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加热泵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加热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泵。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保险丝和温控器沿端盖的周向方向布置,为了能够测得加热管的温度同时又不影响加热管的布置范围,加热管与保险丝的连接导线以及加热管与温控器的连接导线将近环绕端盖一周,暴露的连接导线越长越容易导致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保险丝及温控器与加热管的连接导线长的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泵,包括壳体、端盖、加热管、第一电气元件和第二电气元件,所述加热泵还包括泵腔,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泵腔,所述加热管具有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气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气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端盖具有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部背向所述泵腔,所述第二侧部朝向所述泵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加热管围绕的圆周对应的圆弧角的角度至少大于180°;定义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距离最短的部分为第一部,所述第二侧部的与所述第一部对应部分为第二部,所述第一电气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气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泵腔内部分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部直接或间接连接或接触。

这样,由于第一电气元件和第二电气元件设置于第一部,第一电气元件与第一电极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电气元件与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使得需要布置的连接导线的长度短;而加热管围绕的圆周对应的圆弧角的角度至少大于180°,且加热管位于泵腔内部分的至少部分与第二部直接或间接连接或接触,这样,第一电气元件或第二电气元件能测得加热管的温度,同时保证了加热管的布置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加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端盖及加热管的示意图;

图5为端盖示意图;

图6为第二侧部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端盖及加热管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端盖的示意图;

图9为第二凸缘部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端盖;3、第一电气元件;4、第二电气元件;5、加热管;

10、泵腔;

11、出水部;

21、第一侧部;22、第二侧部;

23、第一容纳凹槽;24、第二容纳凹槽;

231、第一侧面;232、第二侧面;

241、第三侧面;242、第四侧面;

25、第一凸缘部;26、第二凸缘部;

260、限位凹槽;261、第一侧壁;262、第二侧壁;263、第三侧壁;264、第四侧壁;

27、进水部;

50、主体部;51、第一外延部;52、第二外延部;53、第一电极连接部;54、第二电极连接部;55、第一连接部;56、第二连接部;

31、第一电极区;32、第二电极区;

41、第三电极区;42、第四电极区;

28、第一贯穿孔;29、第二贯穿孔;

6、进水管;7、出水管;8、动力组件;81、电机;82、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

一种加热泵,包括进水管6、出水管7、壳体1、端盖2、加热管5、第一电气元件3和第二电气元件4,加热泵还包括泵腔10,泵腔10至少部分设于壳体1内,加热管5至少部分位于泵腔10,端盖2与壳体1的一端密封且固定连接;加热泵还包括动力组件8,动力组件8与壳体1的相对另一端密封且固定连接;端盖2设有进水部27,壳体1的侧壁设有出水部11,进水部27和出水部11分别与泵腔10连通,进水管6与进水部27连通,出水管7与出水部11连通。动力组件8包括电机81和叶轮82,电机81的转轴与叶轮82连接,叶轮82至少部分位于泵腔10。

端盖2具有第一侧部21和第二侧部22,且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相对设置,第一侧部21背向泵腔10,第二侧部22朝向泵腔10,且第二侧部22与壳体1密封连接。

第一电气元件3和第二电气元件4设置于端盖2,具体是第一电气元件3与第二电气元件4设置于第一侧部21;第一电气元件3与第一电极连接部电连接,第二电气元件4与第二电极连接部电连接,具体是第一电气元件3具有第一电极区31和第二电极区32,第二电气元件4具有第三电极区41和第四电极区42,第一电极区31与第一电极连接部53电连接,第四电极区42与第二电极连接部54电连接,第一电气元件3的第二电极区32与第二电气元件4的第三电极区41连接电源,这样的连接方式是为了避免电源与加热管5直接连接。

加热管5包括主体部50、第一外延部51、第二外延部52、第一电极连接部53、第二电极连接部54、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定义有平面A,主体部围绕的圆周对应的轴向方向与平面A垂直,第一外延部与主体部在任一经过主体部的中心的且与平面A垂直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外延部与主体部在任一经过主体部的中心的且与平面A垂直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任取垂直于平面A且经过主体部的中心的一个平面,定义其为平面C,第一外延部在平面C的投影与主体部在平面C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二外延部在平面C的投影与主体部在平面C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一电极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外延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外延部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连接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沿主体部的外周方向设置,在主体部的外周方向,第一电极连接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L,主体部至少部分与第一电极连接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间隔距离L部分相对应;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主体部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相对另一端与第一外延部的相对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主体部的相对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的相对另一端与第二外延部的相对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留有间隙;第一电极连接部至少部分与平面A垂直或大致垂直,第二电极连接部至少部分与平面A垂直或大致垂直;第一电极连接部53的部分和第二电极连接部54的部分位于第一侧部21,具体是第一电极连接部53和第二电极连接部54均贯穿端盖2设置——端盖2设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第一电极连接部53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且第一电极连接部53与第一贯穿孔对应的壁密封设置,第二电极连接部54部分位于第二贯穿孔,且第二电极连接部54与第二贯穿孔对应的壁密封设置。

加热管围绕的圆周对应的圆弧角的角度至少大于180°;定义第一侧部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距离最短的部分为第一部,第二侧部的与第一部对应部分为第二部,在本实施例中,即在环绕进水部27的周向方向,第一电极连接部位于第一侧部的部分和第二电极连接部位于第一侧部的部分之间最短的部分为第一部,在第二侧部的、与第一部对应的部分则为第二部;第一电气元件与第二电气元件设置于第一部,加热管位于泵腔内部分的至少部分与第二部直接或间接连接,且第一电极区31与第二电极区32布置于或大致布置于端盖2的同一周向方向,第三电极区41与第四电极区42布置于或大致布置于端盖2的同一周向方向。这样,第一电极连接部53与第一电气元件3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电极连接部54与第二电气元件4之间的距离小,需要布置的导线的长度也就短,且不影响加热管的布置范围。

主体部50呈圆弧形或大致呈圆弧形,主体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极连接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主体部的直径(这里的直径指主体部围绕的圆周对应的直径)小于端盖的直径,第一外延部的直径(这里的直径指第一外延部弯曲所成弧段对应的直径)和第二外延部的直径(这里的直径指第二外延部弯曲所成弧段对应的直径)均小于端盖的直径,第一外延部的直径和第二外延部的直径均大于主体部的直径,主体部对应的圆弧角的角度至少大于180°,且小于360°;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圆弧形,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应的圆弧角的角度为180°或大致为180°;

在壳体1的径向方向,相对于主体部50,第一外延部51和第二外延部52靠近壳体1的内壁;第一外延部51环绕于主体部50设置,第二外延部52环绕于主体部50设置,且在主体部围绕的圆周方向,第一外延部的一端(即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与主体部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L3,第二外延部的一端(即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与主体部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L4,L3和L4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小于180°;第一电极连接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沿主体部的外周方向设置,定义第一电极连接部与主体部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L1,定义第二电极连接部与主体部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L2,L1与L2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范围为:45°~90°。以保证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之间设置相应的电气元件。

定义有平面B,平面B与平面A垂直,且经过主体部的中心,主体部关于平面B对称;第一连接部位于平面B的一侧,第二连接部位于平面B的相对另一侧,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关于平面B对称,从而便于与其他部件配合;第一外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平面B的一侧,第二外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平面B的相对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延部位于平面B的一侧,第二外延部位于平面B的相对另一侧,且第一外延部与第二外延部关于平面B对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元件3为温控器,第二电气元件4为保险丝;

端盖2设有第一容纳凹槽23,具体是第一侧部21部分内凹形成第一容纳凹槽23,第一电气元件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凹槽23;

第一容纳凹槽23对应的底壁具有第一侧面231和第二侧面232,第一侧面231与第二侧面232相对设置,第一侧面231朝向第一容纳凹槽23,第二侧面232朝向泵腔10;

第一电气元件3与第一侧面231抵接或固定连接,第二侧面232与主体部50之间留有间隙。这样,第一容纳凹槽23对应的壁能与泵腔10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使第一电气元件3更易感知流体温度的变化。

端盖2设有第二容纳凹槽24,具体是第二侧部22部分内凹形成第二容纳凹槽24,第二电气元件4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容纳凹槽24;

第二容纳凹槽24对应的底壁具有第三侧面241和第四侧面242,第三侧面241与第四侧面242相对设置,第三侧面241朝向第二容纳凹槽24,第四侧面242朝向泵腔10;

第二电气元件4与第三侧面241抵接或固定连接,第四侧面242至少部分与主体部50接触或固定连接。这样,第二容纳凹槽24对应的壁能与加热管5的主体部50进行热交换,使第二电气元件4更易感知加热管5的温度变化。

图7-9示出另一实施例,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

端盖2设有第一凸缘部25,第一凸缘部25位于容纳腔,第一凸缘部25与主体部50之间留有间隙;

在垂直于端盖2的端面的方向,第一凸缘部25的投影与第一电气元件3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端盖2设有第二凸缘部26,第二凸缘部26位于容纳腔,第二凸缘部26至少部分与主体部50接触或固定连接;

在垂直于端盖2的端面的方向,第二凸缘部26的投影与第二电气元件4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第二凸缘部26设有限位凹槽260,第二凸缘部26具有第一侧壁261、第二侧壁262、第三侧壁263和第四侧壁264,第一侧壁261与第二侧壁26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263与第四侧壁26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261朝向泵腔10对应的内壁,相对于第二侧壁262,第一侧壁261靠近泵腔10对应的内壁;第三侧壁263与第四侧壁264布置于泵腔10的周向方向;第二侧壁262至少部分内凹形成有限位凹槽260;在泵腔10的周向方向(即以泵腔10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限位凹槽260贯穿第三侧壁263和第四侧壁264;主体部50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凹槽260,且主体部至少部分与限位凹槽对应的壁接触。这样,有便于主体部50与第二凸缘部26的热交换,且对主体部50有限位支撑的作用,减少流体扰动对其的不利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PCB板自动化检测装置
  • 一种pcb电路板检测装置
  • 一种PCB板高速信号过孔设计方法、过孔结构和一种PCB板
  • 一种泥皮画加工用加香辅助装置
  • 一种农产品加工用湿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 一种PCB板加工用板体外形检测装置
  • 一种PCB板加工用板体外形检测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33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