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

背景技术

中锁暗插销通常安装在对开门、子母门上,其由于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083053Y公开了一种用于各类门上的门暗插销。包括支架、拨动块、压板、滑动拖板、弹簧、固定销、圆柱销、滚轮、拨轴及轴销。其中,圆柱销固定在滑动拖板上,并穿过支架上的圆孔。装有滚轮及拨轴的拨动块,通过夹在支架上对应滑动拖板上的长方形槽两侧的凹槽内的轴销,枢转地安装在支架上,并经过拨轴绕轴销转动而带动滑动拖板在锁定及解锁位置间往复移动。弹簧、压板装在滑动拖板上的长方体槽内,拨动块的燕尾穿过支架上的长方形槽抵接压板。两个固定销穿过支架上的固定孔将滑动托板安装在支架上。该现有技术中作为滑动托板实际上是通过两个固定销穿过支架上的固定孔配合设置在滑动拖板上的长方体槽内的弹簧施加在支架及滑动托板之间的弹性偏压力安装在支架上的。这种安装结构相对复杂,同时弹簧反作用在拨动块上的偏压力也使得拨块的复位只能手动完成,再有该现有技术的结构只适用于单方向的锁定。而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6942424U中公开一种手柄自动复位自动中控暗插销,包括销控、拉杆和销头,通过拨动销控内的控制手柄带动齿轮旋转,齿轮带动带齿活动勾运动,从而控制进行带齿活动勾的进行伸缩,带齿活动勾通过拉杆控制销头内的锁舌收缩到锁盒内,从而控制门扇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在条形弹簧的作用下状态还原,从而自动控制门扇进行关闭进行。该现有技术实现了控制手柄自动复位,而且也实现了上下双向锁定。但是,其采用的是齿轮齿条传动来驱动上下天地杆动作,齿轮、齿条的加工及安装都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中锁暗插销。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包括:

中锁组件,适于与门扇连接;

插销组件,包括锁头,所述锁头适于连接于门扇与门框之间,以锁定门扇;

所述中锁组件包括:

面板,其内侧适于与门扇连接,其外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底壁设有与门扇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容纳槽端部设有扳机活动孔;

轴座,与所述面板内侧连接,其上设有轴套;

扳机,一端穿过所述扳机活动孔且适于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其另一端穿过所述轴座且与所述锁头连接;

偏压件,与所述扳机连接,所述偏压件具有驱使所述扳机与所述轴套抵接的偏压力;

其中,所述扳机具有在外作用下绕所述轴套转动,以使其端部驱动所述锁头运动,以实现所述门扇锁定或解锁。

可选地,所述扳机呈折弯状,其折弯处设有适于绕所述轴套转动的转动槽。

可选地,自动中锁暗插销还包括插销换向组件,与所述中锁组件连接,所述插销换向组件两端分别与上插销组件与下插销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上插销组件与下插销组件运动。

可选地,所述插销换向组件包括:

换向限高套,适于与所述门扇连接;

两个联动片,分设于所述换向限高套两端,其上设有铆钉穿孔,所述联动片适于与所述锁头连接;

两个换向片,分设于所述换向限高套两侧,其上设有适于穿设所述换向限高套的通孔,两个所述换向片分设于所述联动片两侧且与所述铆钉穿孔活动连接;

其中,任一所述联动片具有在外力作用下向远离或靠近所述换向限高套方向移动,且通过所述换向片带动另一所述联动片运动,以驱动上锁头与下锁头锁定或解锁门扇。

可选地,两个所述联动片上铆钉穿孔呈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联动片上设有翘头活动孔,所述扳机处于所述面板内侧一端适于穿设于所述翘头活动孔内,以驱动所述联动片向远离或靠近所述换向限高套方向移动。

可选地,插销换向组件还包括:

中锁限高套,其内设有通孔,所述中锁限高套设于所述面板内侧,且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孔同轴设置;

安装销,其内设有通孔,所述中锁限高套与所述安装销分设于所述换向限高套两侧换向片的外侧,以固定所述换向片;

安装螺栓,适于穿设所述面板、中锁限高套、换向限高套以及安装销,以对四者固定。

可选地,所述联动片靠近所述换向限高套一端成型有弧形面,两个所述联动片弧形面形成有让位空间。

可选地,所述换向限高套两端设有适于穿设所述换向片的凸台,或所述安装销与所述中锁限高套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适于穿设所述换向片的凸台。

可选地,所述插销组件还包括:

固定板,适于与门框连接;

限位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其上设有适于锁头穿过的通孔;

插销,适于与门扇连接,其内设有适于锁头穿设的通槽;

连接杆,连接于所述锁头与所述联动片之间;

其中,所述锁头被配置为受所述扳机驱动,进入或移出所述限位板上通孔,以实现所述门扇锁定或解锁。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包括中锁组件以及插销组件,中锁组件适于与门扇连接;插销组件包括锁头,所述锁头适于连接于门扇与门框之间,以锁定门扇;所述中锁组件包括面板、轴座、扳机以及偏压件,面板内侧适于与门扇连接,其外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底壁设有与门扇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容纳槽端部设有扳机活动孔;轴座与所述面板内侧连接,其上设有轴套;扳机一端穿过所述扳机活动孔且适于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其另一端穿过所述轴座且与所述锁头连接;偏压件与所述扳机连接,所述偏压件具有驱使所述扳机与所述轴套抵接以及驱使所述扳机端部处于容纳槽内的偏压力;其中所述扳机具有在外作用下绕所述轴套转动,以使其端部驱动所述锁头运动,以实现所述门扇锁定或解锁。

此结构的自动中锁暗插销,面板外侧设有容纳槽,扳机在偏压件的偏压力作用下抵接在轴套上且使其端部处于容纳槽内部,容纳槽底壁设有与门扇连接的固定孔,使得固定孔内部的安装螺栓处于扳机端部的内侧,安装螺栓从外侧不可见。使用时,操作者可将手指伸入容纳槽内向外拉扳机端部,扳机受力绕着轴套转动,使得扳机处于面板内侧一端随之运动,进而带动锁头运动,以实现所述门扇锁定或解锁,在操作者松开扳机端部后,扳机会在偏压力作用下下落回归原位。

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还包括插销换向组件,与所述中锁组件连接,所述插销换向组件两端分别与上插销组件与下插销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上插销组件与下插销组件运动。

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两个换向片分设于换向限高套左右两侧,其上中部设置有通孔,且换向限高套左右两端设有适于穿设通孔的凸台,使得两个换向片能够相对换向限高套转动,两个换向片分设于联动片两侧且与铆钉穿孔活动连接,进而在下方联动片向远离或靠近换向限高套方向移动时,会驱动两个换向片相对换向限高套转动,进而带动上方联动片与下方联动片一同向远离或靠近换向限高套方向移动。

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联动片靠近换向限高套一端成型有弧形面,两个联动片弧形面形成有让位空间,以避免联动片移动过程中与安装螺栓及其上相连的相关部件产生运动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的整体结构示意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中锁组件的结构示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中锁组件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中锁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插销换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插销换向组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插销换向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实的施例中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中插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中锁组件;11-面板;111-扳机活动孔;12-轴座;13-轴套;14-扳机;15-偏压件;

2-插销换向组件;21-换向限高套;22-联动片;23-换向片;24-中锁限高套;25-安装销;26-安装螺栓;

3-插销组件;31-锁头;32-固定板;33-限位板;34-插销;3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中锁暗插销,如图1所示,包括中锁组件1、插销换向组件2以及两个插销组件3,两个插销组件3分为上插销组件和下插销组件分设于插销换向组件2上下两端。其中,中锁组件1与插销换向组件2通过安装螺栓26固定在门扇内侧,上、下插销组件3通过连接杆35与插销换向组件2连接。其中,中锁组件1用于使用者操作,插销换向组件2受中锁组件1驱动来将中锁组件1的操作转换为插销组件3中锁头31所需移动方向以及提供锁头31所需要移动的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中锁组件1包括面板11、轴座12、轴套13、扳机14以及偏压件15,面板11内侧适于与门扇内侧,面板11外侧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底壁设有与门扇连接的固定孔,固定孔内用于穿设安装螺栓26,容纳槽下端部设有贯穿面板11的扳机活动孔111。

如图4所示,轴座12与面板11内侧连接,轴座12呈凹状,其上端开口处连接有轴销,轴套13套设在轴销的表面;扳机14右端部分穿过面板11上的扳机活动孔111,扳机14左端部分放置于容纳槽内,扳机14呈折弯状,其折弯处设有适于绕轴套13转动的转动槽;偏压件15采用扭簧,其套设在轴销上,扭簧一端作用在面板11上,另一端作用在扳机14右端上,对扳机14施加使其转动槽抵靠在轴套13上的偏压力,使转动槽稳定地抵靠在轴套13上(如图3所示),进而使扳机14转动安装在轴销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扳机14处于容纳槽一端的形状与面板11上容纳槽的形状相适配,且容纳槽上端与扳机14端部上侧留有空间,使用时,操作者可将手指伸入此空间内外拉扳机14,扳机14受力绕着轴销转动,使得扳机14处于面板11内侧的一端上翘,在上翘过程中,扳机14处于面板11内侧的一端克服偏压件15的偏压力,在操作者松开扳机14后,扳机处于面板11内侧的一端会在偏压力作用下下落回归原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插销换向组件2包括换向限高套21、两个联动片22、两个换向片23、中锁限高套24、安装销25以及安装螺栓26;两个联动片22分设于换向限高套21上下端,两个联动片22相互靠近的一端表面均设置有铆钉穿孔,且两个铆钉穿孔呈对角设置,两个联动片22中部均设置有翘头活动孔,扳机14处于面板11内侧的一端适于穿设于下方联动片22的翘头活动孔内,用于驱动下方联动片22向远离或靠近换向限高套21方向移动。

如图5和图7所示,两个换向片23分设于换向限高套21左右两侧,其中部设置有通孔,且换向限高套21左右两端设有适于穿设通孔的凸台,使得两个换向片23能够相对换向限高套21转动,两个换向片23分设于联动片22两侧且与铆钉穿孔活动连接(图6中所示),进而在下方联动片22向远离或靠近换向限高套21方向移动时,会驱动两个换向片23相对换向限高套21转动,进而带动上方联动片22一同向远离或靠近换向限高套21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安装销25与中锁限高套24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适于穿设换向片23的凸台,两个换向片23分别套设在中锁限高套24以及安装销25的凸台上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中锁限高套24、换向限高套21以及安装销25中间均设置有通孔,安装时安装螺栓26依次穿过面板11、中锁限高套24、换向限高套21以及安装销25,以对中锁组件1、插销换向组件2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联动片22靠近换向限高套21一端成型有弧形面,两个联动片22弧形面形成有让位空间,以避免联动片22移动过程中与安装螺栓26及其上相连的相关部件产生运动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插销组件3包括锁头31、固定板32、限位板33、插销34以及连接杆35,固定板32与门框固定连接,限位板33与固定板32固定连接,其上设有适于锁头31穿过的通孔,插销34与门扇连接,其内设有适于锁头31穿设的通槽,连接杆35连接于锁头31与联动片22之间,且其与联动片22铰接。在联动片22在扳机14驱动下上下移动时,能够通过连接杆35带动锁头31在插销34内部上下运动,使得锁头31进入或移出限位板33上通孔,以实现门扇锁定或解锁。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通过将处于门扇外侧的扳机14放置在面板11的容纳槽内,使得扳机14表面低于门扇表面,不易出现剐蹭等风险,且安装螺栓26处于扳机14内侧,从外面看不到安装螺栓26,提高美观。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中锁暗插销,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操作者将手指伸入容纳槽上端外拉扳机14,扳机14受力绕着轴销转动,使得扳机14处于面板11内侧的一端上翘,进而使得扳机14此端部抵接在下方联动片22的翘头活动孔上壁并带动下方联动片22上移,下方联动片22通过换向片23带动上方联动片22一同向靠近换向限高套21方向移动,进而通过连接杆35带动锁头31移出限位板33上通孔,以实现门扇解锁。

在关门时,门框会对上下两个锁头31挤压使其缩入插销34内部,且此过程偏压件15受力发生弹性变形,待门扇完全关闭后门框失去对上下两个锁头31挤压,上下两个锁头31在偏压件15的作用下进入限位板33上通孔,实现对门扇锁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相关技术
  • 一种膜层厚度均一性调整方法及其调整装置
  • 一种调整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及装置
  • 基于指标体系的设施安全评估量化的计算方法、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4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