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3:22


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尤指一种供使用者随身携带的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人对于生活周遭的气体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重视,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PM2.5、一氧化氮、一氧化硫等等气体,甚至于气体中含有的微粒,都会在环境中暴露影响人体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环境气体品质好坏纷纷引起各国重视,目前急需要如何监测去避免远离,是当前重视的课题。

如何确认气体品质的好坏,利用一种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气体是可行的。若又能即时提供监测信息,警示处在有害环境中的人,使其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其因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中而造成健康的影响及伤害,利用气体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可说是非常好的应用。而空气清净装置为现代人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的空污解决方案,因此将空气清净装置与气体监测器结合,以利于使用者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即时监测空气品质,并能提供净化接近使用者的区域的空气品质效益,是本案所研发的主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供使用者随身携带,包含一本体、一净化模块、一导风机及一气体检测模块,该气体检测模块检测使用者周遭环境的气体获得一气体检测数据,以控制该导风机实施启动运作,以导引该使用者周遭环境的该气体进入该本体内通过该净化模块进行过滤净化,最后导出净化气体接近该使用者的区域的效益。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包含:一本体,具有至少一进气口、至少一出气口、一检测进气口及一检测出气口,且该进气口及该出气口之间设有一气体流道;一净化模块,设置在该本体的该气体流道中;一导风机,设置在该本体的该气体流道中,且邻设于该净化模块一侧,导引气体由该进气口导入通过该净化模块进行过滤净化,最后由该出气口导出;一气体检测模块,设置在该本体中而对应到该检测进气口及该检测出气口,供以检测气体而获得一气体检测数据,并设有一气体检测主体、一微处理器及一通信器,其中该气体检测主体检测由该本体外导入该气体,以获得该气体检测数据,而该微处理器接收该气体检测数据做运算处理,并控制该导风机实施启动或关闭,以及该通信器接收该微处理器的该气体检测数据;其中,依该气体检测模块所测得的该气体检测数据,该微处理器控制该导风机实施启动运作,以导引气体由该进气口导入通过该净化模块进行过滤净化,最后由该出气口导出净化后的气体接近该使用者的一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之外观示意图。

图2A为本案移动式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净化模块第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2B为本案移动式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净化模块第二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2C为本案移动式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净化模块第三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2D为本案移动式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净化模块第四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2E为本案移动式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净化模块第五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致动泵相关构件由一正面角度视得的分解示意图。

图3B为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致动泵形式的相关构件由一背面角度视得的分解示意图。

图4A为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致动泵剖面示意图。

图4B为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致动泵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4C至图4E为图4A的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的致动泵作动示意图。

图5A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之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5B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另一角度之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5C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D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相关构件示意图。

图6A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基座立体示意图。

图6B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基座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基座容置激光组件及微粒传感器立体示意图。

图8A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压电致动元件结合基座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8B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压电致动元件结合基座立体示意图。

图9A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压电致动元件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B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压电致动元件另一角度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0A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压电致动元件结合于导气组件承载区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及图10C为图10A的压电致动元件作动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气体路径示意图。

图12为本案气体检测主体的激光组件发射光束路径示意图。

图13为本案气体检测模块的控制电路板与相关构件配置关系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及图2A所示,本案提供一种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供使用者随身携带,包含一本体1、一净化模块2、一导风机3、一气体检测模块4。因此在整体结构设计上就会考量其体积是否适宜随身握拿或可携带的便利性,本案的本体1便会考量其长度L、宽度W、高度H及重量的设计。本案一较佳实施例,将本体1的长度L介于75㎜(毫米)至110㎜之间,宽度介于50㎜至70㎜之间,高度介于18㎜至32㎜之间,本体1的重量为150g(克)至300g之间;或者,本案另一较佳实施例,将本体1的长度L介于85㎜至95㎜之间,宽度介于55㎜至65㎜之间,高度介于21㎜至29㎜之间,本体1的重量为100g至200g之间;或者,本案最佳实施例,将本体1的长度L为90㎜,宽度W为60㎜,高度H为25㎜,本体1的重量为300g以下;达到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整体设置最适宜供使用者随身携带。

如图1及图2A所示,上述的本体1具有至少一进气口11、至少一出气口12及一气体流道13,而气体流道13设置于进气口11与出气口12之间,以及本体1具有一检测进气口14、一检测出气口15及一扣耳16,扣耳16可扣挂挂带(未图示),供以本体1扣挂穿戴于使用者上随身携带。

又如图2A所示,上述的净化模块2设置在气体流道13中,以过滤气体流道13所导入的一气体;上述的导风机3设置在气体流道13中,且邻设于净化模块2一侧,导引气体由进气口11导入通过净化模块2进行过滤净化,最后由出气口12导出。

再请参阅图2A至图2E所示,上述的净化模块2置位于气体流道13中,可以是多种实施样态。例如,如图2A所示,为净化模块2的第一实施例样态,净化模块2为一种滤网单元,包含一滤网2a。当气体通过导风机3控制导入气体流道13中,受滤网2a吸附气体中所含化学烟雾、细菌、尘埃微粒及花粉,以达过滤导入的气体进行过滤净化的效果,其中滤网2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的其中之一。又,在一些实施例中,滤网2a上可以涂布一层含二氧化氯的(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AMS)洁净因子,借此抑制空气中病毒、细菌,抑制率超过99%以上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肠病毒及诺罗病毒,帮助减少病毒交互传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网2a上可以涂布一层萃取了银杏及日本盐肤木的草本加护涂层,构成一草本加护抗敏滤网,可有效抗敏,更可破坏通过滤网的流感病毒(例如:H1N1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网2a上可以涂布银离子,抑制空气中病毒、细菌。

又如图2B所示,为净化模块2的第二实施例样态,净化模块2可为一种光触媒单元,包含一光触媒2b及一紫外线灯2c,分别置设气体流道13中保持一间距,使气体通过导风机3控制导入气体流道13中,且光触媒2b通过紫外线灯2c照射得以将光能转换化学能,借此对气体分解有害气体及消毒杀菌,以达过滤导入的气体进行过滤净化的效果。当然,净化模块2为一种光触媒单元也可将一滤网2a设置于气体流道1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2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如图2C所示,为净化模块2的第三实施例样态,净化模块2可为一种光等离子单元,包含一纳米光管2d,置设气体流道13中。当气体通过导风机3控制导入气体流道13中,通过纳米光管2d照射,得以将气体中的氧分子及水分子分解成具高氧化性光等离子具有破坏有机分子的离子气流,将气体中含有挥发性甲醛、甲苯、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等气体分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以过滤导入的气体进行过滤净化的效果。当然,净化模块2为一种光等离子单元也可将一滤网2a设置于气体流道1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2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如图2D所示,为净化模块2的第四实施例样态,净化模块2可为一种负离子单元,包含至少一电极线2e、至少一集尘板2f及一升压电源器2g,每个电极线2e、每个集尘板2f置设气体流道13中,而升压电源器2g提供每个电极线2e高压放电,每个集尘板2f带有负电荷,使气体通过导风机3控制导入气体流道13中,通过每个电极线2e高压放电,得以将气体中所含微粒带正电荷附着在带负电荷的每个集尘板2f上,以达过滤导入的气体进行过滤净化的效果。当然,净化模块2为一种负离子单元也可将一滤网2a设置于气体流道13中,以加强净化气体的效果,其中滤网2a可为静电滤网、活性碳滤网或高效滤网(HEPA)。

如图2E所示,为净化模块2的第五实施例样态,净化模块2可为一种等离子单元,包含一电场上护网2h、一吸附滤网2i、一高压放电极2j、一电场下护网2k及一升压电源器2g,其中电场上护网2h、吸附滤网2i、高压放电极2j及电场下护网2k置设气体流道13中,且吸附滤网2i、高压放电极2j夹置设于电场上护网2h、电场下护网2k之间,而升压电源器2g提供高压放电极2j高压放电,以产生高压等离子柱带有等离子,使气体通过导风机3控制导入气体流道13中,通过等离子使得气体中所含氧分子与水分子电离生成阳离子(H

本案的导风机3可为一风扇,例如,涡漩风扇、离心风扇等,或者为图3A、图3B、图4A及图4B所示导风机3可为一致动泵30。上述的致动泵30由一进流板301、一共振片302、一压电致动器303、一第一绝缘片304、一导电片305及一第二绝缘片306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30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301a、至少一汇流排槽301b及一汇流腔室301c,进流孔301a供导入气体,进流孔30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301b,且汇流排槽301b汇流到汇流腔室301c,使进流孔30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30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301a与汇流排槽30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301a与汇流排槽301b的数量分别为4个,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30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301b,且4个汇流排槽301b汇流到汇流腔室301c。

请参阅图3A、图3B及图4A所示,上述的共振片302通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301上,且共振片302上具有一中空孔302a、一可动部302b及一固定部302c,中空孔302a位于共振片30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301的汇流腔室301c对应,而可动部302b设置于中空孔30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30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302c设置于共振片30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301上。

请继续参阅图3A、图3B及图4A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器303包含有一悬浮板303a、一外框303b、至少一支架303c、一压电元件303d、至少一间隙303e及一凸部303f。其中,悬浮板303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303a之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30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30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30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30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30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303c连接于悬浮板303a与外框30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303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303d具有一边长,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303a的一悬浮板边长,且压电元件303d贴附于悬浮板303a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303a弯曲振动;而悬浮板303a、外框303b与支架30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30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303f为设置于悬浮板303a贴附压电元件3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于本实施例中,凸部303f可为通过于悬浮板303a利用一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型突出于贴附压电元件3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的一凸状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3A、图3B及图4A所示,上述的进流板301、共振片302、压电致动器303、第一绝缘片304、导电片305及第二绝缘片30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303a与共振片302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307,腔室空间307可利用于共振片302及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302与悬浮板30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30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303a与共振片30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高度加高来减少共振片302及压电致动器303之外框303b之间的间隙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致动泵整体结构组装不因导电胶的填充材质会因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而间接影响到,避免导电胶的填充材质因热胀冷缩因素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307的实际间距,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307将会影响致动泵30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307对于致动泵30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

因此于图4B所示,另一些压电致动器303实施例中,悬浮板30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至少一支架303c成形于悬浮板303a与外框303b之间所调整,使在悬浮板303a上的凸部303f的表面与外框30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利用于外框30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303贴合于共振片302的固定部30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303得以与共振片30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通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303的悬浮板30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30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307得以通过调整压电致动器303的悬浮板30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30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304、导电片305及第二绝缘片30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303上即组构成致动泵30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致动泵30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4C至图4E所示,请先参阅图4C,压电致动器303的压电元件30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303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30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30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3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07内,同时共振片30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被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30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3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0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30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301a及汇流排槽30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301c内;请再参阅图4D,压电元件303d带动悬浮板303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307,同样的,共振片302被悬浮板303a因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30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303e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4E,当悬浮板303a回复原位时,共振片302仍因惯性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302将使压缩腔室空间307内的气体向间隙30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30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301a及汇流排槽30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301c内,通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4C至图4E所示的致动泵30提供气体传输作动步骤,使致动泵30能够使气体连续自进流孔301a进入进流板301及共振片302所构成流道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303e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致动泵30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又如图2A、图5D及图13所示,上述的气体检测模块4设置在本体1中而对应到检测进气口14及检测出气口15,供以检测使用者周遭环境的气体而获得一气体检测数据;气体检测模块4包含一控制电路板4a、一气体检测主体4b、一微处理器4c、一通信器4d以及一电源单元4e;其中电源单元4e提供气体检测主体4b的启动运作电源,促使气体检测主体4b检测由本体1外导入气体而获得气体检测数据,且电源单元4e可通过有线传输或无线传输与外部一电源装置5电性连接而进行充电;而微处理器4c接收气体检测数据做运算处理控制导风机3实施启动或关闭状态的净化气体操作,以及通信器4d接收微处理器4c的气体检测数据,并对外传输至一外部装置6,使外部装置6获得气体检测数据的一信息及一通报警示。外部装置6为一行动装置或云端处理装置。

又如图5A至图5C、图6A至图6B、图7及图8A至图8B所示,上述气体检测主体4b包含一基座41、一压电致动元件42、一驱动电路板43、一激光组件44、一微粒传感器45及一外盖46。其中,基座41具有一第一表面411、一第二表面412、一激光设置区413、一进气沟槽414、一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及一出气沟槽416当第一表面411及第二表面412为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激光设置区413自第一表面411朝向第二表面412挖空形成。进气沟槽414自第二表面412凹陷形成,且邻近激光设置区413。进气沟槽414设有一进气通口414a,连通于基座41的外部,并与外盖46的进气框口461a对应,以及两侧壁贯穿一透光窗口414b,与激光设置区413连通。因此,基座41的第一表面411被外盖46贴附封盖,第二表面412被驱动电路板43贴附封盖,致使进气沟槽414定义出一进气路径(如图7及图11A所示)。

又如图6A至图6B所示,上述的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由第二表面412凹陷形成,并连通进气沟槽414,且于底面贯通一通气孔415a。而上述的出气沟槽416设有一出气通口416a,出气通口416a与外盖46的出气框口461b对应设置。出气沟槽416包含由第一表面411对应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垂直投影区域凹陷形成的一第一区间416b,以及于非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垂直投影区域所延伸的区域,且由第一表面411至第二表面412挖空形成的第二区间416c,其中第一区间416b与第二区间416c相连以形成段差,且出气沟槽416的第一区间416b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通气孔415a相通,出气沟槽416的第二区间416c与出气通口416a连通。因此,当基座41的第一表面411被外盖46贴附封盖,第二表面412被驱动电路板43贴附封盖时,致使出气沟槽416定义出一出气路径(如图7至图11C所示)。

又如图5C及图7所示,上述的激光组件44及微粒传感器45皆设置于驱动电路板43上,且位于基座41内,为了明确说明激光组件44及微粒传感器45与基座41的位置,故特意于图7中省略驱动电路板43。再参阅图5C、图6B、图7及图12所示,激光组件44容设于基座41的激光设置区413内,微粒传感器45容设于基座41的进气沟槽414内,并与激光组件44对齐。此外,激光组件44对应到透光窗口414b,透光窗口414b供激光组件44所发射的激光光穿过,使激光光照射至进气沟槽414内。激光组件44所发出射出的光束路径为穿过透光窗口414b且与进气沟槽414形成正交方向。激光组件44发射光束通过透光窗口414b进入进气沟槽414内,进气沟槽414内的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被照射,当光束接触到悬浮微粒时会散射并产生投射光点,微粒传感器45接收散射所产生的投射光点进行计算,以获取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的相关信息。其中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包含细菌、病毒。其中微粒传感器45为PM2.5传感器。

又如图8A及图8B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元件42容设于基座41的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呈一正方形,其四个角分别设有一定位凸块415b,压电致动元件42通过四个定位凸块415b设置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内。此外,如图6A、图6B、图11B及图11C所示,导气组件承载区415与进气沟槽414相通,当压电致动元件42作动时,汲取进气沟槽414内的气体进入压电致动元件42,并将气体通过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通气孔415a,进入至出气沟槽416。

又如图5B及图5C所示,上述的驱动电路板43封盖贴合于基座41的第二表面412。激光组件44设置于驱动电路板43上,并与驱动电路板43电性连接。微粒传感器45亦设置于驱动电路板43上,并与驱动电路板43电性连接。外盖46罩盖基座41,且贴附封盖于基座41的第一表面411上,并具有一侧板461。侧板461具有一进气框口461a及一出气框口461b。又如图5A所示,当外盖46罩盖基座41时,进气框口461a对应到基座41的进气通口414a(图11A所示),出气框口461b对应到基座41的出气通口416a(图11C所示)。

以及参阅图9A及图9B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元件42包含一喷气孔片421、一腔体框架422、一致动体423、一绝缘框架424及一导电框架425。其中,喷气孔片421为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制作,具有一悬浮片4210、一中空孔洞4211。悬浮片4210为可弯曲振动的片状结构,其形状与尺寸大致对应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内缘,但不以此为限,悬浮片4210的形状亦可为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多角形其中之一;中空孔洞4211是贯穿于悬浮片4210的中心处,以供气体流通。

上述的腔体框架422叠设于喷气孔片421,且其外型与喷气孔片421对应。致动体423叠设于腔体框架422上,并与腔体框架422、悬浮片4210之间定义一共振腔室426。绝缘框架424叠设于致动体423,其外观与腔体框架422近似。导电框架425叠设于绝缘框架424,其外观与绝缘框架424近似,且导电框架425具有一导电接脚4251及一导电电极4252,导电接脚4251自导电框架425的外缘向外延伸,导电电极4252自导电框架425内缘向内延伸。此外,致动体423更包含一压电载板4231、一调整共振板4232及一压电板4233。压电载板4231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422上。调整共振板4232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4231上。压电板4233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4232上。而调整共振板4232及压电板4233容设于绝缘框架424内,并由导电框架425的导电电极4252电连接压电板4233。其中,压电载板4231、调整共振板4232皆为可导电的材料所制成,压电载板4231具有一压电接脚4234,压电接脚4234与导电接脚4251连接驱动电路板43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以接收驱动信号(驱动频率及驱动电压),驱动信号得以由压电接脚4234、压电载板4231、调整共振板4232、压电板4233、导电电极4252、导电框架425、导电接脚4251形成一回路,并由绝缘框架424将导电框架425与致动体423之间阻隔,避免短路发生,使驱动信号得以传递至压电板4233。压电板4233接受驱动信号(驱动频率及驱动电压)后,因压电效应产生形变,来进一步驱动压电载板4231及调整共振板4232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承上所述,调整共振板4232位于压电板4233与压电载板4231之间,作为两者之间的缓冲物,可调整压电载板4231的振动频率。基本上,调整共振板4232的厚度大于压电载板4231的厚度,且调整共振板4232的厚度可变动,借此调整致动体423的振动频率。

请同时参阅图9A、图9B及图10A所示,喷气孔片421、腔体框架422、致动体423、绝缘框架424及导电框架425依序对应堆叠并设置定位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内,促使压电致动元件42承置定位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内,并以底部固设于定位凸块415b上支撑定位,因此压电致动元件42在悬浮片4210及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内缘之间定义出一空隙4212,以供气体流通。

请先参阅图10A所示,上述的喷气孔片421与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底面间形成一气流腔室427。气流腔室427通过喷气孔片421的中空孔洞4211,连通致动体423、腔体框架422及悬浮片4210之间的共振腔室426,通过控制共振腔室426中气体的振动频率,使其与悬浮片4210的振动频率趋近于相同,可使共振腔室426与悬浮片4210产生亥姆霍兹共振效应(Helmholtz resonance),俾使气体传输效率提高。

请参阅图10B所示,当压电板4233向远离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底面移动时,压电板4233带动喷气孔片421的悬浮片4210以远离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底面方向移动,使气流腔室427的容积急遽扩张,其内部压力下降形成负压,吸引压电致动元件42外部的气体由空隙4212流入,并经由中空孔洞4211进入共振腔室426,使共振腔室426内的气压增加而产生一压力梯度;再如图10C所示,当压电板4233带动喷气孔片421的悬浮片4210朝向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底面移动时,共振腔室426中的气体经中空孔洞4211快速流出,挤压气流腔室427内的气体,并使汇聚后的气体以接近白努利定律的理想气体状态快速且大量地喷出导入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通气孔415a中。是以,通过重复图10B及图10C的动作后,得以压电板4233往复式地振动,依据惯性原理,排气后的共振腔室426内部气压低于平衡气压会导引气体再次进入共振腔室426中,如此控制共振腔室426中气体的振动频率与压电板4233的振动频率趋近于相同,以产生亥姆霍兹共振效应,俾实现气体高速且大量的传输。

又如图11A所示,气体皆由外盖46的进气框口461a进入,通过进气通口414a进入至基座41的进气沟槽414,并流至微粒传感器45的位置。再如图11B所示,压电致动元件42持续驱动会吸取进气路径的气体,以利外部气体快速导入且稳定流通,并通过微粒传感器45上方,此时激光组件44发射光束通过透光窗口414b进入进气沟槽414内,进气沟槽414通过微粒传感器45上方的气体被照射其中所含悬浮微粒,当照射光束接触到悬浮微粒时会散射并产生投射光点,微粒传感器45接收散射所产生的投射光点进行计算以获取气体中所含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的相关信息,而微粒传感器45上方的气体也持续受压电致动元件42驱动传输而导入导气组件承载区415的通气孔415a中,进入出气沟槽416的第一区间416b。最后如图11C所示,气体进入出气沟槽416的第一区间416b后,由于压电致动元件42会不断输送气体进入第一区间416b,于第一区间416b的气体将会被推引至第二区间416c,最后通过出气通口416a及出气框口461b向外排出。

再参阅图12所示,基座41更包含一光陷阱区417,光陷阱区417自第一表面411至第二表面412挖空形成,并对应至激光设置区413,且光陷阱区417经过透光窗口414b而使激光组件44所发射的光束能投射到其中,光陷阱区417设有一斜椎面的光陷阱结构417a,光陷阱结构417a对应到激光组件44所发射的光束的路径;此外,光陷阱结构417a使激光组件44所发射的投射光束在斜椎面结构反射至光陷阱区417内,避免光束反射至微粒传感器45的位置,且光陷阱结构417a所接收的投射光束的位置与透光窗口414b之间保持有一光陷阱距离D,避免投射在光陷阱结构417a上投射光束反射后因过多杂散光直接反射回微粒传感器45的位置,造成检测精度的失真。

再请继续参阅图5C及图12所示,本案的气体检测模块4构造不仅可针对气体中微粒进行检测,更可进一步针对导入气体的特性做检测,例如气体为甲醛、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臭氧等。因此本案的气体检测模块4构造更包含第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47a,第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47a定位设置并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板43,且容设于出气沟槽416中,对出气路径所导出的气体做检测,用以检测出气路径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或特性。或者,本案的气体检测模块4构造更包含一第二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47b,第二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47b定位设置并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板43,而第二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47b容设于光陷阱区417,对于通过进气沟槽414的进气路径且经过透光窗口414b而导入光陷阱区417内的气体中所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或特性。

由上说明可知,本案所提供的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基于气体检测模块4的气体检测主体4b所检测气体检测数据,由微处理器4c接收气体检测数据做运算处理,并据此控制导风机3实施启动的净化气体操作,同时通信器4d接收微处理器4c的气体检测数对外传输气体检测数据给外部装置6,促使外部装置6获得气体检测数据的一信息及一通报警示,并借由导风机3实施启动运作导引该使用者周遭环境的气体由进气口11导入,并通过净化模块2进行过滤净化,最后由出气口12导出净化气体接近该使用者的一区域,区域为50㎝×50㎝×50㎝的体积,让使用者可呼吸到干净的净化气体,如此使用者携带本案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进而能够即时解决使用者周遭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

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的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供使用者随身携带,包含一本体、一净化模块、一导风机及一气体检测模块,该气体检测模块检测使用者周遭环境的气体获得一气体检测数据,以控制该导风机实施启动运作,以导引该使用者周遭环境的该气体进入该本体内通过该净化模块进行过滤净化,最后导出净化气体接近该使用者的区域的效益,进而能够即时解决使用者周遭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极具产业利用性。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之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权利要求所欲保护者。

【符号说明】

1:本体

11:进气口

12:出气口

13:气体流道

14:检测进气口

15:检测出气口

16:扣耳

2:净化模块

2a:滤网

2b:光触媒

2c:紫外线灯

2d:纳米光管

2e:电极线

2f:集尘板

2g:升压电源器

2h:电场上护网

2i:吸附滤网

2j:高压放电极

2k:电场下护网

3:导风机

30:致动泵

301:进流板

301a:进流孔

301b:汇流排槽

301c:汇流腔室

302:共振片

302a:中空孔

302b:可动部

302c:固定部

303:压电致动器

303a:悬浮板

303b:外框

303c:支架

303d:压电元件

303e:间隙

303f:凸部

304:第一绝缘片

305:导电片

306:第二绝缘片

307:腔室空间

4:气体检测模块

4a:控制电路板

4b:气体检测主体

41:基座

411:第一表面

412:第二表面

413:激光设置区

414:进气沟槽

414a:进气通口

414b:透光窗口

415:导气组件承载区

415a:通气孔

415b:定位凸块

416:出气沟槽

416a:出气通口

416b:第一区间

416c:第二区间

417:光陷阱区

417a:光陷阱结构

42:压电致动元件

421:喷气孔片

4210:悬浮片

4211:中空孔洞

4212:空隙

422:腔体框架

423:致动体

4231:压电载板

4232:调整共振板

4233:压电板

4234:压电接脚

424:绝缘框架

425:导电框架

4251:导电接脚

4252:导电电极

426:共振腔室

427:气流腔室

43:驱动电路板

44:激光组件

45:微粒传感器

46:外盖

461:侧板

461a:进气框口

461b:出气框口

47a:第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

47b:第二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

4c:微处理器

4d:通信器

4e:电源单元

5:电源装置

6:外部装置

D:光陷阱距离

L:长度

W:宽度

H:高度

相关技术
  • 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
  • 微型气体检测清净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