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9:13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涌封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

背景技术

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水流从湖泊、河岸沿着堤基土壤空隙流向下游(即渗流),因其受到周壁的限制,渗水流经强透水层,经地下流入堤内后,仍有很大压力,如冲破了粘性土复盖层,将下面的粉砂、细砂带出,发生冒水涌砂现象,即称管涌,也称翻砂鼓水。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它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掏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酿成决堤灾害。因此,管涌是一种最严重的险情,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处理。

管涌险情抢护方法包括:临截背导,导压兼施,降低渗压,防止渗流带出泥沙,现有的常规做法如下:1.反滤围井:在冒水孔周围垒土袋,筑成围井。井壁底与地面紧密接触。井内按三层反滤要求分铺垫沙石或柴草滤料。在井口安设排水管,将渗出的清水引走,以防溢流冲塌井壁,直到稳定为止;2.养水盆:在管涌周围用土袋垒成围井,井中不填反滤料,井壁须不漏水,形成一个蓄水池(即养水盆);3.滤水压浸台:在大片管涌面上分层铺填粗沙、石屑、碎石,下细上粗,每层厚20cm左右,最后压块石或土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首先要运来材料,材料齐全开始施工,保守估计,控制险情需1小时以上。

对于反虑围井和养水盆两种方法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从发现管涌险情到准备物料、开始施工,到稳定险情,至少需要1小时以上,这对于控制险情极其不利;施工难度大,由于险情一般发生在堤坡背面,交通条件差,施工难度大,不利于迅速控制险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本发明将反虑围井和养水盆进行结合,同时进行了小型化,在发现险情时第一时间能够采用人工背负式装置控制险情,稳定险情,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时间,一般巡查人员使用本装置只需5分钟即可控制险情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包括滤料底座和固定在滤料底座上方的可折叠管件,滤料底座包括底座外壳,以及在底座外壳内侧下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分布的不锈钢顶板、土工布、小粒径石子层、铜丝网和不锈钢底板;不锈钢顶板和不锈钢底板皆设有若干贯穿孔,不锈钢底板的边沿密闭延伸出底座外壳,该边沿下方设有多个地脚螺栓;在发现管涌后,将底座外壳底端中心对准管涌,放置平整,将地脚螺栓插入土中,即可完成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外壳底端外侧焊接有圆环,圆环位于地脚螺栓底端,并与地脚螺栓成对设置,进一步固定地脚螺栓插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铜丝网、小粒径石子层、土工布为滤料,厚度共20cm,其中铜丝网与土工布厚度均为3cm,小粒径石子层厚度为14cm。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顶板和不锈钢底板上的贯穿孔直径为1cm,以贯穿孔中心每间隔2cm钻出一个贯穿孔;不锈钢底板距底座外壳底部高5cm。

进一步的,所述可折叠管件为可折叠不透水帆布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地脚螺栓共3根,其长为15cm,单个直径为12mm。

进一步的,所述可折叠管件采用不锈钢壳体,不锈钢壳体为套筒式折叠外壳,每层套筒之间采用橡胶条圈密封防水。

更进一步的,所述地脚螺栓共8根,其长为50cm,单个直径为20mm。

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将反滤围井与养水盆结合使用,同时进行了小型化。巡查人员背负人工背负式装置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只需将装置中心对准管涌放置,轻敲装置边缘,与土体紧密结合,固定地脚螺栓,根据水位高低调节上部结构。因装置中有滤料,只有清水渗出,故流土险情被控制,随着水位升高,水压力同时对管涌中的水体有作用力,可以有效减少渗水流速,减小水压力差,从而控制险情。一般巡查人员使用本装置只需5分钟即可控制险情发展,再使用移动式装置进行固定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控制灾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滤料底座截面示意图。

图中,1-不锈钢壳体,2-不锈钢顶板,3-土工布,4-小粒径石子层,5-铜丝网,6-底座外壳,7-不锈钢底板,8-地脚螺栓,9-圆环,10-不透水帆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人工背负式装置使用,包括滤料底座和固定在滤料底座上方的不透水帆布管(10);不透水帆布管(10)可折叠,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方形;

滤料底座包括底座外壳(6),以及在底座外壳(6)内侧下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分布的不锈钢顶板(2)、土工布(3)、小粒径石子层(4)、铜丝网(5)和不锈钢底板(7);不锈钢顶板(2)和不锈钢底板(7)皆设有若干贯穿孔,不锈钢底板(7)的边沿密闭延伸出底座外壳(6),该边沿下方设有多个地脚螺栓(8);底座外壳(6)底端外侧焊接有圆环(9),圆环(9)位于地脚螺栓(8)底端,并与地脚螺栓(8)成对设置,用于进一步固定地脚螺栓(8)插入端;在发现管涌后,将底座外壳(6)底端中心对准管涌,放置平整,将地脚螺栓(8)插入土中,即可完成固定。

优选具体尺寸: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不透水帆布管的直径为50cm,高150cm。

优选具体尺寸: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不透水帆布管的边长为50cm,高150cm。

作为优选,地脚螺栓(8)共3根,其长为15cm,单个直径为12mm。

优选具体尺寸:铜丝网(5)、小粒径石子层(4)、土工布(3)为滤料,厚度共20cm,其中铜丝网(5)与土工布(3)厚度均为3cm,小粒径石子层(4)厚度为14cm;铜丝网(5)能够滤去水中杂草等物,小粒径石子层(4)能够滤去水中大粒径砂、土粒,土工布(3)能够滤去小粒径砂、土粒,最终流出清水。

优选具体尺寸:不锈钢顶板(2)和不锈钢底板(7)的贯穿孔直径为1cm,以贯穿孔中心每间隔2cm钻出一个贯穿孔;不锈钢底板(7)距底座外壳(6)底部高5cm。

实施例2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移动式装置使用,包括滤料底座和固定在滤料底座上方的不锈钢壳体;不锈钢壳体为套筒式折叠外壳,分为五层套筒,每层之间采用橡胶条圈密封防水;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方形;

滤料底座包括底座外壳(6),以及在底座外壳(6)内侧下部自上而下依次固定分布的不锈钢顶板(2)、土工布(3)、小粒径石子层(4)、铜丝网(5)和不锈钢底板(7);不锈钢顶板(2)和不锈钢底板(7)皆设有若干贯穿孔,不锈钢底板(7)的边沿密闭延伸出底座外壳(6),该边沿下方设有多个地脚螺栓(8),底座外壳(6)底端外侧焊接有圆环(9),圆环(9)位于地脚螺栓(8)底端,并与地脚螺栓(8)成对设置,用于进一步固定地脚螺栓(8)插入端;在发现管涌后,将底座外壳(6)底端中心对准管涌,放置平整,将地脚螺栓(8)插入土中,即可完成固定。

优选具体尺寸: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不锈钢壳体(1)高150cm,每个分层套筒高30cm,与滤料底座对接的套筒直径为150cm。

优选具体尺寸:滤料底座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不锈钢壳体(1)高150cm,每个分层套筒高30cm,与滤料底座对接的套筒边长为150cm。

作为优选,地脚螺栓(8)共8根,其长为50cm,单个直径为20mm。

优选具体尺寸:铜丝网(5)、小粒径石子层(4)、土工布(3)为滤料,厚度共20cm,其中铜丝网(5)与土工布(3)厚度均为3cm,小粒径石子层(4)厚度为14cm;铜丝网(5)能够滤去水中杂草等物,小粒径石子层(4)能够滤去水中大粒径砂、土粒,土工布(3)能够滤去小粒径砂、土粒,最终流出清水。

优选具体尺寸:不锈钢顶板(2)和不锈钢底板(7)的贯穿孔直径为1cm,以贯穿孔中心每间隔2cm钻出一个贯穿孔;不锈钢底板(7)距底座外壳(6)底部高5cm。

本发明的原理和使用流程:

(1)本发明实施1中人工背负式装置重量较轻,巡查人员可以带在身上,发现险情立即使用,稳定险情,人工背负式装置能够临时使用,为移动式装置做好奠基作用。

(2)再使用本发明实施2移动式装置控制险情,由于移动式装置过重,需要车辆运输或者两人抬运,且移动式装置上部结构为不锈钢可以长期使用,直至汛期结束,通过人工背负式与移动式的结合,滤出清水,减少泥沙流失,减小流速。

(3)本发明利用反滤围井原理滤出清水,利用养水盆的动、势能转化原理削减水势,阻止险情扩大,进而稳定险情。其工作使用流程如下:防汛巡查→发现管涌险情→将人工背负式装置中心对准管涌,放置平整,将地脚螺栓插入土中固定→险情稳定—运输移动式装置→拆除人工背负式装置→将移动式装置中心对准管涌,放置平整,将地脚螺栓插入土中固定→险情控制成功→汛期结束。

相关技术
  • 一种便携式管涌险情抢险装置
  • 一种便携式管涌快速抢险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9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