连接第五排烟风道L5,第六排烟风道L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也即,通过第一排烟风道L1、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第五排烟风道L5和第六排烟风道L6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以及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之间的相互连通。

其中,第一排烟风道L1的一端连接第一排烟风口G1,第一排烟风道L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排烟风井S1。第五排烟风道L5的一端连接第二排烟风口G2,第五排烟风道L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排烟风井S2。第三排烟风道L3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消音器A1和一个第一排烟风机T1,第一排烟风机T1位于两个第一消音器A1之间。在第二排烟风道L2与第四排烟风道L4之间的第五排烟风道L5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消音器A2和一个第二排烟风机T2,第二排烟风机T2位于两个第二消音器A2之间。其中,第一隧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第一排烟风口G1进入第一排烟风道L1,第二隧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第二排烟风口G2进入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一排烟风井S1和第二排烟风井S2分别与车站外界空间连通,从而用于烟气排放。

具体来说,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靠近第一排烟风口G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风阀D1。在第二排烟风道L2与第四排烟风道L4之间的第一排烟风道L1上设有第二风阀D2。在第三排烟风道L3上靠近第二排烟风道L2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风阀D3。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靠近第二排烟风口G2的位置处设有第四风阀D4。在第二排烟风道L2与第四排烟风道L4之间的第五排烟风道L5上设有第五风阀D5,第五风阀D5设置于靠近第二排烟风道L2的位置处。在第二排烟风道L2上靠近第五排烟风道L5的位置处设有第六风阀D6。在第六排烟风道L6上设有第七风阀D7。也即,通过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四风阀D4、第五风阀D5、第六风阀D6以及第七风阀D7在各排烟风道上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排烟需求对各风阀进行对应控制,从而能够控制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按照不同排烟模式进行工作。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各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七排烟风道L7,两个第七排烟风道L7分别与两个第六排烟风道L6对应连接。在各第七排烟风道L7上与第六排烟风道L6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八风阀D8。

其中,各第七排烟风道L7上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排烟风口G3。也即,第一隧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第三排烟风口G3进入第七排烟风道L7,然后再由第七排烟风道L7进入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排烟。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各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八排烟风道L8,两个第八排烟风道L8分别与两个第六排烟风道L6对应连接。在各第八排烟风道L8上与第六排烟风道L6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九风阀D9。

其中,各第八排烟风道L8上均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排烟风口G4。也即,第二隧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第四排烟风口G4进入第八排烟风道L8,然后再由第八排烟风道L8进入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排烟。

具体来说,各第四排烟风道L4上均设有第十风阀D10。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可以将第十风阀D10设置于第一排烟风道L1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或者也可以将第十风阀D10设置于第五排烟风道L5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十风阀D10设置在位于第一排烟风道L1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的第四排烟风道L4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二排烟风机T2、第五风阀D5、第七风阀D7、第八风阀D8以及第十风阀D10,同时分别关闭第一排烟风机T1、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以及第九风阀D9,以使烟气在第二排烟风机T2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五排烟风道L5、第四排烟风道L4和第一排烟风道L1,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的第一排烟风井S1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二排烟风机T2、第五风阀D5、第七风阀D7以及第八风阀D8,同时分别关闭第一排烟风机T1、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第九风阀D9以及第十风阀D10,以使烟气在第二排烟风机T2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和第五排烟风道L5,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一排烟风机T1、第三风阀D3、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第八风阀D8以及第十风阀D10,同时分别关闭第二排烟风机T2、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四风阀D4、第五风阀D5以及第九风阀D9,以使烟气在第一排烟风机T1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第一排烟风道L1以及第五排烟风道L5,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的第一排烟风井S1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一排烟风机T1、第三风阀D3、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以及第八风阀D8,同时分别关闭第二排烟风机T2、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四风阀D4、第五风阀D5、第九风阀D9以及第十风阀D10,以使烟气在第一排烟风机T1的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和第四排烟风道L4,并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的第一排烟风井S1或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也即,当第十风阀D10位于第一排烟风道L1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时,烟气通过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当第十风阀D10位于第五排烟风道L5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时,烟气通过第一排烟风井S1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一排烟风机T1、第二排烟风机T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第八风阀D8以及第十风阀D10,同时分别关闭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四风阀D4以及第九风阀D9,以使烟气在第一排烟风机T1以及第二排烟风机T2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第一排烟风道L1以及第五排烟风道L5,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的第一排烟风井S1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一排烟风机T1、第二排烟风机T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以及第八风阀D8,同时分别关闭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四风阀D4、第九风阀D9以及第十风阀D10,其中第十风阀D10位于第一排烟风道L1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以使烟气在第一排烟风机T1以及第二排烟风机T2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以及第五排烟风道L5,并通过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有烟气时,分别开启第一排烟风机T1、第二排烟风机T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以及第八风阀D8,同时分别关闭第一风阀D1、第二风阀D2、第四风阀D4、第九风阀D9以及第十风阀D10,其中第十风阀D10位于第五排烟风道L5与第三排烟风道L3之间,以使烟气在第一排烟风机T1以及第二排烟风机T2的共同作用下,分别经过第七排烟风道L7、第六排烟风道L6、第二排烟风道L2、第三排烟风道L3、第四排烟风道L4、第一排烟风道L1以及第五排烟风道L5,并分别通过设置在第一排烟风道L1上的第一排烟风井S1以及设置在第五排烟风道L5上的第二排烟风井S2排出至车站外部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 一种无轨顶风道的点式排风排烟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294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