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本申请是原申请申请号201880043016.7(国际申请号PCT/JP2018/022173),申请日2018年06月11日,发明名称为“致动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各种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设备,已提出一种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通过具备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线圈及磁体的磁驱动电路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中,设置于支承体上的磁轭由以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对置的方式弯曲成U字形状的一体的磁性板构成,在第一板部的第二板部侧的面及第二板部的第一板部侧的面上分别保持有永磁体。另外,在保持于第一板部的磁体和保持于第二板部侧的磁体之间,配置有保持于可动体上的线圈。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中,在可动体和支承体之间配置有由凝胶状减振部件构成的粘弹性部件,可动体经由粘弹性部件支承于支承体上,并且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更具体地说,在支承体中,第一罩部件、保持磁体的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在第一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及第二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配置有粘弹性部件。

另外,作为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设备,提出一种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通过具备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线圈及磁体的磁驱动电路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中,在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多个棱柱部,当可动体移动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棱柱部与可动体抵接,限制可动体向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可动范围。另外,当可动体移动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时,棱柱部与可动体抵接,限制可动体向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可动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那样,在弯曲成U字形状的磁轭中,将磁体固定到第一板部的与第二板部对置的面、或第二板部的与第一板部对置的面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等,难以高效地制作磁体固定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的磁轭。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能够高效地制作磁体固定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对置的面上的磁轭。

另外,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那样,因为第一罩部件、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所以有时第一罩部件与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隔及第二罩部件与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隔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在粘弹性部件和第一罩部件之间、粘弹性部件和可动体之间或粘弹性部件和第二罩部件之间可能产生间隙,当产生了这样的间隙时,不能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第二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支承体和可动体之间适当地配置粘弹性部件的致动器。

另外,存在以下问题点: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那样,在将形成于罩部件上的棱柱部用作限制可动体的可动范围的被抵接部使用的情况下,因为棱柱部(被抵接部)的强度小,所以在可动体因落下时的冲击等而突然移动时,棱柱部受损。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第三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限制可动体的可动范围的被抵接部的强度的致动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致动器中,如果将线圈线的卷绕开始的端部及卷绕结束的端部分别设为引出至罩的外侧的状态,则线圈线的端部被拉伸,线圈可能受损。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第四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处理线圈的端部的致动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第一发明的致动器,具有: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连接,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相对移动,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一侧部件上;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且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所述磁驱动电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所述另一侧部件具有:第一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一板部;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一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及所述第二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中的一面上,所述第一磁轭具备:第一连接板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从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磁轭重叠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第二连接板部,所述第二连接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磁体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磁轭重叠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

在第一发明中,在磁轭上,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中的一方固定有第一磁体,磁轭具备具有第一板部的第一磁轭和具有第二板部的第二磁轭。因此,在固定好第一磁体之后,只要连接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就能够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另外,第一磁轭因为具备朝向第二磁轭延伸的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所以能够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第二磁轭所在的一侧)进行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及第二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分别从所述第一板部中彼此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弯曲。根据所述方式,能够高效地制作第一磁轭。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及所述第二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中的另一面上。根据所述方式,能够增大磁驱动电路的功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固定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之后,只要连接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也能够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一侧面重叠,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和所述第二磁轭的所述第一侧面被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二侧面重叠,所述第二连接板部和所述第二磁轭的所述第二侧面被焊接。根据所述方式,因为能够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进行焊接,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焊接作业。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及所述第一侧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在所述第二连接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及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根据所述方式,能够使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以通过凹部和凸部进行定位的状态结合。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部相对于所述线圈通过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部相对于所述线圈通过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保持于保持架,所述第一连接板部构成第一止动件,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第一止动件与所述保持架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可动范围,所述第二连接板部构成第二止动件,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时,所述第二止动件与所述保持架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可动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保持架上形成有使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贯通的开口部。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一侧部件是所述支承体,所述另一侧部件是所述可动体,所述支承体具备相对于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端部彼此重叠的罩部件。根据所述方式,能够通过将罩部件重叠在保持架上而构成支承体。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罩部件上形成有定位用凸部,所述定位用凸部从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嵌入形成于所述另一方的定位用孔中。根据所述方式,能够进行保持架和罩部件的定位。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用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只使用所述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二者上。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是凝胶状部件。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凝胶状部件是硅系凝胶。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对置的位置。根据所述方式,当可动体移动时,弹性部件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无论在任何方向上移动,都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簧力恒定。因此,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第二发明的致动器,具有:支承体;可动体;粘弹性部件,所述粘弹性部件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及与所述线圈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磁体,并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粘弹性部件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

在第二发明中,在支承体和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粘弹性部件,磁驱动电路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可动体。此时,弹性部件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因为无论在任何方向上移动,都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比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簧力恒定。因此,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另外,因为粘弹性部件以在第一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所以粘弹性部件可靠地追随可动体的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体的共振。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支承体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叠层的多个部件,所述粘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多个部件中的任一个与所述可动体之间。在所述结构的情况下,在支承体中,支承体和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的间隔容易不一样,但因为粘弹性部件以在第一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所以粘弹性部件可靠地追随可动体的移动。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备:保持构成所述磁驱动电路的线圈或磁体的保持架、相对于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端部彼此重叠的第一罩部件、以及相对于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彼此重叠的第二罩部件,作为所述多个部件,所述粘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第一罩部件之间及所述可动体和所述第二罩部件之间。在所述结构的情况下,特别是因为配置有粘弹性部件的部位(可动体和第一罩部件之间及可动体和第二罩部件)的尺寸容易不一样,所以应用了本发明的效果显著。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保持于所述保持架,所述磁体在所述可动体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通过螺丝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紧固,所述螺丝的螺丝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根据所述方式,能够在拧紧螺丝而紧固第一罩部件、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时在第一方向上压缩粘弹性部件。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上;磁体,所述磁体设置于所述可动体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支承体的供所述粘弹性部件接触的部分为凹部。根据所述方式,粘弹性部件的位置不易错位。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粘弹性部件中,与所述支承体相接的面粘接于所述支承体,与所述可动体相接的面粘接于所述可动体。根据所述方式,粘弹性部件的位置不易错位。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是凝胶状部件。

在第二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凝胶状部件是硅系凝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第三的发明的致动器,具备: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连接,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及与所述线圈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磁体,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支承体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的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的第二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的第三壁部、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的第四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三壁部及所述第四壁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宽,所述第一壁部具备第一被抵接部,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第一被抵接部与所述可动体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可动范围,所述第二壁部具备第二被抵接部,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时,所述第二被抵接部与所述可动体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可动范围。

在第三发明中,支承体将在第二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与可动体对置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用作当可动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与可动体抵接且限制可动体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在此,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第二方向的宽度比在第三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与可动体对置的第三壁部及第四壁部的第三方向的宽度宽,强度大。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因落下时的冲击等而突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也不易受损。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支承体具备保持所述线圈或所述第一磁体的保持架、相对于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端部彼此重叠的第一罩部件以及相对于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彼此重叠的第二罩部件,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分别具备供所述保持架、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根据所述方式,因为能够将在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供保持架、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部分用作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所以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的强度大。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上形成有定位用凸部,所述定位用凸部从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嵌入形成于所述另一方的定位用孔中,在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上形成有定位用凸部,所述定位用凸部从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嵌入形成于所述另一方的定位用孔中。根据所述方式,能够进行保持架和第一罩部件的定位,及保持架和第二罩部件的定位。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以保持于所述保持架上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支承体侧,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可动体上,所述可动体具有:第一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一板部;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一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及所述第二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中的一面上,所述第一磁轭具备:第一连接板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从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磁轭重叠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第二连接板部,所述第二连接板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磁轭重叠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第一连接板部与所述第一壁部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可动范围,当所述可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时,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与所述第二壁部抵接,限制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可动范围。根据所述方式,在磁轭中,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中的一个上固定有第一磁体,但磁轭具备:第一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具备第一板部;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具备第二板部。因此,在将第一磁体固定之后,如果连接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则能够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另外,第一磁轭因为具备从第一磁轭朝向第二磁轭延伸的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所以能够在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磁轭所在的一侧)进行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及第二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另外,因为能够利用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构成限制可动体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止动件,所以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根据所述方式,因为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与第二磁轭牢固地连接,所以能够利用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构成限制可动体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止动件。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保持架形成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使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在所述线圈和所述第一壁部之间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贯通;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使所述第二连接板部在所述线圈和所述第二壁部之间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贯通。根据所述方式,以简单的结构使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延伸至与第二磁轭重叠的位置。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及所述第二板部的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面中的另一面。根据所述方式,能够增大磁驱动电路的功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固定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固定之后,如果连接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则也能够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将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第一磁轭、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磁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形成贯通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第一磁轭、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磁轭的多个贯通孔。根据所述方式,在装配致动器时,能够在多个贯通孔中分别插入销,并相对于第一罩部件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重叠第一磁轭、保持架及第二磁轭。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用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只使用所述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用所述粘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二者上的方式。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是凝胶状部件。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凝胶状部件是硅系凝胶。

在第三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根据所述方式,在可动体移动时,弹性部件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因为无论在任何方向上移动,都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簧力恒定。因此,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能够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第四发明的致动器,具有: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连接,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及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一磁体,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支承体在外面侧具备位于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侧面、位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的第三侧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的第四侧面,在所述第三侧面固定有配线基板,构成所述线圈的线圈线的卷绕开始的第一端部及卷绕结束的第二端部分别与所述配线基板电连接。

在第四发明中,因为线圈线处于与固定于支承体的第三侧面的配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所以不易发生线圈线的端部被拉伸而损伤线圈这样的情况。另外,配线基板因为固定于支承体的侧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相当于长边的第三侧面,所以能够使用尺寸长的配线基板。因此,无论线圈的朝向、位置、个数等如何,都能够容易地与配线基板电连接等,而不必长距离穿绕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能够适当地处理线圈的端部。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第三侧面形成有使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穿过的孔,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穿过所述孔与所述配线基板连接。根据所述方式,容易将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穿绕至配线基板。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以长边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磁驱动电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以多个线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并列的方式配置。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线圈保持于保持架,在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使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分别穿过的引导槽。根据所述方式,容易将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穿绕至配线基板。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保持架上形成有容纳所述线圈的线圈保持孔。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二磁体。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用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只使用所述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连接体。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二者上。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是凝胶状部件。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凝胶状部件是硅系凝胶。

在第四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粘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根据所述方式,当可动体移动时,弹性部件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因为无论在任何方向上移动,都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簧力恒定。因此,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能够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在磁轭中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中的一个上固定有第一磁体,但磁轭具备具有第一板部的第一磁轭和具有第二板部的第二磁轭。因此,在将第一磁体固定之后,只要连接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就能够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另外,由于第一磁轭具备朝向第二磁轭延伸的第一连接板部及第二连接板部,所以能够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第二磁轭所在的一侧)进行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及第二连接板部和第二磁轭的连接。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中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的磁轭。

在第二发明中,在支承体和可动体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粘弹性部件,磁驱动电路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可动体。因此,能够通过粘弹性部件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此时,因为粘弹性部件在剪切方向上变形,所以粘弹性部件具有线性的分量大于非线性的分量的变形特性。因此,能够通过粘弹性部件有效地防止可动体的共振。另外,因为粘弹性部件以在第一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所以粘弹性部件可靠地追随可动体的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体的共振。

在第三发明中,支承体将在第二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与可动体对置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用作当可动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与可动体抵接而限制可动体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在此,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第二方向的宽度比在第三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与可动体对置的第三壁部及第四壁部的第三方向的宽度宽,强度大。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因落下时的冲击等而突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及第二被抵接部)也不易受损。

在第四发明中,因为线圈线处于与固定于支承体的第三侧面的配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所以不易发生线圈线的端部被拉伸而损坏线圈这样的情况。另外,由于配线基板固定于支承体的侧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相当于长边的第三侧面,所以能够使用尺寸长的配线基板。因此,无论线圈的朝向、位置、个数等如何,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都能够容易地与配线基板电连接等,而不必长距离穿绕,能够适当地处理线圈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XZ剖视图。

图3是拆下图1所示的配线基板及螺丝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分解后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分解后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的磁驱动电路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图2所示的磁驱动电路进一步详细分解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将图2所示的第一罩部件、第一磁轭、保持架及第二磁轭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2...支承体(一侧部件);3...可动体(另一侧部件);6...磁驱动电路;7、71、72...线圈;8...磁体;9...粘弹性部件(连接体);10...定位销;11...罩;15...配线基板;16...第一罩部件;16a、16b、16e、16f、17e、17f、60e、60f...贯通孔;16c、17c、155、638...孔;17...第二罩部件;18、19...螺丝;60...保持架;60c、60d、636、873、874...凸部;61、161、171...第一壁部;62、162、172...第二壁部;63、163、173...第三壁部;64、164、174...第四壁部;66、67...线圈保持孔;81...第一磁体;82...第二磁体;86...第一磁轭;87...第二磁轭;90...连接体;91...第一粘弹性部件;92...第二粘弹性部件;110...外面侧;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3...第三侧面;114...第四侧面;118...第一被抵接部;119...第二被抵接部;601...第一开口部;602...第二开口部;637...引导槽;661、671...承接部;701...长边;702...短边;706...第一端部;707...第二端部;860...第一板部;861...第一连接板部;862...第二连接板部;870...第二板部;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一发明、第二发明、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一发明~第四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实施方式。在此,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进行说明。另外,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

另外,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1具有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的磁驱动电路6,磁驱动电路6具有线圈7和磁体8。在所述磁驱动电路6中,可以采用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部件)侧,且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另一侧部件)侧的方式及磁体8设置于支承体2(另一侧部件)侧,且线圈7设置于可动体3(一侧部件)侧的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侧,且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侧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XZ剖视图。图3是拆下图1所示的配线基板及螺丝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具有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方向Y的尺寸大的长方体形状作为整体。另外,如图2所示,具有支承体2、被支承体2可移动地支承的可动体3以及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的磁驱动电路6,磁驱动电路6使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支承体2具有罩11和保持架60,在罩11的内侧配置有图2所示的可动体3及磁驱动电路6。罩11具有位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第一罩部件16和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罩部件16重叠的第二罩部件17,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在第一罩部件16和第二罩部件17之间配置有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保持架60,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端部160、600、170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因此,罩11的外面侧110由第一罩部件16的端部160、保持架60的端部60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端部170构成。

(第一罩部件16的结构)

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分解后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一罩部件16上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开口的四边形的凹部165。另外,在凹部165的底部形成有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凹部166、167。在凹部165的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6a。即,在凹部165,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a。另外,在凹部166、167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孔16b。

在第一罩部件16中,凹部165由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壁部16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壁部16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壁部16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壁部164包围。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在第三壁部163的外面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168。

沿着第二方向X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多个凸板部163a、164a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于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另外,在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凸板部161a、162a形成于第三方向Y的中央。

在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开口的定位用孔16c。另外,在第一罩部件16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6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6f。即,在第一罩部件16中,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f。

(第二罩部件17的结构)

图5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分解后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5所示,如以下所述,第二罩部件17形成为与第一罩部件16在第一方向Z上大致对称。首先,在第二罩部件17上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四边形的凹部175。另外,在凹部175的底部形成有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凹部176、177。在第二罩部件17中,凹部175由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壁部17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壁部17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壁部17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壁部174包围。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17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在第三壁部173的外面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178。

沿着第二方向X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多个凸板部173a、174a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于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另外,在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172,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凸板部171a、172a形成于第三方向Y的中央。

在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定位用孔17c。另外,在第二罩部件17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7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7f。即,在第二罩部件17中,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7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7f。

(磁驱动电路6的结构)

图6是图2所示的磁驱动电路6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进一步详细地分解图2所示的磁驱动电路6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图6及图7所示,磁驱动电路6具有线圈7和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磁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7由以在第二方向X上并列的方式配置的两个线圈71、72构成,线圈7是长边701(有效部分)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长圆形状的空芯线圈。线圈7保持于保持架60,设置于支承体2侧。

(保持架60的结构)

如图2、图5、图6及图7所示,保持架60以两个线圈保持孔66、67在第二方向X上并列的方式形成,在线圈保持孔66、67中分别配置有线圈7。线圈保持孔66、67是贯通孔,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在线圈保持孔66、67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形成有承接部661、671。因此,如果将线圈7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安装到线圈保持孔66、67中,则线圈7的短边702(无效部分)成为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被承接部661、671支承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线圈7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保持架60。

保持架60相对于形成有线圈保持孔66、67的部分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及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具备第一壁部61、第二壁部62、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61及第二壁部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

在保持架60上,在线圈保持孔66和第一壁部61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部601,在线圈保持孔67和第二壁部62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02。第一开口部601及第二开口部602在第一方向Z上贯通保持架60。

在第一壁部6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1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12。凹部611、612形成于第一壁部61的第三方向Y的中央。在第二壁部6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2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22。凹部621、622形成于第二壁部62的第三方向Y的中央。在第三壁部63的外面侧,多个凹部631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多个凹部632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在第四壁部64的外面侧,多个凹部641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多个凹部642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

在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定位用凸部60c和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定位用凸部60d。在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开口部601及第二开口部602的内壁朝向外侧凹下的缺口603。

在保持架60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0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0f。即,在第二罩部件17中,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60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60f。

在第三壁部63的外面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630,在凹部630的两端部形成有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的定位用凸部636。在第三壁部63形成有四根从线圈保持孔66、67延伸至第三壁部63的外面(凹部630的底面)的引导槽637。

(支承体2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的状态下,将螺丝18固定于第二罩部件17的贯通孔17e、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e及第二罩部件17的贯通孔17e,在第一方向Z上紧固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其结果,形成支承体2。

此时,第一罩部件16的凸板部163a、164a嵌入保持架60的凹部631、641,第一罩部件16的凸板部161a、162a嵌入保持架60的凹部611、621。另外,在第一罩部件16的孔16c中嵌入有保持架60的凸部60c。另外,第二罩部件17的凸板部173a、174a嵌入保持架60的凹部632、642,第二罩部件17的凸板部171a、172a嵌入保持架60的凹部612、622。另外,在第二罩部件17的孔17c中嵌入有保持架60的凸部60d。这样,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在相互定位的状态下连接。另外,引导槽637在保持架60和第二罩部件17之间作为孔638开口。

此外,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f、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f及第二罩部件17的贯通孔17f在将致动器1搭载于各种设备时,固定相对于设备的框架固定的螺丝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螺丝18、19时,螺丝18、19的头不从第二罩部件17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

(线圈7的端部的处理)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这样构成的致动器1中,用于支承体2的罩11在外面侧110具有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侧面11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侧面11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侧面11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侧面114。在此,第三侧面113及第四侧面114的第二方向X的长度比第一侧面111及第二侧面112的第三方向Y的长度长。在本方式中,在第三侧面113固定有配线基板15,构成线圈7的线圈线的卷绕开始的第一端部706及卷绕结束的第二端部707分别与配线基板15电连接。

在本方式中,因为在保持架60上形成有引导槽637,所以在固定于保持架60的线圈保持孔66、67中时,使卷绕开始的第一端部706及卷绕结束的第二端部707穿过引导槽637而引出到外侧,之后,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连接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其结果,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成为从孔638中引出的状态。

因此,在将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连接之后,能够在凹部168、630、178固定配线基板15。此时,将保持架60的凸部636嵌入配线基板15的定位用孔155中,进行配线基板15的定位,之后,通过粘接剂等固定配线基板15。因此,能够经由配线基板15从外部驱动线圈7。在此,因为在配线基板15上形成有将孔638设为开放状态的缺口150,所以使从孔638中引出的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穿过缺口150延伸至配线基板15的焊盘151中的每一个,并焊接于焊盘151。其结果,两个线圈7串联电连接。此外,两个线圈7也可以并联电连接。

(可动体3的结构)

如图2、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可动体3具有:第一磁轭86,所述第一磁轭86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与线圈7对置的第一板部860;第二磁轭87,所述第二磁轭87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对置的第二板部870,磁体8保持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及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且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

在本方式中,设置有第一磁体81和第二磁体82作为磁体8,上述第一磁体81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上述第二磁体82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在所述状态下,第一磁体8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7的长边701对置,第二磁体8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长边701对置。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分别在厚度方向(第一方向Z)上分极磁化,在第一磁体81中与线圈7对置的面和在第二磁体82中与线圈7对置的面磁化为不同的极。在本方式中,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分别由与两个线圈7(线圈71、72)的共四个长边701中的每一个对置的四个磁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轭86具备:第一连接板部861,所述第一连接板部861从第一板部860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至与第二磁轭87重叠的位置,并与第二磁轭87连接;第二连接板部862,所述第二连接板部862相对于第一磁体81在与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相反侧从第一板部860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至与第二磁轭87重叠的位置,并与第二磁轭87连接。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分别从第一板部860中第二方向X的彼此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弯曲。因此,第一连接板部861相对于线圈7通过第二方向X的一侧X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连接板部862相对于线圈7通过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此时,第一连接板部861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通过保持架60的第一开口部60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连接板部862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通过保持架60的第二开口部60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

在本方式中,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通过焊接与第二磁轭87的端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861a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第一侧面871重叠,第一连接板部861和第二磁轭87的第一侧面871被焊接。同样地,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第二侧面872重叠,第二连接板部862和第二磁轭87的第二侧面872被焊接。

在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端部861a及第一侧面871中的一方形成有凸部,所述形成有凸部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在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端部862a及第二侧面872中的一方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在本方式中,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3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端部861a的凹部863,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4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端部862a的凹部864。

(致动器1的装配工序)

图8是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图2所示的第一罩部件16、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的状态的俯视图。在本方式中,在第一磁轭86中,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第三方向Y的宽度比第一板部860的第三方向Y的宽度窄,至少在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a及与保持架60的缺口603重叠的部分存在缺口869。另外,在第二磁轭87中,连接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的部分876、877的第三方向Y的宽度比第二板部870的第三方向Y的宽度窄,至少在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a及与保持架60的缺口603重叠的部分存在缺口879。因此,如果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第一罩部件16、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则图8所示,由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a、第一磁轭86的缺口869、保持架60的缺口603及第二磁轭87的缺口879形成贯通孔13。

因此,如果将定位销10穿过在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a,则在第一方向Z上依次重叠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时,能够以定位销10为基准,将第一磁轭86的缺口869、保持架60的缺口603及第二磁轭87的缺口879的位置对准,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Z上适当地重叠第一罩部件16、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

(止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方式中,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壁部161、保持架60的第一壁部61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一壁部171的内面以构成连续的平面(第一被抵接部118)的状态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与用于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的第一连接板部861对置。因此,第一连接板部861构成第一止动件,当可动体3移动到第二方向X的一侧X1时,上述第一止动件与第一被抵接部118抵接,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可动范围。

同样地,第一罩部件16的第二壁部162、保持架60的第二壁部62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壁部172的内面以构成连续的平面(第二被抵接部119)的状态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与第二连接板部862对置。因此,第二连接板部862构成第二止动件,当可动体3移动到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时,上述第二止动件与第二被抵接部119抵接,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可动范围。

(连接体90及粘弹性部件9的结构)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相对于支承体2及可动体3设置有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的连接体90。在本方式中,连接体90是设置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的粘弹性部件9,能够在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上弹性变形。粘弹性是指结合粘性和弹性二者的性质,是在凝胶状部件、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中显著可见的性质。因此,能够使用各种凝胶状部件作为粘弹性部件9。另外,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变性材料作为粘弹性部件9。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粘弹性部件9作为连接体90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二者连接。在本方式中,作为粘弹性部件9,在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和支承体2的第一罩部件16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第一粘弹性部件91,在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和支承体2的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配置有第二粘弹性部件92。更具体地说,第一粘弹性部件91在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和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配置有两个,第二粘弹性部件92在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和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配置有两个。

在此,第一粘弹性部件91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和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第二粘弹性部件92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和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第一粘弹性部件91粘接于与支承体2相接的面(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且粘接于与可动体3相接的面(第一磁轭86)。第二粘弹性部件92粘接于与支承体2相接的面(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且粘接于与可动体3相接的面(第二磁轭87)。

在本方式中,粘弹性部件9(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是针入度为10度~110度的硅系凝胶。针入度由JIS-K-2207或JIS-K-2220规定,所述值越小表示其越硬。粘弹性部件9根据其伸缩方向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粘弹性部件9在其厚度方向(轴方向)上被按压而进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比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的伸缩特性。与此相对,在厚度方向(轴方向)上被拉伸而伸长的情况下,具备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比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如本方式这样,在粘弹性部件9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下,因为无论在任何方向上移动,都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9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簧力恒定。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9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如果对线圈7施加交流电,则因为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所以致动器1的重心在第二方向X上变动。因此,使用者能够感受到第二方向X的振动。此时,如果调整施加于线圈7的交流波形,使可动体3移动到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加速度和可动体3移动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的加速度不同,则使用者能够感受到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接下来,对本方式的主要效果进行说明,但如上所述,第一发明、第二发明、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在本方式的致动器1中,隔着线圈7在第一方向Z的两侧配置有第一磁轭86及第二磁轭87,在第一磁轭86及第二磁轭87上固定有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本方式中,第一磁轭86因为具备朝向第二磁轭87延伸的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所以也能够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第二磁轭87所在的一侧)进行第一连接板部861和第二磁轭87的连接及第二连接板部862和第二磁轭87的连接。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在第一板部860及第二板部870相互对置的面上固定有磁体8的磁轭。特别是在本方式中,因为将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通过焊接与第二磁轭87连接,所以仅进行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焊接作业即可,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焊接作业。

另外,因为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分别从第一板部860中彼此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弯曲,所以能够高效地制作第一磁轭86。另外,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3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端部861a的凹部863,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4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端部862a的凹部864。因此,能够使第一磁轭86和第二磁轭87以通过凹部863、864和凸部873、874定位的状态结合。

另外,当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移动时限制可动范围的第一被抵接部118及第二被抵接部119由宽度尺寸宽的第一壁部(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壁部161、保持架60的第一壁部61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第一罩部件16的第二壁部162、保持架60的第二壁部62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壁部172)构成。因此,因为第一被抵接部118及第二被抵接部119的强度大,所以即使可动体3在因落下时的冲击等而在第二方向X上突然移动时,第一被抵接部118及第二被抵接部119也难以受损。

另外,在本方式中,因为在支承体2和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配置有粘弹性部件9,所以能够通过粘弹性部件9抑制驱动可动体3时的共振。此时,因为粘弹性部件9在剪切方向上变形,所以粘弹性部件9具有线性的分量大于非线性的分量的变形特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微小差别的振动。另外,在本方式中,因为支承体2具备在第一方向Z上叠层的多个部件(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所以支承体2和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的间隔容易不一样,但因为粘弹性部件9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所以粘弹性部件9始终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相接。因此,粘弹性部件9可靠地追随可动体3的移动。另外,由于粘弹性部件9的与支承体2相接的面粘接于支承体2上,与可动体3相接的面粘接在可动体3上,所以粘弹性部件9的位置不易错位。因此,粘弹性部件9可靠地追随可动体3的移动。

另外,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通过螺丝18在第一方向Z上紧固,上述螺丝18的螺丝杆沿第一方向Z延伸。因此,能够在拧紧螺丝18而紧固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时在第一方向Z上压缩粘弹性部件9。另外,在支承体2的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中与粘弹性部件9相接的部分成为凹部166、167、176、177,所以粘弹性部件9的位置不易错位。

另外,因为用于线圈7的线圈线的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处于与固定于支承体2的配线基板15电连接的状态,所以不易发生线圈线的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被拉伸而线圈7受损这样的情况。另外,因为配线基板15固定于支承体2的侧面中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相当于长边的第三侧面113,所以能够使用尺寸长的配线基板15。因此,无论线圈7的朝向、位置、个数等如何,都能够容易地与配线基板15电连接等,而不必长距离穿绕线圈7的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能够适当地处理线圈7的端部。

另外,在支承体2的第三侧面113形成有使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穿过的孔638,所述孔638与保持架60的引导槽637连接。因此,因为能够将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穿过引导槽637及孔638延伸至配线基板15,所以容易将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穿绕至配线基板15。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磁体8(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但是例如,在相对于线圈7仅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配置有磁体8,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仅存在第二磁轭87的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硅系凝胶等凝胶状部件作为粘弹性部件9,但也可以使用橡胶等作为粘弹性部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粘弹性部件9作为连接体90,但也可以使用弹簧等弹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及支架设置于支承体2上,磁体及轭部设置于可动体3上,但在线圈及支架设置于可动体3上,磁体及轭部设置于支承体2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在第二方向X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

技术分类

0612011472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