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污泥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先进行浓缩处理,并加入药剂(例如:絮凝剂、调理剂等)破坏泥土的细胞壁,有利于出水,然后,再将浓缩后的污泥自出泥口向挤压通道传输进行挤压脱水。

目前,浓缩采用立式较多,且包括立式的浓缩筒、滤网筒、搅拌结构、及出泥结构,其中浓缩筒顶部设有进泥通道,底部设有出泥通道,浓缩筒和滤网筒之间形成滤水区,搅拌结构位于滤网筒内并形成浓缩区,其中在搅拌结构的搅动中(并通过药剂辅助出水),污泥浓缩并向下移动,且浓缩分离的泥水自滤网筒滤至滤水区,浓缩分离后的污泥向出泥结构所形成出泥通道移动,同时,完成浓缩后的污泥需要进入挤压通道,继续挤压脱水,同时,所采用挤压脱水的设备为滚筒挤压式脱水机,其包括挤压滚筒、挤压板,其中挤压滚筒外壁与挤压板之间形成弧形挤压通道,挤压板由环形滤带构成,且自进泥口向出泥口的弧形挤压通道厚度逐渐变小,脱水机还包括设置在出泥口处的出泥导向通道,环形滤带与挤压滚筒的运动方向一致并将污泥自进泥口向出泥导向通道传输。

虽然,上述脱水中采用环形滤带配合滚筒的方式进行挤压,但是最终所形成脱水存在以下缺陷:

1、所形成的挤压通道厚度虽然变化,但是毕竟长度有限,脱水率无法达到最大化,致使脱水率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2、由于需要利用滚筒部分形成挤压,这样造成滚筒部分需要实时清洗(不然滤水孔会堵,而且很容易粘泥),同时滤带表面也要进行清洁,因此,滚筒和滤带所形成挤压区域也是长期保持湿润状态,这样会造成挤压的相对打滑或移位,直接影响挤压脱水率;

3、所采用环形滤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配合形成挤压,而且能够带动挤压后污泥的挤出,但是在带动污泥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存在运动剪切,使得出泥量少和出泥效率低,从而影响挤压脱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中挤压滚筒有多个,多个挤压滚筒的中心在上下和左右方向相对错位和/或对齐分布,环形滤带组件包括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及传输辊,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自下而上依次绕过多个挤压滚筒和传输辊形成相向运动的环形传送,其中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共同缠绕在多个挤压滚筒上的滤带上下相对贴合挤压以形成污泥挤压通道,污泥挤压通道呈迂回式,且底部形成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逐步靠近的污泥进口、顶部形成污泥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多个挤压滚筒的中心在左右方向隔开,且在上下方向错位和对齐间隔分布,污泥挤压通道呈左右迂回分布。采用逐步向上移动的方式,有效延长挤压通道长度,使其充分被挤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泥挤压通道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注意,并非是逐渐变小,而且逐段,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是可以形成恒定的挤压力)。在此,结合所形成的延伸方式形成逐段式挤压,以高品质的实施污泥脱水,一般情况下,污泥挤压通道包括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依次为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其中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所对应的挤压滚筒外径逐级变大,,而且在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缠绕在各挤压滚筒外周的部分滤带所形成包覆周长为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1/2~4/5。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3/5左右,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水。进一步的,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任一段至少包括一个挤压滚筒,且当任一段的挤压滚筒为2个或更多个时,处于对应段的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方便各挤压滚筒的上下依次布局安装,且挤压脱水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这样保持进入上下层之间的污泥不会变动的依次进行多个挤压滚筒的挤压,大幅度体提升污泥的脱水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环形滤带位于下层,且第二环形滤带自污泥浓缩筒的底部水平穿过直至缠绕左侧底部的挤压滚筒上形成下接引段;第一环形滤带位于上层,且第一环形滤带所形成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其中上接引段与下接引段形成污泥进口。在此,有效的将污泥脱水装置和污水浓缩装置进行衔接,同时所形成的污泥进口更方便污泥进入,而且进一步提高污水浓缩装置的出泥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传输辊包括上下对齐分布的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向上和向下缠绕在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上,且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之间形成污泥出口。在此,由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相向运动带出挤压后的污泥,同时,在污泥出口处还设有分别与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对应分布的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其中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贴合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以将滤带表面污泥铲落。

优选地,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结构相同,均包括铲泥板、用于驱动铲泥板翻转的刮泥调节件,其中在铲泥板翻转中调整铲泥板端部与滤带所形成铲除角度,以最佳角度下实施污泥最大化铲除。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各挤压滚筒底部分别设有能够避开滤带的接漏槽,其中接漏槽顶部敞开,同时接漏槽所形成腔体自上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且在底部或侧部形成排水孔。在此,不仅方便将挤压后泥水的收集,而且更方便泥水的汇聚和排出。

此外,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进行清洁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其中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均采用辊刷和水洗进行清洁,且辊刷的刷扫方向与对应滤带的传输方向一致。使得清理干净的滤带循环以形成两侧相对闭合的污泥挤压通道。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进行张紧调节的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挤压滚筒两端的多组防跑偏导向轮。在张紧调节下,改善上下两层滤带所形成压力;在防跑偏导向轮的导向下,避免滤带跑偏,从而实施与挤压滚筒形成大包覆角度的挤压。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污泥脱水过程中,滤带和挤压所形成的挤压通道过短、与滚筒接触挤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所提供的挤压力不足、以及滤带所形成出泥量少和出泥效率低等缺陷,而本申请通过对污泥脱水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现有结构的各种不足。采取该装置,污泥进入由滤带上下层贴合以形成挤压的挤压通道,并在多个挤压滚筒所形成的迂回式挤压中完成污泥的脱水,且脱水后的污泥自污泥出口排出,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发明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通道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脱水,从而保持夹持在环形滤带之间的污泥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改善污泥的脱水率,同时,随着环形滤带的传递,增加污泥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拆除外壳);

图2为图1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其中:N、污泥浓缩装置;

T、污泥脱水装置;1、挤压滚筒;2、环形滤带组件;21、第一环形滤带;22、第二环形滤带;23、传输辊;230、上出泥辊、231、下出泥辊;3、上刮泥组件;4、下刮泥组件;c1、铲泥板;c2、刮泥调节件;5、接漏槽;6、第一清洁组件;7、第二清洁组;8、第一张紧调节件;9、第二张紧调节件;10、防跑偏导向轮;11、出泥导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滤带和滚筒挤压式污泥脱水装置,其位于污泥浓缩装置N的左侧,且两者之间的污泥出口和污泥进口相对连通。

具体的,污泥脱水装置T包括挤压滚筒1、环形滤带组件2,其中挤压滚筒1有多个,多个挤压滚筒1的中心在上下和左右方向部分相对错位、部分中心对齐设置,环形滤带组件2包括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以及传输辊23,其中挤压滚筒1内部中空设置,且部分挤压滚筒的周向面上形成漏水孔;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分别自下而上依次绕过多个挤压滚筒1和传输辊23形成相向运动的环形传送,且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所形成传动速度相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挤压滚筒有1八个,其中左边四个,右边四个,且自下而上的八个挤压滚筒1依保持左右间隔和上下错位分布,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共同缠绕在八个挤压滚筒1上的滤带上下相对贴合挤压以形成污泥挤压通道,且污泥挤压通道呈左右迂回式向上传递污泥,同时污泥挤压通道的底部形成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逐步靠近的污泥进口、顶部形成污泥出口。

具体的,污泥挤压通道包括自下而上的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其中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呈段式变大设置,且自低向高所对应的挤压滚筒1的外径也是逐级变大的,但是在低压段、中压段和高压段中,缠绕在各挤压滚筒1外周的部分滤带所形成包覆周长为对应挤压滚筒1周长的1/2~4/5。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滚筒1周长的3/5左右,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水,同时,上述八个挤压滚筒,自上而下且左右间隔的五个挤压滚筒形成高压段、位于中部的两个挤压滚筒形成中压段、位于左侧底部的一个挤压滚筒形成低压段,其中高压段的五个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中压段的两个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而且,一般工况下,仅有低压段的挤压滚筒1的周向上形成漏水孔,中压段和高压段的挤压滚筒1的周向不需要形成漏水孔,此设计,更有利于污泥的挤压脱水,以避免出现打滑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环形滤带21位于下层,且第二环形滤带22自污泥浓缩筒的底部水平穿过直至缠绕左侧底部的挤压滚筒1上形成下接引段;第一环形滤带21位于上层,且第一环形滤带21所形成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其中上接引段与下接引段形成污泥进口。

具体的,传输辊23包括上下对齐分布的上出泥辊230和下出泥辊231,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分别向上和向下缠绕在上出泥辊230和下出泥辊231上,且上出泥辊230和下出泥辊231之间形成污泥出口,同时,在污泥出口处还设有分别与上出泥辊230和下出泥辊231对应分布的上刮泥组件3和下刮泥组件4,其中上刮泥组件3和下刮泥组件4相对设置并分别贴合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以将滤带表面污泥铲落。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上刮泥组件3和下刮泥组件4结构相同,均包括铲泥板c1、用于驱动铲泥板c1翻转的刮泥调节件c2,其中在铲泥板c1翻转中调整铲泥板c1端部与滤带所形成铲除角度,以最佳角度下实施污泥最大化铲除。

此外,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位于各挤压滚筒1底部分别设有能够避开滤带的接漏槽5、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进行清洁的第一清洁组件6和第二清洁组件7、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21和第二环形滤带22进行张紧调节的第一张紧调节件8和第二张紧调节件9、以及对应设置在挤压滚筒1两端的多组防跑偏导向轮10。

具体的,接漏槽5顶部敞开,同时接漏槽5所形成腔体自上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且在底部形成排水孔;第一清洁组件6和第二清洁组7件均采用辊刷和水洗进行清洁,且辊刷的刷扫方向与对应滤带的传输方向一致;第一张紧调节件8和第二张紧调节件9采用常规缠绕收紧和放松的方式进行松紧调节,且在张紧调节下,改善上下两层滤带所形成压力;至于多组防跑偏导向轮10,其主要采用端部的导向轮形成挤压滚筒1长度方向两端的限位和导向。

综上,本实施例实施过程如下:

自污泥浓缩装置出泥口随第二环形滤带向左传动进入上、下接引段逐步贴合所形成的污泥进口,同时污泥被上下层滤带逐步贴合形成挤压,且随着环形滤带的相向运动,污泥逐步进入挤压通道,由挤压通道自身的挤压、以及环形滤带与挤压滚筒所形成挤压,由左向右依次绕过八个挤压滚筒,且每个挤压滚筒下方形成泥水接漏,同时完成挤压的污泥自上下出泥辊的相向运动导向下,将污泥排出,且由上下刮泥组件分别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的表面进行泥土铲除,然后再分别经过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对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的表面进行刷扫和水洗,清洁后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分别经过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后,第一环形滤带向挤压滚筒运动形成上接引段,第二环形滤带经过污泥浓缩装置的底部水平传输形成下接引段,以进行污泥连续式挤压脱水。

此外,在上述挤压的同时,通过防跑偏导向轮的限位和导向下,避免迂回的上下层滤带差生错位或相对挤压滚筒偏移。

因此,采取该装置,污泥进入由滤带上下层贴合以形成挤压的挤压通道,并在多个挤压滚筒所形成的迂回式挤压中完成污泥的脱水,且脱水后的污泥自污泥出口排出,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发明一方面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通道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脱水,从而保持夹持在环形滤带之间的污泥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改善污泥的脱水率,同时,随着环形滤带的传递,增加污泥出泥量和出泥效率;另一方面采用污泥挤压通道自下而上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且进行由下而上依次进行低中高三段式压力挤压,并保持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3/5左右,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同时也方便各挤压滚筒的上下依次布局安装,且挤压脱水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第三方面第一环形滤带和第二环形滤带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这样保持进入上下层之间的污泥不会变动的依次进行多个挤压滚筒的挤压,大幅度体提升污泥的脱水率;第四方面在铲泥板翻转中调整铲泥板端部与滤带所形成铲除角度,以最佳角度下实施污泥最大化铲除;第五方面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均采用辊刷和水洗进行清洁,且辊刷的刷扫方向与对应滤带的传输方向一致,使得清理干净的滤带循环以形成两侧相对闭合的污泥挤压通道;第六方面接漏槽的设置,不仅方便将挤压后泥水的收集,而且更方便泥水的汇聚和排出;第七方面在张紧调节下,改善上下两层滤带所形成压力;第八方面在防跑偏导向轮的导向下,避免滤带跑偏,从而实施与挤压滚筒形成大包覆角度的挤压。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设备的倒极式滤室装置
  •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用的滤带及带式压榨脱水机
  • 一种超高压污泥脱水机用托辊式带式滤板
技术分类

061201162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