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是当今社会人们上下楼梯所乘坐的一种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而且随着现在建筑物的楼层越修越高,电梯也越来越普及,然而现在新闻时常会报道由于电梯出现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的新闻。因此,随着如今电梯的普及,电梯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电梯出现故障主要是由于电梯内设备老化或者突然断电造成的,当电梯出现故障时,电梯会停在楼层中央,且电梯内部的照明设备会出现故障,使人们完全置身于黑暗且密闭的环境中,由于电梯内的空间为黑暗环境,也不便于被困人员逃生,使被困人员只能在电梯内等待救援,长时间下去会使困在电梯中的人们因为缺氧而导致窒息或死亡等严重后果。而此时困在电梯内的人们只能通过搭人体的方式将电梯的顶盖打开,从而逃生,但是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多人实施,且老年人和小孩根本无法完成这一操作,因此这种逃生方法只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提供一种能够便于人们逃生的电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其能够通过自动打开的活动板而使电梯在出现故障时电梯顶部自动打开,从而方便人们呼吸和逃生,避免人们因为困在密闭环境中因为缺氧而导致窒息或死亡。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其包括活动板,活动板活动设置于电梯顶壁,电梯顶壁开设有与活动板相匹配的通孔(图上未示出),活动板包括活动组件和板体,活动组件的一端与电梯顶壁连接,活动组件的另一端与板体连接,活动组件与电梯的警报模块通信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活动组件包括移动端和固定端,固定端与电梯顶壁连接,移动端与板体连接,移动端与固定端转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端和固定端上分别设置有卡槽和可伸缩的卡件,移动端与固定端通过卡件和卡槽卡接,卡件与电梯的警报模块通信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梯顶壁上还设置有多个气袋和防尘盒,气袋盛装于防尘盒内,防尘盒与板体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加固板,加固板设置于板体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端和加固板内均设置有气泵,气泵上设置有充气管,充气管伸出移动端或加固板,移动端和加固板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泵启闭的第一开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电源组件,电源组件与板体连接,活动组件和加固板分别与电源组件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用于将电梯拉起的起吊组件,起吊组件包括滑轮、控制中枢和拉索,拉索套设于滑轮,拉索与电梯顶壁连接,控制中枢与滑轮传动连接,控制中枢与电源组件连接,电源组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控制中枢启闭的第二开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平层感应组件,平层感应组件与控制中枢通信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板体与电梯顶壁卡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其在电梯的顶壁上设置有一个活动板,当电梯出现故障的时候,电梯自带的警报模块就会运作,当警报模块运作的时候,活动组件会控制板体打开,实现了电梯顶壁的自动打开,大大减轻了被困人员的逃生难度,并且为被困人员提供了开阔的呼吸空间,避免被困人员被困在密闭的电梯内而发生窒息甚至死亡等事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活动板;101-固定端;102-移动端;103-卡件;104-卡槽;105-板体;2-电梯顶壁;3-电源组件;4-第二开关;500-起吊组件;501-滑轮;502-控制中枢;503-拉索;6-平层感应组件;7-防尘盒;8-气袋;9-充气口;10-充气管;11-第一开关;12-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出现“多个”则代表至少2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其包括活动板100,活动板100活动设置于电梯顶壁2,电梯顶壁2开设有与活动板100相匹配的通孔(图上未标出),活动板100包括活动组件和板体105,活动组件的一端与电梯顶壁2连接,活动组件的另一端与板体105连接,活动组件与电梯的警报模块(图上未标出)通信连接。活动板100正对通孔设置,恰好覆盖于通孔,当电梯出现故障时,电梯内自带的警报模块会立刻进行工作,发出警示灯光或警报声,此时警报模块向活动组件发出信号,活动组件开始工作,将板体105抬起或下压,从而使电梯的顶壁打开,以便于被困人员逃生,并为被困人员提供便于呼吸的空间,避免被困人员由于电梯内的密闭空间而缺乏氧气发生窒息或死亡。在本实施例中,活动组件为杆体,杆体与板体10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并在电梯出现故障的时候将板体105拉起或下压。另外,活动组件也可以为伸缩杆,而板体105为伸缩板,通过伸缩杆的收缩带动板体105的收缩,从而实现将电梯顶壁2打开的目的。

请参照图1,活动组件包括移动端102和固定端101,固定端101与电梯顶壁2连接,移动端102与板体105连接,移动端102与固定端101转动连接。其中固定端101与移动端102之间通过转动机构(图上未标出)转动连接,当电梯出现故障时,移动端102通过转动机构的作用而往下转动或往上转动,而固定端101与顶壁固定连接,保持不动,而移动端102带动板体105上移或者下压,其中板体105始终连接在移动端102上,随移动端102的转动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端101与电梯顶壁2焊接,避免固定端101发生移动而导致整个移动端102在带动板体105移动的时候而造成整个活动组件发生位移,而移动端102与板体105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连接,不仅便于连接和拆卸,并且方便维护,且转动机构为滚轮,滚轮的两边分别连接有固定端101和移动端102,移动端102和固定端101彼此不连接。另外,固定端101和移动端102的一侧也可以连接,移动端102以连接部分为支点进行转动。

请参照图1,上述移动端102和固定端101上分别设置有卡槽104和可伸缩的卡件103,移动端102与固定端101通过卡件103和卡槽104卡接,卡件103与电梯的警报模块通信连接。卡件103与卡槽104卡接,避免在电梯未发生故障的状态下移动端102和固定端101发生相对转动,而通过卡件103与卡槽104卡接能够使固定端101和移动端102在电梯未发生故障时保持直线结构。而卡件103上设置有伸缩机构(图上未标出),其中伸缩机构上有信号接收器,当伸缩机构接收到警报模块发送的信号时,伸缩机构展开,使卡件103从滑槽中滑出,进而使移动端102和固定端101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移动端102和板体105由于重力作用向电梯内转动,进而使电梯的顶壁打开。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包括伸缩弹簧,平时在使用时将伸缩弹簧压紧,从而使卡件103能够卡在卡槽104内,使整个活动组件处于伸直状态,使板体105位于电梯顶壁2上,当警报模块向伸缩机构发出信号时,伸缩弹簧发生一定的位移,从而展开,将卡件103从卡槽104内撑开,从而使移动端102带动顶板向下转动,进而将电梯顶壁2打开。另外,伸缩机构也可以为推拉杆,而卡槽104由一端到另一端其直径逐渐增大,当卡件103在卡槽104较宽的一端时,卡件103能够恰好从卡槽104中分离出来,因此推拉杆可以将卡件103由卡槽104内较窄的一端推到较宽的一端,从而使卡件103从卡槽104内自动滑出,进而使移动端102带动顶板向下转动,将电梯顶壁2打开。

请参照图1,上述电梯顶壁2上还设置有多个气袋8和防尘盒7,气袋8盛装于防尘盒7内,防尘盒7与板体105连接。当板体105气袋8不仅能够为被困人员提供一定的氧气,便于被困人员等待救援,并且被困人员还能够将气袋8绑缚在身体上,避免因为逃生的时候身体部位与电梯等其他设施发生碰撞而造成人体损伤。而防尘盒7能够将气袋8收纳在内,避免由于长时间气袋8未使用而导致气袋8上落灰,使气袋8在使用的时候将灰尘吹入被困人员的肺中,甚至直接造成气袋8破损或漏气。在本实施例中,防尘盒7的材质为较软的树脂,避免由于电梯在移动的时候气袋8与防尘盒7长期发生碰撞而导致气袋8或防尘盒7受损,且防尘盒7通过强力粘胶粘贴在电梯的顶壁上,避免由于电梯的移动而导致防尘盒7脱落。另外,防尘盒7也可以为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在内部设置防止气袋8发生碰撞的软垫即可,且防尘盒7根据其材质不同,也可以选择焊接或胶接等方式与板体105连接。

请参照图1,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加固板,加固板设置于板体105上。加固板能够加固板体105,避免板体105由于过于脆弱而导致移动端102在带动板体105发生移动的时候导致板体105受损。在本实施例中,加固板一共有三块,与移动端102一起以板体105为中心对称设置,使板体105受力均匀并对板体105进行均匀加固,避免板体105在下压的时候受损,且加固板与板体105焊接,保证加固板能够稳定连接在板体105上,而加固板与移动端102的材质和规格基本相同,进一步保证板体105能够均匀受力。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比如板体105的材质等因素而适当减少或增加加固板的数量以及选择加固板与板体105之间的连接方式,避免由于材质原因而导致加固板或板体105受损。

请参照图1,上述移动端102和加固板内均设置有气泵12,气泵12上设置有充气管10,充气管10伸出移动端102或加固板,移动端102和加固板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气泵12启闭的第一开关11。气泵12能够为气袋8进行充气,方便气袋8能够长时间向被困人员提供氧气,以使被困人员有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而且由于气泵12设置于加固板和移动端102内,既能够避免气泵12由于电梯的上下移动而发生掉落,还能使气泵12在板体105转入电梯内后就可使用,通过将气袋8上的充气口9套在气泵12的充气管10上并按压第一开关11即可实现对气袋8的充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不停按压第一开关11对气袋8进行充气。另外,也可以再在气泵12上设置一根进气管,并通过全自动吸气和出气以对气泵12进行充气,从而进一步节约被困人员的体力。

请参照图1,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电源组件3,电源组件3与板体105连接,活动组件和加固板分别与电源组件3连接。通过电源组件3对整个系统进行供电,为整个系统的运作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组件3设置有金属外壳,外壳内不仅放有供电设备,还将整个系统的线路收纳于外壳内,既能减缓线路的老化,延长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还能将供电设备保护在内,避免供电设备受损。另外,还可以将整个供电设备替换为可充电的电池等。

请参照图1,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用于将电梯拉起的起吊组件500,起吊组件500包括滑轮501、控制中枢502和拉索503,拉索503套设于滑轮501,拉索503与电梯顶壁2连接,控制中枢502与滑轮501传动连接,控制中枢502与电源组件3连接,电源组件3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控制中枢502启闭的第二开关4。控制中枢502上设置有一个伺服电机,打开控制中枢502后,控制中枢502上的伺服电机会带动滑轮501转动,从而使滑轮501在整个拉索503上转动,进而将整个电梯缓慢提拉起来,便于被困人员进行逃生。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502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滑轮501,方便电梯在起吊的时候其上升速度更快,从而提高被困人员被救援的效率。另外,滑轮501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而调整其直径,以便于在保证整个电梯能够稳定起吊的同时,提升整个电梯的起吊速率。

请参照图1,上述电梯求生救援系统还包括平层感应组件6,平层感应组件6与控制中枢502通信连接。平层感应组件6设置于电梯顶部,当将电梯起吊至上一级楼层时,电梯上的平层感应组件6能够和楼层内的平层感应组件6相互识别,电梯内的平层感应组件6进而向起吊组件500的控制中枢502发出信号,再由控制中枢502控制伺服电机停止转动,从而方便被困人员获救。相应的,在控制中枢502内设置有能够接收和处理信号的中央处理器。在本实施例中,平层感应组件6设置于电梯门的顶部,并且电梯内的平层感应组件6由电源组件3进行直接供电。另外,平层感应组件6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于其他位置,如电梯顶壁2内等。

请参照图1,上述板体105与电梯顶壁2卡接。通过卡接的方式能够保证板体105与顶壁紧密结合,避免板体105与电梯的顶壁间形成空隙而导致电梯内进水以及过于寒冷。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05和电梯顶壁2间通过凹凸且相互匹配的锯齿形结构进行卡合。另外,板体105和电梯顶壁2间为了卡合的更加紧密还可以为鱼鳞形的卡合结构。

综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其在电梯的顶壁上设置有一个活动板100,当电梯出现故障的时候,电梯自带的警报模块就会运作,当警报模块运作的时候,活动组件会控制板体105打开,实现了电梯顶壁2的自动打开,大大减轻了被困人员的逃生难度,并且为被困人员提供了开阔的呼吸空间,避免被困人员被困在密闭的电梯内而发生窒息甚至死亡等事故;而且活动板100的顶壁上设置有多个气袋8,当活动板100打开时,活动板100向内转动,从而使活动板100的顶壁位于电梯内部,使活动板100的顶壁正对电梯内的被困人员,从而使被困人员能够取用设置于活动板100顶壁上的气袋8;而气袋8既能够为电梯内的被困人员提供充足的氧气,又能使电梯中的被困人员在逃离电梯的时候将气袋8绑缚在身体的关节部位,以避免被困人员在逃离电梯的时候身体的关节部位与电梯发生碰撞而导致受伤;气泵12能够为气袋8补充空气,从而使被困人员能够有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而起吊组件500能够将电梯拉起,当电梯位于楼层与楼层之间时,起吊组件500将电梯拉起,直至电梯中的平层感应组件6与楼层内的平层感应组件6相互识别而向起吊组件500中的控制中枢502发送信号,使控制中枢502控制电机停止转动,使电梯门正对楼层的门,以使被困人员更好获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梯求生救援系统
  • 一种特定情况下电梯困人远程救援系统及其方法与电梯
技术分类

0612011312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