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送风机和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12


送风机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送风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包括无叶风扇在内的利用康达效应(即Coanda Effect,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的送风机,由于其能实现风量倍增及平稳连续送风而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但其送风方向通常不可调节,例如落地式送风机,其只能通过调整送风机的整机摆放姿态以使出风口朝向不同方位,从而实现送风方向的调节,这导致了现有送风机使用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送风机,旨在使送风机具备调节送风方向的功能,进而提升送风机的使用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送风机包括:

壳体,设有风道、均连通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有狭缝状的风嘴,所述风嘴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风嘴段,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嘴段吹出时能够形成康达效应,两个所述第一风嘴段间隔形成有送风腔;

主控板,设于所述壳体;以及

风机,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风机包括驱动件和驱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风轮,所述风轮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风机分别连通于两个所述第一风嘴段,并且出风量能够在所述主控板的控制下独立调节,以使两个所述第一风嘴段上形成的康达效应程度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所述主控板通过控制调节所述风机的转速,以实现出风量的调节。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配置为环状结构并围合出所述送风腔,所述风嘴还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风嘴段,气流经所述第二风嘴段吹出时能够形成康达效应,所述第二风嘴段连通于两个所述第一风嘴段之间。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在朝向所述送风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导风壁和第二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壁和所述第二导风壁沿所述送风腔的送风方向依次排布并间隔形成有所述风嘴,在所述送风腔的送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壁先朝靠近所述送风腔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再朝远离所述送风腔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风嘴段分别设于所述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风机分别设于所述出风口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风道包括柱状管段,所述风轮配置为离心风轮并设于所述柱状管段内,所述柱状管段的轴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均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柱状管段的外周面并配置为格栅孔结构。

可选地,所述送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功能按键,所述功能按键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送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送风机,包括:

壳体,设有风道、均连通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有狭缝状的风嘴,所述风嘴包括相对的第一风嘴段和第二风嘴段,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风嘴段和所述第二风嘴段时均能够形成康达效应;

主控板,设于所述壳体;

风机,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风机包括驱动件和驱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风轮,所述风轮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及

活动风门,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并活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能够调节流向所述第一风嘴段和所述第二风嘴段的风量,以使所述第一风嘴段和所述第二风嘴段上形成的康达效应程度不同。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及前述的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于所述车辆本体。

可选地,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后斗,所述车辆本体设有车窗开口,所述车窗开口包括设于所述后斗的前端面的后车窗,所述送风机的出风口配置为环状结构并设于所述后车窗的边缘上。

可选地,所述送风机还包括与壳体固定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车辆本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调节两个风机的出风量并使之相同或不同,能够使两个第一风嘴段上形成的康达效应程度相同或不同,从而使流经所述送风腔的气流的方向发生改变。具体地,假设初始时两个风机的出风量相同,则两个第一风嘴段上的康达效应(包括气流外扩趋势和风量倍增效果)相同,此时气流沿送风腔的轴线不偏不倚地向外送风;当其中一风机的出风量降低而另一风机保持不变时,一风机所对应的第一风嘴段上的康达效应会随之减弱,而另一风机所对应的第一风嘴段上的康达效应保持不变,则会使送风腔内气流的送风方向朝靠近一风机的方向偏移,也即朝靠近风机出风量降低的一侧偏移,从而实现送风机的自动调节送风方向(即风向调节)功能,并提升送风机的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送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送风机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送风机在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用于控制风机转速的周期性控制信号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车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包括无叶风扇在内的利用康达效应(即Coanda Effect,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的送风机,由于其能实现风量倍增及平稳连续送风而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但其送风方向通常不可调节,例如落地式送风机,其只能通过调整送风机的整机摆放姿态以使出风口朝向不同方位,从而实现送风方向的调节,这导致了现有送风机使用不便的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送风机10,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送风机10包括:

壳体11,设有风道11、均连通于风道11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出风口13设有狭缝状的风嘴131,风嘴131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风嘴段131a,气流经第一风嘴段131a吹出时能够形成康达效应,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间隔形成有送风腔132;

主控板,设于壳体11;以及

风机14,与主控板电连接,风机14包括驱动件和驱动连接于驱动件的风轮,风轮至少部分设于风道11内;风机14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风机14分别连通于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并且出风量能够在主控板的控制下独立调节,以使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上形成的康达效应程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调节两个风机14的出风量并使之相同或不同,能够使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上形成的康达效应程度相同或不同,从而使流经送风腔132的气流的方向发生改变。具体地,假设初始时两个风机14的出风量相同,则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上的康达效应(包括气流外扩趋势和风量倍增效果)相同,此时气流沿送风腔132的轴线不偏不倚地向外送风;当其中一风机14的出风量降低而另一风机14保持不变时,一风机14所对应的第一风嘴段131a上的康达效应会随之减弱,而另一风机14所对应的第一风嘴段131a上的康达效应保持不变,则会使送风腔132内气流的送风方向朝靠近一风机14的方向偏移,也即朝靠近风机14出风量降低的一侧偏移,从而实现送风机10的自动调节送风方向(即风向调节)功能,并提升送风机10的使用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气流向外送风指的是气流由送风腔132的进风侧朝送风腔132的出风侧送出。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分别设在送风机10的左右两侧,则能够使送风腔132内吹出的气流实现左右偏摆,也即,实现送风机10的左右风向调节。进一步可选地,主控板可以设定周期性的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两个电机,例如请参照图4中的周期性控制信号,图中一风机14和另一风机14的转速均在50%至100%之间周期变化,且一风机14和另一风机14的周期相位差为π。如此,能够使送风机10具有自动的规律性摆风功能,以进一步提升送风机10的使用便捷性并提升用户体验。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还可以分别设在送风机10的上下两侧,以实现送风机10的上下风向调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风嘴131还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风嘴段131b,第二风嘴段131b连通于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之间,风机14对应设有至少四个,至少四个风机14分别与两第一风嘴段131a、两第二风嘴段131b对应连接,如此,能够实现送风机10的上下风向调节、左右风向调节及更复杂多变的风向调节。

具体而言,实现风机14出风量调节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主控板通过调节风机14的转速以实现出风量的调节,也即,转速高时出风量大、转速低时出风量小,该控制逻辑简单且容易实现。也即,通过两个风机14的转速差异化来改变送风腔132内气流的送风方向,实现送风机10的风向调节。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风机14的转速保持不变,风机14的出风侧设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活动风门,主控板通过调节活动风门的开启程度以实现出风量的调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同时调节风机14转速和活动风门开启程度以实现出风量的调节。

可以理解,当风机14的出风量受活动风门开启程度决定时,风机14可以只设置一个,并通过活动风门来分配流向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的出风量。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风道11包括均连通于风机14的出风侧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分别连通于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活动风门能够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之间移动,以部分遮挡第一支路的入口和/或第二支路的入口。如此,一个风机14的出风量在活动风门的移动下,被等分或不等分地分配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上,进而使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所形成的康达效应相同或不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活动风门设有两个,并分别转动设于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内,两个活动风门可独立调节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流通截面积。

当然,也可以通过机械转动结构实现送风机的风向调节,例如参照有扇叶的普通风扇上实现摇头功能的机械转动结构。可以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的风量调节就能实现,相较于上述采用机械转动结构的方案而言,结构更加简单且运行稳定更加稳定可靠。

为了提高送风腔132内气流的强度及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口13配置为环状结构并围合出送风腔132,风嘴131还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风嘴段131b,气流经第二风嘴段131b吹出时能够形成康达效应,第二风嘴段131b连通于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之间。如此,能够使送风腔132的四周均受康达效应影响,而是其内形成的气流风量倍增效果更强,且气流更加凝聚、送风方向更加稳定。并且,环状结构能够提升出风口13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升送风机10的使用寿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出风口13配置为环状结构,但不设置第二风嘴段131b,也即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并不相连通而只是通过连接支架固定在一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风嘴段131b只设有一个并连通于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之间,也即出风口13呈U字型结构。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口13在朝向送风腔132的一侧设有第一导风壁13a和第二导风壁13b,第一导风壁13a和第二导风壁13b沿送风腔132的送风方向依次排布并间隔形成有风嘴131,在送风腔132的送风方向上,第二导风壁13b先朝靠近送风腔132轴线(送风腔132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再朝远离送风腔132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能够使风道11内的空气在经风嘴131流出时具有先靠近送风腔132轴线再远离送风腔132轴线的趋势,也即提升气流在第二导风壁13b上的附壁效应,进而提升送风腔132内整股气流的风量倍增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导风壁13a和第二导风壁13b沿送风腔132的送风方向依次排布并间隔形成有风嘴131,在送风腔132的送风方向上,第一导风壁13a先朝靠近送风腔132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再朝远离送风腔132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导风壁13b朝远离送风腔132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分别设于出风口13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风机14分别设于出风口13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如此,通过该对称式分布能使送风机10的重心更邻近或落在其形心上,并能降低其重心高度,从而有利于送风机10的使用稳定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两个第一风嘴段131a分别设于出风口1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个风机14分别设于出风口13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两个风机14设于出风口13的同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风道11包括柱状管段11a,风轮配置为离心风轮并设于柱状管段11a内,柱状管段11a的轴线、离心风轮的轴线均沿出风口13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风机14配置为离心式鼓风机14。如此,能够使送风机10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小型化设计。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进风口12设于柱状管段11a的外周面并配置为格栅孔结构。如此,能够缩短进风口12与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11路径长度,并使气流在风道11内流动时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的沿程损失。其次,格栅孔结构的进风口12能起到一定的防尘、防泼水及防蚊虫误入的效果。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风机14配置为轴流风机14、贯流风机14或回转风机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进风口12设于柱状管段11a的端面上。

为了方便用户对送风机10的功能控制,在一实施例中,送风机10还包括设于壳体11的功能按键15,功能按键15与主控板电连接。具体地,功能按键15可以是物理按钮,也可以是触控面板;功能按键15可以包括电源开关、风量大小调节、风向调节及自动摆风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不在壳体11上设置功能按键15,而在主控板设有无线传输模块(例如红外线接收器或蓝牙模块),并配置有遥控器以实现对送风机10的远程功能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送风机10还包括设于壳体11的电源接口,电源接口与主控板电连接。具体可选地,电源接口可以包括直流电接口和交流电的接口,例如12V电源接口和220V电源接口。如此,能方便用户根据实际情景选用合适的电源向送风机10供电。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送风机10设有与主控板电连接的电池舱,电池舱用以供充电电池或干电池安装。

请参照图5和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20、及前述的送风机10,该送风机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车辆本体20设有车窗开口21,送风机10设于车窗开口21。

可以理解,该送风机10并不限于在车辆上使用,还可以单独使用,例如作为家用风扇在家居环境使用,或者作为户外风扇在户外环境使用。作为户外使用时,送风机10既可以利用自身配置的充电电池工作,也可以利用车载电源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车窗开口21指的是车辆本体上能够活动开启的窗口,以皮卡车型为例,车窗开口21包括但不限于前车门的窗口、后车门的窗口、位于后斗前端的后窗口及位于车顶的天窗等。

在一实施例中,车辆本体20包括后斗(例如皮卡车型的货斗),后斗的开口朝上并用以承载货物,车窗开口21包括后车窗,后车窗设于后斗的前端面,出风口13配置为环状结构并设于后车窗的边缘上。具体可选地,环状的出风口13内轮廓尺寸适配后车窗的开口尺寸,例如等于或略大于后车窗的开口尺寸,如此,既不影响后车窗的正常使用功能,又不影响送风机10的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后车窗上的车窗玻璃配置为可活动拆卸下来或者是可活动升降;送风机10不限于向车外侧送风,还可以是向车内侧(即乘员舱内)送风,具体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以皮卡车型为例,其后斗的前端面通常邻近或抵靠在乘员舱的后端板,后斗不仅可以用于装货,还能供用户在上面活动,例如用户将车辆停靠在河边,并坐在后斗上进行垂钓,如此,设在后车窗的送风机10就能向用户提供吹风功能。进一步可选地,当车载空调系统开启以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时,例如对乘员舱进行制冷时,关闭其他车窗开口21而只保留后车窗,后车窗上的送风机10能够将乘员舱内的冷气一并送出车外,从而实现车外的吹风制冷,从而提升车外吹风功能的使用便捷性。

当然,送风机10还可以是作为便于拆装的附件安装在车辆本体20的任意结构上,例如,请参照图5和6,在一实施例中,送风机10还包括与壳体11固定的安装件16,安装件16可拆卸连接于车窗开口21的边缘。具体可选地,安装件16包括至少两绑带16,至少两绑带16分别设于送风机10的相对两侧,如此,通过将绑带16绑在车窗开口21的边缘就能实现送风机10的安装,操作简便且结构简单。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件16包括磁体,磁体能够吸附在车窗开口21边缘处的钣金件上;或者是安装件16包括卡接结构,车窗开口21边缘设有卡孔,卡接结构能够卡固在卡孔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离心送风机
  • 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离心送风机
  • 送风机的风向调整方法以及搭载送风机的车辆
  • 离心送风机用叶轮的叶片、叶片支承旋转体、离心送风机用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用叶轮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67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