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换挡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6:40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挡装置,通过移动换挡体而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换挡杆装置中,在将换挡杆配置于P位置时限位器对换挡杆的锁定销的位移进行锁定,由此锁定换挡杆的移动。

这里,在这样的换挡杆装置中,优选能够在将换挡杆配置于2个换挡位置时锁定换挡杆的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1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在将换挡体配置于2个换挡位置时锁定换挡体的移动的换挡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其通过转动或者滑动进行移动,由此变更换挡位置;位移部,其设置于上述换挡体,能够位移;以及锁定部件,其在上述换挡体被配置于第1换挡位置时,锁定上述位移部的位移而锁定上述换挡体的移动,并且在上述换挡体被配置于第2换挡位置时,锁定上述换挡体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具备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将上述换挡体与变速器连接,通过移动上述换挡体而被移动,由此变更上述变速器的换挡范围,上述锁定部件对上述换挡体的上述连接部件侧的部分的移动进行锁定。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乘客操作上述锁定部件而能够解除上述换挡体的移动的锁定。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3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使对上述换挡体进行了动作的上述锁定部件移动,而向第2换挡位置移动。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4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具备接受部,上述接受部在上述锁定部件对上述换挡体的移动进行锁定时接受上述换挡体的移动带来的上述锁定部件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5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第1换挡位置成为驻车位置,并且第2换挡位置成为空挡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换挡体通过转动或者滑动进行移动,由此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另外,换挡体的位移部能够位移。

这里,在换挡体被配置于第1换挡位置时,锁定部件锁定位移部的位移而锁定换挡体的移动。另外,在换挡体被配置于第2换挡位置时,锁定部件对换挡体的移动进行锁定。因此,能够对换挡体从第1换挡位置开始的移动以及换挡体从第2换挡位置开始的移动进行锁定。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换挡装置中,连接部件将换挡体与变速器连接,连接部件通过换挡体移动而被移动,由此变更变速器的换挡范围。

这里,锁定部件对换挡体的连接部件侧的部分的移动进行锁定。因此,锁定部件能够经由换挡体有效地限制连接部件的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连接部件的移动导致的变速器的换挡范围的变更。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乘客操作锁定部件而能够解除换挡体的移动的锁定。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解除换挡体的移动的锁定。

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换挡体使进行了动作的锁定部件移动,而向第2换挡位置移动。因此,即使锁定部件进行了动作,也能够使换挡体向第2换挡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锁定部件对换挡体的移动进行锁定时,接受部接受换挡体的移动带来的锁定部件的移动。因此,能够对换挡体的移动适当地进行锁定。

在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第1换挡位置成为驻车位置,并且第2换挡位置成为空挡位置。因此,能够对换挡体从驻车位置开始的移动以及换挡体从空挡位置开始的移动进行锁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从左斜前方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杆以及控制杆的从左方观察得到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锁定单元得到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从左方观察将杆锁定在“N”位置时得到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从后方观察将杆锁定在“N”位置时得到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锁定单元得到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从左方观察将杆锁定在“N”位置时得到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从后方观察将杆锁定在“N”位置时得到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换挡装置;12D…插通孔(接受部);16…杆(换挡体);18…制动销(位移部);20…控制杆;22…线缆(连接部件);24…自动变速器(变速器);30…锁定连杆(锁定部件);50…换挡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从左斜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10得到的立体图。此外,在附图中,利用箭头FR表示换挡装置10的前方,利用箭头LH表示换挡装置10的左方,利用箭头UP表示换挡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控制台,换挡装置10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

如图1所示,在换挡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收容体(强度部件)的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板12,板12固定在控制台内,并且提高强度。在板12的上壁贯通形成有规定形状的导槽12A,在板12的上壁且在导槽12A的左侧贯通形成有操作孔12B。

在板12的左壁以及右壁贯通形成有制动孔12C,左侧以及右侧的制动孔12C在左右方向相互对置。在制动孔12C的上端形成有制动槽14,左侧以及右侧的制动槽14在左右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制动槽14的前端部形成有作为锁定部位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的P槽14P,P槽14P向下侧敞开。

在板12的左壁且在制动孔12C的前侧贯通形成有作为接受部的插通孔12D(参照图3以及图5),插通孔12D沿着下述锁定连杆30的转动方向延伸。

在板12内设置有作为构成换挡体的换挡主体的大致棒状的杆16。杆16的下端部被板12内的下端部支承,杆16能够以下端部为中心向前后方向(第1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第2方向)转动(移动)。

杆16贯通于板12的导槽12A,杆16被导槽12A引导,能够在规定范围内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换挡方向)转动。因此,杆16被从前侧向后侧转动,由此杆16的换挡位置依次变更成作为第1换挡位置的“P”位置(驻车位置)、“R”位置(倒退位置)、作为第2换挡位置的“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D”位置(前进位置)。另外,杆16被从“D”位置向左侧(也可以是右侧)转动,由此杆16的换挡位置变更成“S”位置(顺序位置),并且杆16被从“S”位置向前侧以及后侧转动,由此杆16的换挡位置分别变更成“+”位置(加位置)以及“-”位置(减位置)。

杆16的上侧部分向控制台的上侧(车室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延伸突出。在杆16的上端部固定有作为把持部的捏手(省略图示),杆16能够在被车辆的乘客(特别是驾驶员)把持了捏手的状态下进行转动操作。在捏手设置有作为位移操作部的捏手按钮16A,捏手按钮16A能够由乘客进行操作(按压操作)。

在杆16的下侧部分一体形成树脂制且大致扇形板状的一体部16B(参照图3及图5),一体部16B配置于板12内。一体部16B向杆16的前侧以及后侧突出,一体部16B随着朝向下侧而前后方向尺寸变小。另外,在一体部16B的前侧部分贯通形成有作为被卡合部的矩形状的卡合孔16C。

在杆16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作为位移部的矩形柱状的制动销18,制动销18能够与杆16一体地转动。制动销18沿左右方向贯通杆16,制动销18从杆16向左侧以及右侧延伸突出。制动销18能够沿杆16的转动径向(选择方向)在规定范围内位移,制动销18向上侧被施力。制动销18与杆16(捏手)的捏手按钮16A机械式地连接,在操作了捏手按钮16A时,制动销18克服作用力而向下侧位移。

制动销18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分别插入板12的左侧以及右侧的制动孔12C,并配置于左侧以及右侧的制动槽14的下侧。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制动销18被插入制动槽14的P槽14P,并且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与P槽14P的后表面平行(参照图3)。因此,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与P槽14P的后表面抵接,由此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被锁定。在操作捏手按钮16A,使制动销18向下侧位移时,制动销18从P槽14P向下侧脱离,由此允许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

在杆16的右侧配置有作为构成换挡体的连接体的树脂制且大致长条板状的控制杆20(参照图2以及图4),控制杆20的下端部被板12内的下端部支承,并且控制杆20配置于板12内。控制杆20能够以下端部为中心向前后方向转动(移动),控制杆20的转动中心轴线与杆16向前后方向转动的转动中心轴线相同。

控制杆20的上部配置于杆16的前侧,在控制杆20的上部的后端部一体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长方体状的卡合柱20A。卡合柱20A向左侧突出,在杆16在从“P”位置至“D”位置的范围内被转动时,卡合柱20A嵌入杆16(一体部16B)的卡合孔16C,由此控制杆20与杆16一体地向前后方向转动。在杆16被从“D”位置向“S”位置转动时,卡合柱20A从卡合孔16C脱离。因此,在杆16在从“+”位置至经由“S”位置的“-”位置的范围内被转动时,控制杆20无法与杆16一体转动。

在控制杆20的上端部的前部且在右侧连接有作为连接部件的线缆22(参照图2)的一端部,线缆22的另一端部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24(变速器)连接。在杆16在从“P”位置至“D”位置的范围内被转动时,控制杆20与杆16一体地向前后方向转动,由此线缆22向长边方向移动。因此,变更杆16的换挡位置,由此自动变速器24的换挡范围被变更成与杆16的换挡位置对应的换挡范围。

在控制杆20的上端部的前部且在左侧一体形成有作为被锁定部的剖面大致U字形框状的锁定框20B(参照图2以及图4),锁定框20B内向左侧以及后侧敞开。在控制杆20的锁定框20B的上侧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引导面20C,引导面20C大致与前后方向垂直地配置,下端与锁定框20B内的上表面的后端连续。

在板12的前部左侧固定有作为锁定机构的锁定单元26(参照图3)。在锁定单元26设置有作为支承体的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壳体28,壳体28固定于板12。

在壳体28内设置有作为锁定部件的树脂制且大致三角形板状的锁定连杆30,锁定连杆30的上端部支承于壳体28内,锁定连杆30能够以上端部为中心向前后方向转动。锁定连杆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通壳体28的后壁,并向壳体28的后侧突出,锁定连杆30能够在后侧的第1位置(参照图3的实线)与前侧的第2位置(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之间旋转。

在锁定连杆3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贯通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锁定孔30A,锁定孔30A向后侧敞开,并且下表面成为作为第1锁定部的锁定面30B。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并且将锁定连杆30配置于第1位置时,杆16的制动销18被插入锁定孔30A,由此制动销18的下表面在杆16的转动径向与锁定面30B对置,并且与锁定面30B平行地配置(参照图3)。

在锁定连杆30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延伸突出部30C,延伸突出部30C向前侧延伸突出。在延伸突出部30C的前部一体形成有作为第2锁定部的大致矩形柱状的锁定柱30D(参照图4),锁定柱30D向右方突出,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通壳体28的右壁,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通于板12的插通孔12D。在将杆16配置于“N”位置,并且将锁定连杆30配置于第2位置时,锁定柱30D被插入控制杆20的锁定框20B内(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

在锁定连杆30的上部一体形成有作为操作部的大致矩形柱状的操作突起30E,操作突起30E向后侧突出。操作突起30E经由板12的操作孔12B向板12的上侧露出,操作突起30E由乘客经由操作孔12B向下侧操作(按压操作),由此锁定连杆3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转动。

在锁定单元26中,在锁定连杆30的前侧设置有作为动作装置的螺线管32,螺线管32的柱塞32A能够大致沿前后方向(轴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柱塞32A向后侧延伸突出,从而柱塞32A的后端部相对于锁定连杆30的上端部附近能够旋转且能够滑动地与之连结。柱塞32A向后侧被施力,由此,锁定连杆30被施力,而配置于第1位置。在锁定单元26被动作时,螺线管32被通电,通过螺线管32产生的磁力使柱塞32A以克服作用力的方式向前侧吸引,由此锁定连杆30通过柱塞32A向前侧转动(动作),而配置于第2位置。

如图1所示,螺线管32与车辆的控制装置34电连接。在控制装置34电连接有作为解除操作部的车辆的制动器36,制动器36被乘客操作,使车辆制动。在控制装置34电连接有作为动作操作部的车辆的N锁定开关38,N锁定开关38能够由乘客进行动作操作以及解除操作。在对制动器36进行了操作时以及对N锁定开关38进行了动作操作时,通过控制装置34的控制使螺线管32通电(对锁定单元26进行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装置10中,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在不操作制动器36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不被动作,螺线管32不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配置于第1位置,在锁定连杆30的锁定孔30A插入有杆16的制动销18(参照图3的实线)。因此,在对杆16的捏手按钮16A进行了操作时,制动销18的下表面与锁定连杆30的锁定面30B抵接,制动销18向下侧的位移被锁定,由此制动销18无法从板12(制动槽14)的P槽14P向下侧脱离。由此,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与P槽14P的后表面抵接,由此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被锁定。

另一方面,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在操作了制动器36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被动作,螺线管32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向前侧旋转,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并且制动销18从锁定孔30A脱离(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因此,在操作了捏手按钮16A时,制动销18的下表面不与锁定面30B抵接,制动销18向下侧的位移被解锁,由此制动销18从P槽14P向下侧脱离。由此,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不与P槽14P的后表面抵接,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被解锁。

在将杆16配置于“N”位置时,在对N锁定开关38进行了动作操作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被动作,螺线管32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向前侧转动,而配置于第2位置(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因此,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被插入控制杆20的锁定框20B内(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由此锁定框20B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被锁定柱30D锁定,由此,控制杆20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分别被锁定,由此杆16从“N”位置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被锁定。

另一方面,在将杆16配置于“N”位置时,在不对N锁定开关38进行动作操作(被解除操作)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不被动作,螺线管32不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1位置(参照图3的实线)。因此,锁定柱30D从锁定框20B内脱离(参照图4的实线),由此锁定框20B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被解锁,由此,控制杆20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分别被解锁,由此杆16从“N”位置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被解锁。

这里,杆16从“P”位置开始的转动与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被锁定单元26锁定。因此,能够对杆16从“P”位置开始的转动与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进行锁定。

另外,杆16从“P”位置开始的转动与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被1个锁定连杆30锁定。因此,能够将锁定单元26形成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锁定单元26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并且,锁定连杆30通过1个螺线管32进行转动。因此,能够将锁定单元26形成进一步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使锁定单元26进一步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控制杆20的上端部经由线缆22连接于自动变速器24,锁定连杆30(锁定柱30D)在控制杆20的上端部的锁定框20B将杆16(包含控制杆20)锁定在“N”位置。因此,线缆22与控制杆20连接的连接位置和锁定连杆30对控制杆20的锁定位置在控制杆20的转动径向接近,由此能够有效地限制锁定连杆30经由控制杆20向线缆22的长边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线缆22向长边方向的移动导致的自动变速器24的换挡范围的变更。

另外,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例如在锁定单元26(特别是螺线管32)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乘客经由板12的操作孔12B将锁定连杆30的操作突起30E向下侧操作,由此锁定连杆3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转动。因此,乘客对杆16的捏手按钮16A进行操作,由此能够解锁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并且,乘客能够对锁定连杆30(操作突起30E)进行直接操作,因此与乘客间接地操作锁定连杆3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能够形成简单的结构。

另外,例如,当在锁定单元26被动作的状态下将杆16从“P”位置高速向后侧转动的情况下,以及当在锁定单元26保持被动作地产生了故障的状态下将杆16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的情况下,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这里,当在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将杆16(包含控制杆20)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时,通过控制杆20的引导面20C,使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向后侧转动,由此锁定连杆30以克服螺线管32的柱塞32A的吸引力的方式向第1位置侧转动,之后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的吸引力,使锁定连杆30向第2位置转动,由此锁定柱30D被插入控制杆20的锁定框20B内。因此,即使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也能够使杆16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

另外,在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被插入控制杆20的锁定框20B内,且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被锁定时,杆16(包含控制杆20)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导致的锁定柱30D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分别被板12的插通孔12D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接受(参照图5)。因此,能够适当地锁定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杆20的上端部设置有锁定框20B。然而,只要在控制杆20的上侧部分(控制杆20的线缆22连接侧部分)设置有锁定框20B即可。

[第2实施方式]

在图6中示出了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50的锁定单元26得到的侧视图,在图7中示出了在换挡装置50中将杆16锁定在“N”位置时从左方观察得到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50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不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50中,在杆16的一体部16B的后侧部分贯通形成有卡合孔16C,控制杆20的上部配置于杆16的后侧,一体形成有卡合柱20A。

在杆16的一体部16B的前端部一体形成有锁定框20B,锁定框20B内向左侧以及后侧敞开。在一体部16B且在锁定框20B的上侧形成有引导面20C,引导面20C与前后方向垂直地配置,下端与锁定框20B内的上表面的后端连续。

如图6所示,在锁定单元26中,在壳体28的右壁以及后壁贯通形成有敞开孔28A,敞开孔28A使锁定连杆30的锁定孔30A向壳体28的右侧以及后侧敞开,由此杆16的制动销18能够插入锁定孔30A。

锁定连杆30的延伸突出部30C向下侧延伸突出,延伸突出部30C相对于锁定连杆30配置于右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通壳体28的右壁,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板12的插通孔12D。在延伸突出部30C的下部一体形成有锁定柱30D(参照图7),锁定柱30D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板12内。

锁定连杆30的操作突起30E向上侧突出,操作突起30E形成L字形板状,上侧部分向后侧突出。操作突起30E经由板12的操作孔12B向板12的上侧突出,由乘客将操作突起30E向下侧操作(按压操作),由此锁定连杆3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转动。

然而,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在不操作制动器36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不被动作,螺线管32不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1位置,在锁定连杆30的锁定孔30A插入有杆16的制动销18(参照图6的实线)。因此,在操作了杆16的捏手按钮16A时,制动销18的下表面与锁定连杆30的锁定面30B抵接,制动销18向下侧的位移被锁定,由此制动销18无法从板12(制动槽14)的P槽14P向下侧脱离。由此,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与P槽14P的后表面抵接,由此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被锁定。

另一方面,在将杆16配置于“P”位置时,在操作了制动器36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被动作,螺线管32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向前侧旋转,由此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并且制动销18从锁定孔30A脱离(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因此,在操作了捏手按钮16A时,制动销18的下表面不与锁定面30B抵接,制动销18向下侧的位移被解锁,由此制动销18从P槽14P向下侧脱离。由此,制动销18的后表面不与P槽14P的后表面抵接,杆16从“P”位置向后侧的转动被解锁。

在将杆16配置于“N”位置时,在对N锁定开关38进行了动作操作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被动作,螺线管32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向前侧转动,由此被配置于第2位置(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因此,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被插入杆16(一体部16B)的锁定框20B内(参照图7的双点划线),锁定框20B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被锁定柱30D锁定,由此杆16从“N”位置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分别被锁定。

另一方面,在将杆16配置于“N”位置时,在不对N锁定开关38进行动作操作(被解除操作)的情况下,锁定单元26不被动作,螺线管32不被通电,由此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1位置(参照图6的实线)。因此,锁定柱30D从锁定框20B内脱离(参照图7的实线),由此锁定框20B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被解锁,由此杆16从“N”位置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被解锁。

这里,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在控制杆20的上端部设置锁定框20B而带来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特别是,例如,当在锁定单元26被动作的状态下将杆16从“P”位置高速向后侧转动的情况下,以及当在锁定单元26保持被动作地产生了故障的状态下将杆16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的情况下,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这里,当在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将杆16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时,通过杆16(一体部16B)的引导面20C使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向后侧转动,由此锁定连杆30以克服螺线管32的柱塞32A的吸引力的方式向第1位置侧转动,之后通过螺线管32的柱塞32A的吸引力,使锁定连杆30向第2位置转动,由此将锁定柱30D插入杆16的锁定框20B内。因此,即使锁定连杆30被配置于第2位置,也能够使杆16从前侧向“N”位置转动。

另外,在将锁定连杆30的锁定柱30D插入杆16的锁定框20B内,且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被锁定时,杆16向前侧以及后侧的转动导致的锁定连杆30的延伸突出部30C向下侧以及上侧的转动分别被板12的插通孔12D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接受(参照图8)。因此,能够适当地锁定杆16从“N”位置开始的转动。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使杆16(换挡体)转动。然而,也可以使换挡体滑动。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第1换挡位置成为“P”位置,并且第2换挡位置成为“N”位置。然而,第1换挡位置可以成为“P”位置以外的换挡位置,第2换挡位置也可以成为“N”位置以外的换挡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换挡装置10、50设置于控制台。然而,换挡装置10、50也可以设置于仪表盘或者转向柱。

相关技术
  • 一种换挡齿轮箱换挡装置
  • 一种档位棘爪杆换挡力检测定位夹紧装置及档位棘爪杆换挡力检测和校正方法
  • 主动回位的换挡装置及使用该换挡装置的换挡方法
  • 一种换挡装置及换挡装置的换挡驱动机构
技术分类

0612011584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