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每天都在消耗大量能量。为使热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传递过程中热损失,提高设备热效率,要尽可能使换热器传热过程增强,效率提高;以达到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减少设备制造的金属消耗量或节约燃料、多产蒸汽或使流体迅速升温、冷却或实现低值余热的充分回收等目的。增强传热措施主要有两条,即加大传热温差和减少传热热阻。受工艺、环境、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工业设备中的传热温度一般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加大传热温差还会增大不可逆损失,所以通过增加传热温差来增强传热在很多场合是不采用的。传热热阻由多个串联环节组成,减小热阻最大环节的传热热阻,对改善传热系数效果最显著。

现有的换热器在使用时减少热空气经过换热器的流量后,经过换热器内部热空气不作改变难以有效的回收热空气中的热量,在增加热空气的流量时,换热器直接受热空气冲击,容易因长时间冲击而损伤,应对上述问题换热器缺少有效的可调节的导流组件,从而我们设计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调节流量调节后,经过换热器内部的空气难以控制,缺少有效的可调节的导流组件,从而我们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包括容置机构,其包括容置筒,设置于所述容置筒两侧进入斗,设置于所述进入斗上的外接热管;中腔机构,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上的换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筒上的固定中腔部件与活动中腔部件;调节机构,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中腔部件与活动中腔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件与调节部件。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内壁中部的螺纹管,设置于所述螺纹管两端的外接管;所述进入斗与容置筒相连接,所述进入斗与外接热管相连接,所述外接管与容置筒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中腔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上的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固定中杆,所述固定中杆远离活动中腔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锥体。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活动中腔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筒上的定位支架,设置于所述定位支架上的滑块,所述滑块通过活动滑槽连接有活动中杆,所述活动中杆远离固定中腔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锥体;所述活动锥体与固定锥体尖端均设有圆角。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中杆与活动中杆之间的中部盲孔与连接孔,设置于所述连接孔内的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上的限位连接杆;所述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孔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盲孔周侧。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内的容置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组件上的外接组件,所述外接组件与容置筒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容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内的柱体,设置于所述柱体内的容置腔室,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上的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上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弹簧上的推杆,设置于所述推杆上的卡块,设置于所述卡块上的推接滑面。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容置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内部的顶部滑杆与侧部滑杆,所述侧部滑杆上设有弧块,设置于所述顶部滑杆上的圆斗,设置于所述圆斗上的边槽,设置于所述边槽上的推面,设置于所述圆斗上的抵触件。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上的圆管,设置于所述顶部滑杆上的旋转把手;所述弧块与抵触件相适配,所述卡块与边槽相适配,所述推接滑面与推面相适配,所述抵触件位于圆斗远离顶部滑杆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抵触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圆斗上的抵触涡状圈,设置于所述抵触涡状圈上的连接板体,设置于所述抵触涡状圈边缘处的凹面与凸面,所述凹面与弧块相适配。

本发明的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有益效果:该装置在应对低流量的热空气时,可以减少中腔机构与进入斗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热空气更加贴合容置筒内壁流动,从而提高换热部件与热空气的接触,在应对过高流量的热空气时,增加中腔机构与进入斗之间的间隙,避免热空气流量过大而损伤换热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剖面图。

图3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另一视角剖面图。

图4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容置筒的剖视图。

图5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容置组件外部示意图。

图6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容置组件剖视图。

图7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容置组件内部示意图。

图8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圆斗俯视图。

图9为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的抵触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7,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包括容置机构100,其包括容置筒101,设置于容置筒101两侧进入斗102,设置于进入斗102上的外接热管103;中腔机构200,其包括设置于容置筒101上的换热部件201,设置于容置筒101上的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调节机构300,其包括设置于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之间的连接部件301与调节部件302。

具体的,容置机构100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经过换热器的热空气进行容置,防止其热量逸散到外部空气中的同时,降低经过热空气的温度并使换热部件201内部的温度增加,达到换热的效果,进入斗102的设置可以将热空气进行分流,分流后的热空气在中腔机构200与容置筒101的限位作用下只能通过换热部件201,从而调节经过换热部件201的热空气的流动,在应对低流量的热空气时,可以减少中腔机构200与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热空气更加贴合容置筒101内壁流动,从而提高换热部件201与热空气的接触,在应对过高流量的热空气时,增加中腔机构200与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避免热空气流量过大而损伤换热部件201,进入斗102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热空气进行限位,外接热管103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将热空气导入进入斗102上。

换热部件201包括设置于容置筒101内壁中部的螺纹管201a,设置于螺纹管201a两端的外接管201b;进入斗102与容置筒101相连接,进入斗102与外接热管103相连接,外接管201b与容置筒101相连接。

进一步的,螺纹管201a与外接管201b相连通,螺纹管201a与外接管201b均为铜制,外接管201b与容置筒101固定连接,螺纹管201a与容置筒101内壁相连接,外接管201b与外部水泵相连接,从而使得外部水经过螺纹管201a,在水经过螺纹管201a时,水带走螺纹管201a上的热量,加热后的水再次利用即可完成余热回收的作用。

在使用时,在应对低流量的热空气时,将活动中腔部件203与对应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调小,此时外部空气进入时外部空气在活动中腔部件203与进入斗102之间的双重限位作用下更加贴近容置筒101经过换热部件201中的螺纹管201a,增加热回收的效果,在应对较高流量的热空气时,将活动中腔部件203与对应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调大,此时避免热空气呈集中式的直接冲击换热部件201中的螺纹管201a,使得热空气更加均匀的冲击螺纹管201a,增加螺纹管201a的使用寿命。

综上,在应对低流量的热空气时,可以减少中腔机构200与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热空气更加贴合容置筒101内壁流动,从而提高换热部件201与热空气的接触,在应对过高流量的热空气时,增加中腔机构200与进入斗102之间的间隙,避免热空气流量过大而损伤换热部件201。

实施例2,参照图2-8,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与上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固定中腔部件202包括设置于容置筒101上的固定支架202a,设置于固定支架202a上的固定中杆202b,固定中杆202b远离活动中腔部件2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锥体202c。

具体的,固定支架202a与容置筒101固定连接,固定支架202a与固定中腔部件202固定连接,固定支架202a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将固定中杆202b固定在容置筒101内部,固定中杆202b的断面呈圆形,固定锥体202c与固定中杆202b固定连接。

活动中腔部件203包括设置于容置筒101上的定位支架203a,设置于定位支架203a上的滑块203b,滑块203b通过活动滑槽203c连接有活动中杆203d,活动中杆203d远离固定中腔部件2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锥体203e;活动锥体203e与固定锥体202c尖端均设有圆角。

进一步的,活动滑槽203c开设在活动中杆203d的边缘处,活动滑槽203c与滑块203b的断面均呈矩形,活动中杆203d的断面呈圆形,活动锥体203e与活动中杆203d固定连接,活动中杆203d与固定中杆202b相对应。

连接部件301包括设置于固定中杆202b与活动中杆203d之间的中部盲孔301a与连接孔301b,设置于连接孔301b内的第一弹簧301c,设置于第一弹簧301c上的限位连接杆301d;连接孔301b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孔301b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盲孔周侧。

较佳的,盲孔与连接孔301b的断面均呈圆形,第一弹簧301c与连接孔301b内壁固定连接,限位连接杆301d与连接孔301b滑动连接,限位连接杆301d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限位连接杆301d进行限位,限位连接杆301d进而更好的对活动中杆203d进行限位。

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在使用时,固定中杆202b的作用是为了对活动中杆203d进行限位,以固定中杆202b为基座施加活动中杆203d与固定中杆202b之间的推力来达到调节活动中杆203d的目的,活动中杆203d被调节后与固定中杆202b的间隙越大,则活动锥体203e距离对应进入斗102内壁的距离越小;

在调节的过程中中部盲孔301a中的组件可以有效的控制固定中杆202b与活动中杆203d之间的推力。

综上,固定支架202a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将固定中杆202b固定在容置筒101内部,限位连接杆301d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限位连接杆301d进行限位,限位连接杆301d进而更好的对活动中杆203d进行限位。

实施例3,参照图1~9,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与上个实施例不同的是调节部件302,调节部件302包括设置于盲孔内的容置组件302a,设置于容置组件302a上的外接组件302b,外接组件302b与容置筒101相连接。

具体的,调节部件302的设置便于更好的调节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之间的相对位置,因固定中腔部件202为固定组件,从而带动活动中腔部件203发生位置变化,连接部件301施加给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之间一个弹力,当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过度接触时,第一弹簧301c受到挤压从而蓄积弹性势能,从而蓄积弹性势能,无论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过度远离或者过度接近时,第一弹簧301c均迫使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复位。

容置组件302a包括设置于盲孔内的柱体302a-1,设置于柱体302a-1内的容置腔室302a-2,设置于容置腔室302a-2上的安装孔302a-3,设置于安装孔302a-3上的第二弹簧302a-4,设置于第二弹簧302a-4上的推杆302a-5,设置于推杆302a-5上的卡块302a-6,设置于卡块302a-6上的推接滑面302a-7。

较佳的,柱体302a-1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容置其内部的组件,第二弹簧302a-4可以有效的固定推杆302a-5,在推杆302a-5受到挤压时第二弹簧302a-4可以施加给推杆302a-5一个复位力,卡块302a-6的设置便于更好的接受外部的推力,推接面可以更好的将外部推力传输向卡块302a-6,当卡块302a-6受到挤压时带动推杆302a-5收缩并挤压第二弹簧302a-4。

容置组件302a还包括设置于容置腔室302a-2内部的顶部滑杆302a-8与侧部滑杆302a-9,侧部滑杆302a-9上设有弧块302a-10,设置于顶部滑杆302a-8上的圆斗302a-11,设置于圆斗302a-11上的边槽302a-12,设置于边槽302a-12上的推面302a-13,设置于圆斗302a-11上的抵触件302a-14。

进一步的,容置腔室302a-2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抵触件302a-14进入容置,顶部滑杆302a-8与侧部滑杆302a-9的设置可以更好的调节固定中腔部件202与活动中腔部件203之间的距离,进而达到调节活动中腔部件203位置的作用,圆斗302a-11为不锈钢材质,圆斗302a-11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带动推面302a-13移动,推面302a-13移动的过程中推动推接面进而带动卡块302a-6移动。

外接组件302b包括设置于容置腔室302a-2上的圆管302b-1,设置于顶部滑杆302a-8上的旋转把手302b-2;弧块302a-10与抵触件302a-14相适配,卡块302a-6与边槽302a-12相适配,推接滑面302a-7与推面302a-13相适配,抵触件302a-14位于圆斗302a-11远离顶部滑杆302a-8的一侧。

其中,圆管302b-1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顶部滑杆302a-8进行限位,顶部滑杆302a-8与圆管302b-1转动连接,顶部滑杆302a-8的断面呈圆形,顶部滑杆302a-8分别与圆斗302a-11、旋转把手302b-2固定连接。

抵触件302a-14包括设置于圆斗302a-11上的抵触涡状圈302a-14a,设置于抵触涡状圈302a-14a上的连接板体302a-14b,设置于抵触涡状圈302a-14a边缘处的凹面302a-14c与凸面302a-14d,凹面302a-14c与弧块302a-10相适配。

应说明的是,抵触件302a-14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圆斗302a-11进行限位,推杆302a-5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圆斗302a-11进行限位,避免圆斗302a-11逆转,使得圆斗302a-11、旋转把手302b-2只能单向转动。

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

在使用时,转动旋转把手302b-2,旋转把手302b-2带动顶部滑杆302a-8转动,顶部滑杆302a-8转动后带动圆斗302a-11与抵触件302a-14转动,抵触件302a-14转动时其抵触涡状圈302a-14a抵触弧块302a-10,弧块302a-10受到抵触后带动侧部滑杆302a-9移动,侧部滑杆302a-9移动后带动活动中杆203d与活动锥体203e移动,活动中杆203d与活动锥体203e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弹簧301c伸展并蓄积弹性势能,并施加给活动中杆203d与活动锥体203e一个复位力,当弧块302a-10进入凹面302a-14c接触时,则固定凸面302a-14d对弧块302a-10进行限位,阻滞旋转把手302b-2继续转动,当此时完成调节时活动锥体203e距离对应进入斗102的距离则固定,当需要继续调节时继续转动旋转把手302b-2,使得弧块302a-10越过凸面302a-14d时则进入第二次固定,当弧块302a-10接近连接板体302a-14b时继续转动,则侧部滑杆302a-9与抵触涡状圈302a-14a失去抵制力,第一弹簧301c带动活动锥体203e复位,此时活动中杆203d与活动锥体203e在第一弹簧301c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复位,此时活动锥体203e与对应进入斗102间隙最大。

综上,圆管302b-1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对顶部滑杆302a-8进行限位,顶部滑杆302a-8与圆管302b-1转动连接,柱体302a-1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容置其内部的组件,第二弹簧302a-4可以有效的固定推杆302a-5,旋转把手302b-2在连接板体302a-14b与边槽302a-12的作用下只能单向转动。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一种二次交叉流高效余热回收换热器
  • 一种二次交叉流高效余热回收换热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48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