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2: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气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

背景技术

目前冲击气缸以其低功耗、节能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与当今迅猛发展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在工业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冲击气缸的冲击强度无法调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冲击气缸冲击强度无法调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

第一方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包括前端盖,中盖、后端盖、连接件和活塞杆,前端盖和中盖之间设置有前壳体,中盖和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后壳体;

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壳体和后端盖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前端盖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中盖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活塞杆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插入至后壳体的内腔,活塞杆的另一端位于冲击气缸的外部;

前端盖上设置有第一气孔,第一气孔与前壳体的内腔连接,后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气孔,第二气孔与后端盖的内腔连接;

前壳体的内腔为第一储能腔,后壳体的内腔为第二储能腔,第一储能腔和第二储能腔分别通入高压气体后,第一储能腔和第二储能腔形成压强差,通过压强差带动活塞杆进行往复运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先将活塞杆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插入至后壳体的内腔,然后将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端盖、后壳体和后端盖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起来,组装好冲击气缸后,将冲击气缸与气源管道连接,气源管道通过第二气孔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二储能腔中,由于第二储能腔中的压强增加,而第一储能腔的压强不变,因此,第二储能腔中的压强推动活塞杆向冲击气缸的外部运动,当活塞杆与目标物体接触冲击后,气源管道将第二储能腔中的高压气体排出,同时通过第一气孔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一储能腔中,此时,第一储能腔中的压强增加,第二储能腔中的压强降低,第一储能腔中的压强就推动活塞杆向冲击气缸的内部运动,这样便完成一次对目标物体的冲击过程,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实现冲击气缸对目标物体的自动化循环往复冲击,如果想要改变活塞杆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强度,改变单位时间内通入第一储能腔的气体量即可,解决了现有冲击气缸冲击强度无法调节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连接件包括拉杆和螺栓,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壳体和后端盖通过拉杆可拆卸连接,拉杆与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拉杆将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壳体和后端盖连接起来,再通过螺栓对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壳体和后端盖进行固定,整个冲击气缸的组装方式简单。

进一步,上述连接件设置有四个。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四个连接件对前端盖、前壳体、中盖、后壳体和后端盖进行连接固定,使得冲击气缸的组装更加稳固。

进一步,上述中盖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和控制阀,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三通孔的开孔面积,第三通孔与第一储能腔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储能腔和第二储能腔中的气体压强恒定时,通过控制阀控制第三通孔的开孔面积,控制第二储能腔中气体压强的大小,从而控制活塞杆的冲击强度,并且气源管道由于是充入的高压气体,充入量调整难以把控,使用第三通孔和控制阀,对第二储能腔的压强调整更加方便。

进一步,上述活塞杆位于冲击气缸外部的一端为圆柱体,圆柱体呈圆角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大活塞杆与目标物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活塞杆的冲击强度。

进一步,上述第一气孔处设置有导通柱,活塞杆的一端依次穿过导通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插入至后壳体的内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导通柱,使得活塞杆与前端盖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了活塞杆在冲击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上述前端盖与前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前壳体与中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中盖与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后壳体和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增强了整个冲击气缸的封闭性,防止冲击气缸漏气。

进一步,上述活塞杆、前壳体和后壳体均为圆柱状,活塞杆的直径与前壳体的内径之比为1:3,活塞杆的直径与后壳体的内径之比为1:3。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比例制作活塞杆、前壳体和后壳体,能够提高冲击气缸的能量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后端盖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第一气孔8、第二气孔9、第一储能腔10、第二储能腔11、拉杆12、螺栓13、第三通孔14、控制阀15、导通柱16、活塞杆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冲击强度的新型冲击气缸,包括前端盖1,中盖3、后端盖5、连接件和活塞杆17,前端盖1和中盖3之间设置有前壳体2,中盖3和后端盖5之间设置有后壳体4;

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前端盖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中盖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7,活塞杆17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并插入至后壳体4的内腔,活塞杆17的另一端位于冲击气缸的外部;

前端盖1上设置有第一气孔8,第一气孔8与前壳体2的内腔连接,后端盖5上设置有第二气孔9,第二气孔9与后端盖5的内腔连接;

前壳体2的内腔为第一储能腔10,后壳体4的内腔为第二储能腔11,第一储能腔10和第二储能腔11分别通入高压气体后,第一储能腔10和第二储能腔11形成压强差,通过压强差带动活塞杆17进行往复运动。

使用时,先将活塞杆17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并插入至后壳体4的内腔,然后将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端盖5、后壳体4和后端盖5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起来,组装好冲击气缸后,将冲击气缸与气源管道连接,气源管道通过第二气孔9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二储能腔11中,由于第二储能腔11中的压强增加,而第一储能腔10的压强不变,因此,第二储能腔11中的压强推动活塞杆17向冲击气缸的外部运动,当活塞杆17与目标物体接触冲击后,气源管道将第二储能腔11中的高压气体排出,同时通过第一气孔8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一储能腔10中,此时,第一储能腔10中的压强增加,第二储能腔11中的压强降低,第一储能腔10中的压强就推动活塞杆17向冲击气缸的内部运动,这样便完成一次对目标物体的冲击过程,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实现冲击气缸对目标物体的自动化循环往复冲击,如果想要改变活塞杆17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强度,改变单位时间内通入第一储能腔10的气体量即可,解决了现有冲击气缸冲击强度无法调节的问题。

上述目标物体表示,本申请冲击气缸使用时自动化循环往复冲击的待加工工件。

可选的,如图1所示,连接件包括拉杆12和螺栓13,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通过拉杆12可拆卸连接,拉杆12与前端盖1和后端盖5之间均通过螺栓1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上均开设连接孔,将拉杆12的一端依次穿过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上的连接孔,最后通过螺栓13将拉杆12与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冲击气缸的组装。

可选的,连接件设置有四个,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上开设四个呈阵列排布的连接孔,每个拉杆12对应一个连接孔,然后通过拉杆12将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连接起来,最后通过螺栓13将每个拉杆12与前端盖1、前壳体2、中盖3、后壳体4和后端盖5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冲击气缸的组装。

可选的,中盖3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4和控制阀15,控制阀15用于控制第三通孔14的开孔面积,第三通孔14与第一储能腔10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14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设,控制阀15上可以刻上刻度,每一格刻度对应了第三通孔14的开孔面积,即反应了第二储能腔11中的具体压强大小,同时,每一格刻度对应了活塞杆17对目标物体的冲击强度。

可选的,活塞杆17位于冲击气缸外部的一端为圆柱体,圆柱体呈圆角状。

可选的,第一气孔8处设置有导通柱16,活塞杆17的一端依次穿过导通柱16、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并插入至后壳体4的内腔。

本实施例中,导通柱16的形状如图1所示,呈前中后三层不同直径的圆柱形导通柱16,从左至右直径依次递增,采用上述形状的导通柱16,保证了活塞杆17冲击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选的,前端盖1与前壳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前壳体2与中盖3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中盖3与后壳体4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后壳体4和后端盖5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可采用橡胶材质制作,提升密封性的同时,减小了冲击气缸各部件之间连接组装带来的摩擦损耗。

可选的,活塞杆17、前壳体2和后壳体4均为圆柱状,活塞杆17的直径与前壳体2的内径之比为1:3,活塞杆17的直径与后壳体4的内径之比为1:3。

工作原理:组装好冲击气缸,并将气源管道与冲击气缸进行连接,连接好后,通过气源管道通过第二气孔9将高压气体充入第二储能腔11中,如果需要调整活塞杆17的冲击强度,将控制阀15调节到合适刻度即可,此时,第二储能腔11的压强不断增大,第一储能腔10中的压强不变,第二储能腔11中的压强推动活塞杆17向冲击气缸的外部运动,当活塞杆17与目标物体接触冲击后,气源管道将第二储能腔11中的高压气体排出,同时通过第一气孔8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一储能腔10中,此时,第一储能腔10中的压强增加,第二储能腔11中的压强降低,第一储能腔10中的压强就推动活塞杆17向冲击气缸的内部运动,这样便完成一次对目标物体的冲击过程,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实现冲击气缸对目标物体的自动化循环往复冲击。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分类

061201147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