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8:38


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受规划、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建筑立面造型呈现多样化。由于高层建筑上下两部分在使用功能及空间上的不同要求,上部楼层的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需要设置转换结构用于上部竖向构件与下部竖向构件的转换连接。不同的建筑立面造型以及内部不同的空间效果都需要相应的转换结构形式与之匹配,转换结构形式需要创新发展以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目前,针对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下部外框柱为斜撑、上部外框柱为直柱的转换技术问题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旨在解决现有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下部外框柱为斜撑、上部外框柱为直柱时的转换连接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该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包括核心筒和外框架,核心筒位于外框架内并与外框架连接。外框架包括转换环梁、多个支撑结构、多个拉梁以及多个立柱。转换环梁沿核心筒的环向布置,以使所述核心筒位于所述转换环梁的中部。多个支撑结构绕核心筒的环向布置并支承转换环梁。一个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斜柱,同一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的上端与转换环梁汇交连接,该两个斜柱的上端沿转换环梁的环向具有间隙,且该两个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部分拉梁布置于核心筒和转换环梁之间,一个拉梁的一端与核心筒连接,且该拉梁的另一端与转换环梁连接,以连接核心筒和转换环梁。多个上部立柱绕转换环梁的环向布置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上部立柱的下端与转换环梁连接。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由于外框架中拉梁的一端可以与核心筒连接,且该拉梁的另一端可以与转换环梁连接。以使转换环梁可以在支撑结构的支承下,通过拉梁与核心筒连接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外框架结构。这样,在上下方向上,每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可以与核心筒共同承载建筑的竖向(重力)载荷。

并且,由于同一个支撑结构中两个斜柱的上端具有间隙且下端汇交连接的布置方式,使得同一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近似形成V字形结构,且V字形的该两个斜柱可以与转换环梁形成围合的整体结构。基于此,倾斜布置的多个斜柱也可以分担建筑的水平载荷(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抗侧刚度以及抗震、抗风能力。

可选的,一个支撑结构还包括一个竖向立柱,竖向立柱的上端与该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以支承两个斜柱。

可选的,转换环梁为圆环形结构或者椭圆环形结构。

可选的,外框架还包括转换层楼板,转换层楼板覆盖转换环梁以及与转换环梁连接的多个拉梁,且转换层楼板还与核心筒连接。

可选的,沿转换环梁的环向,一个斜柱的上端与相邻的支撑结构中靠近的一个斜柱的上端汇交连接。

可选的,至少部分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还与同一个拉梁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处。

可选的,至少部分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还与同一个上部立柱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处。

可选的,沿转换环梁的环向,至少一个上部立柱的下端与转换环梁汇交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斜柱之间。一个拉梁的远离核心筒的一端还与该上部立柱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的同一位置。

可选的,核心筒在垂直于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多边形结构,核心筒包括多个外墙、多个内墙和多个内部梁;多个外墙沿转换环梁的环向依次连接,以形成多边形结构;内墙和内部梁位于多个外墙之间,且至少两个外墙还通过内墙和/或内部梁连接。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外墙的汇交连接处通过至少一个拉梁与转换环梁连接。

可选的,在所示核心筒包括外墙、内墙和内部梁的情况下,拉梁靠近核心筒的一端与内墙交汇连接于外墙的同一位置。

可选的,拉梁靠近核心筒的一端与内部梁交汇连接于外墙的同一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转换层上方的一种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10-下部建筑;20-转换层;30-上部建筑;

1-核心筒;11-外墙;12-内墙;13-内部梁;

2-外框架;21-支撑结构;211-斜柱;212-底座;22-转换环梁;23-拉梁;24-上部立柱;25-转换层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固定”也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核心筒就是在建筑的中央部分,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部分设备间等空间围护形成中央核心筒,与外围框架形成一个外框内筒的建筑结构。此种结构十分有利于结构受力,并具有极优的抗震性,因此是国际上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同时,核心筒结构的优越性还在于可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使各种辅助服务性空间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主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并达到视线良好、内部交通便捷效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受规划、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建筑立面形式呈现多样化。由于高层建筑的上下两部分建筑在使用功能及空间需求上的不同要求,上部楼层的竖向构件(即立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需要布置转换层用于上部竖向构件与下部竖向构件的转换连接。

示例性地,高层建筑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使得其中一个楼层的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这一楼层进行结构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如高层建筑多为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设转换层。转换层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斜杆桁架式、箱形和板式。另在房屋设计中如上下两层平面功能不同,亦对楼板墙体等进行结构加强,做转换处理。

其中,转换层可以通过环梁式结构用于上部竖向构件(如立柱)与下部竖向构件(如立柱)之间的连接受力转换。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该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由下向上依次包括下部建筑10、转换层20和上部建筑30。如此,上部建筑30中的竖向构件和下部建筑10中的竖向构件可以通过该转换层20转换连接,以使下部建筑10可以通过转换层20支承上部建筑。这样,即使上部建筑30中的竖向构件不能连续贯通落地,同样可以满足上部建筑30和下部建筑10之间不同的结构设置以实现不同的使用功能。此外,通过转换层20的布置,还可以使得上部建筑30和下部建筑10的建筑立面形式呈现多样化,以便于上部建筑30和下部建筑10中建筑空间的灵活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该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主体结构可以包括核心筒1和外框架2,该核心筒1可以位于外框架2内,即外框架2可以绕平行于上下方向(即竖直方向)的轴线分布于核心筒1的四周(即核心筒1位于外框架2内),且核心筒1可以与外框架2连接,以形成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整体框架结构。

继续参照图2,外框架2可以包括多个支撑结构21、转换环梁22、多个拉梁23和多个上部立柱24。转换环梁22可以沿核心筒1的环向布置,以使核心筒1可以位于转换环梁22的中部,如核心筒1与该转换环梁22之间可以通过拉梁23连接。多个支撑结构21可以分布于核心筒1的四周(即绕核心筒1的环向布置),用于支承转换环梁22。下端连接于转换环梁22上的多个上部立柱24可以向上延伸并用于承载上部建筑30(如图1所示)。

例如,多个支撑结构21可以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布置,且每个支撑结构的上端可以与转换环梁22连接,以支承转换环梁22。一个支撑结构21可以包括两个斜柱211,同一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可以与转换环梁22汇交连接,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具有间隙,且这两个斜柱211的下端汇交连接,以使每个斜柱211倾斜布置。如同一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可以近似形成V字型结构,用于支承转换环梁22。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汇交连接是指两个构件相交并刚性连接。

结合图1和图2,多个支撑结构21和位于底部的核心筒1可以作为下部建筑10的一部分,转换环梁22和该转换环梁22连接的拉梁23和对应的核心筒1可以作为转换层20的一部分。基于此,剩下的位于上方的核心筒1和多个上部立柱24可以作为上部建筑30的一部分。其中,每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可以与转换环梁22连接,另一端可以向上延伸,且多个上部立柱24可以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布置。如此,上部建筑30中的外框架2部分与下部建筑10中的外框架2部分中的竖向载荷可以通过转换环梁22转换传递,使得多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可以根据设计需要灵活连接于转换环梁22上的相应位置处,以便于实现上部建筑30与下部建筑10之间不同的功能和空间设计要求,即提高了上部建筑30和下部建筑10中建筑空间设计的灵活性。

如图2所示,部分拉梁23可以布置于转换环梁22和核心筒1之间。在该部分拉梁23中,一个拉梁23的一端可以与核心筒1连接,且该拉梁23的另一端可以与转换环梁22连接,拉梁23两端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汇交连接。以使转换环梁22可以在支撑结构21的支承下,通过拉梁23与核心筒1连接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外框架2结构。这样,在上下方向上,每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可以与核心筒1共同承载建筑的竖向(重力)载荷。

并且,由于每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具有间隙,且下端汇交连接的布置方式。使得同一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可以近似形成V字形结构,且V字形的该两个斜柱211可以与转换环梁22形成围合的整体结构。基于此,倾斜布置的多个斜柱211也可以分担建筑的水平载荷(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抗侧刚度以及抗震、抗风能力。

其中,同一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的下端可以与地下室结构或者地基直接连接,以承载支撑结构21的载荷,此时该支撑结构21整体可以近似为V字形结构,结构简单。

此外,如图2所示,一个支撑结构21还可以包括一个竖向立柱212,该竖向立柱212的上端可以与该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的下端汇交连接,且该竖向立柱212的下端可以与地下室结构或者地基直接连接,从而支承连接两个斜柱211。此时,两个斜柱211和竖向立柱212可以近似形成Y字形结构。如此,可以通过调节竖向立柱21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以调节两个斜柱211的下端点的位置,从而避免倾斜设置的斜柱211影响外框架2的底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及外框架的受力载荷。

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筒1的主体结构可以由钢混结构和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一种或者多种制成。对应的,外框架2的主体结构也可以由钢混结构和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一种或者多种制成。其中,钢混结构这一建筑材料可以包括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以及钢管(或者钢筒)混凝土等。示例性的,对于核心筒1而言,可以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制成,也可以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在相应的位置添加型钢混凝土或者钢结构等,以增加核心筒1此处的结构强度。对于外框架2而言,以支撑结构21为例,支撑结构21中的斜柱211可以由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制成。对应的,竖向立柱212也可以由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制成。

例如,在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正门处,可以在相邻布置的两个支撑结构21的下端安装竖向立柱212,并可以使两个竖向立柱212的高度不低于正门的高度。从而避免倾斜设置的斜柱211占用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底部的横向空间。此外,也可以在每个支撑结构21中的两个斜柱211的下方安装一个竖向立柱212,用于支承该两个斜柱211。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承载转换环梁22的每个支撑结构21可以近似为V字形结构,也可以近似为Y字形结构,在不影响支撑结构21分担竖向载荷和水平载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设计标准以及外观需求对部分或者全部的支撑结构21进行灵活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中,转换环梁22可以近似为圆环形结构或者椭圆环形结构。相较于其他的矩形或者多边形结构,圆环形或者椭圆环形结构的转换环梁22具有较好的自平衡受力特点,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稳定性。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多个支撑结构21可以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依次布置,并与转换环梁22连接。如一个斜柱211的上端可以与相邻的支撑结构21中靠近的一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由于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的同一位置,有利于提高此处转换环梁22的重力载荷的承载能力。基于此,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可以使部分相邻的两个支撑结构21中相互靠近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得每个支撑结构21可以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结构21均接触连接,即每两个相邻的支撑结构21中相互靠近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均可以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的同一位置。

示例性的,沿顺时针方向绕转换环梁22的环向,第一个斜柱211的上端与第二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第二个斜柱211的下端与第三个斜柱211的下端汇交连接,且第三个斜柱211的上端与第四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最后一个斜柱211的下端与第一个斜柱211的下端汇交连接。如此,通过多个(一般为偶数个)斜柱211的汇交连接,在承载转换环梁22的竖向载荷的同时,由于倾斜并首尾汇交布置的多个斜柱211,该多个斜柱211之间还可以负载并平衡自身的水平载荷和由转换环梁22传递的部分水平载荷,有利于提高外框架2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

参照图2,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以相邻的两个支撑结构21中相互靠近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的同一位置处为例,该位置可以作为外框架2的受力节点。基于此,可以将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同时与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以使倒V字形的该两个斜柱211可以共同支承一个上部立柱24,有利于直接传递该上部立柱24处的竖向载荷。基于此,也可以使上端汇交连接的每两个斜柱211的上端与一个上部立柱24汇交连接,使上部立柱24的竖向荷载传力更加直接。此外,还可以将一个拉梁23远离核心筒1的一端同时汇交连接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以及对应的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即此处的转换环梁22可以同时连接两个斜柱211、一个上部立柱24和一个拉梁23,以作为外框架2的一个受力中心节点,有利于平衡外框架2中的重力载荷和水平载荷,使其传力直接,并提高该外框架2的整体性。

又或者,也可以在相邻两个支撑结构21中相互靠近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的前提下,使得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只与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的同一位置处,有利于直接传递该上部立柱24的竖向载荷。也可以使该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只与一个拉梁23远离核心筒的一端汇连接于转换环梁22的同一位置处。

此外,上部立柱24也可以布置于转换环梁22的其他位置处。如图2所示,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至少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与转换环梁22可以交汇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斜柱211之间。以该两个斜柱211之间连接的上部立柱24的数量是一个为例,还可以使该上部立柱24的下端通过一个拉梁23与核心筒1连接,有利于上部立柱24的灵活布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部分或者全部的上部立柱24的下端汇交连接于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211处,以提高每个上部立柱24的竖向载荷。此外,为了便于上部立柱24的灵活布置,也可以使得部分上部立柱24汇交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斜柱211之间的转换环梁22处,其中,对于转换层20处的多个拉梁23而言,每个拉梁23远离核心筒1的一端可以与至少一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上,也可以与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汇交连接与转换环梁22上,还可以同时与一个上部立柱24的下端以及两个斜柱211的上端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22上,以形成受力节点,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沿转换环梁22的环向,也可以使部分相邻的两个支撑结构21中相互靠近的两个斜柱211的上端具有间隙。此时,为了使得外框架2的整体协调受力,可以在该两个斜柱211上端之间的转换环梁22处汇交连接一个上部立柱24和一个拉梁23,有利于外框架2整体受力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外框架2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转换层20上方的一种俯视图。该转换层20可以由上部建筑30和下部建筑10之间的部分核心筒1和部分外框架2组成,同样为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一部分。此时,核心筒1在垂直于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即横截面)形状可以是近似为矩形或者正方形结构,即核心筒1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外墙11以及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墙11,这四个外墙11的主体为剪力墙结构,并可以沿核心筒的环向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核心筒1的主体结构。其中,核心筒1还可以包括位于多个外墙11之间的多个内墙12和多个内部梁13,且至少两个外墙11之间可以通过内墙12和/或内部梁13连接,以提高多个外墙11之间的整体稳定性。例如,由四个外墙11围成的核心筒1的内部空间可以通过多个内墙12的连接布置进行相应的隔离,从而分隔出多个较小的建筑空间,在连通相邻的小建筑空间时,可以通过在内墙12之间或者内墙12与外墙11之间布置内部梁13,以形成相邻的两个小建筑空间之间的门洞、或者窗洞。其中,外墙11可以与内墙12和/或内部梁13之间汇交连接,形成核心筒1的汇交节点,以提高核心筒1的整体稳定性。

基于此,参照图3,对于转换环梁22和核心筒1之间的拉梁23而言,拉梁23远离核心筒1的一端与转换环梁22连接,在拉梁23靠近核心筒1的一端,以该端为拉梁23的内端为例,拉梁23的内端与核心筒1连接时,可以使拉梁23的内端与相邻的两个外墙11的汇交处连接(即相邻的两个外墙11之间也可以形成汇交节点),以使与该拉梁23汇交连接的相邻的两个外墙11可以通过该拉梁23与外框架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拉梁23的内端与相邻的两个外墙11的汇交节点处,经拉梁23传递的载荷可以同时导向该两个相邻的外墙11,有利于提高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整体稳定性和协调性。

此外,在核心筒1的每个外墙11上,还设有多个与内墙12或者内部梁13的汇交节点。如此,也可以使部分拉梁23的内端连接于该部分汇交节点处,使得核心筒1的内墙12或者内部梁13等结构可以同样承载或者传递水平力,同样有利于提高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并可以使得拉梁23的布置更加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核心筒1的横截面也可以是三角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多边形结构,外墙11的数量可以与该横截面的形状相对应,如三角形的横截面对应外墙11的数量可以是三个,六边形的横截面赌赢外墙11的数量可以是六个,以便于使得拉梁23的内端与核心筒1的汇交节点处连接。此外,核心筒1的横截面也可以近似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此时,在连接拉梁23时,可以使拉梁23的内端连接于外墙11与内墙12或者内部梁13的汇交节点处。

示例性的,以核心筒1的横截面是矩形为例,该核心筒1的外墙1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而支撑结构21的数量可以大于或者等于三个。结合图2,以支撑结构21的数量是六个为例,可以在矩形结构的核心筒1的四个角落处(即相邻的两个外墙的汇交处)分别布置两个拉梁23。其中一个角落处的两个外墙11(如图3所示)的汇交节点可以与这两个拉梁23的内端连接。其中一个拉梁23的外端可以与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211汇交连接,该汇交连接处可以同样连接一个上部立柱24。而另一个拉梁23的外端可以与同一个支撑结构21的两个斜柱211之间的转换环梁22汇交连接,且该汇交连接处还可以与一个上部立柱24汇交连接。此外,也可以使得部分拉梁23连接于转换环梁22与其中一个外墙11之间,该部分的拉梁23可以与对应外墙11上与内墙12或者内部梁13的汇交节点处汇交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核心筒1的外墙11上,通过与内墙12或者内部梁13的汇交节点经拉梁23与转换环梁22连接时,拉梁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以满足外框架2的载荷要求。而对于相邻的两个外墙11的汇交节点处,也可以通过一个拉梁23或者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拉梁23与转换环梁22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100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外框架2还可以包括转换层楼板25,且该转换层楼板25可以覆盖并连接转换环梁22和与转换环梁22连接的多个拉梁23上,以形成转换层20的建筑空间。通过转换层楼板25的设置,可以将多个拉梁23、转换层楼板25以及转换环梁22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其中,该转换层楼板25还可以与核心筒1连接,以增加外框架与核心筒1之间整体连接。

在转换层20下方的下部建筑10处,为了拓展多层建筑空间,通过多个支撑结构21和核心筒1的支承连接,该外框架2可以通过下环梁、下部楼板以及部分拉梁布置形成一层或者多层的下部建筑空间。相应的,在上部建筑30中,通过多个上部立柱24和核心筒1的支承连接,该外框架2还通过上环梁、上部楼板以及部分拉梁布置形成一层或者多层的上部建筑空间,用于拓展建筑结构的建筑面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巨型钢管混凝土斜柱与斜撑转换节点结构
  • 一种悬挑斜撑结构、悬挑斜撑体系和平衡式吊梁工装
  • 斜抛撑换撑梁支撑体系
技术分类

0612011598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