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尾气后处理封装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尾气后处理封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尾气后处理封装通常包括壳体、封装在壳体中的载体以及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端锥。通常而言,所述端锥与所述壳体焊接固定或者所述端锥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然而,这种设计不利于载体的维修与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载体维修与更换的尾气后处理封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载体组件以及与所述载体组件相连的第一端锥,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包括壳体以及封装在所述壳体中的载体;所述第一端锥通过螺纹机构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端锥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包括第一支撑套筒,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内的第一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以沿轴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端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锥设有向内凸伸的第一限位条,所述第一限位条用以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凸起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载体的一端的第一钢丝绒垫圈,所述第一支撑套筒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第二端锥,所述第二端锥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包括第二支撑套筒,所述第二支撑套筒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内的第二主体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用以沿轴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二端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锥设有向内凸伸的第二限位条,所述第二限位条用以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三凸起部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三凸起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载体的另一端的第二钢丝绒垫圈,所述第二支撑套筒包括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凸出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四凸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锥与所述第二端锥能够实现零件共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所述第一端锥通过螺纹机构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便于所述载体的维修与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尾气后处理封装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画圈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画圈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第一端锥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第二端锥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第一支撑套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第一钢丝绒垫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或者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发明相一致的产品的例子。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100,其包括载体组件3、与所述载体组件3的一端相连的第一端锥1、与所述载体组件3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端锥2、第一支撑套筒4、第二支撑套筒5、第一钢丝绒垫圈6以及第二钢丝绒垫圈7。

具体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体组件3包括壳体31以及封装在所述壳体31中的载体32。所述壳体31包括位于一端的第一端部311以及位于另一端的第二端部312。所述第二端部312与所述第一端部3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311设有第一外螺纹3111,所述第二端部312设有第二外螺纹3121。

所述第一端锥1以及所述第二端锥2通过螺纹机构与所述壳体31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端锥1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3111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11。所述第二端锥2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3121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2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3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端锥1与所述壳体31相连的开口的直径,所述壳体31的直径也小于所述第二端锥2与所述壳体31相连的开口的直径。换言之,在径向上,所述壳体31的外侧缩在所述第一端锥1以及所述第二端锥2的内侧。

所述第一支撑套筒4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311内的第一主体部40、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0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40的第一凸起部41、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0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40的第二凸起部42。所述第一主体部40能够在径向上对所述第一端部311进行支撑。所述第一凸起部41用以沿轴向与所述第一端部311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端部311。此外,所述第一端锥1设有向内凸伸的第一限位条12,所述第一限位条12用以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凸起部41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凸起部41,以实现更好的限位。

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6收容于所述壳体31内且位于所述载体32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部42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6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6。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6能够对与其相接触的所述载体32的端面起到缓冲作用,降低载体破碎的风险。

类似地,所述第二支撑套筒5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312内的第二主体部50、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0的一端沿径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二主体部50的第三凸起部51、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0的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凸出所述第二主体部50的第四凸起部52。所述第二主体部50能够在径向上对所述第二端部312进行支撑。所述第三凸起部51用以沿轴向与所述第二端部312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二端部312。此外,所述第二端锥2设有向内凸伸的第二限位条22,所述第二限位条22用以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三凸起部51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三凸起部51,以实现更好的限位。

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7收容于所述壳体31内且位于所述载体32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凸起部52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7相抵接以限位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7。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7能够对与其相接触的所述载体32的端面起到缓冲作用,降低载体破碎的风险。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锥1与所述第二端锥2能够实现零件共用,以减少模具,降低成本。

当所述载体32发生破损或者堵塞时,拧动所述第一端锥1以及第二端锥2,取出所述第一支撑套筒4、所述第二支撑套筒5、所述第一钢丝绒垫圈6以及所述第二钢丝绒垫圈7,然后取出需要更换或者维修的所述载体32。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尾气后处理封装便于所述载体32的维修与更换。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3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