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风道组件和出风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风道组件和出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和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塔扇、空调和电风扇等出风装置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电器。以塔扇为例,塔扇的造型新颖、风感柔和,且内部没有扇叶,安全性好,因此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出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气流由风机产生后,需要经过内部较长的风道后再经过出风口排出,才能够形成气流,导致了现有的塔扇等出风装置的气流整体能量的损失较多,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和出风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风道壳,风道壳上形成有壳体进风口和壳体出风口;

增压结构,其设置在风道壳内,增压结构与风道壳之间形成风道,增压结构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适于在膨胀状态下减小风道的体积,壳体进风口、风道与壳体出风口依次连通。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风道组件在风道壳内增设了增压结构,风道形成在增压结构与风道壳之间,增压结构能够在膨胀状态下挤压风道壳内的空间,由此减小风道的体积,随着风道体积的减小,同样的气流风量进入到风道内后,风压会增大,进而使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增大,由此提升吹风的风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

当增压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增压结构自身的体积减小,风道的体积由此增大,使得同样的气流量进入到风道内之后,风压能够减小,由此降低了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出风装置的风感更加柔和。

综上,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调整增压结构的体积的大小,从而获得适合自身的吹风体验,本发明的风道组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增压结构包括可胀缩的弹性套。

有益效果:

弹性套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当弹性套处于膨胀状态时,弹性套能够挤压风道壳的内部空间,从而增大风道壳内的风压,提高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当弹性套处于收缩状态时,风道壳的内部空间能够较大,风压较小,由此降低了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出风装置的风感更加柔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进风口设置在风道壳的一端处,膨胀状态下,弹性套呈纺锤状,并沿风道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当气流从风道壳的一端处吹出后,由于附壁效应,气流会顺着纺锤状的弹性套的表面向上运动。因此,纺锤状的弹性套仅会改变气流的运动方向和风道的体积,避免了增压结构阻挡气流造成风量损失。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增压结构还包括:

支撑柱,其设置在风道壳内,并与风道壳相连,支撑柱沿风道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滑动连接件,其套设在支撑柱上,适于沿滑动连接件滑动;

动力机构,其与滑动连接件相连,适于驱动滑动连接件沿支撑柱运动;

支撑骨架,其一端滑动连接件相连,另一端与支撑柱相连,弹性套套设在支撑骨架上,支撑骨架适于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在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膨胀状态下,支撑骨架适于增大弹性套的体积,收缩状态下,支撑骨架适于减小弹性套的体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骨架包括:

多个第一支撑杆,多个第一支撑杆沿支撑柱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均与滑动连接件相铰接;

多个第二支撑杆,每个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一个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相铰接,多个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均与支撑柱相铰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上形成有螺纹部,动力机构包括:

转动源,其与滑动连接件相连;

螺纹柱,其与转动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适于与螺纹部螺纹连接。

有益效果:

转动源每转动一圈,滑动连接件能够沿支撑柱运动一个较小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增加结构的体积的调节精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沿风道壳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风道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

外壳,其上形成有外壳进风口和外壳出风口;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风道组件,其设置在外壳内,风道组件的壳体出风口与外壳进风口相连通;

风机,其与风道组件的壳体进风口相连通。

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出风装置包括了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具有了其有益效果,即能够提升吹风的风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有助于有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为柱状结构,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外壳的一侧,并罩设在外壳进风口处的背板;

外壳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外壳出风口包括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分别形成在背板沿外壳的周向的两边与外壳之间,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依次连通,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四出风口依次连通。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风机吹出的气流能够先进入到风道壳内,然后分别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流出。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经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到外壳与背板之间,在背板的引导下经过外壳的左侧来到外壳的前部,由于附壁效应继续向前部吹出。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能够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到外壳与背板之间,在背板的引导下经过外壳的右侧来到外壳的前部,由于附壁效应继续向前部吹出。通过如此设置,出风装置能够向前吹风,且在外壳的前侧无需形成出风口,有助于提升出风装置的美观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导风部,其连接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之间,由第一出风口到第三出风口的方向上,第一导风部朝向远离第二出风口的方向倾斜;和/或,

还包括第二导风部,其连接在第二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之间,由第二出风口到第四出风口的方向上,第二导风部朝远离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倾斜。

有益效果:

第一导风部能够将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风引导到外壳的左侧,第二导风部能够将第二出风口吹出的风引导到外壳的右侧,通过如此设置,能够避免两路气流在壳体出风口处发生碰撞,导致损失风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风道组件的增压结构的立体图,图中的增压组件处于收缩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的增压组件在膨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剖视图,图中增压装置处于收缩状态;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剖视图,图中增压装置处于膨胀状态;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动力机构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动力机构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支撑骨架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铰接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柱的铰接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第二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柱的铰接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中增压装置处于收缩状态;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中增压装置处于膨胀状态;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侧剖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中虚线所标出的方向为气流方向;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道壳;101、壳体进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3、第二出风口;104、第一半壳;105、第二半壳;

2、增压结构;201、弹性套;202、支撑柱;203、滑动连接件;204、第一支撑杆;205、第二支撑杆;206、动力机构;2061、转动源;2062、螺纹柱;

3、外壳;301、第一进风口;302、第二进风口;303、第三出风口;304、第四出风口;

4、风机;

5、背板;

601、第一导风部;602、第二导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15,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1和增压结构2。风道壳1上形成有壳体进风口101和壳体出风口。增压结构2设置在风道壳1内。增压结构2与风道壳1之间形成风道。增压结构2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适于在膨胀状态下减小风道的体积。壳体进风口101、风道与壳体出风口依次连通。

本发明的风道组件在风道壳1内增设了增压结构2,风道形成在增压结构2与风道壳1之间,如图2、图4和图12所示,增压结构2能够在膨胀状态下挤压风道壳1内的空间,由此减小风道的体积,随着风道体积的减小,同样的气流风量进入到风道内后,风压会增大,进而使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增大,由此提升吹风的风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

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当增压结构2处于收缩状态时,增压结构2自身的体积减小,风道的体积由此增大,使得同样的气流量进入到风道内之后,风压能够减小,由此降低了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出风装置的风感更加柔和。

综上,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调整增压结构2的体积的大小,从而获得适合自身的吹风体验,本发明的风道组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增压结构2包括可胀缩的弹性套201。弹性套201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当弹性套201处于膨胀状态时,弹性套201能够挤压风道壳1的内部空间,从而增大风道壳1内的风压,提高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当弹性套201处于收缩状态时,风道壳1的内部空间能够较大,风压较小,由此降低了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出风装置的风感更加柔和。

其中,弹性套201优选但不限于由橡胶或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增压结构2为灯笼状结构,灯笼状结构包括支撑柱202、支撑条和导风材料。支撑柱202固定设置在风道壳1上。多根支撑条沿支撑柱202的周向均匀设置,并铰接在支撑柱202上。导风材料为不具有弹性的材料,并固定在支撑条上。灯笼状结构具有撑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撑开状态下,多个支撑条的中部能够向外凸起,并将导风材料撑开,以压缩风道壳1内的空间。折叠状态下,多个支撑条能够恢复到竖直状态,并使得导风材料能够被折叠在支撑柱202上。其中,导风材料优选但不限于包括锡纸、塑料或涤纶等不透气的柔性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进风口101设置在风道壳1的一端处。膨胀状态下,弹性套201呈纺锤状,并沿风道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如此设置,当气流从风道壳1的一端处吹出后,由于附壁效应,气流会顺着纺锤状的弹性套201的表面向上运动。因此,纺锤状的弹性套201仅会改变气流的运动方向和风道的体积,避免了增压结构2阻挡气流造成风量损失。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膨胀状态下,弹性套201呈圆柱形或球形。

作为又一种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弹性套201上形成有进气口。进气口与气源相连。当气源向弹性套201内充气时,弹性套201能够被切换到膨胀状态。当气源从弹性套201内向外抽气时,弹性套201能够被切换到收缩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增压结构2还包括支撑柱202、滑动连接件203、动力机构206和支撑骨架。其中,支撑柱202设置在风道壳1内,并与风道壳1相连。支撑柱202沿风道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滑动连接件203套设在支撑柱202上,适于沿滑动连接件203滑动。动力机构206与滑动连接件203相连,适于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支撑柱202运动。支撑骨架的一端滑动连接件203相连,另一端与支撑柱202相连。弹性套201套设在支撑骨架上。支撑骨架适于在动力机构206的驱动下在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膨胀状态下,支撑骨架适于增大弹性套201的体积,收缩状态下,支撑骨架适于减小弹性套201的体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支撑骨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杆204和多个第二支撑杆205。其中,多个第一支撑杆204沿支撑柱20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支撑杆204的第一端均与滑动连接件203相铰接。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第二支撑杆205的第一端与一个第一支撑杆204的第二端相铰接。多个第二支撑杆205的第二端均与支撑柱202相铰接。

通过如此设置,当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接近第二支撑杆205的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之间的夹角能够减小,从而将弹性套201顶出,由此增大弹性套201的体积,并形成纺锤形的增压结构2。

当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远离第二支撑杆205的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之间的夹角能够增大,弹性套201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回复力箍紧在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上,由此减小增压结构2的整体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弹性套201套设在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上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增压结构2的气密性,能够减小风量损失。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的数量优选但不限于为三根、四根、五根或多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04和第二支撑杆205的数量均为四根。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支撑骨架包括多个具有弹性的支撑条。支撑条的第一端与滑动连接件203相连接,第二端与支撑柱202相连接。当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接近支撑条的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支撑条的中部能够发生弯曲并向外突出,从而将弹性套201撑开,增大弹性套201的体积。其中,支撑条优选但不限于由竹篾、塑料或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

当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远离支撑条的第二端的方向运动时,支撑条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恢复成竖直的支撑条,并缩小弹性套201的体积。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连接件203包括滑块和设置在滑块的四周上各设置有两个第一耳板。第一支撑杆204的第一端处形成有第二耳板。第二耳板适于插入到两个第一耳板之间。螺钉能够穿过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的连接孔,并将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相互铰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滑动连接件203和第一支撑杆204之间还可选为通过轴承或合页相互铰接。

每个第一支撑杆204的第二端设置有两个第三耳板,每个第二支撑杆205的第一端设置有第四耳板。第四耳板插入到两个第三耳板之间,螺钉能够穿过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的连接孔,并将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相互铰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还可选为通过轴承或合页相互铰接。

支撑柱202用于与第二支撑杆205相连的端部设置有四个第五耳板。四个第五耳板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柱202的端部上。第二支撑杆205的四周上各设置有两个第六耳板。第五耳板插入到两个第六耳板之间,螺钉能够穿过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的连接孔,并将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相互铰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杆和支撑柱202之间的连接还可选为通过轴承或合页相互铰接。

滑动连接件203可选为设置在支撑柱202顶部、底部或中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连接件203与支撑柱202的顶部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杆205与支撑柱202的底部相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柱202上形成有螺纹部,动力机构206包括转动源2061和螺纹柱2062。其中,转动源2061与滑动连接件203相连。螺纹柱2062与转动源206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适于与螺纹部螺纹连接。转动源2061能够驱动螺纹柱2062转动,以使得螺纹柱2062携带滑动连接件203沿支撑柱202的长度方向运动。

因此,转动源2061每转动一圈,滑动连接件203能够沿支撑柱202运动一个较小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增加结构的体积的调节精度。

其中,转动源2061可选为能够输出转动的装置,比如电机、发动机、液压马达或其中之一与减速机的组合等。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动力机构206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柱202上的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滑动连接件203相连,能够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支撑柱202的长度方向运动。直线驱动装置可选为能够输出直线运动的装置,比如液压缸、气压缸、电缸或电机与齿轮齿条的组合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沿风道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风道壳1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道壳1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支撑柱202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的接缝处,并与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分别固定连接。

通过如此设置,支撑柱202能够与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相连,同时将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外壳3、风道组件、和外壳出风口。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其中,外壳3上形成有外壳进风口和外壳出风口。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风道组件设置在外壳3内。风道组件的壳体出风口与外壳进风口相连通。风机4与风道组件的壳体进风口101相连通。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出风装置包括了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具有了其有益效果,即能够提升吹风的风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有助于有提升用户体验。其中,出风装置优选但不限于为塔扇或无叶冷风扇等。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底座,风机4设置在底座内,外壳3设置在底座的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外壳3为柱状结构,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外壳3的一侧,并罩设在外壳进风口处的背板5。外壳进风口包括沿外壳3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01和第二进风口302。外壳出风口包括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外壳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301和第二进风口302。外壳出风口包括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第三出风口303和第四出风口304分别形成在背板5沿外壳3的周向的两边与外壳3之间。第一出风口102、第一进风口301和第三出风口303依次连通,第二出风口103、第二进风口302和第四出风口304依次连通。如图14所示,图14中的L1和L2分别为背板5沿外壳3的周向的两边。

通过如此设置,风机4吹出的气流能够先进入到风道壳1内,然后分别从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出风口103中流出。第一出风口102吹出的风能够经过第一进风口301进入到外壳3与背板5之间,在背板5的引导下经过外壳3的左侧来到外壳3的前部,由于附壁效应继续向前部吹出。第二出风口103吹出的气流能够经过第二进风口302进入到外壳3与背板5之间,在背板5的引导下经过外壳3的右侧来到外壳3的前部,由于附壁效应继续向前部吹出。通过如此设置,出风装置能够向前吹风,且在外壳3的前侧无需形成出风口,有助于提升出风装置的美观性。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外壳3包括适于相互拼接的第三半壳和第四半壳。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便于操作者将风道组件装配到外壳3内。第三半壳和第四半壳的可选为分别是左半壳和右半壳,或者是分别为前半壳和后半壳。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104和第二半壳105分别为左半壳和右半壳。第三半壳和第四半壳分别由前半壳和后半壳。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导风部601,其连接在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三出风口303之间,由第一出风口102到第三出风口303的方向上,第一导风部601朝向远离第二出风口103的方向倾斜;和/或,

还包括第二导风部602,其连接在第二出风口103和第四出风口304之间,由第二出风口103到第四出风口304的方向上,第二导风部602朝远离第一出风口102的方向倾斜。

第一导风部601能够将第一出风口102吹出的风引导到外壳3的左侧,第二导风部602能够将第二出风口103吹出的风引导到外壳3的右侧,通过如此设置,能够避免两路气流在壳体出风口处发生碰撞,导致损失风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出风装置还包括风速传感器和控制模块。风速传感器设置在外壳出风口处,能够测量出风装置的风速。控制模块与风速传感器和动力机构206通信连接,能够根据风速传感器的检测结构控制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沿支撑柱202运动,进而调整增压状态的体积。

例如当风速传感器检测到出风口处的风速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能够控制动力机构206增大增压结构2的体积,例如控制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朝接近第二支撑杆与由此增大出风装置的风速。第一预设值优选但不限于为10m/s。

当出风传感器检测到出风口处的风速高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能够控制动力机构206减小增压结构的体积,并减小增压结构2的体积,由此减小出风装置的风速。第二预设值优选但不限于为30m/s。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出风装置的风速能够处于一个令人舒适的范围内,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装置可选为具有多个风力模式。例如包括柔风、中强风和强风等。柔风模式下,动力机构能够控制滑动连接件203移动到第一位置。中强风模式下,动力机构能够驱动滑动连接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强风模式下,动力机构能够驱动滑动连接件移动到第三位置。沿接近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依次设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还能够根据风速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当前的风速是否处于对应的风力档位的风速范围内。当风速传感器检测到出风口处的风速低于对应的风力档位的风速范围时,控制模块能够控制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向下运动一段距离。

当风速传感器检测到出风口处的风速高于对应的风力档位的风速范围时,控制模块能够控制动力机构206驱动滑动连接件203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如图15所示,出风装置优选为还包括操作面板,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操作面板选择合适的风速档位。例如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操作面板上形成有多个档位按键,例如包括柔风、中强风和强风等。用户能够通过按下对应的按键来选择合适的风力档位。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操作面板还可选择为触控屏幕,操作者能够通过触摸对应的档位标识来选择合适的风力档位。

其中,控制模块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部件(如PLC或CPU)、存储器和与可编程逻辑控制部件相连的电子元件等,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在此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风道组件和第二方面的出风装置能够使壳体出风口处的风速增大,由此提升吹风的风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的风速较低,吹风的风感较弱的问题,有助于有提升用户体验。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应用程序的页面显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 目标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 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 一种用于液舱围护系统的液体泄放装置及船舶
  • 页面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技术分类

0612011657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