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一般包括左右两个纵梁和连接两个纵梁的横梁。当前车辆的电池包的后端与车身横梁之间一般采用两个矩形连接件连接。矩形连接件的前侧面与电池包连接,矩形连接件的顶部一般采用螺栓与横梁相连。然而这种结构中,矩形连接件的侧板与来自纵梁的作用力近于垂直,导致横梁和矩形连接件的连接处容易产生面外变形。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电池包与车身横梁采用矩形连接件连接时,连接处容易产生面外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横梁的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位于所述第二倾斜板靠近所述右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一倾斜板和所述第二倾斜板均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电池包连接;

最靠近所述右纵梁的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延长面,与所述右纵梁相交;最靠近所述左纵梁的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延长面与所述左纵梁相交。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的延长面与右纵梁相交,可以使来自右纵梁的作用力与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一倾斜板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右纵梁的作用力对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一倾斜板良好的稳定性;同理,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的延长面与左纵梁相交,可以使来自左纵梁的作用力与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二倾斜板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左纵梁的作用力对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二倾斜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池包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纵截面呈类三角形;

由所述横梁至所述电池包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左右方向的长度呈逐渐减小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的横向长度从横梁至电池包的方向逐渐减小,则第一连接件从纵向看呈类三角形,以使第一连接件更不易变形,结构更为稳定。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设为至少两个,可以减小各第一连接件的尺寸与重量,便于加工制作,减轻车身重量;而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靠近横梁的一端间隔设置,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更靠近横梁及电池包的左右两端,以将电池包的左右两侧与横梁的左右两端相连,从而使电池包及横梁受力更为均匀,以更稳定将电池包与横梁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邻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设为至少两个,可以减小各第一连接件的尺寸与重量,便于加工制作,减轻车身重量;而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靠近横梁的一端邻接,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的空隙构成类三角形,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并且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关于穿过所述横梁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对称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对称布局在横梁的底侧,受力更为均衡,从而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底面的第一底贴板,所述第一底贴板由所述第一倾斜板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贴合固定于所述横梁的底面的第二底贴板,所述第二底贴板由所述第二倾斜板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底贴板,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底贴板,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竖向板,所述第一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前侧和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前侧相连;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二竖向板,所述第二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倾斜板的后侧和所述第一倾斜板的后侧相连。

通过设置第一竖向板,并将第一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的前侧和第一倾斜板的前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强度,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与横梁,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同理,设置第二竖向板,将第二竖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的后侧和第一倾斜板的后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强度,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与横梁,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前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一贴合板,所述第一贴合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竖向板邻接,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第一贴合板处于同一平面上;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后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二竖向板邻接,所述第二竖向板与所述第二贴合板处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将第一竖向板与第一贴合板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的前侧面对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经第一贴合板传导至第一竖向板时,该作用力与第一竖向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一竖向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一竖向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二竖向板与第二贴合板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的后侧面对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经第二贴合板传导至第二竖向板时,该作用力与第二竖向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二竖向板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二竖向板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前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一贴合板,所述第一贴合板的下侧具有由所述横梁的底面向前侧面弯折过渡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竖向板相连,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底面和前侧面贴合固定;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后侧面贴合固定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的下侧具有由所述横梁的底面向后侧面弯折过渡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竖向板相连,所述第二弯折部用于与所述横梁的底面和后侧面贴合固定。

通过在第一贴合板的下侧设置第一弯折部,可以将第一弯折部与横梁的底面至前侧面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二贴合板的下侧设置第二弯折部,可以将第二弯折部与横梁的底面至后侧面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竖向板,且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预设距离时,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下端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连接;

或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竖向板,且所述第一竖向板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预设距离时,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电池包的后侧面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竖向板与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时,可以将第一连接件直接与电池包固定连接,可以简化结构,便于安装,降低成本,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当第一竖向板与电池包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通过第二连接件来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电池包,提升连接结构对不同尺寸电池包及不同尺寸车身的适应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呈敞口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空腔结构,可以减轻第一连接件的重量,进而减轻车身的重量;而将空腔结构靠近横梁的一端设置呈敞口状,可以方便加工制作。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车身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横梁相连。

上述车辆使用了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可以减少连接结构的面外变形,保证连接结构良好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使电池包的后端良好地固定于车身横梁上,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后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前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前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左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102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102组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左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后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后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连接电池包与横梁的后视方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10-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101-第一连接件;1010-空腔结构;11-底板;121-第一倾斜板;122-第二倾斜板;131-第一竖向板;132-第二竖向板;141-第一贴合板;142-第二贴合板;151-第一弯折部;152-第二弯折部;161-第一底贴板;162-第二底贴板;

102-第二连接件;

21-横梁;211-右支撑件;212-左支撑件;22-电池包;231-右纵梁;232-左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名词解释:为了方便本申请的理解与描述,对本申请使用的名词进行解释。

面外变形:受力方向与受力面垂直时产生的形变,受力物体的稳定性非常低,近于零。对于板件来说,受力方向与板件所在平面垂直时,其稳定性非常低,近于零,易产生面外变形。

面内变形:受力方向与受力面平行时产生的形变,受力物体的稳定性非常高,近于无穷大。对于板件来说,受力方向与板件所在平面平行时,其稳定性高,近于无穷大,易产生面内变形。

为了方便描述,定义:车辆的车头方向为前方,车尾的方向为后方,用户在车辆中,面向前方,则左手的方向为左方,右手的方向为右方;车辆顶部的方向为上方,车辆底部的方向为下方。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基于此定义车身整体、横梁、纵梁、连接件及电池包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并定义:前后方向为纵向,左右方向为横向,上下方向为竖直方向或竖向,纵向、横向、竖向两两垂直;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截面为竖向截面,沿竖向于垂直于竖向的平面的投影为竖向投影;垂直于前后方向(纵向)的截面为纵截面,沿纵向于垂直于纵向的平面的投影为纵向投影;垂直于左右方向(横向)的截面为横截面,沿横向于垂直于横向的平面的投影为横向投影。另外,还定义:从前向后看为前视方向,从后向前看为后视方向,从左向右看为左视方向,从右向左看为右视方向,从上向下看为俯视方向,从下向上看为仰视方向。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0,现对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进行说明。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用于连接电池包22与车身,以将电池包22安装在车身中。

车身包括左纵梁232、右纵梁231和横梁21,左纵梁232和右纵梁231分别与横梁21的两端相连。在使用时,电池包22的后端与横梁21相连,以通过横梁21支撑住电池包22的后端。具体是通过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来将电池包22与车身的横梁21相连。

所述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1。第一连接件101用于连接电池包22与横梁21,也就是说,在使用时,第一连接件101的下端与电池包22相连,第一连接件101的上端与横梁21相连,以将电池包22与横梁21相连,也就是说,电池包22通过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相连。

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倾斜板121和第二倾斜板122,在使用时,第一倾斜板121和第二倾斜板122沿左右方向(即横向)间隔设置,并且第一倾斜板121位于第二倾斜板122靠近右纵梁231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倾斜板121位于第二倾斜板122的右侧,而第二倾斜板122位于第一倾斜板121的左侧。第一倾斜板121的一端与横梁21相连,第一倾斜板121的另一端与电池包22相连,并且第二倾斜板122的一端与横梁21相连,第二倾斜板122的另一端与电池包22相连,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01连接横梁21与电池包22,进而使电池包22通过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3,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的延长面与右纵梁231相交,也就是说,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所在面与右纵梁231相交,这样可以使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邻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对第一倾斜板121产生的变形为面内变形或近于面内变形,即可以减小第一倾斜板121的面外变形,以保证第一倾斜板121良好的稳定性,进而更稳定连接电池包22与横梁21,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此处“大致”是指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且此处“邻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是指,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与第一倾斜板121位于同一平面,但允许存在一定的加工、安装等误差,也就是说,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误差的存在,在设计时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与第一倾斜板121位于同一平面,但在实际安装后,邻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可能并不能完成处于同一个平面,往往会在存一定的误差,当然,邻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越趋于在同一个平面,则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对该第一倾斜板121产生的形变越趋于面内变形,该第一倾斜板121的稳定性越好。

可以理解的是,所谓倾斜板的延长面与纵梁相交,可以是倾斜板本身与纵梁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倾斜板所处平面与纵梁相交,此时倾斜板本身与纵梁不直接相连。

类似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3,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的延长面与左纵梁232相交,也就是说,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所在面与左纵梁232相交,这样可以使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邻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对第二倾斜板122产生的变形为面内变形或近于面内变形,即可以减小第二倾斜板122的面外变形,以保证第二倾斜板122良好的稳定性,进而更稳定连接电池包22与横梁21,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此处“大致”是指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且此处“邻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是指,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与第二倾斜板122位于同一平面,但允许存在一定的加工、安装等误差,也就是说,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误差的存在,在设计时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与第二倾斜板122位于同一平面,但在实际安装后,邻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可能并不能完成处于同一个平面,往往会在存一定的误差,当然邻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越趋于在同一个平面,则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对该第二倾斜板122产生的形变越趋于面内变形,该第二倾斜板122的稳定性越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101来连接电池包22的后端与横梁21,并使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与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121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一倾斜板121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右纵梁231的作用力F1对最靠右的第一倾斜板121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一倾斜板121良好的稳定性;同理,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与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122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减小第二倾斜板122的面外变形,使来自左纵梁232的作用力F2对最靠左的第二倾斜板122产生近于面内变形,以保证第二倾斜板122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池包22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右纵梁231通过右支撑件211与横梁21的右端相连,也就是说,横梁21的右端安装有右支撑件211,右支撑件211与右纵梁231相连,以将右纵梁231与横梁21的右端相连。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右支撑件211,并且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所在面与右纵梁231相交。

可以理解地,请参阅图12,也可以将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直接与右纵梁231相连。

当然,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可以与右纵梁231间隔开,而仅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的延长面与右纵梁231相交。也就是说,当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与电池包22的连接位置确定时,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位于图12中虚线A1与虚线A2之间,最靠近右纵梁231的第一倾斜板121的延长面均与右纵梁231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左纵梁232通过左支撑件212与横梁21的左端相连,也就是说,横梁21的左端安装有左支撑件212,左支撑件212与左纵梁232相连,以将左纵梁232与横梁21的左端相连。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左支撑件212,并且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所在面与左纵梁232相交。

可以理解地,请参阅图12,也可以将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直接与左纵梁232相连。

当然,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可以与左纵梁232间隔开,而仅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的延长面与左纵梁232相交。也就是说,当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与电池包22的连接位置确定时,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位于图12中虚线B1与虚线B2之间,最靠近左纵梁232的第二倾斜板122的延长面均与左纵梁232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连接件101的纵截面呈类三角形,即,从纵向看,第一连接件101呈类三角形。从横梁21至电池包22的方向,第一连接件101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呈逐渐减小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的长度较大,则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为宽端;而第一连接件101靠近电池包22的一端长度较小,则第一连接件101靠近电池包22的一端为窄端。则第一连接件101的窄端与电池包22相连,第一连接件101的宽端与横梁21相连,以增大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增大横梁21的受力面积,提升结构强度。而将第一连接件101设置呈类三角形,更不易变形,结构更为稳定,以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稳定性与结构强度,进而稳定将电池包22支撑在横梁21上。此处“类三角形”是指形状不是标准的三角形,而是大致呈三角形,并且允许该三角形高度上的顶部(相当于标准三角形的顶角)具有一定的宽度。而将第一连接件101设置呈类三角形,也便于第一连接件101的窄端与电池包22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之所以在该类三角形高度上的顶部设置一定的宽度,是为了在该顶部预留出与电池包的连接位点。为了使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更趋于标准三角形,可使第一连接件101高度上的顶部(即窄端)的竖向截面与底部(即宽端)的竖向截面的比值尽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间隔设置。将第一连接件101设为至少两个,可以减小各第一连接件101的尺寸与重量,便于加工制作,减轻车身重量;而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间隔设置,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101更靠近横梁21及电池包22的左右两端,以将电池包22的左右两侧与横梁21的左右两端相连,从而使电池包22及横梁21受力更为均匀,以更稳定将电池包22支撑在横梁2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7和图9,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底贴板161,第一底贴板161由第一倾斜板121靠近横梁21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倾斜板122的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底贴板161由第一倾斜板121的上端朝向远离第二倾斜板122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使用时,第一底贴板161贴合固定于横梁21的底面,即第一底贴板161用于与横梁21的底面贴合固定,这样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7和图9,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二底贴板162,第二底贴板162由第二倾斜板122靠近横梁21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倾斜板121的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底贴板162由第二倾斜板122的上端朝向远离第一倾斜板121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使用时,第二底贴板162贴合固定于横梁21的底面,即第二底贴板162用于与横梁21的底面贴合固定,这样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底贴板161由对应的第一倾斜板121延伸形成,即第一底贴板161与对应的第一倾斜板121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一底贴板161也可与对应的第一倾斜板121独立成型,再焊接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底贴板162由对应的第二倾斜板122延伸形成,即第二底贴板162与对应的第二倾斜板122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二底贴板162也可与对应的第二倾斜板122独立成型,再焊接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第一连接件101同时包括第一底贴板161和第二底贴板162,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101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底贴板161,以简化结构。当然,第一连接件101也可以仅包括第二底贴板162,以简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6和图10,第一连接件101还包括第一竖向板131,第一竖向板131的右侧与第一倾斜板121的前侧相连,第一竖向板131的左侧与第二倾斜板122的前侧相连,从而第一竖向板131位于第一连接件101的前侧;设置第一竖向板131,并将第一竖向板13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122的前侧和第一倾斜板121的前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22与横梁21,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7和图10,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贴合板141,在使用时,第一贴合板141用于与横梁21的前侧面贴合固定,不仅方便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连接固定,而且可以使横梁21的前侧面对第一连接件101的作用力主要作用于第一贴合板141,并对第一贴合板141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一贴合板141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邻接设置,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6,第一贴合板141的下侧具有第一弯折部151,第一弯折部151用于与横梁21贴合固定。第一连接件101在与横梁21连接时,第一弯折部151由横梁21的底面朝向横梁21的前侧面弯折过渡,从而使第一弯折部151与横梁21的底面及横梁21的前侧面上对应的区域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弯折部151相连,也就是说,第一竖向板131经第一弯折部151过渡到第一贴合板141,以保证第一连接件101前侧良好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6和图10,第一连接件101还包括第二竖向板132,第二竖向板132的右侧与第一倾斜板121的后侧相连,第二竖向板132的左侧与第二倾斜板122的后侧相连,从而第二竖向板132位于第一连接件101的后侧;设置第二竖向板132,将第二竖向板13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倾斜板122的后侧和第一倾斜板121的后侧相连,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以更稳定连接电池包22与横梁21,增加车身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7和图8,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二贴合板142,在使用时,第二贴合板142用于与横梁21的后侧面贴合固定,不仅方便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连接固定,而且可以使横梁21的后侧面对第一连接件101的作用力主要作用于第二贴合板142,并对第二贴合板142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二贴合板142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邻接设置,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6,第二贴合板142的下侧具有第二弯折部152,第二弯折部152用于与横梁21贴合固定。第一连接件101在与横梁21连接时,第二弯折部152由横梁21的底面朝向横梁21的后侧面弯折过渡,从而使第二弯折部152与横梁21的底面及横梁21的后侧面上对应的区域贴合固定,以增大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弯折部152相连,也就是说,第二竖向板132经第二弯折部152过渡到第二贴合板142,以保证第一连接件101后侧良好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贴合板141由对应的第一竖向板131延伸形成,即第一贴合板141与对应的第一竖向板131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一贴合板141也可与对应的第一竖向板131独立成型,二者焊接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贴合板142由对应的第二竖向板132延伸形成,即第二贴合板142与对应的第二竖向板132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二贴合板142也可与对应的第二竖向板132独立成型,二者焊接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贴合板141和第二贴合板142,以便在使用时,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101也可以仅包括第一贴合板141。当然,第一连接件101也可以仅包括第二贴合板142。

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101包括连接结构,第一倾斜板121和第二倾斜板122与连接结构的横向两端相连,而第一贴合板141与连接结构相连,第二贴合板142与连接结构相连,这样可以不设置第一竖向板131和第二竖向板132。连接结构可以为型材件、格栅件或板件等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贴合板1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贴板161和第二底贴板162相连,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同理,第二贴合板14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贴板161和第二底贴板162相连,以增加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10,第一贴合板141的下侧具有第一弯折部151,第二贴合板142的下侧具有第二弯折部152,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横梁21的受力面积,分散受力点,减小应力的集中,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也可以仅第一贴合板141的下侧具有第一弯折部151。当然,也可以仅第二贴合板142的下侧具有第二弯折部15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的下侧邻接,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处于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为一块平板。通过将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21对第一连接件101的作用力经第一贴合板141传导至第一竖向板131(即横梁21对第一竖向板131的作用力)时,该作用力与第一竖向板13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一竖向板131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一竖向板131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此处“大致”是指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也就是说,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误差的存在,在设计时横梁21对第一竖向板131的作用力与第一竖向板131位于同一平面,但在实际安装后,第一竖向板131与横梁21对第一竖向板131的作用力可能并不能完成处于同一个平面,往往会在存一定的误差,当然第一竖向板131与横梁21对第一竖向板131的作用力越趋于在同一个平面,则横梁21对第一竖向板131的作用力对该第一竖向板131产生的形变越趋于面内变形,该第一竖向板131的稳定性越好,相应地第一连接件101稳定性越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的下侧邻接,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处于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为一块平板。通过将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设于同一平面,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使得横梁21对第一连接件101的作用力经第二贴合板142传导至第二竖向板132(即横梁21对第二竖向板132的作用力)时,该作用力与第二竖向板132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对第二竖向板132产生近于面内变形,可以保证第二竖向板132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稳定性。此处“大致”是指允许一定的误差存在,也就是说,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误差的存在,在设计时横梁21对第二竖向板132的作用力与第二竖向板132位于同一平面,但在实际安装后,第二竖向板132与横梁21对第二竖向板132的作用力可能并不能完成处于同一个平面,往往会在存一定的误差,当然第二竖向板132与横梁21对第二竖向板132的作用力越趋于在同一个平面,则横梁21对第二竖向板132的作用力对该第二竖向板132产生的形变越趋于面内变形,该第二竖向板132的稳定性越好,相应地第一连接件101稳定性越好。

可以理解地,上述竖向板与对应的贴合板处于同一平面的方案,与贴合板具有弯折部的方案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组合实施。为辅助理解,现列举一种组合方案,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的下侧邻接,第一竖向板131与第一贴合板141处于同一平面上,而第二竖向板132经第二弯折部152过渡到第二贴合板142。当然,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的下侧邻接,第二竖向板132与第二贴合板142处于同一平面上,而第一竖向板131经第一弯折部151过渡到第一贴合板14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和图7,第一连接件101还包括空腔结构1010,空腔结构1010靠近横梁21的一端呈敞口状,通过设置空腔结构1010,可以减轻第一连接件101的重量,进而减轻车身的重量;而将空腔结构1010靠近横梁的一端设置呈敞口状,可以方便加工制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第一连接件101还包括底板11,第一倾斜板121和第二倾斜板122分别与底板11横向的两端边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倾斜板121底板11的右端相连,第二倾斜板122与底板11的左端相连。以通过底板11来连接第一倾斜板121与第二倾斜板122,并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竖向板131和第二竖向板132时,第一竖向板131与底板11的前侧边相连,第二竖向板132与底板11的后侧边相连,以提升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1可以采用板材冲压成型,以方便加工制作,并保证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强度。当然,第一连接件101也可以采用锻压制作或铸造制作,以便加工制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11、第一倾斜板121、第二倾斜板122、第一竖向板131和第二竖向板132合围形成空腔结构101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和图5,第一连接件101的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预设距离时,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02,第一竖向板131的下端与第二连接件102相连,第二连接件102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连接。

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焊接相连时,该预设距离为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间,在保证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所能设置的最大距离。对于不同型号的车身与电池包22来说,预设距离也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根据焊接强度要求,横梁21、电池包22、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与安装要求来设定。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大于预设距离时,说明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过大,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焊接时,强度无法达到,这时设置第二连接件102,通过第二连接件102来连接第一连接件101与电池包22,保证连接的结构强度,提升连接结构10对不同尺寸电池包22及不同尺寸车身的适应性。

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通过螺栓相连时,该预设距离为在保证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连接强度的前提下,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间所能设置的最大距离。对于不同型号的车身与电池包22来说,预设距离也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根据螺栓相连强度要求,横梁21、电池包22、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与安装要求来设定。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大于预设距离时,说明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过大,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螺栓连接时,强度无法达到,这时设置第二连接件102,通过第二连接件102来连接第一连接件101与电池包22,保证连接的结构强度,提升连接结构10对不同尺寸电池包22及不同尺寸车身的适应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连接件101的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D≤预设距离时,第一竖向板131的下端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连接,可以简化结构,便于安装,降低成本,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焊接相连时,该预设距离为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间,在保证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所能设置的最大距离。对于不同型号的车身与电池包22来说,预设距离也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根据焊接强度要求,横梁21、电池包22、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与安装要求来设定。当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通过螺栓相连时,该预设距离为在保证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连接强度的前提下,第一竖向板131与电池包22的后侧面间所能设置的最大距离。对于不同型号的车身与电池包22来说,预设距离也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根据螺栓相连强度要求,横梁21、电池包22、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与安装要求来设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6和图8,当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02,第一连接件101包括底板11时,底板11与第二连接件102相连,以方便连接,并且可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间隔设置,可以将各第一连接件101尺寸制作更小,减轻各第一连接件101的体积与重量。另外,将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空隙可以形成安装空间;并且,两个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空隙形成类三角形,以提升结构强度,保证稳定性。此处“类三角形”是指形状不是标准的三角形,而是大致呈三角形,并且允许该三角形高度上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也可以设为一个,以使横梁21与第一连接件10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升结构强度。

如本实施例中,该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间隔设置,可以将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尺寸制作更小,减轻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的体积与重量。另外,将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之间的空隙可以形成安装空间;并且,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之间的空隙形成类三角形,以提升结构强度,保证稳定性。此处“类三角形”是指形状不是标准的三角形,而是大致呈三角形,并且允许该三角形高度上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也可以设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该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第一连接件101a靠近横梁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01b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这样使得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之间的空隙大致成三角形,这里大致成三角形是指在实际安装时,为了保证各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的连接,两个第一连接件101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隔,因而第一连接件101a和第一连接件101b之间的空隙形成的形状不是标准的三角形,而是类三角形,允许该三角形高度上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也可以设为四个,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该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1a、第一连接件101b、第一连接件101c和第一连接件101d,第一连接件101a、第一连接件101c、第一连接件101d和第一连接件101b沿纵向依次设置,第一连接件101a靠近横梁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01c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第一连接件101c靠近横梁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01d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第一连接件101d靠近横梁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01b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空隙构成类三角形,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并且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也可以设为三个、五个等等数量。当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个时,相邻两个第一连接件101靠近横梁21的一端邻接,可以使两个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空隙构成类三角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为多个时,各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形状可以设置相同,以方便加工制作,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当第一连接件101的数量为多个时,各第一连接件101的结构形状可以设置不同,以适配不同的安装位置,提升电池包22与横梁21连接的稳定性,各第一连接件10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安装位置与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第一连接件101关于穿过横梁21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210对称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一连接件101对称布局在横梁21的底侧,受力更为均衡,从而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保证车身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1为一个,则该第一连接件101左右是对称设置,从而使第一连接件101关于穿过横梁21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210对称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13,第一连接件101为两个时,两个第一连接件101关于穿过横梁21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210对称分布。请参阅图14,当第一连接件101为四个时,该四个第一连接件101关于穿过横梁21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210对称分布。可以理解地,当第一连接件101为其他数量,如三个、五个、六个等时,这些第一连接件101在整体上是关于穿过横梁21长度方向中心的横截面210对称分布,以使横梁21受力更为均衡,提升车身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请一并参阅图1,所述车辆,包括电池包22、车身和如上任一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车身包括左纵梁232、右纵梁231和横梁21,左纵梁232和右纵梁231分别与横梁21的两端相连,电池包22通过第一连接件101与横梁21相连。该车辆使用了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的连接结构10,可以第一连接件101的面外变形,保证第一连接件101良好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使电池包22的后端良好地固定于车身横梁21上,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可快速更换电池包结构的汽车底盘结构
  • 车辆电池包壳体内部框架焊接定位结构
  • 电池包总成、电池包与车身连接装置及车辆
  • 一种电池包和车身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649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