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12


一种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中将变电结构放置在后底架尾部,通过加长后底架来承载变电结构,然而,加长后底架承载变电结构会加剧整个机舱的振动,导致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旨在缓解现有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中变电结构后置导致的风力发电机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机舱结构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机舱结构包括:

机舱主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机舱主体具有一主体机架;以及,

箱变结构,包括两个箱变单元及箱变支架,所述箱变支架设置在所述主体机架、且处在所述机舱主体的第二方向的侧端,两个所述箱变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在所述箱变支架,至少用以变换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变支架与所述主体机架之间通过转接组件连接设置;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转接组件呈间隔设置三个,所述箱变单元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转接组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变支架对应所述箱变单元形成有多个安装部;

所述箱变单元包括箱变底座、以及多个变压器,多个所述变压器在第一方向排布设置于所述箱变底座,所述箱变底座连接至多个所述安装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变单元还包括:

箱变顶盖,盖设连接至多个所述变压器;

多个拉紧结构,设置在所述箱变支架的周侧,以拉紧连接所述箱变顶盖与所述箱变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变顶盖具有处在周侧的四个顶角部;

所述拉紧结构设置四个,且分别对应四个所述顶角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箱变支架包括两个拉紧支架,两个所述拉紧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箱变顶盖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且靠近所述箱变顶盖延伸设置;

四个所述拉紧结构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拉紧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紧结构具有两个拉紧部,两个所述拉紧部分别连接至所述箱变顶盖及所述箱变支架,且两个所述拉紧部之间的间距可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紧结构包括花篮螺栓(a),所述花篮螺栓(a)的两个钩索包括两个所述拉紧部。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拉紧部包括顶盖拉紧部及支架拉紧部,所述顶盖拉紧部设置在所述箱变顶盖,所述支架拉紧部设置在所述箱变支架,其中,所述顶盖拉紧部相对所述支架拉紧部在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箱变底座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箱变支架与主体机架的连接,将箱变单元安装至机舱主体的侧端,一方面,使得机舱结构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得到相应的缩减,降低了对其进行制造和运输的难度,也使得风力发电机组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结构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箱变单元的设置位置的改变,整个机舱主体的重心也相应产生偏移,并且是朝向风机塔筒的轴线方向的有益偏移,从而使得机舱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幅度得以降低,提升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再一方面,相较于现有机舱中传输线缆需要从机舱的前端排布至后端以连接至变电结构、需要绕经多个内部结构的方案而言,本发明技术方中箱变单元侧置,使得传输线缆无需布线至机舱主体的尾部,只需从侧方穿出至箱变结构即可,能够优化传输线缆的布线路径,减少机舱主体内部传输线缆的布线长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机舱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舱结构的主体机架与箱变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拉紧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箱变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机舱结构;

1、机舱主体;11、主体机架;111、主机架;112、后底架;12、机舱壳体;

2、箱变结构;21、箱变单元;211、变压器;212、箱变底座;213、箱变顶盖;22、箱变支架;221、承载横梁;2211、安装部;222、连接纵梁;2221、第一连接段;2222、第二连接段;223、加固横梁;224、拉紧支架;23、箱变壳体;231、局部壳体;232、散热窗口;24、拉紧结构;24a、花篮螺栓;241、拉紧部;

3、承载组件;31、承载部;32、放置部;

4、转接组件;41、转接部;42、连接部;

5、定位结构;51、定位凸起。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大部分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结构中将变电结构放置在后底架尾部,通过加长后底架来承载变电结构,随着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零部件尺寸、重量越来越大,为承载这些部件,后底架的长度和宽度尺寸需要加大,这对后底架的制造和运输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仅仅将机舱加长,会增加后底架的长度及制造加工难度,同时,加长后底架承载变电结构容易导致机舱结构的重心向后偏移,从而加剧整个机舱结构的振动,导致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降低。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旨在缓解现有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结构中变电结构后置导致的风力发电机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其中,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机舱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机舱结构的主体机架与箱变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拉紧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箱变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机舱结构100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机舱结构100包括机舱主体1及箱变结构2,机舱主体1沿第一方向延伸,机舱主体1具有一主体机架11;箱变结构2包括两个箱变单元21及箱变支架22,箱变支架22设置在主体机架11、且处在机舱主体1的第二方向的侧端,两个箱变单元21沿第一方向排布设置在箱变支架22,至少用以变换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机舱主体1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一端通常用于供转子安装,并且连接至风机塔筒,另一端通常用以供主控柜等结构安装;箱变结构2至少用以变换电压,通过风力发电机组转子产生的电能能够通过线缆传递至箱变结构2,从而使其电压得到变换,以适于传输,不限于此,箱变结构2还能够具备限流等作用,本实施例对箱变结构2的具体功能不作进一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鉴于机舱主体1的设置场景,第一方向通常设置为一水平方向,第二方向通常设置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另一水平方向;箱变结构2的数量可以只设置一个,也可以在主体机架11的第二方向两侧分别设置一个。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箱变支架22与主体机架11的连接,将箱变单元21安装至机舱主体1的侧端,一方面,使得机舱结构100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得到相应的缩减,降低了对其进行制造和运输的难度,也使得风力发电机组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结构合理,另一方面,由于箱变单元21的设置位置的改变,整个机舱主体1的重心也相应产生偏移,并且是朝向风机塔筒的轴线方向的有益偏移,从而使得机舱主体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幅度得以降低,提升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再一方面,相较于现有机舱中传输线缆需要从机舱的前端排布至后端以连接至变电结构、需要绕经多个内部结构的方案而言,本发明技术方中箱变单元21侧置,使得传输线缆无需布线至机舱主体1的尾部,只需从侧方穿出至箱变结构2即可,能够优化传输线缆的布线路径,减少机舱主体1内部传输线缆的布线长度。

由于箱变单元21沿第一方向设置两个,使得箱变支架22在第一方向的跨度较大,较大的跨度使得箱变支架22承受的弯矩较大,箱变支架22容易发生变形,鉴于此,请参阅图图2,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与主体机架11之间通过转接组件4连接设置;在第一方向上,转接组件4呈间隔设置三个,箱变单元21处在相邻的两个转接组件4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组件4的作用在于转换连接,以将箱变之间连接至主体机架11,其具体结构形式有很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转接组件4在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三个,箱变单元21处在相邻的两个转接组件4之间,使得每一个箱变单元21均存在两组转接组件4与之对应,中间的转接组件4能够对箱变支架22的中部进行转接支撑,减轻了箱变支架22承受的弯矩,提升了箱变支架22的支撑稳定性。

请参阅图2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对应箱变单元21形成有多个安装部2211;箱变单元21包括箱变底座212、以及多个变压器211,多个变压器211在第一方向排布设置于箱变底座212,箱变底座212连接至多个安装部2211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变压器211的组合设置,箱变单元21的变电能力能够满足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变电需求,同时在结构上更为紧凑,箱变底座212能够供多个变压器211统一安装,并通过多个安装部2211对箱变底座212进行连接,能够提高箱变单元21与箱变支架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多个变压器211通常沿第三方向呈立式设置,这使得箱变单元21具有一定的在第三方向的高度,仅仅通过箱变底座212与箱变支架22进行连接可能存在箱变单元21整体倾倒的风险,鉴于此,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箱变单元21还包括箱变顶盖213、多个拉紧结构24,箱变顶盖213盖设连接至多个变压器211,多个拉紧结构24设置在箱变支架22的周侧,以拉紧连接箱变顶盖213与箱变支架22。

需要说明的是,拉紧结构24的作用在于拉紧箱变顶盖213与箱变支架22,其具体结构有很多,例如,拉紧结构24可以是拉索的形式,通过牵引的方式连接箱变顶盖213与箱变支架22,本实施例对其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拉紧结构24设置在箱变支架22的周侧,并从各个方向拉紧连接至箱变支架22,使得箱变单元21具有向任意方向倾倒的趋势时,总存在对应的拉紧结构24对其施加反向的拉紧作用力,从而降低箱变单元21发生倾倒的概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图2,在一实施例中,箱变顶盖213具有处在周侧的四个顶角部;拉紧结构24设置四个,且分别对应四个顶角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拉紧结构24的拉紧方向各不相同。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箱变顶盖213的四个顶角部进行拉紧,能够使用最少数量的拉紧结构24达到符合设计要求的拉紧效果,大大降低了拉紧结构24的设置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包括两个拉紧支架224,两个拉紧支架224分别设置在箱变顶盖213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且靠近箱变顶盖213延伸设置;四个拉紧结构24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拉紧支架224。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拉紧支架224朝向第三方向延伸设置,可以到达箱变顶盖213的侧方,拉紧支架224距离箱变顶盖213较近,在两者之间设置拉紧结构24能够大大缩短拉紧结构24的延伸长度,四个拉紧结构24能够充分利用两个拉紧支架224作为拉紧连接基础,从而提高了箱变结构2整体的紧凑型。

具体地,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拉紧结构24具有两个拉紧部241,两个拉紧部241分别连接至箱变顶盖213及箱变支架22,且两个拉紧部241之间的间距可调。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两个拉紧部241之间的间距可调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采用伸缩气缸的形式,气缸杆与气缸座分别形成一拉紧部241,通过通气和排气即可调整两个拉紧部241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拉紧部241之间的间距可调,使得拉紧结构24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箱变顶盖213调整两个拉紧部241之间的间距,从而提升了拉紧结构24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拉紧结构24包括花篮螺栓24a,花篮螺栓24a的两个钩索包括两个拉紧部241。需要说明的是,花篮螺栓24a属于标准件,可以根据实际的拉力需求进行选购,省去了设计制造成本,并且花篮螺栓24a的连接强度大,使用较为方便,能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箱变顶盖213与箱变支架22的拉紧调节需求。

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拉紧部241包括顶盖拉紧部及支架拉紧部,顶盖拉紧部设置在箱变顶盖213,支架拉紧部设置在箱变支架22,其中,顶盖拉紧部相对支架拉紧部在第三方向远离箱变底座212设置。如此设置,意味着拉紧结构24的拉紧力的方向在由箱变顶盖213朝向箱变底座212的方向倾斜,拉紧结构24能够向箱变顶盖213施加朝向箱变底座212的压紧分力,从而能够将箱变顶盖213与箱变底座212之间的多个变压器211压持紧固,提升了箱变单元21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机架11包括主机架111与后底架112,主机架111用以供风力发电机组的转子安装,后底架112用以供主控柜安装,箱变支架22可选择安装至主机架111与后底架112的其中之一上,也可以选择安装至主机架111与后底架112两者上。需要说明的是,主机架111不仅能供转子安装,还直接安装至风机塔筒。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包括承载横梁221及两个连接纵梁222,承载横梁221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具有对应主机架111设置的第一端、以及对应后底架112设置的第二端,两个连接纵梁222沿第二方向延伸,以分别连接承载横梁221的第一端与主机架111、以及连接承载横梁221的第二端与后底架112;箱变单元21设置在承载横梁22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机舱主体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一般设置较大,因此箱变支架22能够通过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承载横梁221提供加大的安装空间,以承载较大规格的箱变单元21,进而适应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变电需求,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连接纵梁222则能够对承载横梁221的两端分别进行转接,确保箱变单元21的整体重心处在两个连接纵梁222之间,从而提升了箱变结构2的稳定性。

为满足箱变结构2的轻量化要求,承载横梁221一般设置得较窄,能够用以连接箱变单元21的位置较少,因此难以确保箱变单元21与承载横梁2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横梁221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部2211,同一侧的多个安装部2211在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箱变单元21连接至多个安装部221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承载横梁221沿第一方向延伸,因此,其第二方向的两侧也即是宽度方向的两侧或者厚度方向的两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承载横梁221第二方向侧端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设置多个安装部2211,每一个安装部2211均作为一个独立的连接安装点位,以与箱变单元21进行连接,承载横梁221第二方向两侧的多个安装部2211相当于增大了承载横梁221的承载厚度,提升了承载横梁221与箱变单元21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同一侧的多个安装部2211在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使得箱变单元21在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点位能够得到安装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承载横梁221与箱变单元21的连接稳定性。

箱变单元21中的箱变底座212通常通过铸造成型,为了确保箱变底座212与安装部2211之间的连接稳定,需要在箱变底座212上针对每一个安装部2211成型出对应的安装面,成型多个安装面的工序通常较为繁琐,鉴于此,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不同侧的多个安装部2211两两一组呈对位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不同侧的多个安装部2211两两一组呈对位设置,使得箱变单元21对应一组安装部2211只需整体成型出一个较大的安装面,通过一个安装面连接至两个安装部2211,大大减少了箱变单元21针对安装面的加工次数,也即是降低了箱变单元21的加工复杂度。

通常而言,为了适应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变电需求,箱变单元21的规格一般设置较大,其重量也相应较大,这对箱变支架22的整体刚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此,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还包括加固横梁223,加固横梁223与承载横梁221在第二方向相对,且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连接纵梁22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固横梁223设置在两个连接纵梁222之间,对承载横梁221与连接纵梁222的整体结构起到了加固效果,减轻了承载横梁221与连接纵梁222之间的固定连接压力,提升了箱变支架22的整体刚性,并使之能够承载重量较大的箱变单元21。

通常而言,为了适应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变电需求,箱变单元21的规格一般设置较大,其重量也相应较大,这对箱变支架22与主体机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此,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纵梁222具有连接至承载横梁221的第一连接段2221、以及连接至主体机架11的第二连接段2222,其中,第二连接段2222在第二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连接段2221。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连接纵梁222的第二连接段2222用以连接至主体机架11,而第二连接段2222的横街面积又比第一连接段2221的横街面积大,因此连接纵梁222能够通过第二连接段2222获取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强了连接纵梁222与主体机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纵梁222松脱。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222在第三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连接段22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向通常设置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可以理解成重力方向,而箱变支架22的作用就是克服重力对箱变单元21进行支撑,因此,连接纵梁222的第二连接段2222与主体机架11的连接需要克服沿重力方向弯矩。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连接段2222在第三方向的尺寸设置成大于第一连接段2221,使得第二连接段2222在第三方向上具有足够的连接尺寸,从而能够克服箱变单元21施加的沿第三方向的弯矩,增强了连接强度。

一般而言,箱变支架22即要起到承载支撑作用,又需要满足轻量化要求,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包括多个工字梁,多个工字梁包括承载横梁221与两个连接纵梁222。将箱变支架22设置成由多个工字梁组成,以能够获得较大支撑强度,又能够在自身重量上达到最低,能够满足轻量化要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还可以包括多个箱型梁,多个箱型梁包括承载横梁221与两个连接纵梁222,如此设置,同样能够满足针对箱变支架22的技术要求。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箱变结构2设置两个,两个箱变结构2的箱变支架22分别安装在主体机架11的两侧端。

应当理解的是,只设置单个箱变结构2可能会导致机舱结构100在第二方向的重心朝向箱变结构2偏移,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箱变结构2,且使得两个箱变支架22分别安装在后底架112的两侧端也即是第二方向的两侧端,能够起到平衡作用,放置机舱结构100的重心偏移,不仅如此,将箱变结构2的箱变支架22设置在主体机架11的两侧,使得机舱结构100在风场吊装过程中可以先在地面将箱变结构2与主体机架11安装完毕,然后整体进行吊装,提高了作业效率。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机舱主体1包括机舱壳体12,机舱壳体12罩设在主体机架11的外围;箱变结构2还包括箱变壳体23,箱变壳体23罩设在箱变支架22的外围,且连接至机舱壳体12。

需要说明的是,机舱壳体12与主体机架11之间通常存在连接,因此机舱壳体12能够作为箱变壳体23的安装基础,当然,箱变壳体23也能够安装至箱变支架22,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机舱壳体12与箱变壳体23的设置,能够对机舱主体1与箱变结构2内安装的电器件进行防护,避免雨水或者日晒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提升了机舱结构100的防护性能,同时,机舱壳体12还能够作为箱变壳体23的安装基础,保证了箱变壳体23安装的稳定性。

通常而言,箱变壳体23的厚度一般较薄,只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因此,强度也较低,若箱变壳体23仅仅与机舱壳体12连接,在较大的风力作用下箱变壳体23可能会发生变形,鉴于此,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箱变支架22通过承载组件3承接至箱变壳体23的内壁。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组件3的作用在于连接箱变支架22与箱变壳体23,其具体的结构形式又很多,并且设置位置也有很多可能,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承载组件3的设置,使得箱变壳体23能够放置在箱变支架22上,相当于增加了与箱变支架22的连接点,从而从箱变壳体23的内部对其进行支撑,能够大大降低箱变壳体23因风吹而发生变形的概率。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承载组件3设置多个,多个承载组件3设置箱变支架22在第一方向的两侧,且在第三方向呈间隔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承载组件3至少设置两个,两个承载组件3分别处在箱变支架22第一方向一侧的高处、以及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低处,其中高处与低处均相对第三方向而言,第三方向通常设置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多个承载组件3,能够在箱变壳体23内部的各个位置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增强了对于箱变壳体23的支撑效果,箱变壳体23抗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组件3包括承载部31及放置部32,承载部31设置在箱变支架22,放置部32设置在箱变壳体23的内壁,承载部31在第三方向承接放置部32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部31与放置部32的作用是相互抵接、且分设于箱变支架22与箱变壳体23,其中,承载部31至少能够在第三方向上对放置部32进行承载,以及是承载部31至少处在放置部32竖直方向的下方,两者的具体结构有很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承载部31对放置部32的承接,可以将箱变壳体23的重量传递至箱变支架22,减轻了箱变壳体23与机舱壳体12之间的连接压力。

在箱变单元21的变电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热量,由于箱变单元21被箱变壳体23包覆,持续集聚的热量难以向外扩散,可能会影响箱变单元21的变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鉴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箱变壳体23在第三方向的底部设置有贯通至外部环境的散热窗口232。通过散热窗口232的设置,能够连通至外部大气,箱变单元21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窗口232及时的向外扩散,避免了热量的集聚,保证了箱变单元21的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箱变单元21包括多个变压器211,多个变压器211沿第一方向排布;散热窗口232对应变压器211在第一方向布设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窗口232的设置数量可以与变压器211的设置数量相当,也即是散热窗口232与变压器211一一对应,也可以是散热窗口23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变压器211之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多个变压器211在第一方向排布,通过同样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个散热窗口232,能够及时将对应的一个或者多个变压器211产生的热量向外扩散,减少了热量的扩散路径,提升了散热效率。

基于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箱变单元21规格较大,箱变壳体23的尺寸也不得不设置较大,而箱变壳体23通常又为薄壁结构,这无疑增大了对箱变壳体23整体成型的难度,鉴于此,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箱变壳体23由多个局部壳体231拼接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局部壳体231之间可以通过铆接连接,也可以焊接连接,还可以螺接连接,本发明对其拼接方式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箱变壳体23通过多个局部壳体231拼接成型,可以正对单个局部壳体231进行设计制造,局部壳体231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制造能力而定,能够显著降低箱变壳体23的成型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机舱主体1包括机舱壳体12,机舱壳体12罩设在主体机架11的外围;主体机架11的侧端伸出机舱壳体12设置有的转接部41;箱变支架22具有连接部42,连接部42可拆卸设置于转接部41。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机舱壳体12的设置,针对机舱主体1内安装的电器件能够起到防护作用,避免雨水或者日晒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机舱壳体12包覆主体机架11,机舱壳体12的存在会对箱变支架22与主体机架11的连接造成干涉;其中可拆卸设置的方式有很多,本实施例对具体地可拆卸结构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的可拆卸设置,使得箱变结构2与主体机架1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体吊装与整体吊装的方式进行组装,例如,当风场吊机规格较大时,可以在地面将箱变结构2与主体机架11组装成型后再吊装至风机塔筒,当风场吊机规格不足时,可以先将主体机架11吊装至风机塔筒,后将箱变结构2吊装至主体机架11;

通过设置在主体机架11的转接部41伸出机舱壳体12设置,在分体吊装箱变结构2的过程中,箱变支架22的连接部42能够在机舱壳体12的外部与转接部41连接到位,避免连接部42与机舱壳体12发生干涉而碰坏机舱壳体12。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一一对应组成转接组件4,转接组件4设置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箱变支架2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通过将两个转接组件4设置在箱变支架22沿第一方向的两端,能够使得箱变单元21的整体重心落在两个转接组件4之间,提升了箱变结构2的安装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组件4可以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

值得一提的是,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的关系可以一体成型,但是现有的主体机架11模具上不存在关于转接部41的特征,因此现有的主体机架11模具不能继续完成生产制造,需要开发新的模具,这无疑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模具的浪费,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可拆卸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的可拆卸连接,使得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可以分体制造,针对主体机架11的生产制造可以通过现有的主体机架11模具完成,无需单独开发新的模具,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和/或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法兰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法兰螺栓连接结构属于常规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包含三个技术方案,也即是“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通过法兰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法兰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法兰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三个技术方案。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和/或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插板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插板螺栓连接结构属于常规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包含三个技术方案,也即是“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通过插板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插板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通过插板螺栓连接结构连接设置”三个技术方案。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在转接部41与主体机架11之间、连接部42与转接部41之间分别设置法兰螺栓连接结构与插板螺栓连接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之间、和/或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以将转接部41定位至主体机架11、将连接部42定位至转接部4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包含三个技术方案,也即是“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之间、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三个技术方案;定位结构5的具体形式有很多,只要能够在第三方向上定位主体机架11与转接部41、或者转接部41与连接部42即可,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吊装箱变结构2或者安装转接部41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位结构5现将箱变结构2或者转接部41在第三方向放置到位,防止在安装连接结构的过程中出现箱变结构2或者转接部41晃动而导致人员受伤或者安装失败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5包括定位凸起51,定位凸起51形成于主体机架11、且对应抵持至转接部41在第三方向的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凸起51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可以在主体机架11或者转接部41平整的连接部42位加工出凹槽,没有加工的区域相对凹槽可以认定为定位凸起51,也可以是在平整的连接部42位之间焊接上定位凸起5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凸起51能够对转接部41进行支撑,可以分担转接部41的重量,从而在吊装过程中减轻吊机的压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5包括定位凸起51,定位凸起51形成于转接部41、且对应抵持至连接部42在第三方向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转接部41对应连接部42形成有配合插槽;定位结构5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定位插销,定位插销设置在连接部42,以对应插接至处在转接部41上的配合插槽中。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插销与配合插槽的插接不仅仅能够限制第三方向的活动自由度,还能够限制第一方向的活动自由度,而设置多组定位插销与配合插槽,还能够限制沿第二方向轴线的转动自由度。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插销与配合插槽的定位插接,能够将连接部42稳定定位至转接部41上,转接部41能够分担箱变支架22的重量,从而在吊装过程中减轻吊机的压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机架11对应转接部41形成有配合插槽;定位结构5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定位插销,定位插销设置在转接部41,以对应插接至处在主体机架11上的配合插槽中。本实施例中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不作赘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该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机舱结构100,该机舱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风力发电机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机舱吊装方法及风力发电机组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机舱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分类

0612011667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