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008017中公开了被分割为胸部保护用的下部气室和头部保护用的上部气室的安全气囊,在下部气室的下部前端部形成有通气孔。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008017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在下部气室配置有作为整流布的扩散器(内管(sock)),在扩散器形成有用于将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向下部气室分配的连通孔。

发明内容

然而,在保护从乘员的头部到腰部的大范围的侧面安全气囊中,从抑制成本和重量的增加的观点出发,优选缩短内管的长度。但是,若缩短内管,则有可能导致朝向保护头部的上部腔室的气体从通气孔排出。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保护从乘员的头部到腰部的大范围的结构中,能够缩短内管的长度,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头部。

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主体被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内部,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或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乘员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方膨胀展开,并且构成为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的头部的侧方的上部腔室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的从肩部到腰部的侧方的下部腔室,并且在所述下部腔室形成有通气孔;以及内管,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下部腔室的内部,使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气囊主体流动,并且构成为包括下部开口部和上部开口部,所述下部开口部在所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下方开口,所述上部开口部形成在比所述通气孔靠上方的位置并朝向所述上部腔室开口。

在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气囊主体构成为包括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的头部的侧方的上部腔室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的从肩部到腰部的侧方的下部腔室。由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大范围地约束乘员的侧方。另外,在气囊主体的下部腔室形成有通气孔。由此,能够抑制下部腔室的内压变得过大。

另外,在下部腔室的内部设置有内管,在内管形成有下部开口部以及上部开口部。在此,下部开口部形成在比上部开口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下方开口。由此,能够提前约束腰部,能够确保初始约束性能。另外,上部开口部形成在比通气孔靠上方的位置并朝向上部腔室开口。由此,能够抑制从上部开口部朝向上部腔室的气体从通气孔排出。

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下部开口部在所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位于比所述通气孔靠下方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下部开口部位于比通气孔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需要约束力的腰部的内压下降。

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述内管形成为所述下部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比所述上部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的形状。

在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下部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比内管的上部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因此,能够在气囊主体的膨胀初始阶段从下部开口部向下部腔室送入更多的气体。由此,能够迅速提高与腰部对应的部分的内压。

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通气孔形成于所述下部腔室的前端部,在所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时,内管以前端部随着朝向座椅上方而位于座椅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内管随着朝向座椅上方而向远离通气孔的方向倾斜。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上部开口部朝向上部腔室的气体从通气孔向外部排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保护从乘员的头部到腰部的大范围的结构中,能够缩短内管的长度,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头部。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

图2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10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搭载有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10的车辆用座椅14的座椅前侧、座椅上侧以及座椅右侧。在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座椅前后方向的前后、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座椅上下方向的上下。

(车辆用座椅14)

如图1所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的车辆用座椅14构成为包括座垫16、座椅靠背18以及头枕2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构成为包括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10(以下简称为“侧面安全气囊10”)和充气装置42。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例,图1以及图2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4配置于车辆左侧的驾驶座位,成为座椅前方与车辆前方一致的状态。另外,成为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一致的状态。

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4,代替实际的乘员,就座有碰撞试验用的假人P。该假人P例如是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人成年男性的50百分位)。以下,为便于说明,将假人P称为“乘员P”。

座垫16沿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延伸,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臀部以及大腿部。座椅靠背18能够转动地与座垫16的后端部连结并沿座椅上下方向延伸,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背部。头枕20设置在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并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头部H。

(座椅安全带装置24)

如图2所示,乘员P被座椅安全带装置24约束在车辆用座椅14上。座椅安全带装置24构成为包括安全带26、舌板30、带扣32以及未图示的卷收器。

安全带26形成为长条带状,具备在被系扣的状态下将乘员P的上体约束于座椅靠背18的肩部安全带26A和对乘员的腰部L进行约束的腰部安全带26B。肩部安全带26A从乘员P的左侧的肩部S倾斜地延伸到右侧的腰部L。而且,肩部安全带26A的下端部穿过舌板30。

舌板30穿过安全带26,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在座椅右侧设置的带扣32装卸。而且,通过将舌板30安装于带扣32,成为乘员P被安全带26约束的状态。

安全带26从舌板30向座椅左侧延伸,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该部分构成腰部安全带26B。因此,腰部安全带26B的右侧端部与肩部安全带26A的下端部相连。另外,腰部安全带26B的左侧端部固定于在底板40上设置的安全带固定器34。

肩部安全带26A的上端部卷挂于在车身设置的未图示的肩部固定器。另外,安全带26的端部卷绕于未图示的卷收器。在此,在安全带26的突然拉出时,成为卷收器的紧急时锁定机构工作而使安全带26的拉出锁定的结构。另外,在卷收器设置有在碰撞检测时工作而强制性地卷绕安全带26的预紧机构。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

如图1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构成为包括充气装置42和侧面安全气囊10。另外,侧面安全气囊10构成为包括气囊主体46和内管48。内管48也称为扩散器、整流布、管道、内筒。

充气装置42是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气缸型的气体产生装置,轴向为沿着构成座椅靠背18的骨架的未图示的侧框架的方向。另外,充气装置42的下端部与侧面安全气囊10的连接部46A连接。而且,在该充气装置42的下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气体喷出部,在预测到或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从气体喷出部产生气体并向侧面安全气囊10供给气体。

侧面安全气囊10被收纳在座椅靠背18的内部,通过被供给由充气装置42产生的气体而膨胀,座椅靠背18的表皮因侧面安全气囊10的膨胀压而断裂,从而相对于乘员P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方膨胀展开。

在此,构成侧面安全气囊10的气囊主体46通过在外周端部的缝制部SE对两片基布进行缝制而形成为大致袋状。另外,气囊主体46构成为包括:连接有充气装置42的连接部46A;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的上部腔室46B;以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覆盖乘员P的从肩部S到腰部L的侧方的下部腔室46C。

如图2所示,上部腔室46B构成为朝向肩部安全带26A的上部后表面与头枕20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上部腔室46B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折叠的状态收纳于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而且,通过向上部腔室46B供给气体,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的表皮因上部腔室46B的膨胀压而断裂,上部腔室46B构成为朝向肩部安全带26A与头枕20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

如图1所示,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从座椅靠背18的上部到下端部配置有下部腔室46C,下部腔室46C形成为上下方向中央部向座椅前方侧鼓出的大致椭圆形。

连接部46A设置于下部腔室46C的后端部,形成有供充气装置42插入的插入孔。而且,充气装置42的下端部被插入到该插入孔中。

在此,在下部腔室46C形成有通气孔46D。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通过不缝制气囊主体46的基布的一部分而形成通气孔46D。通气孔46D位于比下部腔室46C中的对腰部L进行约束的部位靠座椅上方的位置,并且形成在下部腔室46C的前端部。

在下部腔室46C的内部设置有内管48。内管48形成为大致筒状,是用于使来自充气装置42的气体向气囊主体46流动的部件。另外,内管48构成为包括下部开口部48A、上部开口部48B以及连接部48C。

下部开口部48A在气囊主体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设置于内管48的下端部,位于比通气孔46D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内管48朝向座椅下方侧、即下部腔室46C中的腰部L的约束部分开口。并且,下部开口部48A的开口面积比后述的上部开口部48B的开口面积大。具体而言,内管48的下部开口部48A形成为前后的长度比上部开口部48B的前后的长度大。

内管48随着从下部开口部48A朝向座椅上方而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短,在内管48的上端部设置有上部开口部48B。上部开口部48B形成在比通气孔46D靠座椅上方的位置,并朝向上部腔室46B开口。

另外,上部开口部48B位于比上部腔室46B靠下方的位置。具体而言,上部开口部48B位于比乘员P的肩部S稍靠下方的位置,在朝向上部腔室46B开口的状态下缝制气囊主体46。

如上所述,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时,内管48形成为上部比下部前后宽度窄的形状,内管48的前端部以随着气囊主体46朝向座椅上方而位于座椅后方的方式倾斜。

并且,在内管48的后端部设置有连接部48C。连接部48C形成为与气囊主体46的连接部46A对应的形状,与该连接部46A一起固定于座椅靠背18的侧框架(未图示)。而且,充气装置42的下端部被插入到连接部48C。即,成为如下结构:充气装置4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被内管48的连接部48C覆盖,并且连接部48C的外周面被气囊主体46的连接部46A覆盖。因此,从充气装置42产生的气体通过内管48的连接部48C在内管48的内部流动,并从下部开口部48A以及上部开口部48B流向下部腔室46C以及上部腔室46B。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中,在车辆用座椅14的内部收纳有气囊主体46,该气囊主体46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或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42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乘员P的侧方膨胀展开。另外,气囊主体46具备上部腔室46B和下部腔室46C,由上部腔室46B覆盖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由下部腔室46C覆盖乘员P的从肩部S到腰部L的侧方。由此,能够在侧面碰撞时大范围地约束乘员P的侧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气囊主体46的下部腔室46C形成有通气孔46D,因此,能够抑制下部腔室46C的内压变得过大。

并且,在下部腔室46C的内部设置有内管48,在内管48形成有下部开口部48A以及上部开口部48B。在此,下部开口部48A形成在比上部开口部48B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下方开口。由此,能够提前约束乘员P的腰部L,能够确保初始约束性能。另一方面,上部开口部48B形成在比通气孔46D靠上方的位置并朝向上部腔室开口。由此,能够抑制从上部开口部48B朝向上部腔室46B的气体从通气孔46D排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10中,在保护从乘员P的头部H到腰部L的大范围的结构中,能够缩短内管48的长度,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头部H。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管48的下部开口部48A位于比通气孔46D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需要约束力的腰部L的内压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管48的下部开口部48A的开口面积比内管48的上部开口部48B的开口面积大。因此,能够在气囊主体46的膨胀初始阶段从下部开口部48A向下部腔室46C送入更多的气体。由此,能够迅速提高与乘员P的腰部L对应的部分的内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管48的前端部随着朝向座椅上方而向远离通气孔46D的方向倾斜。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上部开口部48B朝向上部腔室46B的气体从通气孔46D向外部排出。

以上,对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侧面安全气囊10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当然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管48的上部开口部48B位于比肩部S稍靠下方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内管48延伸至乘员P的肩部S的位置,并使上部开口部48B位于肩部S。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气孔46D形成在对乘员P的胸部进行约束的部分与对腰部L进行约束的部分之间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能够充分得到腰部L的约束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下部腔室46C的下端部形成通气孔46D。另外,在想要降低对胸部进行约束的部分的内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对该胸部进行约束的部分形成通气孔46D。即便在该情况下,若在比通气孔46D靠上方的位置形成上部开口部48B,则也能够抑制朝向上部腔室46B的气体被排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内管48的形状形成为上部与下部相比前后短的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开口部48A的位置比腰部L靠上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下部开口部48A处于腰部L的位置。

并且,构成气囊主体46的上部腔室46B以及下部腔室46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采用图1以及图2图示的形状以外的形状。

技术分类

0612011473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