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送风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5:48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送风装置的结构复杂,不方便生产和制造,并且送风装置的生产成本较 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 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的结构简单,便于送风装置的生产和制造, 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包括: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所述风道本体 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风道送风口和进风接口;机身,所述机身与所述风道部件相连, 所述机身包括机身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机身本体内的送风件,所述送风件具有送风件出风接 口和送风件进风口,所述送风件出风接口与所述进风接口连通,所述机身本体上设置有机 身本体进风口,所述机身本体进风口与所述送风件进风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通过风道部件和机身配合,能够简化送风装置的结构,使送 风装置的结构简单,便于送风装置的生产和制造,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的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在靠近所述进风接口至远离所述进风接口的方向上,所述风 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沿所述风道部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的高度为H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内壁、风道外壁和与所述风道送风口相 对的风道底壁,所述风道的内侧为风道内壁,所述风道的外侧为风道外壁,所述风道本体 的后部由风道底壁封闭。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从所述风道底壁至所述风道送风口方向,所述风道内壁与所 述风道外壁之间的间隔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从所述风道底壁至所述风道送风口方向,所述风道内壁与所 述风道外壁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 二风道均与所述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纵向中 线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关于所述纵向中线对称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送风装置还包括:操控结构,所述第一风道的远离所 述机身的顶面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远离所述机身的顶面彼此间隔开并形成顶部间隙,所述操 控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顶面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顶面,并且所述操控结构跨越所述顶 部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上端间隔距离小于所 述第一风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端间隔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的下端设有所述进风接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 所述蜗壳内具有安装空间,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送风件进风口分别形成在 所述蜗壳的两个轴向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进风口为圆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进风口的直径均为D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进风口包括: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第二送风件进 风口,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关于所述送风装置的纵向中线对称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风轮包括:风轮本体 和设置在所述风轮本体内的风轮安装板,所述风轮安装板将所述风轮本体沿所述风轮的轴 向分隔成长风轮本体和短风轮本体,所述长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短风轮本体的轴 向长度,所述长风轮本体和短风轮本体分别对应所述蜗壳的两个轴向侧面上的所述送风件 进风口,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短风轮本体内且与所述风轮安装板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短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长风轮本体的轴向长 度为H2,其中H2和H1满足关系式:0.5≤H1/H2<1。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蜗壳具有蜗壳出口段,所述蜗壳出口段与所述进风接口 连通,所述蜗壳出口段包括相对设置的蜗舌侧扩压段和非蜗舌侧扩压段,其中,所述非蜗 舌侧扩压段具有邻近所述风道部件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风道部件的第二端,所述非蜗舌侧 扩压段相对于通过所述风轮中心的机身纵向中线倾斜设置,并且所述非蜗舌侧扩压段的所 述第一端与所述机身纵向中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非蜗舌侧扩压段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机身纵 向中线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非蜗舌侧扩压段与所述机身纵向中线的夹角为α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设置在所述第 一风道的进口端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口端之间,所述分流结构设置成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 接口的风通过分流作用后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风 道的与所述风道送风口相对的风道底壁上,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风通过导流 作用引导至所述风道送风口并从所述风道送风口吹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多个间隔开的出风格栅,多个所述出风 格栅设于所述风道送风口,在所述风道送风口处,从靠近所述进风接口至远离所述进风接 口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格栅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格栅的间隔距离为h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 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所述X方向、所述Y方 向和所述Z方向两两垂直;其中,所述风道与由所述X方向和所述Z方向确定的ZX平面的 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0<α≤10°。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 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所述X方向、所述Y方 向和所述Z方向两两垂直;其中,所述风道送风口与由所述Y方向和所述Z方向确定的ZY 平面的夹角为β,所述β满足:0<β≤10°。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 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所述风道本体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所述X方向、所述Y方 向和所述Z方向两两垂直;其中,所述风道的与所述风道送风口相对的风道底壁与所述Y 方向和所述Z方向确定的ZY平面的夹角为ζ,所述ζ满足:0<ζ≤10°。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送风口距离所述进风接口最远点为第一出风点,从 所述第一出风点向靠近所述进风接口间隔预定距离K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V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 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侧视图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送风口与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的截 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送风口与蜗舌侧扩压段位于不同侧的 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截面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风轮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风轮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4中D-D处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的局部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走线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E-E处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1中F处的放大图;

图23是图20中G处的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侧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底壁与非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的截面 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送风口与非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的截面 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截面图;

图33是图32中H处的放大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截面图;

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7是图36中M处的放大图;

图3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侧视图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送风装置300;

风道部件200;风道本体201;

第一风道2011;风道20111;第二风道2012;第一进口端2013;第二进口端2014;风道送风口2019;风道底壁20191;风道内壁20192;风道外壁20193;线束挡筋20194;挡 线筋片20195;第一挡线筋片20196;第二挡线筋片20197;进风接口2015;

机身400;

机身本体401;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

送风件402;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

分流结构202;

离心风机100;蜗壳101;安装空间1011;蜗舌侧扩压段1017;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

风轮102;风轮本体1021;风轮安装板1022;长风轮本体1023;短风轮本体1024;叶片1025;

驱动电机105;电机安装板106;

纵向中线203;

导流结构204;迎风面2041;背风面2042;出风格栅205;

操控结构600;操作面板601;显示面板602;电控装置603;线束604;外壳605;透 明窗6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 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 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 “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 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 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 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 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 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8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装置。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300包括:风道部件200和机身 400。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 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风接口2015,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后从风道送风口2019 吹出。机身400与风道部件200相连,机身400包括机身本体401和设置在机身本体401 内的送风件402,送风件402具有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和送风件进风口,送风件进风口包 括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与风道20111 的进风接口2015连通,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位于无叶送风装 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机身本体401上设置有机身本体进风口,机身本体进 风口与送风件进风口连通,

具体地,无叶送风装置300的送风件402工作时,环境中的风同时从第一送风件进风 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流入送风件402,在送风件402的作用下,气流流至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然后气流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动至进风接口2015,然后气流从 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最终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其中,无叶送风装置300 工作时,通过同时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可以使无叶送风 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更加均匀,从而可以使送风件402均匀地向进风 接口2015送风,进而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使 用体验。并且,通过风道部件200和机身400配合,能够简化送风装置300的结构,使送 风装置300的结构简单,便于送风装置300的生产和制造,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300的 生产成本。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能够从无叶送风装 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可以使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 两侧进风更加均匀,从而可以使送风件402均匀地向进风接口2015送风,进而可以降低无 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使用体验。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关于纵向中线203对称布置,如此 设能够使气流从送风件402的两侧对称进风,可以避免气流在送风件402内紊乱,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和图3所示,机身本体40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 本体进风口4012,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对应布置,而且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相邻布置,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对应布置,并且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相邻布置。其中,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无叶送风装置300的送风件402工作时,外界环境中的风能够从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同时也能够从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流动至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如此设置能够便于气流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可以减小气流从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的流动路径,也可以减小气流从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流动至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流动路径,从而更好地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3所示,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关于纵向中线203 对称布置,如图3所示,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左侧,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右侧,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对应,也能够保证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对应,可以使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的布置形式更加合理。

如图2和图9所示,风道20111可以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均与进风接口2015连通,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位于纵向 中线203的相对两侧,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2011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左侧, 第二风道2012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右侧,气流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动至进风 接口2015后,如此设置能够使气流更加均匀地流动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可 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气流流量差值变小,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 二风道2012分配的风量更加均匀,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关于纵向中线203对称布置,并且第一风道2011和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位于纵向中线203的同一侧,第二风道2012和第二送 风件进风口1016位于纵向中线203的另一侧,这样设置能够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 2012的气流流量差值进一步变小,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分配的风量 更加均匀,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所示,无叶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分流结构202,分流结构202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之间,分流结构202设置成用于将来自 进风接口2015的风通过分流作用后分别引导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其中,无 叶送风装置300工作时,风从风道本体201的进风接口2015流向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 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在风流入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之 前,风先流过分流结构202,风被分流结构202分流后,能够将从进风接口2015流出的风 更加顺畅和均匀地分流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内,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 风道2012的出风更加均匀,也可以提升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效果一致性, 风吹到用户身上后,可以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从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风被分流 结构202分流后,也能够降低风在风道部件200内产生的噪声,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 工作噪声,从而可以降低对室内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进而可以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 工作性能。

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可以设置为矩形,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可以正对分流结构202 设置,风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出后,能够流动至分流结构202,有利于分流结构202对气流进行分流,可以将风均匀地分流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内。

如图2所示,送风件402可以包括离心风机100,离心风机100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纵向 中线203,风流入离心风机100后,能够使风向上流动,可以便于将风吹向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从而使离心风机100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

如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可以包括:蜗壳101和风轮102,蜗壳101内具有安装空间1011,风轮102设置于安装空间1011内,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分别形成在蜗壳101的两个轴向侧面上,其中,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形成在蜗壳 101的左侧面上,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形成在蜗壳101的右侧面上。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均可以设置为圆形,这样设置能够 便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设置,可以降低第一送风件进风 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设置难度,从而可以减小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 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设置时间。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直径均设置为D

蜗壳101的两个轴向侧面间的间隔距离为H

如图3和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105,风轮102可以包括: 风轮本体1021和设置在风轮本体1021内的风轮安装板1022,风轮安装板1022将风轮本 体1021沿风轮102的轴向分隔成长风轮本体1023和短风轮本体1024,风轮102的轴向方 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大于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 长风轮本体1023对应并邻近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设置,短风轮本体1024对应并邻近第 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设置,其中驱动电机105设置在短风轮本体1024内,而且驱动电机 105与风轮安装板1022相连,当驱动电机105工作时,驱动电机105可以驱动风轮安装板 1022转动,从而使风轮102转动。

并且,由于驱动电机105设置在蜗壳101内,驱动电机105会占用蜗壳101内空间,驱动电机105与送风件402进风口对应设置时,会影响送风件402进风口的进风效果。因 此本申请通过将驱动电机105设置在短风轮本体1024内,能够避免驱动电机105影响第二 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进风量,可以保证离心风机100的进风量,从而可以保证离心风机 100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风轮安装板1022将长风轮本体1023和短风轮本体1024分隔 开,能够避免长风轮本体1023内的气流和短风轮本体1024内的气流相互影响,可以降低 离心风机100内的噪音,也可以提升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效率,可减小驱动电机105轴向 长度,有利于离心风机100的动平衡。

如图11所示,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为H1,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为H2,其中H2和H1满足关系式:0.5≤H1/H2<1,其中,H1可以设置为42mm,H2可以设置为75mm, 这样设置能够保证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大于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可以使 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和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更加适宜,从而可以更好地保 证进风量,进而可以保证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效率。

如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还可以包括:用于安装驱动电机105的电机安装板106,电机安装板106围绕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设置,其中,电机安装板106可以设置在蜗壳101的内表面。其中,离心风机100装配完成后,驱动电机105安装在电机安装板106上, 如此设置能够把驱动电机105可靠地固定在电机安装板106上,驱动电机105工作时,可 以降低驱动电机105的振动,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离心风机100的工作噪音。

如图11和图12所示,风轮102可以包括多个叶片1025,例如:叶片1025可以设置为个,多个叶片1025沿风轮102的周向间隔开布置,叶片1025可以设置为弧型,叶片1025 的弦长为L,满足关系式:15mm≤L≤25mm,其中,叶片1025的弦长可以设置为18mm,相 邻的两个叶片1025间的间隔距离为a,满足关系式:0.3L≤a≤0.7L。并且,叶片1025的 厚度设置为t,满足关系式:1mm≤t≤3mm,优选地,叶片1025的厚度设置为1.5mm。

同时,叶片1025的进口角为α

蜗壳101具有蜗舌侧扩压段1017和相对的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需要说明的是,蜗舌 侧扩压段1017和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相对布置,风道送风口2019与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同侧或者风道送风口2019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需要解释的是,如图5 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与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同侧,此时风道送风口2019位于风道 20111的前侧,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蜗壳101的前侧,如图6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 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此时风道送风口2019位于风道20111的后侧,非蜗舌 侧扩压段1018位于蜗壳101的后侧,这样设置能够实现无叶送风装置300在不同侧吹风。

如图7所示,无叶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导流结构204,导流结构204设置在风道20111的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上,导流结构204用于将风道20111内 的风通过导流作用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并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导流结构204具有 迎风面2041和背风面2042,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小于背风面2042与风 道底壁20191的夹角。

其中,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风在风道内流动过程中,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 风道内的风量会逐渐减小,则会使风道中的风速越来越小,会导致风道内风速不均匀,风 在风道内流动时会增加气体流动噪音,具体地,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由于风速变小, 则气流的动压变小,静压变大,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不均匀,导致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变大,而且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大,风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风感较差。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风道底壁20191上设置导流结构204,风沿上下方向流动至导流结 构204的迎风面2041后,能够改变气流的风速和流动方向,将风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 能够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 道送风口2019噪音,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的送风距离,并且,在导流结构204的 引导作用下,能够使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小,风不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 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送风口2019距离进风接口2015最远点为第一出风点, 从第一出风点向靠近进风接口205间隔预定距离K

如图13-图17所示,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口端,在靠近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 向上,风道20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现有送风装置的风道为等截面设计,即在风道的延伸方向上风道的横截面积不变, 风在风道内流动时,在靠近风道的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垂直于风道的横截面的风速逐渐减小,会导致风道内的风速不均匀,增加风道内噪声。而且在靠近进口 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由于垂直于风道的横截面的风速逐渐减小,则气流动压变 小,使得气流静压变大,导致风道送风口吹出的风速不均匀,增大风道送风口的噪声。

在本申请中,风从进口端流入风道20111,在靠近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风道20111内的风量逐渐减小,风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由于风道20111的横截面 积逐渐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靠近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能够提升垂直 于风道20111的横截面的风速,可以使风在风道20111内的流动速度更加均匀,从而 可以降低风道20111内噪声。并且,在靠近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由于垂直 于风道20111的横截面的风速更加均匀,则气流动压变大,使得气流静压变化量变小, 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时,能够使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的风速更加均匀,可以 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声,从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由此,通过风道20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送风装置300工作时,能够使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的风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音,也能够使风 在风道20111内的流动速度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道20111内噪声,从而可以提升用 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0111可以沿风道部件200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风道部件200的高度方向是指图13中的上下方向,进口端可以设置于风道20111的下 端,风道送风口2019可以设置于风道20111的前端,如此设置能够使送风装置300朝 向送风装置300的前侧吹风,可以便于风吹到用户身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风道20111的高度为H

进一步地,S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7所示,风道20111可以包括:风道内壁20192、风道外壁20193和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风道20111的内 侧为风道内壁20192,风道20111的外侧为风道外壁20193,风道本体201的后部由风 道底壁20191封闭,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朝向风道20111的前侧吹风,可以使风从风道 20111的前端吹出,从而可以避免风从风道底壁20191吹出,进而可以使风道20111 的整体结构形式更加合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7所示,从风道底壁20191至风道送风口2019方向,即图17中的由后向前方向,风道内壁20192与风道外壁20193之间的间隔距离 先增大后减小,这样设置能够使风道20111具有整流作用,气流在风道20111内朝向 风道送风口2019流动时,能够提升风道20111内的风道底壁20191至风道送风口2019 方向的风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的吹风速度,从而可以增加送风射程,进而可 以使送风装置300的风吹得更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从风道底壁20191至风道送风口2019方向,风道内壁20192与风道外壁20193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减小,如此设置能够使风道20111 具有整流作用,气流在风道20111内朝向风道送风口2019流动时,能够进一步提升风 道20111内的风道底壁20191至风道送风口2019方向的风速,可以进一步增加风道送 风口2019的吹风速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送风射程,进而可以使送风装置300的风 吹得更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风道外壁20193最前端的切线与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水平中线的夹角为G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风道内壁20192最前端的切线与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水平中线的夹角为G

如图18-图23所示,送风装置300包括:机身400、风道部件200和操控结构600。风道部件200设置于机身400,需要说明的是,风道部件200可以设置于机身400的上方。 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 风口2019,风道20111内的风可以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从而使送风装置300具有送 风功能。操控结构600设置于风道部件200,而且操控结构600至少部分地位于送风口的 上方。

其中,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控结构600控制送风装置300的运行模式,通过将操控结 构60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送风口的上方,当用户需要操作操控结构600时,用户站立就能操作操控结构6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操控结构600的高度比现有技术中送风装 置的操控结构高度高,不需要用户弯腰蹲下操作操控结构600,可以便于用户操作操控结 构600,从而可以提升用户使用送风装置300的体验感。

由此,通过将操控结构60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送风口的上方,用户操作操控结构600 时,不需要用户弯腰蹲下操作操控结构600,可以便于用户操作操控结构600,从而可以提 升用户使用送风装置300的体验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操控结构600整体位于送风口的顶面上方,如此设置能够 使操控结构600整体位于送风口的上方,可以进一步提升操控结构600高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方便用户操作操控结构6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1所示,风道20111可以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的远离机身400的顶面与第二风道2012的远离机身400 的顶面彼此间隔开并形成顶部间隙,操控结构600设置于第一风道2011的顶面和第二风道2012的顶面,并且操控结构600跨越顶部间隙,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将操控结构600整体位 于送风口的顶面上方,并且,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可以对操控结构600起到支 撑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操控结构600可以包括:操作面板601,操作面板601以水平方式设置于风道部件200的顶部,当需要调节送风装置300的工 作模式时,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601可以实现调节送风装置300的工作模式的工作目的, 如此设置能够便于用户操作操作面板601,可以保证用户不弯腰就能操作操作面板60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操控结构600可以包括:操作面板601,操作面板601以与水平面不超过30°的小角度设置于风道部件200的顶部,此时操作面板601与水 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当需要调节送风装置300的工作模式时,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601 可以实现调节送风装置300的工作模式的工作目的,这样设置能够便于用户操作操作面板 601,可以保证用户不弯腰就能操作操作面板601,从而可以使用户操作更加省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1所示,操控结构600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602,显示面板602能够显示送风装置300的当前运行模式,显示面板602与操作面板 601的夹角在60°-120°之间,当用户需要了解送风装置300处于哪种工作模式时,如此 设置能够便于用户观看显示面板602显示的信息,可以使显示面板602的设置形式更加合 理。

并且,位于显示面板602的外侧且与显示面板602正对位置可以设置有透明窗606,透 明窗606能够对显示面板602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防止显示面板602被外界物体砸坏,同时,用户通过透明窗606可以观察到显示面板60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602以垂直于操作面板601的方式设置于风道部 件200,此时显示面板602与操作面板601垂直布置。在用户操作操作面板601的同时, 这样设置能够便于用户观察显示面板602显示的信息,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602和操作面 板601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602以大体直立地方式设置于风道部件200,此时 显示面板602与水平面不垂直,例如:显示面板602倾斜布置。在用户操作操作面板601的同时,这样设置能够更加便于用户观察显示面板602显示的信息,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602和操作面板601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1所示,风道可以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 风道2012,操控结构600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602,显示面板602位于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风道送风口2019设置在第一 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前侧,显示面板602竖立配置在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 2012的顶面之间,如此设置能够使显示面板602位置更加适宜,可以避免显示面板602偏 向第一风道2011或第二风道2012,从而可以使送风装置300更加美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1所示,风道20111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间在图18中的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第 一风道2011与第二风道2012之间的间隙渐变,并且第一风道2011与第二风道2012的远 离机身400的顶面间隙小于靠近机身400的底面间隙,也可以理解为,如图18所示,在由 下至上的方向,第一风道2011与第二风道2012的间隔距离逐渐变小,操控结构600设置 在第一风道2011的顶面和第二风道2012的顶面上,操控结构600具有远离机身400的顶 端面和围绕操控结构600的侧面:其中操控结构600配置成下述情况之一:

第一种:操控结构600包括配置在顶端面的操作面板601和配置在侧面的显示面板602, 显示面板602以竖立形式配置在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侧。第二种:操控 结构600包括配置在顶端面的显示面板602和配置在侧面的操作面板601,操作面板601以竖立形式配置在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侧。第三种:操控结构600包括 配置在顶端面的操控面板和显示面板602。第四种:操控结构600包括配置在侧面且位于 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侧的操控面板和显示面板602。以上四种操控结构 600的设置方式均不需要用户弯腰蹲下操作操控结构600,可以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操控结 构600,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送风装置300的体验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操控结构600距离送风装置300的底面的距离在 80mm-180mm,这样设置能够使操控结构600的高度更加适宜,可以更加便于用户操作操作 面板601,也可以更加便于用户观察显示面板60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电控装置603,电控装置603与操控结构600之间通过线束604连接,具体地,电控装置603内的电源板 通过线束604与操控结构600连接,线束604用于传输电能及控制信号,线束604传输的 是低于36V的安全低电压,如此设置能够使操控结构600正常工作,通过调节操控结构600 的操作面板601可以实现调节送风装置300工作模式的工作目的,从而可以保证操控结构 60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装置60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20111的下方,如图 21和图22所示,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安装于风道部件200的外壳605,线束604可以设置于外壳605与风道部件200之间,这样设置能够在风道部件200安装完之后再安装线 束604,方便制造的工序调整,并且,线束604安装在外壳605与风道部件200之间,外 壳605与风道部件200之间没有风通过,外壳605与风道部件200之间不会产生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20和图21所示,风道20111的内侧为风道内壁20192,风道20111的外侧为风道外壁20193,线束604位于风道外壁20193与外壳605 之间,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将线束604设置于外壳605与风道部件200之间,可以使线束604 布置位置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图23所示,风道外壁20193的外壁面上可以设置 有线束挡筋20194,线束挡筋20194可以用于将线束604止挡在线束挡筋20194与风道外壁20193之间,具体地,线束挡筋20194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线束挡筋20194在风道外 壁20193的高度方向布置,而且相邻的两个线束挡筋20194间隔开布置,线束挡筋20194 的一端与风道外壁20193连接,线束挡筋20194的另一端与风道外壁20193间隔开,线束 604位于线束挡筋20194与风道外壁20193之间,这样设置能够将线束604限位在线束挡 筋20194与风道外壁20193之间,可以保证线束604有效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图23所示,风道外壁20193的外壁面上可以设置 有挡线筋片20195,挡线筋片20195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挡线筋片20195在风道外壁20193 的高度方向布置,而且相邻的两个挡线筋片20195间隔开布置,每个挡线筋片20195均具 有第一挡线筋片20196和第二挡线筋片20197,第一挡线筋片20196和第二挡线筋片20197 相对且间隔开设置,其中,线束604可以位于第一挡线筋片20196和第二挡线筋片20197 之间,第一挡线筋片20196和第二挡线筋片20197能够对线束604进行限位,可以更好地 防止线束604脱落,可以进一步保证将线束604有效固定在放置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装置603得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20111的下方,线束 604配置在风道20111的内部,其中,在风道20111焊接之前将线束604安装至风道的内部,然后再焊接风道201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电控装置603,电控装置603与操控结构600无线通讯连接,风道部件200的顶部配置有用于向操控结构600供电的供 电结构,这样设置能够省去布置连接电控装置603和操控结构600的线束604,可以简化 送风装置300的结构,也可以提升送风装置300的安装效率。

如图24-图27所示,风道部件200可以包括:风道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风接口2015,风道20111连通进风接口2015 和风道送风口2019,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然后风道20111内的风从风道送 风口2019吹出,风道20111相对于风道本体201的横向截面倾斜设置,横向截面与风道本 体201的纵向方向垂直。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风道本体201的纵向方向是指图26中的上下方向,横向截面与 水平面平行,风道2011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风道部件200 能够使风道20111倾斜设置,可以使风道部件200的外观更加美观,从而可以促进风道部 件200的外观发展,也可以促进送风装置300的外观发展,进而可以解决风道20111竖直布置限制了送风装置300的外观发展的问题。

由此,通过风道20111相对于风道本体201的横向截面倾斜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风道20111倾斜,可以使风道部件200的外观更加美观,从而可以促进风道部件200以及送风装置300的外观发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风道本体201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X方向、Y方向和Z 方向两两垂直,需要解释的是,图26中风道本体201的上下方向为Z向,图26中风道本 体201的左右方向为Y方向,即图26中风道本体201的前后方向为X方向,其中,风道 20111与由X方向和Z方向确定的ZX平面的夹角为α,需要说明的是,风道20111的风道 20111内壁与ZX平面的夹角为α,α满足:0<α≤10°,优选地,α可以设置为3°,这 样设置能够使风道20111与ZX平面的夹角更加适宜,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可以避 免风道20111内产生冲击噪声,从而可以降低风道部件200的工作噪音,并且,也可以将 气流导向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而便于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风道本体201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X方向、Y方向和Z 方向两两垂直,其中,风道送风口2019与由Y方向和Z方向确定的ZY平面的夹角为β, 需要说明的是,风道送风口2019的前端面与ZY平面的夹角为β,β满足:0<β≤10°, 优选地,β可以设置为1°,如此设置能够使风道送风口2019与ZY平面的夹角更加适宜, 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可以进一步避免风道20111内产生冲击噪声,从而可以进一 步降低风道部件200的工作噪音,并且,也可以更好地将气流导向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 而更加便于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0111的下端可以设置有进风接口2015,风可以从风 道20111的下端流入风道201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风道20111具有风道20111截面,风道20111截面可以与水平面平行,风道20111截面从风道20111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向着远离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递减,也可以理解为,如图26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风道20111 截面逐渐递减,并且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变化趋势与风道20111的风道20111截面的变 化趋势一致,也就是说,如图26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逐 渐递减,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方向是指图26中的左右方向。其中,当气流在风道20111 内流动时,这样设置能够降低气流的能量损耗,可以使风道送风口2019的风速更加均匀, 也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音,还可以增大风道部件200的送风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风道20111具有风道20111截面,风道20111截面可以与水平面平行,风道20111截面从风道20111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向着远离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保持不变,也可以理解为,风道20111的风道20111截面的面积不变, 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从风道送风口2019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向着远离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递减,也就是说,如图26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 度逐渐递减,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方向是指图26中的左右方向。其中,当气流在风道 20111内流动时,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气流的能量损耗,可以使风道送风口2019的风速更加 均匀,也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音,还可以增大风道部件200的送风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风道20111具有风道20111截面,风道20111截面可以与水平面平行,风道20111截面从风道20111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向着远离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递减,也可以理解为,如图26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风道20111 截面逐渐递减,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从风道送风口2019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向 着远离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风道送风口2019的宽度不变,其中, 当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气流的能量损耗,可以使风道送风口2019 的风速更加均匀,也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音,还可以增大风道部件200的送 风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风道本体201的纵向方向为Z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定义风道本体201的厚度方向为X方向,并且X方向、Y方向和Z 方向两两垂直,其中,风道20111的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与Y方向和 Z方向确定的ZY平面的夹角为ζ,所述ζ满足:0<ζ≤10°。如此设置能够使风道送风 口2019与ZY平面的夹角更加适宜,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可以进一步避免风道20111 内产生冲击噪声,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道部件200的工作噪音,并且,也可以更好地将 气流导向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而更加便于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0111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的横截面积为S

进一步地,风道送风口2019的靠近进风接口2015的一端的宽度为L

具体地,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风道20111可以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均与进风接口2015连通,风可以从进风接口 2015流入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关于风道部件 200的纵向中线对称布置,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时,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风 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气流流量差值进一步变小,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 道2012分配的风量更加均匀,进而可以降低风道部件200的气动噪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第一风道2011的上端与第二风道2012的上 端的间隔距离值小于第一风道2011的下端与第二风道2012的下端的间隔距离值,如此设 置能够保证风道20111相对于风道本体201的横向截面倾斜设置,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 第二风道2012的设置形式更加合理。

如图28-图33所示,送风装置300包括:机身400和风道部件200。机身400包括机 身本体401和设置在机身本体401内的离心风机100,离心风机100包括:蜗壳101和设 置在蜗壳101内的风轮102,蜗壳101具有蜗壳出口段10111,蜗壳出口段10111包括相对 设置的蜗舌侧扩压段1017和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9所示,蜗舌侧 扩压段1017和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可以在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 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风接口 2015,进风接口2015与蜗壳出口段10111连通,蜗壳101内的风从蜗壳出口段10111流出 后可以通过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内,然后风道20111内的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 吹出。

其中,如图29所示,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具有邻近风道部件200的第一端和远离风道部件200的第二端,需要解释的是,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第一端为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上端,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第二端为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下端,非蜗舌侧扩 压段1018相对于通过风轮102中心的机身纵向中线10114倾斜设置,并且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第一端与机身纵向中线10114的距离小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第二端与机身纵向中线10114的距离。具体地,风从蜗壳出口段10111流出时,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能够 对气流起到导流作用,在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导向作用下,能够使从蜗壳出口段10111 吹出的风倾斜流入风道20111,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时,可以减小风速方向与水平面 之间的夹角,从而可以避免风吹向用户的头部,防止用户产生不适感,进而可以提升用户 体验。

由此,通过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相对于机身纵向中线10114倾斜设置,非蜗舌侧扩压 段1018能够对气流起到导流作用,可以使从蜗壳出口段10111吹出的风倾斜流入风道20111,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时,可以减小风速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可以 避免风吹向用户的头部,进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与机身纵向中线10114之间的夹角为 α

进一步地,α

进一步地,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1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 于同侧,并且风道送风口2019所在平面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其中,如图31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和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均设置在送风装置300的后 侧,这样设置能够从送风装置300的后侧吹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送风口2019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并且 风道送风口2019所在平面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所在平面平行,而且风道送风口2019所 在平面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所在平面间距为L,并且风道20111的宽度方向为送风装置 300的前后方向,风道20111的宽度为L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0所示,风道本体201具有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风道底壁20191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并且风道底壁20191所在平面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这样设置能够从送风装置300的前侧吹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底壁20191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并且风 道底壁20191所在平面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所在平面平行且间距为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蜗壳出口段10111相对机身纵向中线10114 向一侧偏置,而且风道部件200与蜗壳101之间形成装配空间2043,装配空间2043与蜗 壳出口段10111相对设置,并且装配空间2043相对机身纵向中线10114向另一侧偏置,例如:蜗壳出口段10111相对机身纵向中线10114向后侧偏置,装配空间2043相对机身纵向 中线10114向前侧偏置,风从蜗壳出口段10111流出时,在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的导向作 用下,能够使从蜗壳出口段10111吹出的风倾斜流入风道20111,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 出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风速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风吹向用户的 头部,进一步防止用户产生不适感,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另外,装配空间2043 内可以安装电控盒等其它零件,能够减小送风装置300的高度,可以避免送风装置300高 度过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风道本体201具有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风道底壁20191可以设有导流结构204,导流结构204用于将风道20111内的风通过导流作用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并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进一步地,导流 结构204具有迎风面2041和背风面2042,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小于背风 面2042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其中,通过在风道底壁20191上设置导流结构204,风 沿上下方向流动至导流结构204的迎风面2041后,能够改变气流的风速和流动方向,将风 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能够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 后会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的送风距离, 并且,在导流结构204的引导作用下,能够使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小,风 不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3所示,导流结构204构造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导流结构204,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结构204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纵截面沿上下方向平 行,而且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高小于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底边,其中迎风面2041 和背风面2042构成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两个侧边,并且通过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 20191的夹角设置成小于背风面2042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能够使迎风面2041的设 置面积大于背风面2042的设置面积,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可以增加气流与迎风面 2041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风更加均匀地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可以进一步降低风 道送风口2019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导流结构204可以设置为多个,而且多个导 流结构204沿风道送风口2019的纵向间隔开布置,风道送风口2019的纵向是指风道部件200的上下方向,气流在风道20111内由下至上流动过程中,多个导流结构204能够在上 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气流进行引导,可以使更多的风被导流结构204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解决了容易吹头的问题,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也能够 进一步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进一 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

如图33-图35所示,风道部件200可以设置于无叶风扇,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和导流结构204。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可以包括第一风道 2011和第二风道2012,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道2011 和第二风道2012的结构相同,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均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 风道内的风可以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风道部件200。导流结构204设置在风道20111的 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上,导流结构204用于将风道内的风通过导流作 用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并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导流结构204具有迎风面2041和背 风面2042,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小于背风面2042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 角。

其中,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风在风道内流动过程中,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 风道内的风量会逐渐减小,则会使风道中的风速越来越小,会导致风道内风速不均匀,风 在风道内流动时会增加气体流动噪音,具体地,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由于风速变小, 则气流的动压变小,静压变大,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不均匀,导致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变大,而且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大,风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风感较差。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风道底壁20191上设置导流结构204,风沿上下方向流动至导流结 构204的迎风面2041后,能够改变气流的风速和流动方向,将风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 能够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 道送风口2019噪音,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的送风距离,并且,在导流结构204的 引导作用下,能够使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小,风不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 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由此,通过设置导流结构204,能够使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速度更加均匀,可以降 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噪声,并且,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结构204构造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导流结构204,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结构204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纵截面沿上下方向平行, 而且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高小于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底边,其中迎风面2041和背 风面2042构成三角形的导流结构204的两个侧边,并且通过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 的夹角设置成小于背风面2042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能够使迎风面2041的设置面积 大于背风面2042的设置面积,气流在风道20111内流动时,可以增加气流与迎风面2041 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风更加均匀地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道送风 口2019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导流结构204可以设置为多个,而且多个导 流结构204沿风道送风口2019的纵向间隔开布置,风道送风口2019的纵向是指风道部件200的上下方向,气流在风道20111内由下至上流动过程中,多个导流结构204能够在上 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气流进行引导,可以使更多的风被导流结构204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解决了容易吹头的问题,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也能够 进一步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进一 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导流结构204可以包括三个,由风道20111的下端至上端的方向上,位于最下端的导流结构204的下端与风道20111的下端间的间隔距离为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送风口2019的长度设置为Hmm,即在上下方向风道送 风口2019的高度设置为Hmm,n为导流结构204的数量,H和n满足关系式:n≤H/50,在 上下方向上,如此设置能够使导流结构204的疏密程度更加适宜,在不同的高度处,可以 保证气流能够与导流结构204的迎风面2041接触,从而可以保证每个导流结构204的工作 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本体201的前部形成上下延伸的风道送风口2019,风 道本体201的后部由风道底壁20191封闭,风道本体201的底部具有进风接口2015,其中,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内部后,在风道底壁20191上导流结构204的作用下可 以使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可以避免风从风道底壁20191吹出,从而可以使风道本体 201和风道底壁20191的整体结构形式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接口2015与风道送风口2019的夹角可以设置为80° -110°,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后,能够方便导流结构204将气流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可以减小气流对导流结构204的冲击力,从而可以降低气流在风道20111内 的流动噪音,进而可以使进风接口2015与风道送风口2019的夹角设置数值更加合理,并 且,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能够进一步减小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风不容 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迎风面2041与进风接口2015面对设置,背风面2042背离 进风接口2015设置,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20111后,这样设置能够便于气流与迎风面2041接触,可以使气流更加方便被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和图33所示,迎风面2041的下端和背风面2042的上端与风道底壁20191连接,迎风面2041的上端和背风面2042的下端彼此连接,且风 道20111的内侧为风道内壁20192,风道20111的外侧为风道外壁20193,迎风面2041和 背风面2042中的每一个的内侧沿与风道内壁20192连接且外侧沿与风道外壁20193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增大导流结构204的横截面积,单位时间内,导流结构204可以将更多的气 流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从而可以提升导流结构204的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04可以由风道底壁20191朝向风道的风道送风 口2019内凹形成,这样设置能够使导流结构204与风道底壁2019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升导流结构204与风道底壁20191连接强度,也可以减少模具的开发,从而可以降低 风道部件200的制造成本。

如图35-图38所示,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和多个间隔开的出风格栅205。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20111,风道20111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口端,需要说明的 是,风道20111具有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 结构相同,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均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风道内的风可以从风 道送风口2019吹出风道部件200。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在风道本体201的上下 方向延伸布置,进口端具有第一进口端2013和第二进口端2014,第一进口端2013与第一 风道2011对应设置,第二进口端2014与第二风道2012对应设置,气流可以从第一进口端 2013和第二进口端2014分别流入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

其中,现有技术中,风在送风装置的风道内流动过程中,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 风道内的风量会逐渐减小,则会使风道中的风速越来越小,会导致风道送风口的出风风速 不均匀,风在风道内流动时会增加气体流动噪音,具体地,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由 于风速变小,则气流的动压变小,静压变大,风从风道送风口吹出后会不均匀,导致风道送风口噪音变大。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多个出风格栅205设置于风道送风口2019,多个出风格栅205沿 风道本体201的上下方向间隔开布置,并且,进口端设置于风道的下端,在风道送风口2019 处,从靠近进口端至远离进口端的方向上,即从风道的下端至上端的方向上,相邻两个出 风格栅205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从风道的下端至上端的方向上,这样设置能够使风道送 风口2019的风阻从大变小,送风装置300工作时,可以使风道送风口2019的出风速度更 加均匀,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噪音,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300的工作噪音,进而可以提升送风装置300的出风效果,风吹到用户身上后,可以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从而可以 提升用户体验。

由此,通过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05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能够使风道送风口2019的风 速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的噪音,从而可以降低送风装置300的工作噪音,进而可以提升送风装置300的出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出风格栅205的间隔距离为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格栅205的长度可以设置为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格栅205与水平面均平行,其中,当气流从风道 送风口2019吹出时,出风格栅205能够将从风道吹出风的风速方向进行一定的导流,可以 使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的风速方向尽量与地面平行,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可以防止风吹向用户头部,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风的射程,从而可以提升送风装置300的风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格栅205均与风道送风口2019一体成型,其中, 出风格栅205与风道送风口2019的形状匹配连接,出风格栅205的数量根据风道送风口2019的长度进行调节设置,这样设置能够将出风格栅205可靠地安装在风道送风口2019处,可以避免出风格栅205与风道送风口2019分离,从而可以保证出风格栅205的工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格栅205可转动地设置于风道送风口2019处,当需要 改变送风装置300的的出风方向时,用户通过调节出风格栅205,使出风格栅205相对风道送风口2019转动,可以改变送风装置300的出风方向,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对送风装置 300的不同出风方向的需求,进而可以扩大送风装置300的送风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格栅205可绕平行于风道送风口2019宽度方向的轴线 转动,需要解释的是,风道送风口2019宽度方向是指图36中的左右方向,如此设置可以 改变出风格栅20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从而可以改变送风装置300在上下方向上送风角度, 也可以保证能够扩大送风装置300的送风范围,进而可以使出风格栅205的设置形式更加 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格栅20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可以具有上仰角A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风道部件200还可以包括:导流结构204,导流结构204设置在风道20111的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上,导流结构204用于将风道内的风通过导流作用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并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 其中,风沿上下方向流动至导流结构204的迎风面2041后,能够改变气流的风速和流动方 向,将风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能够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 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 的送风距离,并且,在导流结构204的引导作用下,能够使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 夹角变小,风不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 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 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 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 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 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相关技术
  • 送风装置的控制方法、送风装置、送风系统及存储介质
  • 送风装置的送风组件以及送风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1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