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向间隙电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轴向间隙型电机具备: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旋转的转子;以及夹入转子而相对配置的定子。其中,转子具备转子支承件和磁铁。转子支承件具备:环状的轮圈部以及轴部;夹在轮圈部与轴部之间的磁铁;以及从轴部向旋转轴侧延伸的圆环板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将例如车辆的变速器的输入轴等的驱动轴与肋等的中间部分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6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转子支承件中,连接有通过连接部保持磁铁的轴部和驱动轴。因此,对转子赋予扭矩时,弯曲力矩集中于连接部,从而容易产生变形。其结果是,存在产生伴随连接部的变形的振动、噪音等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应用例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轴,沿着旋转轴延伸;转子,具有轮毂、环状的轮圈、连接所述轮毂与所述轮圈的连结部以及保持于所述轮圈的磁铁,所述转子与所述轴一起绕所述旋转轴旋转;以及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轴向上隔开间隙配置,在所述连结部设置有加强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的简要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转子以及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仅示出图2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X1-X1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转子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4的转子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4的转子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的简要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出作为现有例的转子以及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作为现有例的转子以及轴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轴向间隙电机;1D…轴向间隙电机;2…轴;3…转子;3A…转子;3B…转子;3C…转子;3D…转子;3Y…转子;3Z…转子;4…定子;5…定子;5D…定子;6子永磁铁;8…侧面壳体;10…电机壳体;30…转子支承件;31…轮毂;32…轮圈;32Y…轮圈;32Z…轮圈;33…连结部;33B…连结部;33Y…连结部;33Z…连结部;41…后轭;42…定子芯;43…线圈;51…后轭;52…定子芯;53…线圈;71…轴承;72…轴承;91…加强部件;91Y…加强部件;91Z…加强部件;92…加强部件;92Y…加强部件;92Z…加强部件;311…贯通孔;311a…上表面;311b…下表面;321…贯通孔;321a…上表面;321b…下表面;331;梁;331A…梁;331B…梁;331C…梁;331a…上表面;331b…下表面;331d…侧面;332d空隙;332Y…空隙;332Z…空隙;333…中空部;334a…凹部;334b…凹部;335…凹部;911…贯通孔;921…贯通孔;3311…第一部分;3312…第二部分;A…轴向;C向周向;J…旋转轴;R…径向;T1…箭头;T2…箭头;T3…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的简要构成的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转子以及轴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仅示出图2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X1-X1线剖视图。此外,图1是图3的X2-X2线剖视图。

图1所示的轴向间隙电机1采用双定子结构,且具备:轴2,绕旋转轴J旋转;转子3,固定于轴2,与轴2一起绕旋转轴J旋转;以及一对定子4、5,沿着旋转轴J配置于转子3的轴向A的两侧。这样的轴向间隙电机1以旋转轴J为中心使转子3以及轴2旋转,向与轴2连结的驱动对象部件传递旋转力。此外,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也将沿旋转轴J的方向称为“轴向A”,将与轴向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R”,将转子3、定子4、5的周向称为“周向C”。另外,也将轴向A的箭头前端侧称为“上”,将相反侧称为“下”。而且,也将沿着轴向A从上进行观察时的俯视仅称为“俯视”。另外,也将径向R的箭头前端侧称为“外”,将箭头基端侧称为“中央”。

轴2是局部外径不同的大致圆柱状且实心的轴。由此,轴2的机械的强度得以提高。然而,轴2也可以是中空的。在这种情况下,轴向间隙电机1用的布线能够穿过轴2的内部。

圆盘状的转子3与轴2同心地固定于轴2。如图1至图3所示,转子3具有:位于其中央部的轮毂31;比轮毂31更位于外侧的环状的轮圈32;以及连接轮毂31与轮圈32的连结部33。另外,在轮圈32中保持有多个永磁铁6。此外,关于转子3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轴2经由轴承71、72安装有定子4、5。轴2及转子3通过轴承71、7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电机壳体10旋转,电机壳体10是将定子4、5通过侧面壳体8结合而构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轴承71、72而使用径向球轴承,但不限于此,可使用例如轴向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各种轴承。

如图1所示,定子4、5配置为将转子3从上下夹入。具体而言,在转子3的下侧经由缝隙(间隙)配置有定子4,在转子3的上侧经由缝隙(间隙)配置有定子5。这些定子4、5配置为相对于转子3上下对称。

定子4具有:环状的后轭41,配置成与轴2同心;多个定子芯42,被后轭41的上表面支承,并与永磁铁6相对配置;以及多个线圈43,配置于各定子芯42。

同样地,定子5具有:环状的后轭51,配置成与轴2同心;多个定子芯52,被后轭51的下表面支承,并与永磁铁6相对配置;以及多个线圈53,配置于各定子芯52。由此,通过将多个定子芯42、52配置于定子4、5,成为轴2的旋转更加顺畅且具有优异的驱动效率的轴向间隙电机1。

接着,详细说明定子4、5的构成,然而定子4、5具有彼此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以定子4为代表进行说明,关于定子5,省略其说明。

后轭41由例如电磁钢板的层叠体、磁性粉末的压粉体等各种磁性材料、尤其是软磁性材料构成。另外,后轭41也可以由多个部位的集合体构成。

定子芯42配置于后轭41的上表面。定子4具有多个定子芯42。多个定子芯42沿着周向C等间隔地排列。各定子芯42由例如电磁钢板的层叠体、磁性粉末的压粉体等各种磁性材料、尤其是软磁性材料构成。

各定子芯42也可以通过例如熔融、粘结剂、焊接等固定于后轭41,也可以通过各种卡合机构卡合于后轭41。

配置于各定子芯42的线圈43卷绕于定子芯42的外周。并且,由定子芯42以及线圈43构成电磁铁。线圈43可以是逐个地卷绕于定子芯42,也可以是预先卷绕成筒管状而嵌入定子芯42的外周。

轴向间隙电机1具有未图示的通电电路,各线圈43与该通电电路连接。以预定的周期或者预定的模式向各线圈43通电。若对各线圈43进行例如三相交流的通电时,从上述电磁铁产生磁通量,对相对的永磁铁6作用有电磁力。该状态周期性地重复,从而使转子3绕旋转轴J旋转。

以上,说明了定子4,但定子4其整体也可以由树脂注塑。由此,通过由树脂注塑,使得后轭41和定子芯42能够相互固定,从而能够得到更稳定的定子4。

接着,详细说明转子3的构成。

如上所述,转子3具备转子支承件30,转子支承件30具有:位于其中央部的轮毂31;比轮毂31更位于外侧的环状的轮圈32;以及连接轮毂31与轮圈32的连结部33。

如图1所示,轮毂31具有贯通孔311,贯通孔311沿着旋转轴J贯通于上表面311a与下表面311b之间。轴2通过例如压入等固定于贯通孔311。由此,使得轴2与转子3固定。另外,沿旋转轴J的轮毂31的长度即轮毂31的轴向A上的长度大于轮圈32、连结部33的轴向A上的长度。由此,可确保轮毂31与轴2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提高固定的强度。其中,轴2与转子3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轮毂31的形状等也不限于上述情况。

如图3所示,轮圈32呈以旋转轴J为中心的圆环状,并具有沿着周向C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贯通孔321。贯通孔321沿着旋转轴J贯通于轮圈32的上表面321a与下表面321b之间。在贯通孔321中分别插入有永磁铁6。永磁铁6的数量根据轴向间隙电机1的相数和极数确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4个。此外,作为永磁铁6,可例举例如钕磁铁、铁氧体磁铁、钐钴磁铁、铝镍钴磁铁、粘结磁铁等,但不限于这些。

如图3所示,连结部33具备沿着径向R延伸的多个梁331。多个梁331以旋转轴J为中心沿着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并且连结轮毂31与轮圈32之间。即,连结部33包括从轮毂31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梁331。由此,多个梁331沿周向C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梁331彼此之间形成有空隙332。通过具有这样的梁331以及空隙332,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不显著地损害转子3的刚性。

此外,梁331的延伸图案不限于放射状。例如,梁331也可以彼此交叉呈格子状,也可以是以使空隙332的俯视形状呈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方式使梁331构成为蜂巢结构。

各梁331的俯视形状不受特殊限定,在图3中呈线状。并且,梁331包括线状地延伸的梁331的宽度、即梁331的与旋转轴J以及梁331所延伸的轴(径向R)双方正交的方向(周向C)的长度逐渐变化的部分。具体而言,梁331包括宽度互不相同的第一部分3311以及第二部分3312,第一部分3311的宽度比第二部分3312宽。如图3所示,在这样的梁331中,通过将第一部分3311设置于与轮毂31的连接部,即使是在应力集中于连接部的情况下,也会使梁331更难以变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转子3中的振动、噪音的产生。并且,在应力相对难以集中的第二部分3312中,通过将其宽度设为较窄,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转子3的轻量化。此外,梁331的俯视形状不限于线状,也可以是任意形状。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转子3具备设置于转子支承件30的上侧的加强部件91以及设置于转子支承件30的下侧的加强部件92。

加强部件91、92分别是俯视形状呈圆环状的板状的部件。其中,加强部件91设置为与轮圈32的上表面321a以及连结部33的上表面331a接触。另外,加强部件92设置为与轮圈32的下表面321b以及连结部33的下表面331b接触。由此成为转子支承件30被夹在两块加强部件91、92之间的状态。

通过设置这样的加强部件91、92,加强转子支承件30,并抑制产生弯曲变形、扭转变形。作为弯曲变形的例子,可例举例如如图4中箭头T1所示的沿轴向A的弯曲变形、如图4中箭头T2所示的沿周向C的弯曲变形等。作为扭转变形的例子,可例举例如如图4中箭头T3所示的绕沿径向R延伸的轴的扭转变形。通过设置加强部件91、92,能够抑制这些变形。

另外,作为加强部件91、92的构成材料,不受特殊限定,但优选使用杨氏模量比转子支承件30的构成材料高的材料。通过使用这样的材料,能够实现转子3的轻量化,并且抑制伴随轻量化的机械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将轻量化和低变形性并存的转子3。

另外,在轴向间隙电机1中,由于永磁铁6与定子4、5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较大的扭矩。该扭矩有时周期性地变动,在该情况下,在转子3产生振动,伴随于此而产生噪音。相对于此,通过设置加强部件91、92,能够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通过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能够抑制转子3旋转时产生的振动、噪音。

作为转子支承件30的构成材料,可例举例如不锈钢、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金属材料。另外,转子支承件30的构成材料优选是非磁性材料。由此,转子支承件30不容易对永磁铁6或线圈43所产生的磁通量产生影响,不容易产生扭矩降低等问题。作为非磁性材料,可例举例如奥氏体系不锈钢等。

另外,加强部件91在其中心部具有贯通孔911,加强部件92在其中心部具有贯通孔921。在贯通孔911、921分别插入有转子支承件30的轮毂31。

作为加强部件91、92的构成材料,可例举例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树脂材料等,可例举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材料。

另外,加强部件91、92优选包括电磁钢板。电磁钢板的杨氏模量较高,因此即使是转子支承件30的刚性低的情况,也可对转子支承件30赋予刚性。由此,尤其能够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而且,电磁钢板是软磁性材料,因此缓和N极磁铁和S极磁铁沿着周向C交替排列所产生的扭矩的变动、尤其是齿槽扭矩,抑制上述的转子3的振动、伴随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此外,加强部件91、92也可以包括电磁钢板以外的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作为电磁钢板以外的磁性材料,可例举例如无定形金属、坡莫合金、铁硅铝合金、铁钴合金、纯铁等软磁性材料。

加强部件91、92的平均厚度不受特殊限定,优选为0.10mm以上且1.50mm以下,更优选为0.20mm以上且1.00mm以下。这样的加强部件91、92抑制转子3的厚度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件30赋予充分的加强效果。因此,能够避免转子3的重量化及大型化,并且能够实现振动、噪音少的转子3。

加强部件91、92也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固定于转子支承件30。作为固定方法,可例举例如粘结剂、接合金属、焊接等,但优选使用粘结剂。通过使用粘结剂,不仅能够粘结转子支承件30与加强部件91、92之间,还能够粘结永磁铁6与加强部件91、92之间。其结果是,通过加强部件91、92,能够使转子3一体化,能够将转子3的变形抑制为特别小。

沿旋转轴J的永磁铁6的长度即永磁铁6的厚度与沿旋转轴J的贯通孔321的长度即贯通孔321的厚度大致相等。另外,永磁铁6的俯视形状与贯通孔321的俯视形状大致相等。由此,永磁铁6大致无缝隙地填充于贯通孔321。另外,能够将永磁铁6的上表面与轮圈32的上表面321a对齐,因此能够将加强部件91与轮圈32和永磁铁6双方粘结。同样地,能够将永磁铁6的下表面与轮圈32的下表面321b对齐,因此能够将加强部件92与轮圈32和永磁铁6双方粘结。其结果是,能够使转子3一体化。

此外,加强部件91与连结部33的上表面331a(第一面)接触。同样地,加强部件92与连结部33的下表面331b(第二面)接触。即,加强部件91、92设置于连结部33的面向旋转轴J的一端侧(上端侧)的上表面331a以及面向旋转轴J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的下表面331b双方。由此,能够抑制包括容易变形的梁331的连结部33的变形,抑制振动、噪音的产生。另外,在连结部33是具有梁331的构成的情况下,伴随转子3的旋转而容易产生风损,但由加强部件91、92覆盖连结部33,从而有助于减少该风损。此外,本说明书中“接触”是指直接或经由粘结剂等中间物间接的接触状态。

另外,加强部件91、92分别如上所述呈板状,并且连结梁331彼此。由此,能够使梁331彼此一体化,因此即使是在梁331彼此之间设置有空隙332的状态下也能够充分加强连结部33。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低变形性。

如上所述,连结部33具有位于梁331彼此之间的空隙332。通过具有这样的梁331以及空隙332,能够实现转子3的轻量化。

此外,空隙332也可以被有底的凹部代替。在该情况下,该凹部可以在上表面331a开口,也可以在下表面331b开口。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转子3的轻量化。

另外,在空隙332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空隙332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填充材料。作为填充材料,可例举例如粘结剂、树脂注塑材料、树脂泡沫、发泡材料等。通过设置填充材料,不对轻量化产生较大损害,就能够进一步加强转子3,从而能够强化低变形性。

另外,图1以及图2所示的加强部件91、92不仅设置于连结部33,还设置于轮圈32。即,加强部件91、92被设置为遍及连结部33至轮圈32。具体而言,加强部件91与轮圈32的上表面321a接触。同样地,加强部件92与轮圈32的下表面321b接触。由此,能够能够更牢固地加强因磁力容易变形的轮圈3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伴随连结部33以及轮圈32的变形而产生的转子3的振动、噪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加强部件91、92不仅与轮圈32接触,还与永磁铁6接触。由此,能够将轮圈32的变形抑制得特别小。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部件91设置于永磁铁6与定子5之间。同样地,加强部件92设置于永磁铁6与定子4之间。在这样配置的情况下,且在加强部件91、92是磁性体的情况下,能够缓和齿槽扭矩,能够抑制转子3中的振动、噪音的产生。

而且,图1以及图2所示的加强部件91、92还设置于轮毂31。具体而言,加强部件91与轮毂31的上表面311a接触。同样地,加强部件92与轮毂31的下表面311b接触。由此,加强部件91、92配置为从轮毂31经过连结部33而跨越到轮圈32。其结果是,能够使转子3几乎整体为一体化,能够将转子3的变形抑制得特别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1具备轴2、转子3以及定子4、5。轴2沿旋转轴J延伸。转子3具有轮毂31、环状的轮圈32、连接轮毂31与轮圈32的连结部33以及保持于轮圈32的永磁铁6,并与轴2一起绕旋转轴J旋转。定子4、5分别相对于转子3在与旋转轴J平行的轴向A上隔开间隙配置。并且,在转子3的连结部33设置有加强部件91、92。

在这样的轴向间隙电机1中,通过设置加强部件91、92,能够抑制连结部33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并且,通过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能够抑制转子3旋转时所产生的振动、噪音。

2.第一变形例

图5是示出图4的转子3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此外,在图5中,示出与图4相同部位的剖面。

在图4所示的转子3中,梁331的剖面是实心的。相对于此,图5所示的梁331A的剖面为中空的。即,图5所示的梁331A沿着径向R延伸,并且在梁331A的内部具有在梁331A的侧面不露出的中空部333。这样的梁331A不对弯曲强度产生较大损害,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噪音的产生,并且实现谋求更轻量化的转子3A。

在以上的第一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3.第二变形例

图6是示出图4的转子3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示出与图4相同部位的剖面。

在图6所示的转子3B中,连结部33B的梁331B具有在其上表面331a开口的凹部334a以及在下表面331b开口的凹部334b。这样的梁331B不对弯曲强度产生较大损害,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噪音的产生,并且能够实现谋求更轻量化的转子3B。此外,也可以省略凹部334a,334b中的任一方。

在以上的第二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4.第三变形例

图7是示出图4的转子3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此外,在图7中,示出与图4相同部位的剖面。

在图7所示的转子3C中,梁331C具有在其侧面331d开口的凹部335。这样的梁331C不对弯曲强度产生较大损害,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噪音的产生,并且能够实现谋求更轻量化的转子3C。

在以上的第三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5.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的简要构成的纵剖视图。

以下,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对于相同的事项省略其说明。此外,图8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转子3以及定子5的构成不同之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5具备定子芯52以及线圈53。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5D中,省略定子芯52以及线圈53。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向间隙电机1D具有单定子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3中,以从上下夹着转子支承件30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91、92。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3D中,省略加强部件9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省略加强部件91、92中的一方,能够实现转子3D的轻量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4设置有定子芯42以及线圈43,但在转子支承件30中,通过设置位于与定子芯42、线圈43相反一侧的面即转子支承件30的上表面的加强部件91,换言之,通过仅省略加强部件92,能够实现转子3D的轻量化,并充分加强转子3D。

这样的效果是基于以下理由得到的。定子芯42以及线圈43通过磁力吸引转子3D的永磁铁6,因此转子支承件30容易向图8的下方弯曲。相对于此,通过在转子支承件30的上表面设置加强部件91,对加强部件91施加在其面内拉伸的张力。而在加强部件91中具有相对于张力的充分的耐力。因此,能够充分抑制转子支承件30的变形。

因此,基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本实施方式双方,加强部件91、92设置于连结部33的面向旋转轴J的一端侧的上表面331a(第一面)以及面向旋转轴J的另一端侧的下表面331b(第二面)中的至少一方。由此,抑制包括容易变形的梁331的连结部33的变形,并抑制振动、噪音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3D中,加强部件91的外径变小。并且,加强部件91设置于比永磁铁6更靠轴2侧。由此,能够减小加强部件91的面积,能够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另外,永磁铁6其自身具有充分的刚性,作为抑制转子支承件30变形的加强体发挥功能。因此,即使不通过加强部件91覆盖永磁铁6,也能够充分抑制转子3D的变形。

此外,加强部件91的大小不限于上述大小,也可以是覆盖永磁铁6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大小。另外,也可以不省略加强部件92而设置加强部件92。在该情况下,可以以避开永磁铁6的方式设置,也可以以覆盖永磁铁6的方式设置。

在以上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6.结构解析

在此,为了评价转子的构成不同所引起的变形量的差,说明基于结构解析的模拟实验结果。

在模拟实验中,针对图2所示的转子3、图9所示的转子3Y以及图10所示的转子3Z,比较施加平移力、旋转力(扭矩)时的位移量。以下的表1示出模拟实验结果。

图9是示出作为现有例的转子3Y以及轴2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作为现有例的转子3Z以及轴2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的转子3Y的连结部33Y所具备的空隙332Y的俯视形状与图2所示的转子3的连结部33所具备的空隙332的俯视形状不同。另外,图9所示的加强部件91Y、92Y分别仅设置于转子3Y的轮圈32Y。

图10所示的转子3Z的连结部33Z所具备的空隙332Z的俯视形状与图2所示的转子3的连结部33所具备的空隙332的俯视形状相同。另一方面,连结部33Z的厚度大于图2所示的转子3的连结部33的厚度。另外,图10所示的加强部件91Z、92Z分别仅设置于转子3Z的轮圈32Z。

此外,表1的“重量”是转子3、3Y、3Z各自的重量。另外,表1的“位移量(1)”是沿着轴向A对永磁铁6的整体施加100N的平移力时永磁铁6沿轴向A的位移量。而且,表1的“位移量(2)”是沿着周向C对永磁铁6的整体施加6N·m的旋转力时永磁铁6沿周向C的位移量。

[表1]

如表1所示,相当于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转子3与相当于比较例的图9所示的转子3Y和图10所示的转子3Z相比,实现了轻量化。

另一方面,模拟实验的结果为,转子3的位移量(1)与比其重量重的转子3Y的位移量(1)和转子3Z的位移量(1)相比,也被抑制得充分小。另外,转子3的位移量(2)与转子3Y的位移量(2)和转子3Z的位移量(2)相比也被抑制得较小。

根据该结果,可知通过在连结部33设置加强部件91、92,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将位移量(1)以及位移量(2)抑制得充分小。

尤其是,在图9所示的转子3Y中,连结部33Y中的空隙332Y的面积比较小,因此可期待在连结部33Y单体中刚性比图2所示的连结部33的刚性高,然而在图2所示的转子3中,可知连结部33受到加强部件91、92所产生的充分的加强作用,从而具有与转子3Y同等以上的刚性。

同样地,图10所示的转子3Z的连结部33Z的厚度变厚,因此可期待在连结部33Z单体中刚性比图2所示的连结部33的刚性高,然而在图2所示的转子3中,可知连结部33受到加强部件91、92所产生的充分的加强作用,从而具有与转子3Z同等以上的刚性。

因此,可知至少将加强部件91、92设置于连结部33是有效的。此外,只要将加强部件91、92设置于连结部33,可以在连结部33设置像连结部33Y那样的圆形形状的空隙332Y,也可以将连结部33设为像连结部33Z那样比轮圈32Z厚的形状。

此外,虽然表1未示出,但可知图8所示的转子3D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将位移量(1)以及位移量(2)抑制得较小。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轴向间隙电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各部的构成能够替换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任意构成。另外,也可以在本发明附加其他任意的构成物。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的变形例、实施方式。另外,也能够设为固定轴,且将转子与定子的配置调换而使转子绕轴旋转的方式。

相关技术
  •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定子用绕线架
技术分类

061201128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