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2:48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2110594306.4”、申请日为:“2021年05月28日”发明名称为:“硬件检测设备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主机指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用于放置主板及其他主要部件的容器。通常包括CPU、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以及其他输入输出控制器和接口,如USB控制器、显卡、网卡、声卡等等。位于主机箱内的通常称为内设,而位于主机箱之外的通常称为外设(如显示器、键盘、鼠标、外接硬盘、外接光驱等)。服务器等有专门用途的计算机通常只有主机,没有其他外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产量大大提高,不论是生产完成后,主机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在检测过程中主机的USB插口需要人工去检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导致检测效率较低。

故需要提供一种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该U盘测试结构包括U盘主体、U盘插口与压力调节组件。U盘插口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端,压力杆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侧,压力杆的一端与U盘插口平齐,使得压力杆与U盘插口同时受力,第一压力传感器套装设置在压力杆的另一端上,可以检测U盘插口的受力情况,从而可以判断U盘插口是否插入到位。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安装了上述任一的U盘测试结构的硬件检测设备,该硬件检测设备包括架体、箱体、运动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箱体设置在架体上,多个底座设置在箱体上的不同位置,用于放置主机。每个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相应主机进行检测的检测位。运动装置设置在架体上,且位于箱体的一端,用于将检测装置驱动至对应的检测位。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平台、CCD、U盘测试结构与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平台与运动装置连接,CCD与第一驱动单元均设置在安装平台上。CCD用于拍摄主机并识别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精准定位。第一驱动单元驱动U盘测试结构旋转、定位主机的USB端口并插入到USB端口中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人工进行手工检测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内容为:一种U盘测试结构,用于主机的USB端口的测试,其包括:

U盘主体;

U盘插口,设置在所述U盘主体的一端;以及,

压力调节组件,包括压力杆与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杆设置在所述U盘主体的一侧,所述压力杆的一端与所述U盘插口平齐;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套装设置在所述压力杆的另一端上。

一种硬件检测设备,其包括上述任一的所述U盘测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

箱体: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箱体包括多个底座,多个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不同位置,用于放置主机;每个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相应主机进行检测的检测位;

运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架体上,且位于所述箱体的一端,用于将检测装置驱动至对应的所述检测位;以及,

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运动装置上,用于在对应的所述检测位上进行主机检测;

其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平台、CCD、U盘测试结构与第一驱动单元,所述安装平台与所述运动装置连接,所述CCD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CCD用于拍摄主机并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U盘测试结构旋转、定位并插入到USB端口中进行检测。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硬件检测设备,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涉及一种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该U盘测试结构包括U盘主体、U盘插口与压力调节组件。U盘插口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端,压力杆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侧,压力杆的一端与U盘插口平齐,使得压力杆与U盘插口同时受力,第一压力传感器套装设置在压力杆的另一端上,可以检测U盘插口的受力情况,从而可以判断U盘插口是否插入到位。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安装了上述任一的U盘测试结构的硬件检测设备,该硬件检测设备包括架体、箱体、运动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箱体设置在架体上,多个底座设置在箱体上的不同位置,用于放置主机。每个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相应主机进行检测的检测位。运动装置设置在架体上,且位于箱体的一端,用于将检测装置驱动至对应的检测位。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平台、CCD、U盘测试结构与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平台与运动装置连接,CCD与第一驱动单元均设置在安装平台上。CCD用于拍摄主机并识别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精准定位。第一驱动单元驱动U盘测试结构旋转、定位主机的USB端口并插入到USB端口中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人工进行手工检测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设备的检测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设备的第一驱动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设备的压力调节组件的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设备的第二驱动单元与按键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硬件检测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垛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垛机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垛机的支撑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转接板正面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转接板背面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测试底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定位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硬件测试架的第三连接端子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安规测试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安规测试机的去除机罩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D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图18的E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安规测试机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的安规测试机的第一安规测试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的安规测试机的第二安规测试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硬件检测设备,11.架体,12.箱体,121.底座,122.检测位,13.运动装置,14.检测装置,141.安装平台,142.CCD,143.U盘测试结构,1431.U盘主体,1432.U盘插口,1433.压力调节组件,14331.压力杆,14332.第一压力传感器,14333.第二弹簧,14334.定位块,14335.定位槽,144.第一驱动单元,1441.第一传动组件,1442.第一滑轨,1443.连接板,14431.第一连接板,14432.第二连接板,1444.夹持组件,14441.第一支臂,14442.第二支臂,14443.第一夹板,14444.第二夹板,14445.连接块,14446.夹持气缸模组,A1.夹持气缸,A2.传动杆,A3.传动齿轮,14447.夹紧块,14448.第一弹簧,14449.内齿,1445.旋转气缸,145.按键单元,1451.顶针,1452.杆主体,1453.第一卡片,1454.第二卡片,1455.第二压力传感器,1456.第一卡槽,1457.第二卡槽,146.第二驱动单元,1461.第二驱动组件,1462.第二滑轨,1463.固定板,1464.第一固定块,1465.第二固定块,1466.第三弹簧。

20.硬件检测系统,30.输送线体,40.旋转台,50.硬件测试架,51.转接板,511.正面,512.背面,513.第二限位块,514.插口单元,5141.电源插口测试单元,5142.通信插口单元,515.螺栓孔组,5151.螺栓孔,516.第一卡块组,5161.第一卡块,5162.第一限位杆,5163.第一间隙,5164.第二间隙,517.第二卡块组,5171.第二卡块,5172.第二限位杆,5173.第三间隙,5174.第四间隙,518.定位件,5181.第一凸起,5182.第二凸起,519.第三凹槽,52.架主体,521.测试工位,522.测试底座,5221.限位轮组,52211.转轮,52212.支架,52213.转杆,5222.定位单元,B1.连接座,B11.第一贯通孔,B12.第二贯通孔,B2.第一连接端子,B3.第二连接端子,B31.第一杆段,B32.第二杆段,B4.第三连接端子,5223.第一贯通槽,5224.第二贯通槽,53.测试装置,531.电源插口测试单元,532.通信插口测试单元,60.安规测试机,61.机架,62.上料装置,621.上料平台,6211.第一进料口,6212.第一出料口,622.第一输送单元,623.阻挡气缸,6231.夹块,624.滑轨,625.挡板,626.第三固定块,627.第一滑轮,63.检测装置,631.检测平台,6311.第二进料口,6312.第二出料口,632.第二输送单元,6321.压板,6322.凸起块,6323.导向斜面,633.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1.支撑板,6332.安装板,63321.第一安装板,63322.第二安装板,6333.加强板,6334.第一升降气缸,6335.第一测试针床,6336.第一测试顶针,6337.减震柱,634.机罩,6341.控制系统,6342.显示屏,6343.检测门,635.支撑座,6351.第一容纳槽,6352.第二容纳槽,636.第二滑轮,637.第二安规测试单元,6371.第二升降气缸,6372.第三安装板,6373.第二测试针床,6374.防护块,6375.立柱,6376.第二测试顶针,70.垛机,71.输送架,711.导向杆,72.安装架,721.滚轮,722.第三进料口,73.放料装置,731.底板,732.支架,733.支撑机构,7331.第一支撑座,73311.第一减重孔,7332.中转支撑座,73321.第四卡槽,73322.第二减重孔,73323.加强块,7333.第二支撑座,73331.第三卡槽,734.放料平台,735.第三限位块,736.第三连接板,7361.第一连接块,7362.第二连接块,7363.凸块,7364.限位槽,74.XYZ轴运动装置,741.X轴运动机构,742.Y轴运动机构,743.Z轴运动机构,7431.Z轴驱动电机,7432.Z轴丝杆,7433.第四固定块,7434.固定座,80.出料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硬件检测设备10包括架体11、箱体12、运动装置13以及检测装置14。箱体12设置在架体11上,箱体12包括多个底座121,多个底座121设置在箱体12的不同位置,用于放置主机。每个底座1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相应主机进行检测的检测位12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检测位122设置有两个底座121。运动装置13设置在架体11上,且位于箱体12的一端,用于将检测装置14驱动至对应的检测位122。检测装置14设置在运动装置13上,用于在对应的检测位122上进行主机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检测装置14包括安装平台141、CCD142、U盘测试结构143、第一驱动单元144、按键单元145以及第二驱动单元146。安装平台141与运动装置13连接,CCD142与第一驱动单元144均设置在安装平台141上。主机放置在对应的检测位122后,用CCD142拍摄主机并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便于第一驱动单元144相应的调整U盘测试结构143。第一驱动单元144用于驱动U盘测试结构143旋转、定位并插入到USB端口中进行检测。

请参照图3,该第一驱动单元144包括第一传动组件1441、第一滑轨1442、连接板1443、夹持组件1444以及旋转气缸1445。第一传动组件1441设置在安装平台141上,第一滑轨1442设置在安装平台141上。连接板1443包括第一连接板14431与第二连接板14432,第一连接板14431的底侧与第一滑轨1442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板1443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组件1441传动连接。第二连接板14432与第一连接板14431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板14432的高度高于第一连接板14431的高度,用于将夹持组件1444与第一滑轨1442避位。旋转气缸1445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4431上,旋转气缸1445的输出轴与夹持气缸模组14446传动连接,用于带动夹持气缸模组14446以及U盘测试结构143旋转设定角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主机,提高检测效率。

其中,夹持组件1444包括第一支臂14441、第二支臂14442、第一夹板14443、第二夹板14444、连接块14445与夹持气缸模组14446。第一支臂14441的一端、第二支臂1444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夹板14443、第二夹板14444连接,第一支臂1444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臂14442的另一端的高度一致,且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夹紧块14447与多个第一弹簧14448。夹紧块14447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夹紧块14447通过凸起与第一支臂14441或第二支臂14442连接。夹紧块14447还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槽,多个第一限位槽位于凸起所在的侧面上,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上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第一弹簧14448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内。通过第一弹簧14448的弹性形变保护U盘测试结构143,避免被夹坏。

第一夹板14443与第二夹板14444的端部均设置有内齿14449,第一支臂14441通过第一夹板14443与连接块14445滑动连接,第二支臂14442通过第二夹板14444与连接块14445滑动连接,第一夹板14443与第二夹板14444分别设置在连接块14445的两侧,且两个内齿14449的侧面相对设置。

夹持气缸模组14446设置在连接块14445上,夹持气缸模组14446的端部与旋转气缸1445连接。夹持气缸模组14446包括夹持气缸A1、传动杆A2以及传动齿轮A3。夹持气缸A1设置在连接块14445上,夹持气缸A1包括伸缩杆。传动杆A2设置为粗杆段与细杆段,伸缩杆与粗杆段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防滑面,粗杆段对应设置有防滑的内孔。第一夹板1444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细杆段位于第一凹槽内,提供了较大的受力面积,连接牢固,有利于保护第一夹板14443以及传动杆A2。传动齿轮A3转动设置在连接块14445的端部且位于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之间,传动齿轮A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内齿14449啮合连接,使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之间同步移动,且移动的距离相同,确保夹持时U盘测试结构143位置始终不变。其中,当夹持气缸A1的伸缩杆通过传动杆A2带动第一夹板14443与第一支臂14441移动,第一夹板14443的内齿14449带动传动齿轮A3转动,传动齿轮A3驱动第二夹板14444移动,第一夹板14443与第二夹板14444的移动方向相反,用于带动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分离或者合拢,可更换不同尺寸的U盘测试结构143。

请参照图4,该U盘测试结构143包括U盘主体1431、U盘插口1432以及压力调节组件1433。U盘主体1431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定位槽14335,多个定位槽14335沿U盘主体1431的一侧依次设置。U盘插口1432设置在U盘主体1431的一端。压力调节组件1433设置有压力杆14331、第一压力传感器14332、第二弹簧14333以及定位块14334。压力杆14331设置在U盘主体1431设置有定位槽14335的一侧,压力杆14331的一端与U盘插口1432平齐,使压力杆14331与U盘测试结构143同时接触到主机。第一压力传感器14332套装设置在压力杆14331上,定位块14334卡设在定位槽14335内,压力杆14331的另一端穿射过定位块14334。第二弹簧14333套设在压力杆14331的一端,且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14332与定位块14334之间。压力调节组件1433用于调试U盘测试结构143插入到主机端口内的作用力,确保U盘测试结构143每次都能精准插到位,保护U盘测试结构143以及主机。

每批不同类型的主机测试之前,需人工将U盘测试结构143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4332初始化。人工手动将U盘测试结构143插入到主机的端口中,将U盘测试结构143开始插入的压力以及插入到位的压力初始化,控制系统记录下相应的初始值。当第一驱动单元144驱动U盘测试结构143插入到主机的插口中,达到插入到位的初始值,第一驱动单元144停止运转,U盘测试结构143插入到位。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第二驱动单元146包括第二驱动组件1461、第二滑轨1462、固定板1463、第一固定块1464、第二固定块1465以及第三弹簧1466。按键单元145包括顶针1451、杆主体1452、第一卡片1453、第二卡片1454以及第二压力传感器1455。

第二驱动组件1461设置在安装平台141上,用于驱动按键单元145朝主机的按钮移动。第二滑轨1462设置在安装平台141上,固定板1463与第二滑轨1462滑动连接,固定板1463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组件1461传动连接。第一固定块1464与第二固定块1465均设置在固定板1463上。第三弹簧1466套装在杆主体1452的一端,第三弹簧1466位于第一固定块1464与第二固定块1465之间,用于给按键单元145按压时提供压力以及按压完成后使按键单元145回复初始位置。其中,杆主体1452的一端依次穿射过第一固定块1464与第二固定块1465,杆主体145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滑轨1462的方向平行设置。有利于保护按键单元145以及主机,提高检测效率。

其中,顶针1451一端设置为锥形,另一端设置为圆柱形段。杆主体1452设置为圆柱形,顶针1451的圆柱形段与杆主体145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或者维修,节约成本。杆主体145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1456与多个第二卡槽1457,第一卡槽1456位于第三弹簧1466与第一卡片1453之间。多个第二卡槽1457依次设置在杆主体1452的端部,且位于远离顶针1451的一端,第二卡槽1457用于调节第三弹簧1466的初始弹性变形力,也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第三弹簧1466。第一卡片1453用于杆主体1452带动第三弹簧1466压缩,第一卡片1453设置为圆形状,第一卡片1453设置有用于穿过杆主体1452的缺口,第一卡片1453的内部中空,第一卡片1453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卡设在第一卡槽1456内。第二卡片1454位于第二固定块1465远离第三弹簧1466的一端,第二卡片1454与第一卡片1453配合压缩第三弹簧1466,第二卡片1454与第一卡片1453相同。第二压力传感器1455设置在第二固定块1465上,第二压力传感器1455的一端与杆主体1452靠近第二卡片1454的端部之间有间隙,间隙用于缓冲,保护主机与按键单元145。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该硬件检测系统20包括任一的硬件检测设备10、输送线体30、旋转台40、硬件测试架50、安规测试机60、垛机70以及出料架80。输送线体30用于输送主机,旋转台40架设在所述输送线体30上,用于旋转主机且使主机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图8,该垛机70包括输送架71、安装架72、放料装置73以及XYZ轴运动装置74。该输送架71设置有导向杆711,导向杆711的两侧设置有导向槽。对应的,安装架72的顶部设置有滚轮721,多个滚轮721位于导向杆711的两侧,且滚轮721位于导向槽内,便于Z轴运动机构743驱动安装架72沿输送线路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每侧设置了两个滚轮721。安装架72的两侧设置有第三进料口722,方便放料装置73取料或者放料。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XYZ运动装置包括X轴运动机构741、Y轴运动机构742与Z轴运动机构743。X轴运动机构741设置在安装架72的一端,用于驱动放料装置73沿输送方向移动。Y轴运动机构742设置在底板731上,Y轴运动机构742与支撑机构733连接,Y轴运动机构742驱动支撑机构733与放料平台734移出第三进料口722取料。两个Z轴运动机构743分别设置在安装架72的两侧,Z轴运动机构743驱动Y轴运动机构742以及放料装置73沿安装架72进行升降运动。Z轴运动机构743包括Z轴驱动电机7431、Z轴丝杆7432、第四固定块7433以及固定座7434。Z轴驱动电机7431设置在安装架72上,Z轴丝杆7432与Z轴驱动电机7431传动连接,Z轴丝杆7432靠近底板731的一端通过第四固定块7433与安装架72的一侧连接,固定座7434与第四固定块743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座7434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架72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放料装置73包括底板731、支架732、支撑机构733、放料平台734、第三限位块735以及第三连接板736。两个第三连接板736分别放置在安装架72的两侧,第三连接板736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块7361、第二连接块7362与凸块7363。第一连接块736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将连接杆的端部放置在第二凹槽内,第二连接块7362封盖在第二凹槽上,第二连接块7362与第一连接块7361螺栓连接,第一连接块7361通过第二连接块7362将第三连接板736的端部固定在第二凹槽内。凸块7363设置在第一连接块7361的一侧,固定座7434的侧边与第一连接块7361的侧边连接,固定座7434的底边放在凸块7363上,第一连接块7361与凸块7363均与固定座7434螺栓连接。从两个方位将第三连接板736与固定座7434连接,提高了固定座7434与第三连接板736之间连接程度,延长了固定座7434与第三连接板736的使用寿命。两侧的Z轴运动机构743共同抬升第三连接板736来抬升放料装置73,使放料装置73能平稳升降,避免放料平台734发生倾斜。第三连接板736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槽7364,底板731放置在限位槽7364内,限定了底板731的位置,避免升降过程中底板731在第三连接板736上随意移动。

该支撑机构733包括第一支撑座7331、中转支撑座7332以及第二支撑座7333。第一支撑座7331、中转支撑座7332、第二支撑座7333的宽度依次增加,可以提高搭接的紧密程度,确保中转支撑座7332、第二支撑座7333相继支伸出去后有足够的承载力。第一支撑座7331、中转支撑座7332、第二支撑座7333的厚度依次减小,第一支撑座7331主要用于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高度,起过渡作用,尺寸小也可以减少成本。中转支撑座7332与第二支撑座7333之间搭接稳固,同时也可通过第一支撑座7331的厚度提高放料平台734的高度。底板7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架732,第一支撑机构733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支架732上,Y轴运动机构742的输出轴与第一支撑座7331连接。第一支撑座73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减重孔73311,第一支撑座7331下端的第一减重孔73311的高度大于其上端第一减重孔73311的高度,确保上面结构连接的更加牢固。

其中,中转支撑座7332设置有第四卡槽73321与第二减重孔73322,第四卡槽73321与第二减重孔73322分别设置在中转支撑座7332的两侧。第四卡槽73321与第二减重孔73322之间设置有加强块73323,加强块73323的一侧与第一支撑座7331的一端连接。中转支撑座7332通过第四卡槽73321与第一支撑座7331的一端卡设连接,中转支撑座7332设置有第二减重孔73322的一侧设置在第二支撑座7333的第三卡槽73331内,提高了连接的紧固效果,第二减重孔73322减轻了中转支撑座7332的重量,也节约了成本。第二支撑座7333的上端放置有放料平台734,放料平台734的两端设置有第三限位块735,第三限位块735与转接板51的端部紧贴,防止转接板51在移动过程中与放料平台734错位。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图12、图13,该硬件测试架50包括转接板51、架主体52以及测试装置53。该转接板51包括正面511、背面512、第二限位块513、插口单元514、螺栓孔组515、第一卡块组516、第二卡块组517以及定位件518。转接板2331的正面511用于放置主机,多个第二限位块513设置在正面511的四周,用于限定主机的位置。多组插口单元514的输入端口分散设置在正面511上,主机的多种端口通过数据线与插口单元514的输入端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口单元514包括电源插口单元5141与通信插口单元5142。多组插口单元514的输入端口均与每组插口单元514的输出端连接,插口单元514的输出端设置在背面512上。每种类型的插口单元514均至少设置两组,用于备用,防止插口单元514损坏影响测试,提高检测效率。背面512还设置有定位件518,该定位件518用于与定位单元5222配合提高定位效率。

请参照图14,该定位件518设置为圆形结构,其包括第一凸起5181与第二凸起51812,多个第一凸起5181与第二凸起51812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三凹槽519内,第一凸起5181与第二凸起51812的高度小于第三凹槽519的深度。多个第一凸起组合成第一凸起组与第二凸起组,第一凸起组与第二凸起组平行设置,第一凸起组与第二凸起组错位设置,第一凸起组有两个第一凸起5181,第二凸起组有三个第一凸起5181。第一凸起5181的布设方式用于与插口单元514避位,使结构紧凑。第二凸起51812设置有十六个,每八个为一组,每组分成两行平行设置在第三凹槽519内。

其中,第一卡块组516与第二卡块组517构成走线槽,用于数据线的布设,防止数据线散乱。螺栓孔组515设置在转接板51的一端,螺栓孔组515包括多个螺栓孔5151,该螺栓孔5151用于第一卡块组516、第二卡块组517与转接板51螺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板51上设置有两组螺栓孔组515,用于适应两种不同大小的主机。第一卡块组516包括第一卡块5161与第一限位杆5162,第一卡块5161的一端通过螺栓孔5151与转接板51螺栓连接,第一卡块5161的另一端与转接板51之间有第一间隙5163,第一间隙5163用于线路的布设。第一限位杆5162通过螺栓孔5151与转接板51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杆5162与第一卡块5161设置有第一间隙5163的端部之间有第二间隙5164,第二间隙5164与第一间隙5163连通。两组第二卡块组517分别设置在第一卡块组516的两端,第二卡块组517包括第二卡块5171与第二限位杆5172。第二卡块5171的一端与转接板51螺栓连接,且位于第一限位杆5162的一侧,第二卡块5171的另一端与转接板51之间有第三间隙5173。第二限位杆5172与转接板51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杆5172与第二限位杆5172的端部设置有第四间隙5174,第四间隙5174与第三间隙5173连通。数据线分别从第二间隙5164、第四间隙5174进入到第一间隙5163、第三间隙5173内,第四间隙5174与第二间隙5164错位设置,使得布设的线路不会散乱出来,提高聚拢效果。第一限位杆5162与第二限位杆5172也可以用于主机一端的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图14,架主体52包括多个测试工位521与多个测试底座522。每个测试工位521均设置有两个测试底座522,测试底座522的一端与架主体52连接。测试装置53设置在测试底座522上,测试装置53与插口单元514电性连接,用于测试与插口单元514连接的主机端口。在本实施例中,测试装置53包括电源插口测试单元531与通信插口测试单元532,电源插口测试单元531与通信插口测试单元532分别设置在测试底座522上,且分别位于测试底座522的第一贯通槽5223、第二贯通槽5224的下方。

该测试底座522包括多个限位轮组5221与定位单元5222。多个限位轮组5221分别设置在测试底座522的四端,限位轮组5221用于主机放置时的导向作用。限位轮组5221包括转轮52211、支架52212与转杆52213。支架52212的两端与测试底座522螺栓连接,支架52212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转杆52213的两端分别与支架52212的两端转动连接;转轮52211套装在转杆52213上且位于容纳槽内。转轮52211的外圆周穿过开口,转轮52211至少两侧位于支架52212的外侧,转轮52211的转动方向朝测试工位521设置。当转接板51位于转轮52211上时,多个转轮52211转动引导转接板2331到设定位置。转轮52211与转接板51的边缘接触且能自由转动,提高导向效果。并且,转轮52211能自由转动且表面摩擦力小,便于转接板51的移动,也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其中,请参照图15、图16,该定位单元5222包括连接座B1、第一连接端子B2、第二连接端子B3与第三连接端子B4。连接座B1设置为矩形段与梯形段,梯形段的长边与矩形段连接,梯形段的两侧面用于与插口单元514的输出端避位,结构紧凑,减小占用面积,节约空间。连接座B1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B11与第一贯通孔B12,第一贯通孔B11与第一凸起5181对应设置。第一连接端子B2的一端位于第一贯通槽5223内且位于第一贯通孔B11的下方,第一连接端子B2的另一端位于测试装置53内。第二连接端子B3包括第一杆段B31与第二杆段B32,第一杆段B31内部中空,第一杆段B31卡设在测试装置53内,第二杆段B32套装在第一杆段B31内,第二杆段B32的一端位于第一贯通孔B12内。第二杆段B32为弹性材料,用于使连接座B1复位以及起减震效果,起到保护转接板51以及定位单元5222的作用。第二连接端子B3用于支撑连接座B1,使连接座B1架设在第一贯通槽5223内且连接座B1的上表面高于测试底座522的上表面。第三连接端子B4与第二凸起51812相对设置。第三连接端子B4的一端位于测试装置53内,第三连接端子B4的另一端穿射过第二贯通槽5224设置在测试底座522上方。

当转接板51与测试底座522将要接触时,连接座B1进入到第三凹槽519内,在主机与转接板51的自重下,转接板51下沉,第一凸起5181进入第一贯通孔B11内。当第一凸起5181与第一连接端子B2接触且第三连接端子B4与第二凸起51812紧贴时,第二连接端子B3的端部与转接板51接触,第二杆段B32压缩,转接板51停止下沉并稳定安放。通过第一凸起5181与第一贯通孔B11的套装连接精准、快速定位,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请参照图17,该安规测试机60包括机架61、上料装置62以及检测装置63。上料装置62与检测装置63均设置在机架61上,且上料装置62与检测装置63相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8、图19、图20所示,上料装置62包括上料平台621、第一输送单元622、阻挡气缸623、滑轨624、挡板625、第三固定块626以及第一滑轮627。上料平台621设置在机架61的一端,上料平台621设置有坡度,第一进料口6211的高度大于第一出料口6212的高度,便于主机的移动,提高工作效率。第一输送单元622设置在上料平台621上。该上料平台621包括第一进料口6211与第一出料口6212,第一进料口6211与第一出料口6212分别设置在上料平台621的两端。请参照图19,上料平台621的两端与检测装置63的第二出料口6312均设置有阻挡气缸623、滑轨624以及挡板625。阻挡气缸623与滑轨624均设置在机架61上。挡板625与滑轨624滑动连接,挡板625设置有缺口,挡板625在缺口处设置有夹块6231,夹块6231可拆卸连接在缺口的顶壁上,夹块6231的底端设置有用于限定阻挡气缸623的输出轴的内孔,阻挡气缸623的输出轴穿射过内孔顶升挡板625。

其中,当待检测主机输送到第一进料口6211时,第一进料口6211处的阻挡气缸623的输出轴收缩,挡板625位于上料平台621的下方。当待检测主机位于上料平台621后,第一进料口6211处的阻挡气缸623驱动挡板625上升,挡板625的上端位于上料平台621的上方。第一出料口6212与第二出料口6312处的阻挡气缸623、滑轨624以及挡板625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进料口6211处的工作原理一致。第一出料口6212处的挡板625除了防止上料平台621的待检测主机进入检测平台631,同时也阻挡检测平台631的主机在检测过程中移入上料平台621。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7、图18、图21,该检测装置63包括检测平台631、第二输送单元632、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第二安规测试单元637、机罩634、控制系统6341、显示屏6342以及检测门6343。检测平台631位于机架61的一端,且与上料平台621相邻设置。第二输送单元632设置在检测平台631上,第二输送单元632的传输方向与第一输送单元622的传输方向垂直设置。第一输送单元622与第二输送单元632均设置为滚轴输送带,滚轴可以减小主机与上料平台621或者检测平台631之间的间隙,且滚轴可以自由转动,便于待检测主机输送到检测平台631上。第二输送单元632远离上料平台621的一端设置有压板6321与凸起块6322。两个压板6321将第二输送单元632固定在上料平台621上,压板6321的两端侧面设置有导向斜面6323,便于检测完后的主机输送出去。第二输送单元632远离上料平台621的一端的压板6321上设置有凸起块6322,凸起块6322用于防止检测过程中主机移出检测平台631。

机罩634罩设在检测平台631上,机罩634的三个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开口,三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着一个第二进料口6311与两个第二出料口6312。第二进料口6311与第一出料口6212相邻设置,两个第二出料口6312分别设置在机罩634的两侧。两个第二出料口6312位于机罩634相对的侧面,便于全自动安规测试机60的放置,可以根据现场实际布置选择从其中一个第二出料口6312出料。请参照图21,控制系统6341、显示屏6342以及检测门6343均设置在机罩634与第二进料口6311相对的第四个侧面上。检测门6343上设置有玻璃观察窗口,检测门6343便于观察主机检测时设备的运转情况,也便于机罩634内部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控制系统6341与显示屏6342通过数据线分别与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第二安规测试单元637进行数据传输。机罩634起保护作用,将控制系统6341、显示屏6342以及检测门6343设置在机罩634上,结构紧凑,节约成本。

其中,请参照图22,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设置在机架61上,且正对着检测门6343,便于观察测试情况以及设备的维修,合理利用了机架61的上部空间,布局紧凑,操作方便,减少占用空间。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包括支撑板6331、安装板6332、加强板6333、第一升降气缸6334、第一测试针床6335、第一测试顶针6336以及减震柱6337。支撑板6331的一端与机架61固定连接,安装板6332包括第一安装板63321与第二安装板63322。第一安装板63321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板6331的侧面,第一安装板63321的侧面与支撑板6331的侧面通过加强板6333连接,使第一安装板63321的连接更牢固。第一升降气缸6334设置在第一安装板63321上,第一升降气缸6334的输出轴垂直于检测平台631设置,第一升降气缸6334的输出轴通过第一测试针床6335与第一测试顶针6336传动连接。第一测试顶针6336设置在第一测试针床6335的底端,且第一测试顶针6336的针头正对着检测平台631。第二安装板63322与第一安装板63321通过减震柱6337连接且位于第一安装板63321下方,用于第一测试针床6335与第一升降气缸6334安装避位,便于安装以及拆卸。多个减震柱6337均匀设置,用于平衡第二安装板63322以及减震。多个减震柱6337中至少有一个的一端设置有扩大端,用于防止第一测试针床6335落到检测平台631上。多个立柱6375配合使得第一测试针床6335的各个端部同步下移,保护第一测试顶针6336。同时,也防止第一升降气缸6334在检测过程中损坏,导致第一测试针床6335失去拉力,掉落到主机上,起到保护第一安规测试单元633以及主机的作用。

请参照图18、图23,第二输送单元63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避位槽,第二安规测试单元637位于第二避位槽下方,结构紧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占用空间。该第二安规测试单元637包括第二升降气缸6371、第三安装板6372、第二测试针床6373、防护块6374、多个立柱6375以及第二测试顶针6376。第二升降气缸6371设置在机架61上;第三安装板6372的一侧与第二升降气缸637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二测试针床6373设置在第三安装板6372的另一侧,第二测试针床6373内部中空,且第二测试针床6373的底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提高散热效果。第二测试顶针6376设置在第二测试针床6373远离第三安装板6372的一侧,第二升降气缸6371用于驱动第二测试顶针6376上升到设定位置进行主机检测。多个立柱6375架的一端设在第二测试针床6373上;弹性件套设在立柱6375上,防护块6374夹设在弹性件与立柱6375的上端部之间,弹性件用于测试完后防护块6374回复到初始位置。防护块6374设置有多个用于第二测试顶针6376穿过的贯通孔。当第二升降气缸6371驱动第二测试针床6373上移时,防护块6374先接触主机,第二升降气缸6371继续上升,防护块6374压缩弹性件,第二测试顶针6376的顶面与主机接触,第二升降气缸6371的输出轴停止上升。当测试完成后,第二升降气缸6371驱动第二测试顶针6376下移,防护块6374与主机分离,在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为了使待检测主机更容易的进入到上料平台621或者检测平台631,请参照图20,在第一进料口6211处的机架61上设置多个第三固定块626与多个第一滑轮627,第三固定块626固定设置在机架61上,第一滑轮627通过转轴连与第三固定块626滑动连接,第一滑轮627的上表面高度高于机架61端部的高度。第一滑轮627减小了待检测主机与上料平台621之间的摩擦,便于待检测主机移动到上料平台621上。

请参照图19,在检测平台631位于第二进料口6311的端部设置多个支撑座2438与多个第二滑轮2439,便于待检测主机从上料平台621输送到检测平台631。支撑座243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避位槽,用于与检测平台631的端部避位且保持支撑座2438水平设置,减小主机的移动阻力。支撑座2438设置有第一避位槽的一端与检测平台的2431端部螺栓连接,便于安装以及维修。支撑座243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容纳槽6351,支撑座243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容纳槽6352。第一容纳槽6351位于上料平台621与检测平台631之间。多个第二滑轮636分别转动设置在第一容纳槽6351与第二容纳槽6352内,便于主机从上料平台621输送到检测平台631。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几个步骤所示:

第一、将主机放置到输送线体30上,架设在输送线体30上的旋转台40将主机旋转,使主机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一致,输送线体30将旋转后的主机输送到垛机70位置。

第二、垛机70的X轴运动机构741驱动安装架72及其内部的放料装置73沿着输送架71的输送线路移动到输送线体30位置,安装架72两侧的Z轴运动机构743带动Y轴运动机构742以及放料装置73沿安装架72进行升降运动。具体的,Z轴驱动电机7431驱动Z轴丝杆7432转动,两侧的Z轴丝杆7432均通过固定块25433以及固定板25434带动第三连接板736的两端共同上移,第三连接板736上放置的放料装置73以及Y轴运动机构742一起上移。当移动到指定高度后,Z轴驱动电机7431停止工作,Y轴运动机构742开始工作。Y轴运动机构742驱动中转支撑座7332在第一支撑座7331内往出料口滑动,第一支撑座7331给中转支撑座7332提供支撑。当中转支撑座7332支伸到设定位置,中转支撑座7332停止滑动。此时,第二支撑座7333带动放料平台734从中转支撑座7332内滑出,使放料平台734位于转接板51的下方。启动Z轴驱动电机7431,放料平台734上移,使转接板51与放料平台734接触并两个限位块2535之间,继续提升,直到转接板51脱离原先的放置位置。然后驱动Y轴运动机构742将第二支撑座7333与中转支撑座7332逐一恢复到初始位置。Z轴驱动电机7431驱动Z轴丝杆7432带动第三连接板736下移,使第三连接板736回到安装架72的底部。接着,X轴运动机构741驱动安装架72将转接板51上的主机输送到检测设备处,并将主机依次送至检测设备上。送料的过程与上述取料的过程以及原理相同或相似,具体请参照上述的取料步骤。

第三、输送架71将主机输送到硬件检测设备10上,垛机701将主机放置到检测位122上,用CCD142拍摄主机并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人工手动将U盘测试结构143插入到主机的端口中,将U盘测试结构143开始插入的压力以及插入到位的压力初始化,控制系统记录下相应的初始值。夹持气缸A1的伸缩杆通过传动杆A2带动第一夹板14443与第一支臂14441移动,第一夹板14443的内齿14449带动传动齿轮A3转动,传动齿轮A3驱动第二夹板14444移动,第一夹板14443与第二夹板14444的移动方向相反,带动第一支臂14441与第二支臂14442夹紧U盘主体1431。旋转气缸1445带动夹持气缸模组14446以及U盘测试结构143旋转相应的角度,使U盘插口1432与主机的USB端口正对,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441,使U盘插口1432朝主机端口移动并插入到位。同时,第二驱动组件1461驱动按键单元145朝主机的按钮移动,顶针1451与主机的按钮接触,当第二压力传感器1455的压力值达到设定的数值时,第二驱动组件1461停止工作,按钮按压到位。检测完后,将主机返回至输送架71上并输送到硬件测试架50位置。

第四、根据主机的大小选择采用其中一组螺栓孔组515来安装第一卡块组516与第二卡块组517,将主机放置在多个第二限位块513围成的转接板51上。人工用数据线将主机的各个端口与插口单元514的输出端口连接,并将数据线沿着第一卡块组516与第二卡块组517围合成的通道布置整齐。将主机与转接板51移到测试工位521上,转接板51与测试底座522上的转轮52211上表面接触,在外力以及转接板51和主机的自重作用下,转轮52211朝转接板51的放置位置方向转动,引导转接板51进入到设定位置。当转接板51与测试底座522将要接触时,连接座B1进入到凹槽2319内,在主机与转接板51的自重下,转接板51下沉,第一凸起5181进入第一贯通孔B11内。当第一凸起5181与第一连接端子B2接触且第三连接端子B4与第二凸起51812紧贴时,第二连接端子B3的端部与转接板51接触,第二杆段B32压缩,转接板51停止下沉并精准就位。启动电源,控制系统控制测试装置53开始对主机的端口进行测试。若测试过程中插口单元514出现损坏,可以更换备用的另一组插口单元514继续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取出转接板51与主机,第二杆段B32带动连接块232221回复到初始位置,进行下一个主机的测试。检测完后,将主机返回至输送架71上并将主机输送到安规测试机60位置。

第五、将主机输送到第一进料口6211位置,阻挡气缸623的输出轴驱动挡板625下移,使挡板625位于上料平台621的下方。启动第一输送单元622,主机的底端放置在第一滑轮627上,第一输送单元622通过与主机一端的摩擦力使得主机输送到上料平台621上。第一进料口6211处的阻挡气缸623驱动挡板625上升,挡板625的上端位于上料平台621的上方。此时,第一出料口6212处的阻挡气缸623驱动挡板625下移,使挡板625位于上料平台621的下方。第一输送单元622驱动主机从第一出料口6212移出,并从第二进料口6311进入检测平台631。当主机输送到检测平台631上后,第一出料口6212与第二出料口6312处的阻挡气缸623均驱动挡板625上升,使得挡板625的端部位于上料平台621或者检测平台631的上方。通过机罩634上的控制系统6341启动第一升降气缸6334与第二升降气缸6371,第一升降气缸6334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测试针床6335往下移动,使得第一测试顶针6336与主机正确对位,停止运转第一升降气缸6334,对主机的上表面进行漏电测试。第二升降气缸6371带动第二测试针床6373往上移动,使得第二测试顶针6376与主机的下表面正确对位,停止运转第二升降气缸6371。可以通过显示屏6342以及检测门6343上的玻璃窗观察检测情况。在检测过程中,上料平台621还能存放另一个待检测的主机,当检测平台631上的主机检测完成后直接从检测平台631输送出去后,上料平台621上的待检测主机直接输送到检测平台631上,提高检测效率。当检测完成后,分别驱动第一升降气缸6334与第二升降气缸6371的输出轴回缩,将第一测试针床6335与第二测试针床6373回复到初始位置。第二输送单元632转动,带动检测完后的主机从其中一个第二出料口6312输送到输送架71上。将上料平台621的待检测主机输送到检测平台631上,开始下一轮的检测。

第六、输送架71将安规测试机60中检测完的主机输送到出料架80上。出料架80将已检测完成的主机输送出去。

本发明涉及一种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该U盘测试结构包括U盘主体、U盘插口与压力调节组件。U盘插口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端,压力杆设置在U盘主体的一侧,压力杆的一端与U盘插口平齐,使得压力杆与U盘插口同时受力,第一压力传感器套装设置在压力杆的另一端上,可以检测U盘插口的受力情况,从而可以判断U盘插口是否插入到位。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安装了上述任一的U盘测试结构的硬件检测设备,该硬件检测设备包括架体、箱体、运动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箱体设置在架体上,多个底座设置在箱体上的不同位置,用于放置主机。每个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相应主机进行检测的检测位。运动装置设置在架体上,且位于箱体的一端,用于将检测装置驱动至对应的检测位。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平台、CCD、U盘测试结构与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平台与运动装置连接,CCD与第一驱动单元均设置在安装平台上。CCD用于拍摄主机并识别确认主机的USB端口的位置,精准定位。第一驱动单元驱动U盘测试结构旋转、定位主机的USB端口并插入到USB端口中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人工进行手工检测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

综上,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U盘测试结构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设备
  • 硬件检测设备及其对应的硬件检测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474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