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能够支持高刷新频率显示的显示屏应运而生,在运行高帧率应用程序或在滑动操作过程中,通过将显示屏设置为高刷新频率模式能够提高画面的流畅度。

对于采用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DDIC)-显示面板(Panel)驱动架构的显示屏,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根据AP的输出帧率(即输出图像数据的速率)自适应调整刷新频率,实现自适应变频。

然而,由于AP的输出帧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会导致DDIC的刷新频率波动,当刷新频率发生跳变时,比如刷新频率由45Hz跳变为72Hz时,会出现画面闪烁和抖动的问题,影响图像显示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用于AP,所述方法包括:

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所述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响应于所述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所述送显延迟操作用于延迟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响应于完成所述送显延迟操作,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所述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延迟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所述送显延迟操作用于延迟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响应于完成所述送显延迟操作,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AP、显示屏和DDIC,所述AP与所述DDIC之间通过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相连,所述AP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至少一条指令以实现如上述图像数据传输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图像数据传输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终端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终端执行上述方面提供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引入送显延迟机制,AP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后,基于最近n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确定是否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并在满足送显延迟条件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后,再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避免因AP输出帧率波动导致DDIC刷新频率跳变,进而导致画面闪烁和抖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刷新频率的稳定性,达到提升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AP-DDCI-Panel架构下图像显示过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引入送显延迟和未引入送显延迟机制时刷新频率的对比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历史刷新频率确定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历史刷新频率确定过程的实施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图7所示图像数据传输方法实施过程的实施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图9所示图像数据传输方法实施过程的实施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如图1所示,在AP-DDIC-Panel架构下,AP侧首先通过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进行图层绘制渲染,然后通过SurfaceFlinger(图层合成者)对绘制得到的图层进行图层合成得到图像数据,进而通过MIPI将图像数据送显(写入)DDIC。DDIC将AP送显的图像数据存储在缓存器(Buffer)中,并通过扫描(读取)Buffer中的图像数据,控制Panel进行图像刷新显示(Display)。而在实现自适应变频时,DDIC会根据AP的输出帧率(即,AP在单位时间内向DDIC输送图像数据的数量,或者,AP向DDIC输送图像数据的速度),自适应地调节刷新频率。比如,当AP的输出帧率降低时,DDIC下调刷新频率,而当AP的输出帧率提高时,DDIC则上调刷新频率。

自适应变频过程中,刷新频率在短时内小范围变化不会对图像显示质量造成影响,而当刷新频率在短时内大范围变化时,则会出现闪烁抖动等问题,影响图像显示质量。

比如,在一些场景下,由于AP侧准备图像数据的速度存在波动,使得AP的输出帧率在短时内由60Hz变为45Hz,再由45Hz变为72Hz时,DDIC的刷新频率随之由60Hz变为45Hz时并不会造成画面闪烁抖动,而当DDIC的刷新频率由45Hz变为72Hz时,由于刷新频率变化幅度过大,因此会出现画面闪烁抖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AP侧引入了送显延迟机制。在该机制下,如图2所示,AP获取最近n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即显示最近n帧图像中各帧图像时DDIC的刷新频率),并基于DDIC刷新频率稳定算法对该历史刷新频率进行送显延迟条件检测,从而在满足送显延迟条件时,对下一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避免出现刷新频率大幅跳变的问题,达到稳定DDIC刷新频率的效果,进而减少因此带来的显示画面闪烁的问题。

比如,AP获取最近两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当检测到最近两帧图像显示过程,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分别为60Hz(最近第二帧图像的刷新频率)和45Hz(最近一帧图像的刷新频率)时,若AP在完成数据准备后直接向DDIC传输下一帧图像数据,DDIC的刷新频率将会变为72Hz;而引入送显延迟机制后,AP检测到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从而在经过一定时长延迟后向DDIC传输下一帧图像数据,使DDIC的刷新频率变为60Hz,从而避免DDIC的刷新频率直接由45Hz大幅跳变到72Hz。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于终端,且由终端中的AP执行上述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该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比如智能手表)、便携式个人计算机、智能电视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终端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定。

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与DDIC之间通过MIPI相连,完成图像数据准备后,AP通过MIPI向DDIC传输图像数据,由DDIC基于图像数据控制显示屏(Panel)进行图像显示。

步骤302,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为了避免DDIC的刷新频率发生跳变,在向DDIC传输下一帧图像数据(即第m+1帧图像数据)前,AP需要确定最近n帧图像(即第m-n至第m-1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以便后续基于历史刷新频率检测是否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关于确定DDIC侧历史刷新频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续实施例将进行详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过程中,AP实时监测每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并对离第m帧(当前显示帧)最近的n帧图像各自对应的刷新频率进行存储,即AP存储了最近n帧的历史刷新频率。在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时,AP即获取存储的n个历史刷新频率。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当m=10,n=2时,在显示第10帧图像的过程中且在传输第11帧图像数据前,AP确定第8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第一历史刷新频率,以及第9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第二历史刷新频率。

步骤303,响应于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送显延迟操作用于延迟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送显延迟条件用于过滤AP侧的零散加速请求,避免DDIC直接由低刷新频率升至高刷新频率。其中,当AP侧的图像数据准备速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化时,AP即产生零散加速请求,且零散加速请求后AP侧准备图像数据的速度下降,无法长时间保持,该零散加速请求通常在AP侧准备图像帧数据出现延迟后出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基于最近n帧图像的历史刷新频率判断最近n帧图像是否存在图像准备延迟的情况,若存在图像准备延迟,则确定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从而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避免在第m+1帧图像数据提前准备完成时,因AP立即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导致刷新频率跳变上升(因为前一帧送显延迟会使相邻两帧图像数据之间的下发间隔较短,进而导致刷新频率上升)。

本申请实施例中,送显延迟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降低DDIC的刷新频率,从而避免在最近n帧图像存在图像准备延迟的情况下,因AP侧图像准备速度突然提升造成DDIC刷新频率跳变上升。

可选的,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的方式可以包括跳过撕裂效应(Tearing Effect,TE)信号(Skip TE)或阻隔MIPI(MIPI Block),下述实施例将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详述。

可选的,当最近n帧的历史刷新频率不满足送显延迟条件时,AP则无需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按照常规送显逻辑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步骤304,响应于完成送显延迟操作,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完成对第m+1帧图像数据的送显延迟操作后,AP根据DDIC输出的TE信号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完成第m+1帧图像数据传输后,在传输第m+2帧图像数据前,AP重新执行上述步骤302至303,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DDIC的刷新频率发生变化时,为了避免频率变化对画面显示造成影响,DDIC根据帧寄存器(DDIC中用于存储刷新频率与显示屏参数间对应关系的寄存器)中刷新频率对应的显示屏参数进行参数调整,其中,调整的显示屏参数可以包括Gamma参数和Demura参数,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如图4所示,在未引入送显延迟机制的情况下,在显示第5帧和第6帧图像的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由45Hz跳变为72Hz,在显示第13帧和第14帧图像的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由51Hz跳变为72Hz。

而引入送显延迟机制后,向DDIC发送第7帧图像数据前,AP确定第4帧和第5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分别为60Hz和45Hz,故确定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从而实行送显延迟操作,延迟向DDIC传输第7帧图像数据,使第6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降为60Hz,即在显示第5帧和第6帧图像的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由45Hz上升为60Hz,而并未直接跳升至72Hz;又如:在引入送显延迟机制后,向DDIC发送第15帧图像数据前,AP基于第12帧和第13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分别为60Hz和51Hz,故确定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从而延迟向DDIC传输第15帧图像数据,使第14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降为60Hz,即在显示第13帧和第14帧图像的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由51Hz上升为60Hz,而并未直接跳升至72Hz。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引入送显延迟机制,AP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后,基于最近n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确定是否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并在满足送显延迟条件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后,再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避免因AP的输出帧率波动导致DDIC刷新频率大幅跳变,进而导致画面闪烁和抖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刷新频率的稳定性,达到提升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DDIC基于AP传输的图像数据完成图像显示并准备好刷新下一帧图像时,会输出TE信号,相应的,AP在完成下一帧图像数据准备且检测到TE信号时,向DDIC传输下一帧图像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DDIC输出的TE信号为Multiple-TE(多重撕裂效应)信号,即在准备好刷新下一帧图像时,DDIC按照预设频率连续输出多个TE信号。当AP检测到TE信号上升沿时,即向DDIC传输图像数据。通过输出Multiple-TE信号(相当于增加了AP能够检测到TE信号上升沿的概率),使得AP在完成图像数据准备后,可以及时将图像数据传输至DDIC,有助于降低图像显示时延。

可选的,Multiple-TE信号的TE频率与显示屏的发光(Emission,EM)频率相同,或者,EM频率为TE频率的整数倍。比如,当显示屏的EM频率为360Hz时,Multiple-TE信号的TE频率为360Hz,即每隔2.8ms(1000÷360)输出一个Multiple-TE信号,或者,Multiple-TE信号的TE频率180Hz,即每隔5.6ms输出一个Multiple-TE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TE频率进行限定。相应的,AP侧可以通过检测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确定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确定历史刷新频率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2A,对于第m-n至第m-1帧图像,获取各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的历史个数。

对于最近n帧图像中的各帧图像,AP对各帧图像在显示过程中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各帧图像对应的历史个数,该历史个数即为AP传输相邻两帧图像数据间检测到的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

一帧图像的显示过程包括DDIC进行帧扫描的过程,以及帧扫描完成后DDIC等待下一帧图像数据(这个过程中保持当前显示的图像帧)的过程,由于DDIC在进行帧扫描的过程中并不会输出Multiple-TE信号,因此DDIC完成相邻两帧图像帧扫描后分别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间隔(即,DDIC完成前一图像帧扫描后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与完成后一帧图像帧扫描后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间隔),明显大于DDIC完成同一帧图像帧扫描后输出的两个或多个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间隔。基于上述特性,AP可以基于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利用计数器对各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进行记录。

可选的,本步骤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一、设置计数器。

AP设置计数器,利用该计数器记录各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其中,该计数器的初始计数值为0,且该计数器可以通过调用计数线程设置。

示意性的,如图6所示,AP完成图像帧A对应图像数据的传输后启动计数器。

每次检测到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后,AP即计算该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即之前接收到的最近一个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存在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的情况下),并检测该时间间隔是否小于间隔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二,若大于,则执行步骤三。

可选的,该间隔阈值基于Multiple-TE信号的TE频率确定得到,其中,当TE频率为k时,该间隔阈值略大于1/k。比如,当TE频率为360Hz时,该间隔阈值为3ms。

二、响应于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且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间隔阈值,则更新计数器的计数值。

可选地,更新计数器的计数值,即,将该计数器当前的计数值+1。

当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且该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间隔阈值时,表明当前检测到的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的Multiple-TE信号均是由DDIC完成对同一帧图像的帧扫描后输出的,从而对计数器的计数值进行加一操作。

示意性的,如图6所示,TE频率=360Hz,间隔阈值为3ms,在图像帧A的显示过程中,首次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时,AP将计数器的计数值更新为1;当再次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时,由于此时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与上一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8ms,故该时间间隔2.8ms小于间隔阈值3ms,因此AP将计数器的计数值更新为2。类似的,在图像帧B的显示过程中,计数器的计数值由1更新至4。

三、响应于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且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间隔阈值,将计数器的计数值确定为历史个数,并将计数器的计数值置为1。

当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且该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间隔阈值时,表明当前检测到的Multiple-TE信号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由DDIC完成对相邻帧图像的帧扫描后输出,因此AP将计数器当前的计数值确定为当前帧图像对应的历史个数,并将计数器的计数值置为1,以便对下一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历史个数进行统计。

示意性的,如图6所示,TE频率=360Hz,间隔阈值为3ms,在图像帧A的显示过程中,在计数器的计数值为2的情况下,当再次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时,由于与上一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时间阈值,因此AP将图像帧A对应的历史个数确定为2,并将计数器的计数值设置为1;类似的,在图像帧B的显示过程中,在计数器的计数值为4的情况下,当再次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时,由于与上一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时间阈值,因此AP将图像帧B对应的历史个数确定为4,并将计数器的计数值设置为1。

步骤302B,基于历史个数确定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中预先设置有TE信号个数与DDIC的刷新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应的,确定出历史个数后,AP即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历史个数对应的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

示意性的,TE信号个数与DDIC的刷新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

结合表一所示的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AP确定图像帧A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60Hz,确定图像帧B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45Hz。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监测DDIC的刷新频率,本实施例对此并不构成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下,当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基准帧率为60FPS(Frame PerSecond,帧每秒)时,DDIC的刷新频率应该以60Hz为目标刷新频率进行稳帧设计,即目标刷新频率与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基准帧率相匹配。其中,目标刷新频率与基准帧率相匹配是指目标刷新频率与基准帧率之间的差值小于阈值(比如5FPS),可选的,目标刷新频率等于基准帧率,或,目标刷新频率略大于基准帧率,或,目标刷新频率略小于基准帧率。

其中,当AP准时准备好图像数据(即按照60Hz的频率)或者延迟准备完毕(即小于60Hz)时,DDIC可以适当进行等待,保证DDIC的刷新频率在大多数场景下保持在不大于目标刷新频率的范围内(比如45Hz至60Hz)。

而当AP提前准备好图像数据时(即存在加速需求时),为了避免DDIC的刷新频率由低刷新频率直接跳变为高刷新频率(即由低于60Hz的刷新频率跳变为高于60Hz的刷新频率),在本申请中,AP进行送显延迟操作。

由于刷新频率跳变发生在历史刷新频率较低而当前刷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获取到历史刷新频率后,检测历史刷新频率是否小于目标刷新频率。若存在至少一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小于目标刷新频率,则确定满足送显延迟条件,进而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

若各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均大于等于目标刷新频率,则确定不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从而按照常规送显逻辑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即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的上升沿时,AP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由于不同应用对应的基准帧率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应用设置不同的目标刷新频率。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数据传输前,AP确定前台应用的基准帧率,从而基于基准帧率设置送显延迟条件。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当前台应用为游戏应用,且游戏应用的基准帧率为60FPS时,AP设置送显延迟条件为:最近2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中,存在历史刷新频率小于60Hz。即只要存在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小于60Hz,AP即进行送显延迟操作;若两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均不小于60Hz,AP则无需进行送显延迟操作。

关于对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的具体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且第m+1帧图像数据准备完毕时,AP采用跳过TE信号的方式实现送显延迟。下面采用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步骤702,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步骤701至702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示意性的,如图8所示,AP向DDIC传输图像帧C的图像数据后,确定显示图像帧A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60Hz,显示图像帧B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45Hz。

步骤703,响应于存在至少一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小于目标刷新频率,在第m+1帧图像数据准备完成时,确定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

当满足延迟送显条件时,AP在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前(第m+1帧图像数据已准备完毕),检测DDIC产生的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送显延迟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通过获取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确定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以此确定当前Multiple-TE信号的输出位置。其中,该实时持续个数基于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以及实时计数值对应的图像帧,其中,计数器的计数值的更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对应的图像帧为第m帧图像,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即为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若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对应的图像帧为第m-1帧图像,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即为0。

示意性的,如图8所示,图像帧D的图像数据准备完成时,DDIC在对图像帧C进行帧扫描,此时计数器的实时计数值对应的图像帧为图像帧B,而非图像帧C,因此图像帧C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为0,即在DDIC输出Multiple-TE信号前图像帧D的图像数据就已经准备完成。

步骤704,响应于实时持续个数小于个数阈值,进行TE信号跳过操作,个数阈值基于目标刷新频率设置。

为了避免刷新频率跳变至高于目标刷新频率,AP基于目标刷新频率设置个数阈值,并检测实时持续个数是否小于个数阈值。若实时持续个数小于个数阈值,则表明第m+1帧图像提前准备完成,若直接基于下一个Multiple-TE信号进行图像数据传输,会造成刷新频率大幅度跳变,因此AP跳过至少一个Multiple-TE信号,以此达到延迟送显的效果。

可选的,DDIC以目标刷新频率扫描图像时,图像扫描完成后,在扫描下一帧图像之前生成的Multiple-TE信号的个数即为个数阈值-1,相应的,进行TE信号跳过操作时跳过的Multiple-TE信号的数量为个数阈值与实时持续个数之差,即完成TE信号跳过操作后,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为目标刷新频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实时持续个数小于个数阈值,AP基于个数阈值与实时持续个数之差,确定Multiple-TE信号的目标跳过数量;当接收到DDIC输出的Multiple-TE信号,且实时跳过数量未达到目标跳过数量时,AP对Multiple-TE信号进行跳过处理,即不会根据该Multiple-TE信号向DDIC传输图像数据。进一步的,AP更新实时跳过数量,即对实时跳过数量进行加一操作,以便再次检测到Multiple-TE信号时,将更新后的实时跳过数量与目标跳过数量进行对比。

可选的,若实时持续个数不小于个数阈值,则表明第m+1帧图像未提前准备完成,直接基于下一个Multiple-TE信号进行图像数据传输,并不会造成刷新频率大幅度跳变。

示意性的,如图8所示,当目标刷新频率为60Hz时,AP确定个数阈值为1个(可以通过查找刷新频率与个数阈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得到)。由于图像帧C显示过程中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为0个,因此AP跳过当前Multiple-TE信号,在检测到下一个Multiple-TE信号的上升沿时才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即延迟2.8ms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步骤705,响应于完成TE信号跳过操作,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可选的,完成TE信号跳过操作后,AP即在检测到下一个Multiple-TE信号时,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使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为目标刷新频率。

示意性的,如图8所示,引入送显延迟机制后,AP跳过第一个Multiple-TE信号后,在检测到第二个Multiple-TE信号的上升沿时,向DDIC传输第m+1图像数据。通过TE信号跳过操作,DDIC刷新频率的变化情况由60Hz→45Hz→72Hz(未引入送显延迟机制)变为60Hz→45Hz→60Hz(引入送显延迟机制),避免刷新频率的跳变。此外,TE信号跳过操作后,由于当前帧与下一帧之间的送显间隔缩短,因此下一帧送显所对应的刷新频率提升,从而减少45Hz等低刷新频率的出现频次,进一步提高了刷新频率的稳定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于AP与DDIC之间通过MIPI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当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且第m+1帧图像数据提供准备完毕时,AP可以通过阻隔MIPI实现送显延迟。下面采用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901,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步骤902,启动第一定时器,其中,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MIPI处于通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向DDIC传输图像数据后,AP即启动第一定时器,并保证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MIPI处于通路状态,使AP能够在帧扫描过程中通过MIPI向DDIC传输图像数据以外的指令,其中,第一定时器可以由AP通过调用定时线程启动。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AP向DDIC传输图像帧C的图像数据后启动第一定时器。

步骤903,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AP向DDIC传输图像帧C的图像数据后,确定显示图像帧A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60Hz,显示图像帧B时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为45Hz。

步骤904,响应于存在至少一帧图像对应的历史刷新频率小于目标刷新频率,在达到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时,启动第二定时器,并在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将MIPI设置为阻隔状态。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定时器达到定时器时长时,AP将MIPI由通路状态设置为阻隔状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保证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MIPI保持阻隔状态。由于MIPI处于阻隔状态,故无法在第二定时器期间内检测到TE信号,因此AP无法在第二定时器期间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从而达到了延时送显的效果。

其中,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和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基于目标刷新频率设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目标刷新频率为i,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DDIC所需的最高刷新频率为j时,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小于1/j,且第一定时器和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之和大于1/j且小于1/i,从而使得MIPI在下一个TE信号的上升沿之前进入阻隔状态,并使在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为目标刷新频率。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当前台应用运行的目标刷新频率为60Hz,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DDIC所需的最高刷新频率为72Hz时,AP设置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为13ms(小于1000÷72=13.9ms),并设置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为2ms(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与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之和为15ms,15ms小于1000÷60=16.7ms)。在第二定时器时长内,由于MIPI处于阻隔状态,因此AP无法在这期间内向DDIC传输图像帧D的图像数据。

步骤905,响应于达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将MIPI设置为通路状态,并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

可选的,达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时,AP将MIPI重新设置为通路状态,并在检测到下一个TE信号时,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使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刷新频率为目标刷新频率。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当达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后,将MIPI恢复通路状态,AP在检测到DDIC输出的下一个TE信号时,向DDIC传输图像帧D的图像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跳过TE信号和阻隔MIPI两种延迟送显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AP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延迟送显时机,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具体延迟送显方式构成限定。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像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1101,用于向显示驱动芯片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m为正整数;

第一确定模块1102,用于确定显示第m-n至第m-1帧图像时所述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n为小于m且大于等于2的整数;

延迟模块1103,用于响应于所述历史刷新频率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所述送显延迟操作用于延迟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所述传输模块1101,还用于响应于完成所述送显延迟操作,向所述DDIC传输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

可选的,所述AP用于基于多重撕裂效应Multiple-TE信号的上升沿进行图像数据传输,所述Multiple-TE信号由所述DDIC输出;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102,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对于所述第m-n至第m-1帧图像,获取各帧图像显示过程中,所述DDIC输出的所述Multiple-TE信号的历史个数;

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历史个数确定所述DDIC对第m-n至第m-1帧图像中各帧图像的所述历史刷新频率。

可选的,所述获取单元,用于:

响应于检测到所述Multiple-TE信号,且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间隔阈值,更新计数器的计数值,所述计数器用于记录各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输出的所述Multiple-TE信号的个数;

响应于检测到所述Multiple-TE信号,且与前向相邻Multiple-TE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间隔阈值,将所述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确定为所述历史个数,并将所述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置为1。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历史个数,从TE信号个数与刷新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确定所述历史刷新频率。

可选的,所述DDIC输出Multiple-TE信号的频率为TE频率,所述TE频率与显示屏的发光EM频率相同,或,所述TE频率为所述EM频率的整数倍。

可选的,所述延迟模块1103,用于:

响应于存在至少一帧图像对应的所述历史刷新频率小于目标刷新频率,确定满足所述送显延迟条件,并对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所述送显延迟操作,所述目标刷新频率与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基准帧率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AP用于基于Multiple-TE信号的上升沿进行图像数据传输,所述Multiple-TE信号由所述DDIC输出;

所述延迟模块1103,包括:

第一延迟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第m+1帧图像数据准备完成,确定第m帧图像显示过程中所述Multiple-TE信号的实时持续个数;响应于所述实时持续个数小于个数阈值,进行TE信号跳过操作,所述个数阈值基于所述目标刷新频率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延迟单元,用于:

响应于所述实时持续个数小于所述个数阈值,基于所述个数阈值与所述实时持续个数之差,确定Multiple-TE信号的目标跳过数量;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DDIC输出的所述Multiple-TE信号,且实时跳过数量未达到所述目标跳过数量,对所述Multiple-TE信号进行跳过处理;

更新所述实时跳过数量。

可选的,所述AP与所述DDIC之间通过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IPI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装置还包括:

定时模块,用于启动第一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所述MIPI处于通路状态;

所述延迟模块1103,包括:

第二延迟单元,用于响应于达到所述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启动第二定时器,并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内将所述MIPI设置为阻隔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定时器和所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基于所述目标刷新频率设置。

可选的,所述目标刷新频率为i,所述前台应用运行过程中所述DDIC所需的最高刷新频率为j,j大于i;

所以第一定时器和所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小于1/j;

所述第一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与所述第二定时器的定时器时长之和大于1/j且小于1/i。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的所述基准帧率;

设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基准帧率设置所述送显延迟条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引入送显延迟机制,AP向DDIC传输第m帧图像数据后,基于最近n帧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的历史刷新频率,确定是否满足送显延迟条件,并在满足送显延迟条件时,对第m+1帧图像数据进行送显延迟操作后,再向DDIC传输第m+1帧图像数据,避免因AP输出帧率波动导致DDIC刷新频率跳变,进而导致画面闪烁和抖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图像显示过程中DDIC刷新频率的稳定性,达到提升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请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200的结构方框图。该终端12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本申请中的终端12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1210、存储器1220、显示屏模组1230。

处理器12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该处理器121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AP。处理器12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12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2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22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12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2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2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触摸显示屏模组1230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NPU用于实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功能;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210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12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选地,该存储器122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2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2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本申请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12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

显示屏模组1230是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组件,通常设置在终端1200的前面板。显示屏模组1230可被设计成为全面屏、曲面屏、异型屏、双面屏或折叠屏。显示屏模组1230还可被设计成为全面屏与曲面屏的结合,异型屏与曲面屏的结合,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模组1230包括DDIC1231和显示屏1232(面板)。其中,显示屏1232可以为OLED显示屏,其可以是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AMOLED显示屏或低温多晶氧化物(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AMOLED显示屏。

DDIC1231用于驱动显示屏1232进行图像显示。此外,DDIC1231与处理器1210之间通过MIPI接口相连,用于接收处理器1210下发的图像数据以及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显示屏模组1230还具有触控功能,通过触控功能,用户可以使用手指、触摸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在显示屏模组1230上进行触控操作。

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附图所示出的终端12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200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比如,终端1200中还包括麦克风、扬声器、射频电路、输入单元、传感器、音频电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电源、蓝牙模块等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图像数据传输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79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