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4:54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停车管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交通是城市正常运行的主动脉,智慧交通在管控、疏导动态交通之余,也需要提升城市静态交通的综合管控水平。大型城市停车的主要方式包括地面停车场停车、道路路侧停车以及地下(或停车楼等)停车。地面停车场以及地下停车场需要与配套建筑同规划、建设,主要位于较大型社区、新建住宅及写字楼等区域,而在城市早期街区存量较少;在城市中心区域、古建筑保护区以及人员密集区等,路侧停车是主要存在的一种方式。

目前,路侧停车管理的一种解决方式是路侧高位摄像头图像识别,但该方式在城市部分街区适用性有限,主要表现在大量中心街区具有较为繁茂的绿植,或紧靠路侧的老旧建筑,以及存在较多老旧立杆式电线、电车线,或是出于旧城风貌保护不便于安装,造成在此类场景下高位摄像机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部署困难。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停车管理系统低位部署时,容易受遮挡,以及长期暴露在外导致的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和使用长久以后设备不稳定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所述路侧停车管理装置包括:

路侧防护栏;

轨道,所述轨道连接于所述路侧防护栏上,所述轨道沿所述路侧防护栏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轨道包括上轨道和与所述上轨道配合设置的下轨道;以及

智能车辆识别设备,所述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包括轨道车和智能车辆识别系统,所述智能车辆识别系统用于获取路侧车位处的停放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所述智能车辆识别系统设置于所述轨道车上,所述轨道车可移动设置于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之间,并可沿所述轨道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将移动式的智能车辆识别设备与已有的城市路侧人行护栏结构相结合,可实现低位路侧停车智能识别和路侧护栏结构防护功能一体化、降低装置在工作时被遮挡的频率,提高装置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避免了城市路侧高位视频杆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一体化结构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了路侧人行护栏,达到降低空间占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轨道车与管道单元结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轨道车驱动轮组及预紧从动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驱动轮组总成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驱动轮组总成轴系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轨道车工作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轨道车预紧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的使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交通是城市正常运行的主动脉,智慧交通在管控、疏导动态交通之余,也需要提升城市静态交通的综合管控水平。大型城市停车的主要方式包括地面停车场停车、道路路侧停车以及地下(或停车楼等)停车。地面停车场以及地下停车场需要与配套建筑同规划、建设,主要位于较大型社区、新建住宅及写字楼等区域,而在城市早期街区存量较少;在城市中心区域、古建筑保护区以及人员密集区等,路侧停车是主要存在的一种方式。

目前,路侧停车的一种解决方式是路侧高位摄像头图像识别,但该方式在城市部分街区适用性有限,主要表现在大量中心街区具有较为繁茂的绿植,或紧靠路侧的老旧建筑,以及存在较多老旧立杆式电线、电车线,或是出于旧城风貌保护不便于安装,造成在此类场景下高位摄像机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部署困难。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能够避免了城市路侧高位视频杆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一体化集约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了路侧人行护栏,释放了更多城市空间,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协调、美观、人性化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如: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路侧停车管理装置包括:

路侧防护栏2;

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路侧防护栏设置于路侧车位和人行道之间,路侧防护栏的长度根据需要,在使用时自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定。路侧防护栏包括但不限于内轨式管道单元21、管道支撑杆组22、管道拼接缓冲节23和管道拼接固定组件24。其中内轨式管道单元可以理解为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护栏横杆。

进一步说明,内轨式管道单元21包括采集管道211、车位管道212,两者采用同截面,交替拼接组成内轨式管道单元21,并可持续向两个方向拼接;管道拼接缓冲节23位于采集管道211以及车位管道212之间,内截面与两者相同,具有一定的压缩量,用于减小采集管道211与车位管道212在拼接后的尺寸和形位误差对轨道车运行的影响;管道拼接固定组件24跨过采集管道211以及车位管道212的拼接位置,将两者同时固定在管道支撑杆组22上;管道支撑杆组22包括支撑杆主体221、管道拼接端盖组件222,采集管道211包括面向路侧停车位设置的车位视窗2111。

支撑杆主体221在每一处采集管道211和车位管道212的拼接处安放,用于两者的支撑和安装;支撑杆主体221本身与地面进行安装固定;管道拼接端盖组件222包括端盖结构本体2221、柔性密封板2222,其中柔性密封板粘贴于端盖结构本体2221的下表面;管道拼接端盖组件222用于遮挡拼接处的接缝,并加固拼接结构,与支撑杆主体221进行固定。

应当理解的,上述列举的具体相关内容,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应当对本发明造成任何的限定。

轨道,轨道连接于路侧防护栏上,轨道沿路侧防护栏长度方向设置;

具体的,轨道可以但不限于设置在路侧防护栏2的内轨式管道单元21内,例如设置在内轨式管道单元21内的底部,并且沿内轨式管道单元21内部的长度方向设置。

应当理解的,上述列举的具体相关内容,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应当对本发明造成任何的限定。

智能车辆识别设备,用于获取路侧车位处的停放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智能车辆识别设备设置在轨道上,并可沿轨道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示,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轨道车1、智能车辆识别系统以及控制设备。其中,轨道车1设置在轨道上,并可沿轨道长度方向来回移动;智能车辆识别系统用于获取路侧车位处的停放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智能车辆识别系统设置于轨道车1上。控制设备包括普通控制设备即可,用于控制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其根据需要选定,此处不做限定,例如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器和电源。

请参阅图2、图3和图6所示,智能车辆识别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识别模块14、通信模块15、电源模块(图中未画出)、无线充电模块17。识别模块14为两组图像识别单元,用于路侧停放车辆车牌识别;两组图像识别单元呈45°夹角安装在功能主体结构12的一侧,用于采集路侧停放车辆的车牌信息;通信模块15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与控制设备3通信,用于控制信号的传输以及车牌识别等信息的传输;通信模块15安装在功能主体结构12的上部,预紧从动轮组件的下部,其天线露出于功能主体结构12之外,便于轨道车在管道中的长距离运动中保持良好的信号强度;电源模块为可充电锂电池单元,为轨道车运动、功能模块运行提供供电输出;出于整体配重的需要,电源模块安装在功能主体结构12的中央部位;无线充电模块17安装在功能主体结构12侧面,用于为电源模块充电。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示,轨道车1包括但不限于功能主体结构12,功能主体结构12为轨道车提供功能组件的安装和结构支撑,采用模块化结构形式,可充分利用管道内部空间、安装板和设置于安装板上的驱动轮组总成11。其中,安装板包括两组用于安装功能组件的驱动轮组支架116和驱动轮组安装架117。

驱动轮组总成11用于驱动轨道车在轨道上来回移动;驱动轮组总成11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单输出双轮同步驱动形式。例如,驱动轮组总成11包括但不限于驱动电机组件111、齿轮传动组件112和移动轮组。驱动电机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上套接有驱动齿轮1121;其中,驱动电机包括但不限于包含有驱动器的伺服或步进电机,轨道车1可双向移动,本实施例为确保双向运动时两组驱动轮组驱动力的一致,采用单电机同步驱动;单电机驱动轴通过两组齿轮传动组件带动两组同步带驱动轮组,进行驱动力的传动;为达到轨道车轮与管道内轨的紧密接触和截面内运行的约束,上下两组轮面与轨道内面需要相切,驱动同步带从轮组中心穿过进行驱动。齿轮传动组件至少设置一组,至少一组齿轮传动组件用于传递驱动电机产生的驱动力;本实施例采用两组齿轮传动组件。每组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但不限于传动齿轮和输出齿轮,传动齿轮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传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输出齿轮通过输出齿轮轴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输出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输出齿轮与输出齿轮轴固定套接,输出齿轮轴与安装板转动连接。移动轮组包括用于驱动轨道车的驱动轮,驱动电机通过至少一组齿轮传动组件带动驱动轮转动,以使驱动轮的转动下带动轨道车在轨道上移动。每组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和输出齿轮,传动齿轮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传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输出齿轮通过输出齿轮轴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输出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输出齿轮与输出齿轮轴固定套接,输出齿轮轴与安装板转动连接。移动轮组包括:至少一组带轮组件113,每组带轮组件113包括第一带轮1131,第一带轮1131固定套接在输出齿轮轴上;至少两组驱动轮组件114,每组驱动轮组件114包括第二带轮1141,第二带轮用于驱动轨道车的驱动轮,第二带轮1141与安装板转动连接;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带轮通过同步带与至少一个第二带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5和图7所示,驱动齿轮1121安装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端,随驱动电机输出轴转动;传动齿轮1122包括但不限于传动齿轮轴11221、传动齿轮本体11222以及传动齿轮轴承组11223。

传动齿轮1122通过传动齿轮轴11221固定在驱动轮组支架116上;驱动齿轮1121与传动齿轮本体11222相啮合。

输出齿轮1123包括但不限于输出齿轮轴11231、输出齿轮本体11232、输出齿轮轴承组11233、轴向固定件11234、带轮固定键11235;

输出齿轮轴11231穿过两组驱动轮组支架116,分别通过输出齿轮轴承组11233与两组驱动轮组支架116进行径向固定;

输出齿轮轴11231在两组驱动轮组支架116间的中间部位固定第一带轮1131,通过带轮固定键11235将其径向锁紧,并由轴向固定件11234进行轴向锁紧;

输出齿轮本体11232与传动齿轮本体11222相啮合。

带轮组件113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带轮1131、驱动同步带轮轴1132、同步带1133。

驱动轮组件114采用双瓣式结构,驱动轮组件114包括但不限于第二带轮1141、两个驱动轮瓣1142、驱动轮轴套1143以及驱动轮轴承1144等,驱动轮瓣的剖面为圆弧形,其侧边可与运动内轨相切,依靠摩擦力驱动轨道车;第一带轮通过同步带与第二带轮传动连接。

其中,第二带轮1141位于轮组的中央位置,可对称驱动两侧的瓣型驱动轮,使驱动力均匀分布;同时,第二带轮1141的外径小于驱动轮,可利用“U”形内轨道的中央空间,达到与第一带轮1131形成一定的减速比传动。

为了更好实施本实施例,在两组驱动轮组支架116上分别设置一组张紧轮组件115,用于使同步带始终保持绷紧状态。

应当理解的,上述列举的具体相关内容,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应当对本发明造成任何的限定。

本实施例,将现有的人行路侧护栏的结构与智能车辆识别设备相结合,利用了护栏自身具有的物理防护功能以及其内部空间,在适当增大护栏横杆截面尺寸的情况下,在其内部增加内轨道,并设计了可在其内部进行不间断轮式移动的轨道车,达到了低位路侧停车智能识别和路侧护栏结构防护功能一体化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城市路侧高位视频杆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一体化集约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了路侧人行护栏,释放了更多城市空间,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协调、美观、人性化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2提供一种路侧停车管理装置,如图8所示,轨道设置于内轨式管道单元21内,轨道包括上轨道和与上轨道配合设置的下轨道,轨道车可移动设置于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轨道车上相对于驱动轮组总成的一侧设置有预紧从动轮组件13,轨道车通过预紧从动轮组件13能够在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呈预紧状态。

预紧从动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从动轮组安装架;从动轮支架组,从动轮支架组包括两个从动轮支架,至少一个从动轮组安装架上安装从动轮支架组,从动轮支架组的两个从动轮支架可转动连接于从动轮组安装架的两端。

从动轮,每个从动轮支架上转动连接从动轮。

从动轮拉紧组件,每个从动轮支架组上连接一个从动轮拉紧组件,从动轮拉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从动轮支架组的两个从动轮支架133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3所示,从动轮拉紧组件包括拉簧(设置于固定轴套内,在图中未画出)、伸缩轴1322、固定轴套1323;伸缩轴1322两端具有安装孔,一端与从动轮支架133固定,另一端与拉簧固定;固定轴套1323为阶梯套筒形式,两端分别插入伸缩轴1322,中间预留拉簧活动空间,两端轴孔大于中间拉簧孔,可形成伸缩轴1322的轴向止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上轨道和下轨道为上下对称布局的U形开口轨道,面向管道中心具有一定的倾斜开口角度,与轨道车1的驱动轮组和从动轮组的轮外侧相切。

请参阅图1、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在轨道车1未装入内轨式管道单元21前,其预紧从动轮组件13的拉簧处于收紧状态,即轨道车预紧轮组外接相切面高于内轨实际工作面。

在轨道车1装入内轨式管道单元21后,预紧从动轮组件13的从动轮与轨面相接触,使得拉簧处于拉伸状态,进而使从动轮具有向上的预紧力,从而使轨道车1在管道内可保持运动姿态。

预紧从动轮组件13安装在功能主体结构12的顶部,其轮组与护栏横杆的上轨道相切;

轨道车1采用两组预紧从动轮组件13,为对称式布局,包括从动轮131、从动轮拉紧组件132、从动轮支架133、从动轮轴组件134、固定轴组件135、从动轮组安装架136;

从动轮131的轮组与驱动轮轮径一致,与内轨道相切的弧形边也与驱动轮一致;

从动轮拉紧组件132包括拉簧、伸缩轴1322、固定轴套1323;伸缩轴1322两端具有安装孔,一端与从动轮支架133固定,一端与拉簧固定;固定轴套1323为阶梯套筒形式,两端分别插入伸缩轴1322,中间预留拉簧活动空间,两端轴孔大于中间拉簧孔,可形成伸缩轴1322的轴向止动;每个预紧从动轮组件13包括两个从动轮支架133,每个从动轮支架133一端转动连接从动轮131,另一端转动连接从动轮组安装架136。

驱动轮及从动轮的轮体均采用具有一定压缩量的橡胶或聚氨酯类材质,可增大驱动力并减小运行的振动。

使用时,请参阅图8所示,轨道车1未装入内轨式管道单元21前,其预紧从动轮组件13的拉簧处于收紧状态,即轨道车预紧轮组外接相切面高于内轨实际工作面。

在轨道车进入内轨式轨道单元21的过程中,从动轮逐渐进入内轨式轨道单元,其拉紧从动轮组件的拉簧逐渐由收紧状态向拉伸状态转变。

在轨道车1装入内轨式管道单元21后,预紧从动轮组件13的从动轮与轨面相接触,使得拉簧处于拉伸状态,进而使从动轮具有向上的预紧力,从而使轨道车1在管道内可保持运动姿态。

在路侧车位有车辆停车时,控制器控制轨道车沿轨道移动至停车车辆附件,获取停车车辆的车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

本实施例能够将现有的人行路侧护栏的结构与内轨式轨道车相结合,利用了护栏自身具有的物理防护功能以及其内部空间,在适当增大护栏横杆截面尺寸的情况下,在其内部增加了上下布局的内轨道,并设计了可在其内部进行不间断轮式移动的轨道车,为路侧停车管理和行人防护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

本实施例驱动轮采用的双瓣型轮中间固定同步带驱动的结构,有效利用了内轨道空间,同时使得驱动轮在下内轨道两个接触面的驱动力一致,保证了驱动力的对称性,可实现轨道车驱动力在运动向垂直面内的对称性,提高运动平稳性,也减小了受力不均可能造成的脱轨几率。

轨道车采用单电机双轮驱动的形式,可实现轨道车在管道内双向运动的一致性和平稳性,也即轨道车的驱动结构布局在四个方向具有一致的特点。

轨道车顶部设置双预紧轮组,采用下压式预紧,预紧力在轨道车运动方向对称分布,预紧后可使轨道车轮组始终与轨道面相接触。

采用的拉紧式双预紧轮组,在安装时可将一侧预紧从动轮组放入内轨道内,沿轨道推动即可将另外一组预紧轮组压入内轨道,即轨道车放入及取出轨道均极为便利。轨道车无需布置线缆,采用电池供电及无线充电的方式。轨道车无需通信线缆,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进行控制和数据传输。轨道车在管道内运行时采集路侧停车信息,其内藏运动的形式避免了现有低位摄像头易被认为损坏的风险。轨道车可由轨道式护栏横杆的侧面装入及驶出,便于维护。内轨道与护栏横杆一体化,充分利用管道内部空间。所述的护栏管道可以连续拼接,长度可覆盖多个车位。护栏管道拼接处具有缓冲节,可兼容护栏管道的尺寸和安装误差。

进一步优选的,路侧防护栏可采用铝合金材质使用模具拉拔成型,根据路侧车位的长度进行匹配,如护栏单节的长度可设置为3000mm,内轨式管道单元21中的采集管道211安装在两个路侧车位的连接处,其中心位置与两个车位的分界线对齐,即,采集管道211上的两组车位视窗2111横跨两个车位。

轨道采用如附图2所示的上下布局的带有一定开口角度的U形槽

车位视窗2111可采用厚度3mm的透明有机玻璃板聚醋酸酯板等,镶嵌入采集管道211所预留的安装位上,使用胶粘方式固定,并在外侧喷涂疏水涂层,可避免雨水在视窗积聚。

采集管道211及车位管道212截面完全一致,可采用同一拉拔模具成型;采集管道211相比车位管道212仅多车位视窗处的预留开口结构。

管道支撑杆组22均采用钣金折弯及焊接成型,底部预留与地面安装的接口板;所有的管道支撑杆组22均为一致的结构,便于安装和降低成本。

控制设备3均安装在某个管道支撑杆组22内,在人行侧设置开门,便于安装和维护,门板具有防雨翻边结构,并具有防水密封胶垫。

控制器可采用工控机、arm架构的控制器等产品,预装控制软件,用于控制轨道车的运动;软件均可通过远程升级维护。

轨道车1的功能主体结构12可采用铝合金板或注塑成型拼接而成,内部安装各个功能模块,底部安装板安装驱动总成11,顶部安装板安装预紧从动轮组件13。

轨道车1结构与内轨式管道护栏结构同步设计,确保轮轨配合的一致性。

驱动电机组件111可采用带有驱动器的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轴端输出,在驱动轴末端安装驱动齿轮,可采用平键固定。

驱动齿轮组件112采用与驱动齿轮1相同模数的齿轮,齿轮增大,以增加减速比;其安装方式可参见附图4;

驱动轮组安装架117同样采用拼接板式结构,从底部与功能主体结构12固定,在结构上与主体部分可脱离,便于装调、维护和升级功能模块。

同步带轮组件113中的小驱动同步带轮1131与传动齿轮3组件1123同轴,固定在两个驱动轮组安装架117之间。

驱动齿轮组件112与轮组所采用的轴承、平键等均可采用现有标准产品。

驱动轮采用的双瓣式结构轮型与从动轮的轮型外形尺寸一致,与内轨道的接触面均一致,不同的是驱动轮双瓣式结构在截面上去除了中心驱动同步带所占用的空间,因该部分不与内轨道接触,且中心回转半径最大,在此处布置同步带轮可实现更大的减速比,且使得驱动力均衡分布。

驱动轮及从动轮轮体采用橡胶或聚氨酯车削成型,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吸收轮体在内轨道拼接处接缝处滚动的振动,同时可增大摩擦力,便于驱动力的高效使用。

驱动同步带轮组件113具有一定的减速比,可进一步提高驱动轮处的扭矩。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一种路侧停车管理方法,请参阅图9所示,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侧停车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方法包括:

S001、在路侧防护栏上设置轨道,轨道沿路侧防护栏长度方向设置;

具体的,路侧防护栏可以理解为路侧车位与人行道之间的防护栏,沿路侧防护栏长度方向可以理解为沿道路长度方向设置。

例如,路侧防护栏可设置有护栏横杆,轨道沿着护栏横杆长度方向设置,或者使用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护栏横杆,将轨道设置在护栏横杆内部。

应当理解的,上述列举的具体相关内容,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应当对本申请造成任何的限定。

S003、在轨道上设置智能车辆识别设备,智能车辆识别设备能够在轨道上移动,以使其能够在移动的过程中获取路侧车位处的停放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

具体的,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可采用普通的识别设备,在车辆停在路侧以后,智能车辆识别设备通过轨道移动到靠近车辆的位置进行停放车辆信息的获取,获取车辆信息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拍照、录视频,然后将获取的车辆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服务器,无线方式包括但不限于2g、3g、4g、5g以及未来无线传输方式。

进一步优选的,轨道设置在S001步骤中的护栏横杆上,若护栏横杆内部为中控结构,则将轨道设置在护栏横杆内部,并在护栏横杆靠近停车位的一侧开有车位视窗,用于智能车辆识别设备获取停车位上的车辆信息。

应当理解的,上述列举的具体相关内容,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应当对本申请造成任何的限定。

本实施例将移动式的智能车辆识别设备与已有的城市路侧人行护栏结构相结合,利用了护栏横杆的管内空间,避免了外露式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容易被破坏、轨道易破损等问题,可实现低位智能车辆识别设备和路侧护栏结构防护功能一体化。本发明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城市路侧高位视频杆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一体化集约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了路侧人行护栏,释放了更多城市空间,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协调、美观、人性化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必须按照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摄像机与路侧围栏结合的路侧停车管理系统
  • 一种基于路侧停车相邻杆位间视角互补的停车管理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469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