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5:27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板显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轻薄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液晶是一种不可以发光的材料,因此液晶显示器需要的液晶底下添加背光源来呈现图像。背光源根据光源的位置,一般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

对于直下式背光源,光源直接安装在背光源的底部,在原有的背光模组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主板、电源灯电子设备,从而形成整机状态,增加类似电子设备会造成整机厚度增加,破坏了整机的外观,增大了壁挂厚度,同时增加了整机包材成本,减少了运输装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减少整机的厚度,利用节省的空间容纳电子元器件,使整机后壳和背板在同一高度,达到整体一致的外观特点。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所述第一发光区内的所述背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

可选的,所述光源包括多个灯条,所述第一发光区内的所述灯条为反射式灯条,所述第二发光区内的所述灯条为折射式灯条。

可选的,所述灯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和所述第二发光区的排列方向;

所述第一发光区还包括折射式灯条,所述折射式灯条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内的所述反射式灯条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区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区和所述第二发光区相邻设置的所述灯条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第一发光区中,所述折射式灯条和相邻所述反射式灯条之间的距离为B,A>B。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区中相邻所述灯条之间的距离为C,所述第二发光区中相邻所述灯条之间的距离为D,C<D。

可选的,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区中的所述折射式灯条中,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与其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E,除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之外的其他发光元件中,任意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F,E>F。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区中的所述折射式灯条中,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拐角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二拐角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拐角之间的距离为G,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拐角之间的距离为H,G和H的取值范围为80-140mm。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片,所述至少一个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源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各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内的部分朝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

可选的,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反射式灯条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LED灯以及位于所述LED灯出光侧的反射镜,所述反射镜的反光面为平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后壳以及电子物料;

所述后壳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其出光侧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光区内的所述背板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电子物料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第一发光区内的背板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在同一个背光腔体内,在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内采用两种不同的光学透镜,形成一个超薄腔体,减少了整机的厚度,利用节省的空间容纳电子元器件,使整机后壳和背板在同一高度,达到整体一致的外观特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区的光线传播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二发光区的光线传播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线传播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图6AB线分割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10以及位于背板110靠近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140,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第一发光区130内的背板110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

其中,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光源的提供者,因为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光源的表现决定了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背光模组可分为前光式与背光式两种,而背光方式可依据其规模的要求,以光源的位置做分类,可分为侧光式、直下式与中控式。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方式选择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了实现超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减少背光模组中的混光距离,其中,混光距离是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底反射片或光源到膜材的距离。

具体的,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不同。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区的光线传播原理图。如图2 所示,在第一发光区130中,混光距离为L1,利用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出射光时,光斑面积为K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二发光区的光线传播原理图。如图3所示,在第二发光区120内,混光距离为L2,利用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出射光时,光斑面积为K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区 130的混光距离L1取值范围可以为23mm-10mm,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L2取值范围可以为25mm-40mm,为了确保在同一个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区 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的出光效率保持一致,需设置K1大约等于K2。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发光区130内的背板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设置,且第一发光区130的混光距离L1小于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 L2,使得第一发光区130较第二发光区120较少的混光距离形成一个空间用于容纳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由此设置,将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与背光模组整体设置从而形成整机状态,使整机后壳和背板高度保持齐平,有效降低了整机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靠近背光模组出光侧的光源,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第一发光区内的背板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第一发光区的混光距离小于第二发光区的混光距离,使得第一发光区较第二发光区较少的混光距离形成一个空间用于容纳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以此设置,将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与背光模组整体设置从而形成整机状态,使整机后壳和背板高度保持齐平,有效降低了整机的厚度,达到整体一致的外观特点。

可选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 所示,光源包括多个灯条,第一发光区130内的所述灯条为反射式灯条,第二发光区内120的灯条为折射式灯条。

其中,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的光源位于背板110靠近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在第一发光区130中,利用反射式灯条作为光源,并且利用其反射透镜原理,对灯条发出的光线进行二次光学打开后,光线直接作用在反射镜上。在第二发光区120内,利用折射式灯条作为光源,对灯条发出的光线进行二次光学打开后,光线不会作用在反射片上,而是通过透镜直接出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中,每条灯条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可以是LED灯,可以将LED灯组装在柔性线路板或PCB硬板上。灯条140 结合两种不同的光学透镜对LED灯发出的光线进行二次光学打开,示例性的,在第一发光区130内,在灯条上的每个LED灯上罩上一个反射式透镜,利用其反射透镜原理实现出光,在第二发光区120内,在灯条上的每个LED灯上罩上一个折射式透镜,利用其折射原理实现出光。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条灯条上的LED灯的数量由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发光需求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4,灯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的排列方向y,第一发光区130还包括折射式灯条 1411,该折射式灯条1411位于第一发光区130内的反射式灯条1412远离第二发光区120的一侧。

其中,在第一发光区130内设置折射式灯条1411,可以有效减少直接作用在反射镜斜面上的光线数量。

具体的,利用折射式灯条1411控制光线的打开角度变小,使出射的光线数目变少,从而避免因过多光线聚集在反射镜斜面上,造成光线积累,进而引起的光斑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发光区130采用反射透镜原理对光线进行二次打开,折射式灯条1411时需设置在第一发光区130最外层靠近反射镜的斜面,当第一发光区130内除折射式灯条1411的反射式灯条1412出射光线时,有效减少反射片斜面上聚集的光线积累。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4,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相邻设置的灯条之间的距离为A,第一发光区130中,折射式灯条1411和相邻反射式灯条1412 之间的距离为B,A>B。

其中,在第一发光区130中,折射式灯条1411和相邻反射式灯条1412的距离B小于第一发光区130和第二发光区120相邻设置的灯条之间的距离A,由于第一发光区130的混光距离小于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为了改善第一发光区130混光距离短引起的折射灯条出光的光线角度打开不足的问题,通过缩小第一发光区130中反射式灯条1412和折射式灯条1411的间距得以改善,从而的到均匀的显示画面。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4,第一发光区中相邻灯条之间的距离为C,第二发光区中相邻灯条之间的距离为D,C<D。

其中,参照图4,由于第二光学区120内是由相同发光原理的折射式透镜发光,第二光学区120内每条灯条沿水平方向x延伸且沿垂直方向y排列,其中,每条灯条沿垂直方向y等距排列。

类似的,由于第一发光区130的混光距离较短,在第一发光区130内设置折射式灯条1411的基础上,缩短第一发光区130中折射式灯条1411与反射式灯条1412的距离可以有效改善反射式灯条1412造成的背光四周的明暗带的不良显现。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4,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413,第一发光区130中的折射式灯条1411中,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与其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E,除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之外的其他发光元件中,任意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F,E>F。

其中,由背板110、第一发光区130及第二发光区120构成背光腔体,且第一发光区130较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短,第一发光区130的折射式灯条 1411靠近第一发光区130边缘设置,在该折射式灯条1411上设置LED灯时,为了确保整个背光腔体短混光距离发光区出射均匀的光线,将该折射式灯条 1411最两端的LED灯尽可能地靠近背光腔体的角部,使最两端的LED灯到与该最两端相邻的LED灯的距离大于每两个中间LED灯间隔的距离,使得背光腔体的角部不会出现暗角现象,避免了第一发光区130发光不均匀的现象。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4,第一发光区130中的折射式灯条1411中,位于两端的发光元件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1414和第二发光元件1415,第一发光元件 1414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拐角处150,第二发光元件1415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拐角处151,第一发光元件1414与第一拐角之间150的距离为G,第二发光元件1415和第二拐角151之间的距离为H,G和H的取值范围为80-140mm。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背光腔体的角部不会出现暗角现象,在第一发光区130的折射式灯条1411的最两端设置第一发光元件150和第二发光元件151,使该第一发光元件150和第二发光元件151与该折射式灯条1411上位于中间的其余发光单元保持较远距离,为了限定该第一发光元件 1414和第二发光元件1415与背光腔体角部的距离,以避免暗角现象的出现,可由设计人员将第一发光单元1414与背光模组的第一拐角150的距离设置在 80-140mm之间,同样,第二发光单元1415与背光模组的第二拐角151的距离设置在80-140mm之间,在该区间范围内可调整背光腔体中的暗角距离。

示例性的,在第一发光区130中,若出射的光线作用到反射片斜面的数目较多,且第一发光区130中折射式灯条1411打开的光线的角度较大引起明暗带和暗角现象,此时,可调节第一发光区130中的暗角距离G和H。缩短暗角距离G和H,使位于第一发光区130的折射式灯条1411上的第一发光单元1414 和第二发光单元1415尽可能地靠近背光模组的角部,以消除暗角现象。

可选的,、该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片,至少一个光学膜片位于光源远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各光学膜片位于第一发光区内的部分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背光模组中第一发光区内的背板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为了达到显示的效果,背光模组中需设置至少一个光学膜片位于光源原理发光元件的一侧。在工艺制作过程中,将位于第一发光区的光学膜片的部分也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凸起,有利于背光模组的一体成形,简化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流程。

可选的,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反射式灯条中,发光元件包括LED灯以及位于LED灯出光侧的反射镜,反射镜的反光面为平面。

其中,第一发光区内的反射式灯条发出的光会在反射镜的四周形成光线积累,从而呈现明显的光斑。

需要说明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措施是将自然弯折的反射镜平滑过渡,减少光线积累,另外,采用丝网印刷技术或打孔技术,在反射镜的反光面上增加丝印油墨点和打吸光孔,稀释调整光纤积累,从而部分改善明暗带和暗角的出现。但是,自然弯折的反射镜平滑过渡会受力不均,弯折后存在较大的内应力,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背光腔体受力时都会容易引起反射镜变形,从而出现光学的不均匀反射,造成亮斑等现象,进而降低显示良率。

具体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线传播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中,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发光区130中靠近反射镜最边缘的灯条使用折射式灯条,反射镜的反光面160可以设置为一个预折弯的平面,确保反射镜折弯后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改善反射式灯条反射镜自然过渡形成的受力不均造成的亮斑现象。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沿图6AB线分割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后壳180以及电子物料190,后壳180位于背光模组100远离其出光侧的一侧,第一发光区130内的背板与后壳18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P,电子物料190设置于容置空间P内。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背光模组100中的第一发光区130内的背板朝向背光模组100出光侧凸起设置,且第一发光区130的混光距离小于第二发光区120的混光距离,使得第一发光区130较第二发光区120较少的混光距离形成容置空间P,该容置空间P用于容纳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后壳180 位于背光模组100原理其出光侧的一侧,使整机后壳180和背板高度保持齐平,由此设置,将主板、电源等电子物料与背光模组整体设置从而形成整机状态,有效降低了整机的厚度。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相关技术
  •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驱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方法
  • 一种背光模组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22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