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漏风叶片以及立式风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当风力过大,超过风电叶片能够承受的最大风力时,容易导致风电叶片破损,进而导致风车无法正常发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风叶片以及立式风车,能够在风力过大时起到保护风电叶片的作用,从而保证风车正常发电。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漏风叶片,包括叶片主体以及挡风件。叶片主体开设有第一窗口;挡风件与第一窗口对应设置,挡风件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挡风件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挡风件能够关闭第一窗口;当挡风件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挡风件能够沿气流的方向打开第一窗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叶片主体上开设第一窗口,并且设置有与第一窗口对应的挡风件,通过第一窗口和挡风件的配合,能够在风力过大时,使得部分风从第一窗口通过,从而使得叶片主体的受力减小,进而起到保护叶片主体的作用;其中,挡风件被设置为能够沿气流的方向打开第一窗口,即挡风件在面对不同方向的风时均能打开第一窗口,相较于仅能单向打开第一窗口的形式,使得挡风件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叶片主体开设有多个第一窗口,多个第一窗口均对应设置有挡风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多个第一窗口以及对应的挡风件,能够在风力过大时,使得更多的风从多个第一窗口通过,从而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减小叶片主体的受力,进而更好地保护叶片主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挡风件包括第一挡风板以及第二挡风板。第一挡风板与第一窗口对应设置,第一挡风板被配置为能够满足: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挡风板与叶片主体抵接,以使第一窗口关闭;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一挡风板沿气流的方向远离叶片主体,以使第一窗口打开;

第一挡风板开设有第二窗口,第二挡风板与第二窗口对应设置,第二挡风板被配置为能够满足:当第二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二挡风板与第一挡风板抵接,以使第二窗口关闭;当第二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二挡风板沿气流的方向远离叶片主体,以使第二窗口打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挡风件包括第三挡风板,第三挡风板位于第一窗口内,且第三挡风板的一侧与第一窗口的一侧边缘通过连接杆合页连接,第三挡风板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三挡风板的外壁与第一窗口的内壁贴合,以关闭第一窗口;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三挡风板能够绕连接杆偏转,以打开第一窗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挡风件既可以设置为两个挡风板相互配合的形式,也可以设置为仅有一个挡风板的形式,使得挡风件的设置形式较为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可实施方案,从而便于进行推广和应用,其中,仅通过一个挡风板实现第一窗口开或闭的形式,具有结构较为简单的优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挡风板与叶片主体通过弹性件连接,弹性件具有驱动第一挡风板靠近叶片主体的弹性恢复力,且弹性件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弹性恢复力大于风力,第一挡风板与叶片主体抵接;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恢复力小于风力,第一挡风板远离叶片主体;

可选地,弹性件设置有多个且沿第一窗口的周向间隔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弹性件的形式来实现第一窗口的开或闭,相较于采用其他控制形式,具有控制机构的结构较为简单以及可控性较强等优势。

进一步地,设置多个弹性件,并且将多个弹性件设置为沿第一窗口的周向间隔分布,能够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漏风叶片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弹性件包括固定杆、第一限位块、弹性支撑件、第二限位块以及第三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沿固定杆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固定杆,且第一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均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与固定杆可滑动连接,弹性支撑件设置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弹性支撑件具有驱动第二限位块靠近第三限位块的驱动力,第一挡风板和叶片主体均套设于固定杆且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且弹性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弹性支撑件的驱动力大于风力;当第一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支撑件的驱动力小于风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弹性件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能够使得弹性支撑件自身结构较为牢固且稳定,同时,该设置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均套设于固定杆,并且使得挡风板与叶片主体抵接时,二者能够被第二、第三限位块很好地抵持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的连接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杆的外围套设有双向扭簧,双向扭簧的两端均与第三挡风板靠近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且双向扭簧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关闭;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双向扭簧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打开;

可选地,双向扭簧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的轴向间隔分布。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杆的外围套设有弹性限位组件,弹性限位组件靠近第三挡风板的一端与第三挡板连接,弹性限位组件远离第三挡风板的一端与叶片主体连接,弹性限位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关闭;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限位组件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打开;

可选地,弹性限位组件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的轴向间隔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杆实现合页连接的形式较为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可实施方案,从而便于进行推广和应用。

进一步地,双向扭簧以及弹性限位组件均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的轴向间隔分布,能够使得第三挡风板和叶片主体的连接更加稳定且可控性更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三挡风板靠近连接杆的一端的厚度尺寸与连接杆的厚度尺寸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挡风板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使得第三挡风板用于连接双向扭簧的部位的尺寸与双向扭簧的径向尺寸较为接近,从而便于将双向扭簧与第三挡风板进行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弹性限位组件包括连接件和弹性限位片,弹性限位片与叶片主体连接,弹性限位片包括两个相对分布且相互背离的弧形限位部,两个弧形限位部围设形成限位腔,连接件套设于连接杆的外围,连接件靠近第三挡风板的一侧与第三挡风板连接,连接件远离第三挡风板的一侧设置有与限位腔对应的凸起,以使连接件能够与弹性限位片卡接配合,且弹性限位片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关闭;

当第三挡风板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限位片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打开。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弹性限位组件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能够使得连接件靠近弹性限位片的一侧和弹性限位片实现圆弧过渡,从而使得第三挡风板在受风偏转时更加稳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件靠近第三挡风板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用于与第三挡风板靠近连接件的一端卡接配合,且沿第三挡风板的厚度方向,连接件开设有贯穿连接件且与限位槽连通的插销孔,第三挡风板开设有对应的通孔,以使第三挡风板和连接件能够插销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三挡风板靠近连接件的一侧与连接件设置为卡接配合,进一步地,将第三挡风板与连接件的对应部分设置为插销配合,通过卡接配合以及插销配合两种形式将第三挡风板与连接件连接在一起,能够使得二者的连接极其牢固且稳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风车,包括主轴以及多个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漏风叶片。多个漏风叶片均与主轴连接,每个漏风叶片均被配置为能够绕主轴公转,且每个漏风叶片均被配置为能够绕漏风叶片的转轴自转。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式风车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漏风叶片,能够在风力较大时,通过第一窗口和挡风件的配合起到保护叶片主体的作用,进而保证风车正常发电。同时,将漏风叶片设置为既能够绕主轴公转,又能够绕自身的转轴自转,相较于仅能够绕主轴公转的风车叶片,能够提高风车叶片的转动效率,从而提高风车的发电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转轴位于叶片主体的中部,且多个第一窗口关于转轴对称设置;

可选地,位于转轴的同侧的多个第一窗口沿转轴的轴向并排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转轴设置在叶片主体的中部,同时,将多个第一窗口设置为关于转轴对称,能够使得叶片主体的整体结构较为对称,从而能够在受风时使得叶片主体受力较为平衡,进而提高叶片主体受风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将位于转轴的同侧的多个第一窗口设置为沿转轴的轴向并排分布,能够使得叶片主体的整体结构更加对称,从而进一步提高叶片主体受风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第一窗口的漏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挡风件的漏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挡风件设置有双层挡风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挡风件设置有双层挡风板时关闭以及从不同方向打开第一窗口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置有挡风件的漏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挡风件设置有单层挡风板时关闭以及从不同方向打开第一窗口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置有挡风件的漏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限位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式风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漏风叶片;100-叶片主体;110-第一窗口;120-转轴;200-挡风件;210-第一挡风板;211-第二窗口;220-第二挡风板;230-弹性件;231-固定杆;232-第一限位块;233-弹性支撑件;234-第二限位块;235-第三限位块;240-第三挡风板;250-连接杆;260-双向扭簧;270-弹性限位组件;271-连接件;2711-限位槽;2712-插销孔;272-弹性限位片;2721-弧形限位部;1-立式风车;20-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和图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漏风叶片10,包括叶片主体100以及挡风件200。叶片主体100开设有第一窗口110;挡风件200与第一窗口110对应设置,挡风件20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挡风件20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挡风件200能够关闭第一窗口110;当挡风件20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挡风件200能够沿气流的方向打开第一窗口110。

本申请中,在叶片主体100上开设第一窗口110,并且设置有与第一窗口110对应的挡风件200,通过第一窗口110和挡风件200的配合,能够在风力过大时,使得部分风从第一窗口110通过,从而使得叶片主体100的受力减小,进而起到保护叶片主体100的作用;其中,挡风件200被设置为能够沿气流的方向打开第一窗口110,即挡风件200在面对不同方向的风时均能打开第一窗口110,相较于仅能单向打开第一窗口110的形式,使得挡风件200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需要说明的是,“挡风件200能够沿气流的方向打开第一窗口110”实际指的是双向漏风,参阅图4和图7可知,当风向为从右到左时,挡风件200从左侧打开第一窗口110,当风向为从右到左时,挡风件200从右侧打开第一窗口110。

作为一种示例,叶片主体100开设有多个第一窗口110,多个第一窗口110均对应设置有挡风件200。

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多个第一窗口110以及对应的挡风件200,能够在风力过大时,使得更多的风从多个第一窗口110通过,从而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减小叶片主体100的受力,进而更好地保护叶片主体10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窗口110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挡风件200的形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一窗口110的开或闭即可。

图3和图4,作为一种示例,挡风件200包括第一挡风板210以及第二挡风板220。第一挡风板210与第一窗口110对应设置,第一挡风板21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挡风板210与叶片主体100抵接,以使第一窗口110关闭;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一挡风板210沿气流的方向远离叶片主体100,以使第一窗口110打开;第一挡风板210开设有第二窗口211,第二挡风板220与第二窗口211对应设置,第二挡风板22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当第二挡风板22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二挡风板220与第一挡风板210抵接,以使第二窗口211关闭;当第二挡风板22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二挡风板220沿气流的方向远离叶片主体100,以使第二窗口211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箭头代表风向,从左到右依次代表第一窗口110关闭以及从不同方向打开第一窗口110的剖视示意图。

参阅图6和图7,作为一种示例,挡风件200包括第三挡风板240,第三挡风板240位于第一窗口110内,且第三挡风板240的一侧与第一窗口110的一侧边缘通过连接杆250合页连接,第三挡风板24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三挡风板240的外壁与第一窗口110的内壁贴合,以关闭第一窗口110;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第三挡风板240能够绕连接杆250偏转,以打开第一窗口110。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箭头代表风向,从左到右依次代表第一窗口110关闭以及从不同方向打开第一窗口110的剖视示意图。

该实施方式中,挡风件200既可以设置为两个挡风板相互配合的形式,也可以设置为仅有一个挡风板的形式,使得挡风件200的设置形式较为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可实施方案,从而便于进行推广和应用,其中,仅通过一个挡风板实现第一窗口110开或闭的形式,具有结构较为简单的优势。

参阅图3,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挡风板210与叶片主体100通过弹性件230连接,弹性件230具有驱动第一挡风板210靠近叶片主体100的弹性恢复力,且弹性件23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弹性恢复力大于风力,第一挡风板210与叶片主体100抵接;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恢复力小于风力,第一挡风板210远离叶片主体100;

可选地,弹性件230设置有多个且沿第一窗口110的周向间隔分布。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弹性件230的形式来实现第一窗口110的开或闭,相较于采用其他控制形式,具有控制机构的结构较为简单以及可控性较强等优势。

进一步地,设置多个弹性件230,并且将多个弹性件230设置为沿第一窗口110的周向间隔分布,能够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100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漏风叶片1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挡风板220与第一挡风板210的连接配合也采用上述设置形式,以实现第二窗口211的开或闭。

参阅图5,作为一种示例,弹性件230包括固定杆231、第一限位块232、弹性支撑件233、第二限位块234以及第三限位块235;第一限位块232、第二限位块234和第三限位块235沿固定杆231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固定杆231,且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三限位块235均与固定杆231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234与固定杆231可滑动连接,弹性支撑件233设置于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块234之间,弹性支撑件233具有驱动第二限位块234靠近第三限位块235的驱动力,第一挡风板210和叶片主体100均套设于固定杆231且位于第二限位块234和第三限位块235之间,且弹性支撑件233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弹性支撑件233的驱动力大于风力;当第一挡风板21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支撑件233的驱动力小于风力。

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杆231的长度不做限定,可以根据风力实际大小进行调整。比如:当风力过大时,需要较大的漏风量,可以使用较长的固定杆231,以使挡风件200与第一窗口110的间距较大,从而提高漏风量;当风力较小时,需要较小的漏风量,可以使用较短的固定杆231,以使挡风件200与第一窗口110的间距较小,从而降低漏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件230中的第三限位块235的被挡风板遮挡,其与挡风板的连接关系可以参照与其相邻的第三限位块235。

该实施方式中,将弹性件230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能够使得弹性支撑件233自身结构较为牢固且稳定,同时,该设置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100均套设于固定杆231,并且使得挡风板与叶片主体100抵接时,二者能够被第二、第三限位块235很好地抵持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挡风板和叶片主体100的连接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弹性支撑件233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定,弹性支撑件233的两端可以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和第二限位块234上,也可是直接抵接在第一和第二限位块234之间。

作为一种示例,弹性支撑件2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限位块234固定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弹性支撑件233与固定杆231的匹配形式不做限定,弹性支撑件233可以是套设于固定杆231(即螺旋状设置),也可以是平行于固定杆231设置(即线性设置)。

作为一种示例,弹性支撑件233套设于固定杆231。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230可以省略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块234,即弹性支撑件233的一端与固定杆231连接,另一端直接固定连接于挡风板。

需要注意的是,在挡风件200的另一种实现形式中,通过连接杆250实现合页连接的形式不做限定。

参阅图6、图8和图9,作为一种示例,连接杆250的外围套设有双向扭簧260,双向扭簧260的两端均与第三挡风板240靠近连接杆250的一端连接,且双向扭簧26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110关闭;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双向扭簧260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110打开;

可选地,双向扭簧260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250的轴向间隔分布。

参阅图8,作为一种示例,连接杆250的外围套设有弹性限位组件270,弹性限位组件270靠近第三挡风板240的一端与第三挡板连接,弹性限位组件270远离第三挡风板240的一端与叶片主体100连接,弹性限位组件270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110关闭;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限位组件270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110打开;

可选地,弹性限位组件270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250的轴向间隔分布。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接杆250实现合页连接的形式较为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可实施方案,从而便于进行推广和应用。

进一步地,双向扭簧260以及弹性限位组件270均设置有多个且沿连接杆250的轴向间隔分布,能够使得第三挡风板240和叶片主体100的连接更加稳定且可控性更强。

作为一种示例,第三挡风板240靠近连接杆250的一端的厚度尺寸与连接杆250的厚度尺寸对应。

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挡风板240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使得第三挡风板240用于连接双向扭簧260的部位的尺寸与双向扭簧260的径向尺寸较为接近,从而便于将双向扭簧260与第三挡风板240进行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弹性限位组件270的形式不做限定。

参阅图10、图11和图13,作为一种示例,弹性限位组件270包括连接件271和弹性限位片272,弹性限位片272与叶片主体100连接,弹性限位片272包括两个相对分布且相互背离的弧形限位部2721,两个弧形限位部2721围设形成限位腔,连接件271套设于连接杆250的外围,连接件271靠近第三挡风板240的一侧与第三挡风板240连接,连接件271远离第三挡风板240的一侧设置有与限位腔对应的凸起,以使连接件271能够与弹性限位片272卡接配合,且弹性限位片272被配置为能够满足:

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不高于阈值时,第一窗口110关闭;

当第三挡风板240受到的风力高于阈值时,弹性限位片272发生形变以使第一窗口110打开。

该实施方式中,将弹性限位组件270按照上述形式进行设置,能够使得连接件271靠近弹性限位片272的一侧和弹性限位片272实现圆弧过渡,从而使得第三挡风板240在受风偏转时更加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件271与第三挡风板24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参阅图12,作为一种示例,连接件271靠近第三挡风板240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711,限位槽2711用于与第三挡风板240靠近连接件271的一端卡接配合,且沿第三挡风板240的厚度方向,连接件271开设有贯穿连接件271且与限位槽2711连通的插销孔2712,第三挡风板240开设有对应的通孔,以使第三挡风板240和连接件271能够插销配合。

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挡风板240靠近连接件271的一侧与连接件271设置为卡接配合,进一步地,将第三挡风板240与连接件271的对应部分设置为插销配合,通过卡接配合以及插销配合两种形式将第三挡风板240与连接件271连接在一起,能够使得二者的连接极其牢固且稳定。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直接焊接的形式进行二者的连接。

参阅图14,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风车1,包括主轴20以及多个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漏风叶片10。多个漏风叶片10均与主轴20连接,每个漏风叶片10均被配置为能够绕主轴20公转,且每个漏风叶片10均被配置为能够绕漏风叶片10的转轴120自转。

本申请中,立式风车1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漏风叶片10,能够在风力较大时,通过第一窗口110和挡风件200的配合起到保护叶片主体100的作用,进而保证风车正常发电。同时,将漏风叶片10设置为既能够绕主轴20公转,又能够绕自身的转轴120自转,相较于仅能够绕主轴20公转的风车叶片,能够提高风车叶片的转动效率,从而提高风车的发电效率。

作为一种示例,转轴120位于叶片主体100的中部,且多个第一窗口110关于转轴120对称设置;

可选地,位于转轴120的同侧的多个第一窗口110沿转轴120的轴向并排分布。

该实施方式中,将转轴120设置在叶片主体100的中部,同时,将多个第一窗口110设置为关于转轴120对称,能够使得叶片主体100的整体结构较为对称,从而能够在受风时使得叶片主体100受力较为平衡,进而提高叶片主体100受风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将位于转轴120的同侧的多个第一窗口110设置为沿转轴120的轴向并排分布,能够使得叶片主体100的整体结构更加对称,从而进一步提高叶片主体100受风时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3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