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

背景技术

在轴承加工制造过程中,轴承内圈和外圈均是由经过钢管定长切割后进行精加工和热处理得到的。在轴承圈加工过程需要对其两个切断端面进行研磨,一方面去除切割过程中的毛刺,二方面保证轴承端面的平整度和表面光滑度。

例如申请号为202122872829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包括设备支架、上料盘、两个相向设置的打磨组件,两个打磨组件与设备支架配合安装,上料盘侧面开有与轴承套圈相匹配的安装凹槽,安装凹槽内侧设有轴承套圈,上料盘安装于两个打磨组件之间,上料盘与上料转动组件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上料转动组件主体与设备支架固定连接。该实用新型公开的打磨装置实现了对轴承圈的流水化打磨处理,有效提高了对轴承圈的打磨效率。但是该打磨装置在对轴承圈端面打磨效果存在如下不足。其一,由于轴承圈在随着上料盘进入到两个打磨组件之间时,需要保证轴承圈的厚度不能超过两个打磨组件中打磨轮之间的间隙,因此两个打磨组件中的打磨轮只能够对轴承圈两端面上的毛刺进行打磨,而无法使得打磨轮与轴承圈两端面进行充分接触并研磨;其二,立式设计的上料盘使得轴承圈上料并随之旋转输送过程中不稳定,易从安装凹槽中脱落。因此,针对现有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的上述不足,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了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以解决现有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在对轴承圈进行双端面打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端的输料圆槽,所述输料圆槽的外圆面上连接有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所述输料圆槽中同心转动连接有送料转盘,所述送料转盘的外圆面上设置有用于将轴承圈进行限制的定位件,所述输料圆槽的右上端设置有上端面打磨机构,左下端设置有下端面打磨机构,且位于下端面打磨机构上方的输料圆槽上固定有对轴承圈进行吸附的磁性条;

其中,所述上端面打磨机构和下端面打磨机构均包括与输料圆槽外侧面相连接的打磨罩,所述打磨罩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打磨轴,所述打磨轴的下端连接有打磨电机,上端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中插设有轴向移动、周向限制的轮轴,且轮轴下端与插槽底壁之间设置有弹簧,轮轴上设置有打磨砂轮,所述打磨罩的上端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中设置有移动块,所述轮轴的上端与移动块转动连接,所述中心筒的顶端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移动块上设置有与电磁铁相作用的磁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送料转盘上设置有与每个定位件径向对齐的感应块,靠近所述上端面打磨机构位置处的输料圆槽上设置有接近开关,且接近开关径向朝着感应块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端面打磨机构和下端面打磨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定位件的径向连接线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输料圆槽的右上端开设有第一缺口,左下端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上端面打磨机构和下端面打磨机构中的打磨砂轮分别通过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伸至输料圆槽中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定位件为开设在送料转盘外圆面上的定位凹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送料转盘的外圆面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安装槽口,所述定位件包括设置在安装槽口中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外端开设有半圆槽,内端通过螺栓组件与送料转盘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位于所述下端面打磨机构上方的输料圆槽上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扇形条板,所述磁性条设置在扇形条板的下表面且伸至输料圆槽中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送料转盘的圆心处连接有中心转轴,所述中心转轴的下端连接有驱动机构。

本发明公开的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输料圆槽、送料转盘的作用能够将轴承圈沿着输料圆槽外圆端进行稳定移动,然后在轴承圈进入上端面打磨机构之前利用电磁铁对磁铁的吸附作用使得打磨砂轮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从而方便轴承圈无阻碍进入到打磨砂轮的下方,然后再断开电磁铁的电流使得在弹簧的作用力下打磨砂轮向下移动并紧贴在轴承圈的上端面,利用高速旋转的打磨砂轮对轴承圈的上端面进行有效研磨。

待轴承圈的上端面研磨光滑平整后,再利用送料转盘将轴承圈向下端面打磨机构中移动,并在轴承圈移动的过程中利用上方磁性条的作用对轴承圈进行吸附,防止其发生下落。然后在轴承圈进入下端面打磨机构中的打磨砂轮的上方之前,向电磁铁中通入电流,使得在电磁铁对磁铁的排斥作用力下使得打磨砂轮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保证轴承圈无阻碍进入到打磨砂轮的上方,然后再断开电磁铁的电流使得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使得打磨砂轮向上移动并紧贴在轴承圈的下端面,并利用高速旋转的打磨砂轮对轴承圈的下端面进行有效研磨。

最后,轴承圈上下两端面研磨完成后,在送料转盘的继续旋转输送下降其从送入出料通道中排出即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利用送料转盘使得轴承圈沿着输料圆槽的外圆端进行稳定移动,然后在对轴承圈的上下两端面进行打磨过程中,上端面打磨机构和下端面打磨机构中的打磨砂轮会对应的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打磨砂轮与轴承圈待加工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轴承圈无阻碍进入到打磨砂轮处,然后再利用弹簧的作用使得高速旋转的打磨砂轮向下或向上移动,使得打磨砂轮抵接在轴承圈待打磨的端面上,实现轴承圈端面的有效研磨,其不仅能够将轴承圈端面上的毛刺进行有效去除,而且能够将轴承圈端面打磨平整,使其打磨后的轴承圈端面光滑,极大提高了对轴承圈端面的打磨效果。

本发明还对送料转盘进行改进设计,利用螺栓组件能够将定位块可拆卸安装在送料转盘上,两套定位块上的半圆槽大小分别与轴承的内圈和外圆直径对应,能够满足对轴承内圈和外圈的加工需求,其适用范围更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输料圆槽、送料转盘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输料圆槽、中心转轴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上或下端面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上或下端面打磨机构的立体局部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送料转盘、定位块等立体装配图;

图7为本发明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1~7,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参考附图1,该设备的主体包括底座1和输料圆槽2,该输料圆槽2固定设置在底座1的上端,并且在输料圆槽2的外圆面上连接有进料通道3和出料通道4,并在出料通道4处的输料圆槽2上连接有导向条401,然后在进料通道3和出料通道4的下端均连接有支架5,从而实现进料通道3和出料通道4的稳定支撑。

参考附图2和附图3,输料圆槽2中同心设置有送料转盘6,并在送料转盘6的外圆面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定位凹槽601,本图示中的定位凹槽601设置有12个,具体定位凹槽601的数量可根据送料转盘6的大小以及轴承圈的大小确定。在进行轴承圈输送过程中,由进料通道3送入的轴承圈会先进入到定位凹槽601中,然后再随着送料转盘6的转动沿着输料圆槽2的外圆面进行旋转移动。然后还在送料转盘6的圆心处连接有中心转轴7,该中心转轴7穿过输料圆槽2的下表面设置,并在中心转轴7的下端连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有多种,可以将驱动电机与中心转轴7下端直接连接,或者通过齿轮、传动带进行动力输送均可。

参考附图1、附图2、附图4和附图5,在输料圆槽2的右上端设置有上端面打磨机构11,在输料圆槽2的左下端设置有下端面打磨机构12。在具体设计时,先在输料圆槽2的右上端开设有第一缺口201,该上端面打磨机构11包括固定在第一缺口201处输料圆槽2外表面的打磨罩111,在打磨罩111的圆心下端设置有轴承,并在轴承中转动连接有伸入打磨罩111中的打磨轴112,然后在打磨轴112的下端连接有打磨电机113。在打磨轴112的上端开设有周向限制的插槽114,在插槽114中插设有轮轴115,使得轮轴115能够随着打磨轴112进行同步旋转的同时还能够上下移动调节,然后在轮轴115的下端与插槽114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16。

在打磨罩111的圆心上端设置有中心筒117,在中心筒117中设置有移动块121,该移动块121在能够沿着中心筒117的内腔进行上下移动的同时受到中心筒117的周向限制作用,然后再将轮轴115的顶端与移动块121中的内置轴承相连接。在中心筒117的顶端开口固定安装有电磁铁118,然后还在移动块12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电磁铁118上下对齐的磁铁119,最后在打磨罩111中的轮轴115上安装有打磨砂轮120。当电磁铁118通电后会产生对磁铁119向上吸附的磁力,从而使得轮轴115、打磨砂轮120向上移动并且弹簧116处于拉伸状态。

参考附图1、附图3、附图4和附图5,在输料圆槽2的左下端开设有与输料圆槽2底壁相连通的第二缺口202,然后将下端面打磨机构12设置在第二缺口202处的输料圆槽2外表面,并且具体的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与上端面打磨机构11相同。另外,还在第二缺口202正上方的输料圆槽2上设置有安装板13,该安装板13的形状呈扇形并覆盖住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中打磨砂轮120的部分,然后在安装板13上通过螺丝等连接固定设置有扇形条板14,并且扇形条板14的下表面设置有穿过安装板13的通槽伸至输料圆槽2中的磁性条15。

上述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与磁性条15相配合实现轴承圈的下端面打磨加工,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轴承圈随着送料转盘6移动至磁性条15的下方,此时磁性条15会通过自身的磁力将上端面研磨完成后的轴承圈吸附,使其不会从第二缺口202中落下,然后在轴承圈移动至第二缺口202之前,向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中的电磁铁118通入电流使其产生与磁铁119相斥的磁力,从而使得轮轴115、打磨砂轮120向下移动并且弹簧116处于压缩状态。

最后,为了控制上端面打磨机构11与下端面打磨机构12的动作过程,将上端面打磨机构11与下端面打磨机构12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定位凹槽601的径向连接线上,使得上端面打磨机构11与下端面打磨机构12的动作过程相同步。同时,还在送料转盘6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与每个定位凹槽601处于同一径向连接上的感应块16,然后还在靠近上端面打磨机构11位置处的输料圆槽2上设置有接近开关17,并且接近开关17径向朝着感应块16设置。

本实施例公开的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在对轴承圈的两端面进行研磨加工时,在送料转盘6、定位凹槽601的作用下将进料通道3送入的轴承圈逐个进行旋转输送。当装有轴承圈的定位凹槽601移动至上端面打磨机构11的前一个工位处时,此时感应块16与接近开关17接近对准,接近开关17会控制向上端面打磨机构11中的电磁铁118通入电流,此时在电磁铁118对磁铁119的吸附磁力下会使得打磨砂轮120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并且弹簧116被拉伸。当打磨砂轮120向上移动后,此时打磨砂轮120的下表面与轴承圈的上端面存在微小间隙,然后打磨砂轮120在送料转盘6的作用下移动至打磨砂轮120的下方,然后再断开通入电磁铁118中的电流,此时在弹簧116的作用下打磨砂轮120被向下推动,使得打磨砂轮120与轴承圈的上端面相抵接,并同步启动打磨电机113使得打磨砂轮120高速旋转,从而实现对轴承圈上端面的有效研磨。

当轴承圈移动至下端面打磨机构12的前一个工位处,此时前若干个工位处的感应块16与接近开关17接近对准,此时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中的电磁铁118通入电流,然后在电磁铁118与磁铁119的磁性排斥作用下使得打磨砂轮120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并且弹簧被压缩。同时,在轴承圈随着送料转盘6送至打磨砂轮120的上方时,由于磁性条15的吸附作用,轴承圈的上端面是被磁性条15吸附贴合,然后再断开通入电磁铁118中的电流,在弹簧116的作用下打磨砂轮120被向上推动,使得打磨砂轮120与轴承圈的下端面相抵接,并同步启动打磨电机113使得打磨砂轮120高速旋转,实现对轴承圈下端面的有效研磨。

最后,当轴承圈从下端面打磨机构12中送出后会随着送料转盘6移动至出料通道4处,然后在导向条401的作用下使得加工完成后的轴承圈能够被顺利导入到出料通道4中即可。

实施例2

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以实施例1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的轴承圈端面研磨设备,其主要改进之处是如何通过一个研磨设备来实现同一轴承件中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两端面的研磨加工。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做再次说明,其不同之处参考附图6和附图7。本实施例2将送料转盘6上的每个定位凹槽601均改设成安装槽口602,在安装槽口602内端的上下表面均开设有插片槽603,并在插片槽603上开设有安装孔604。在每个安装槽口602中设置有定位块18,定位块18的外端开设有与轴承内圈或者轴承外圈直径相匹配的半圆槽181,还在定位块18的内端连接有与插片槽603相匹配的插片182,然后在上下两个插片182之间设置有与安装孔604相匹配的固定螺栓组件19。

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块18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定位块18上的半圆槽181直径与轴承内圈相匹配,另一组定位块18上的半圆槽181直径与轴承外圈相匹配,当需要对轴承内圈进行端面研磨时将对应的定位块18通过螺丝组件19安装在送料转盘6上,当需要对轴承外圆进行端面研磨时则将另一组定位块18通过螺丝组件19安装在送料转盘6上即可。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轴承套圈斜面研磨装置
  • 一种轴承室端面与止口端面尺寸确定工具及方法
  • 一种薄壁轴承套圈两端面研磨机的使用方法
  • 一种薄壁轴承套圈两端面研磨机的改进结构及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9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