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由甘蔗鞭黑粉菌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目前我国经济危害性最严重的主要甘蔗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研究表明,黑穗病严重时可使甘蔗减产高达30%,同时还会影响翌年宿根蔗的生长,尤其是宿根蔗的黑穗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宿根蔗产量降低,宿根年限也越来越短,严重威胁甘蔗生产和蔗糖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蔗区的主栽品种均存在黑穗病发病率高的问题,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种植方法,综合采用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提供了有效防控甘蔗黑穗病的新途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种植方法,包括整地播种、施肥管理和田间管理。

所述整地播种的步骤包括:

将田地开沟、起垄,先在种植沟中撒入生石灰,覆盖地膜,5-10天后播种;

选择健康、无病虫的甘蔗切断作蔗种,将蔗种洗净后置于50-55℃的温水中浸泡15-30min,温水中加有杀菌剂,取出沥干,在种植沟中开平底播沟,浅播后覆土;

所述施肥管理的步骤包括:

播种前,在种植沟中施基肥,基肥包括氮磷钾肥20-30kg/亩、硅钙镁肥18-20kg/亩,氮磷钾肥中N、P

在甘蔗分蘖期,进行第一次追肥,所述追肥为叶面喷洒稀释500-1000倍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的用量为10-20kg/亩;

在甘蔗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所述第二次追肥为施加氮钾肥15-20kg/亩,氮钾肥中N和K

所述田间管理的步骤包括:

新植甘蔗种植2个月后和宿根蔗齐苗后,开始进行定期检查,每年全面检查4-6次,检查时拔除黑穗病病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病田不留病株宿根。

上述技术方案中:

进一步地,在整地播种的过程中:

所述生石灰的用量优选为0.1-0.5t/亩。

所述杀菌剂包含有5-15wt%的灭菌成分,所述灭菌成分为醚菌酯和三唑酮,醚菌酯和三唑酮的重量配比为1:50-50:1,优选为2:5。

所述杀菌剂的加入量优选为温水重量的0.1%-0.5%,以0.2%为最佳。

进一步地,在施肥管理的过程中:

所述基肥中,氮磷钾肥的N、P

所述第二次追肥中,氮钾肥的N和K

进一步地,在所述田间管理中:

所述拔除病株的具体步骤包括:

1)测绘整块田地的轮廓;

2)将田地的轮廓网格化,网格由边长均为L=0.5-1m的正方形方格组成,每个网格对应其所框选的小块区域;

3)检查时确定黑穗病病株所处的网格;若病株位于网格的边线上,则共有该边线的网格均确定为病株所处网格;

4)若带有黑穗病病株的网格数量n=1时,则直接拔除和烧毁该植株;若带有黑穗病病株的网格数量n>1时,则将所有病株所处网格的中点之间进行两两连线,连线的长度s满足s

更进一步地,所述轮廓网格化的步骤包括:

21)提取整块田地的轮廓线;

22)获取轮廓线内区域的质心;

23)建立以该质心为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4)以原点为起点向坐标系的四个象限铺设正方形网格,网格线平行于坐标轴;截取轮廓线内的网格,即可实现轮廓网格化。

更进一步地,轮廓网格化中还包括轮廓边沿处理的步骤。

所述轮廓边沿处理的具体方法为:

如果轮廓边沿的小块区域的面积小于方格面积的一半时,该区域并入临近的网格内;

如果轮廓边沿的小块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方格面积的一半时,该区域新建为一个网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整地播种施用生石灰,能够中和因大量施用化肥产生的酸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促使土壤胶体凝聚,有利于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施生石灰还减少了真菌的发生而增加有益微生物活动,可以减少病害,促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2、蔗种使用加有杀菌剂的热水浸种,杀菌剂的有效灭菌成分为醚菌酯和三唑酮,两者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杀灭蔗种表面的病菌,并且通过热水的浸泡进一步渗透和消灭蔗种内部的黑穗病病菌,确保了整个播种过程和甘蔗的成长初期免受黑穗病病菌的侵染;

3、施肥管理,分别在甘蔗播种时施基肥,分蘖期和拔节期各追肥一次,在这三个时期根据甘蔗的生长情况和所需营养成分的差异,针对性地施用不同种类和重量的肥料,并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确保了三个时期的营养供给;具体的,基肥中含有氮磷钾肥和硅钙镁肥,所施用的肥料种类最为齐全,确保了整个生长期,尤其是萌芽期和生长初期的营养,硅钙镁肥用于提供微量元素,肥料中提高了硅和钙含量,这两者中尤其是硅肥的施用能够减少黑穗病的发生;第一次追肥采用磷酸二氢钾叶肥,专门针对分蘖期设计,有利于植株分蘖期的生长;第二次追肥同样采用了氮钾肥,但是其与基肥中的氮钾肥的成分比例不同,适当增加了氮和钾的含量,更适应于甘蔗的拔节期;综上,三个时期施用不同肥料,提高甘蔗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黑穗病发生率;

4、田间管理时通过定期地全面巡回检查,能够将已经发生病变的病株及时拔除和烧毁,有效减少了黑穗病孢子在蔗田的积累,控制了病情的蔓延,特别有利于减少甘蔗后几年的黑穗病发病率;更具体地,本方法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将病株清除与田间测绘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通过将甘蔗地进行网格化分块处理,将病株清除范围精确化、标准化和合理化,能够精确、及时地将病株及其周围可能受到感染的植株拔除烧毁,而不是单纯地用工作人员的经验去判断病株的清除范围,有效避免了黑穗病病情的扩大化,将病情的危害减少,特别是大大减少了甘蔗后续几年黑穗病的发病株数;

5、本方法通过采用整地播种、施肥管理和田间管理三个主要措施,几个措施之间相互支持,多种措施多管齐下,黑穗病的防治始终贯穿于甘蔗的整个种植过程,显著降低黑穗病发病率及其引起的甘蔗损失,提高了甘蔗的产量,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附图说明

图1为田地轮廓网格化中坐标系确认的示意图。

图2为田地轮廓网格化中轮廓边沿处理及病株清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田间实验

本发明实施例设为六个、对照例设为一个,六个实施例采用以下的种植方法,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号,对照例1和对照例2采用常规种植方法,实验地点为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华兰乡,实施例和对照例的试验田为同一区域的分开的耕地,实施例和对照例均取3块试验田,每块2亩,试验田的光热、雨水条件一致,土壤条件近似。

实施例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1)整地播种:将田地开沟、起垄,先在种植沟中撒入生石灰,覆盖地膜,7天后播种;选择健康、无病虫的甘蔗切断作蔗种,将蔗种洗净后置于50℃的温水中浸泡25min,温水中加有杀菌剂,取出沥干,在种植沟中开平底播沟,浅播后覆土;

2)施肥管理:播种前在种植沟中施加基肥,基肥包括氮磷钾肥、硅钙镁肥;在甘蔗分蘖期,进行第一次追肥,所述追肥为叶面喷洒稀释磷酸二氢钾;在甘蔗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追肥,第二次追肥为施加氮钾肥;

3)田间管理:新植甘蔗种植2个月后和宿根蔗齐苗后,开始进行定期检查,每年全面检查5次,检查时拔除黑穗病病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病田不留病株宿根。其他田间管理按常规大田生产管理进行。

参考图1和图2,拔除黑穗病病株的步骤具体包括:

1)测绘整块田地的轮廓;

2)将田地的轮廓网格化,网格由边长均为L=1m的正方形方格组成,每个网格对应其所框选的小块区域;

轮廓网格化的步骤包括:

21)提取整块田地的轮廓线;

22)获取轮廓线内区域的质心;

23)建立以该质心为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4)以原点为起点向坐标系的四个象限铺设正方形网格,网格线平行于坐标轴;

25)截取轮廓线内的网格,进行轮廓边沿处理,即可;所述轮廓边沿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如果轮廓边沿的小块区域的面积小于方格面积的一半时,该区域并入临近的网格内;如果轮廓边沿的小块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方格面积的一半时,该区域新建为一个网格(即类似于图1中的平行四边形轮廓处理成图2中的多边形轮廓)。

3)检查时确定黑穗病病株所处的网格;若病株位于网格的边线上,则共有该边线的网格均确定为病株所处网格;

4)若带有黑穗病病株的网格数量n=1时,则直接拔除和烧毁该植株;若带有黑穗病病株的网格数量n>1时,则将所有病株所处网格的中点之间进行两两连线,连线的长度s满足s

参见图2,图中以圆形表示病株,带有标志“A”的网格区域中的植株,即为需要拔除烧毁的植株。

对照例1甘蔗的常规种植方法:

1)整地播种:将田地开沟、起垄,选择健康、无病虫的甘蔗切断作蔗种(蔗种不经过杀菌剂浸泡),在种植沟中开平底播沟,浅播后覆土;

2)施肥管理:播种前在种植沟中施加基肥:尿素10kg/亩、钙镁磷肥70kg/亩和硫酸钾7kg/亩;在甘蔗拔节期,进行第

3)田间管理:不进行田间黑穗病病株拔除,其他田间管理同实施例1-6。

对照例2甘蔗的常规种植方法:

与对照例1不同的是:3)田间管理:甘蔗种植后,每年全面检查12次,检查时拔除黑穗病病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其余同对照例1。

各个实施例的药、肥使用情况如下表1。

表1各个实施例的药、肥使用情况

统计种植甘蔗三年(1年新植、2年宿根)内的黑穗病发病率及甘蔗产量,结果为:

实施例1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1.9%,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8.5%,产量为6.7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1%,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3.9%,产量为6.0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5%,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1.8%,产量为5.5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6.07t/亩;

实施例2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2.1%,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9.1%,产量为6.6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5%,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4.1%,产量为5.5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7%,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2.0%,产量为5.1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5.73t/亩;

实施例3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2.0%,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8.9%,产量为6.5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3%,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4.0%,产量为5.8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6%,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2.0%,产量为5.3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5.87t/亩;

实施例4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2.1%,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9.2%,产量为6.2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4%,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4.2%,产量为5.7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6%,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2.6%,产量为5.2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5.70t/亩;

实施例5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1.9%,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8.8%,产量为6.4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2%,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3.9%,产量为5.9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6%,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2.1%,产量为5.2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5.83t/亩;

实施例6第一年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2.0%,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9.3%,产量为6.1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2.3%,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4.2%,产量为5.6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0.7%,加上因黑穗病拔除的甘蔗株数共计2.3%,产量为5.1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5.60t/亩;

对照例1第一年黑穗病发病率6.4%,产量为5.3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10.5%,产量为4.5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18.8%,产量为3.8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4.53t/亩。

对照例2第一年黑穗病发病率5.7%,产量为5.5t/亩,第二年甘蔗(第1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7.6%,产量为4.7t/亩,第三年甘蔗(第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11.6%,产量为4.1t/亩,三年平均产量为4.67t/亩。

田间实验表明了本发明的种植方法能够减少黑穗病发生,控制黑穗病的扩散,提高甘蔗产量和农户的收入。

以上实施例中未提及的部分按现有常规技术管理。

二、室内实验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将醚菌酯、三唑酮及其复配剂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稀释为5个浓度,设清水对照(除醚菌酯和三唑酮配比不同,其余同实施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甘蔗黑穗病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LC

表2醚菌酯、三唑酮及其复配剂不同配比下共毒系数情况

测定结果表明:醚菌酯和三唑酮的重量比为1:50-50:1时,共毒系数(CTC)大于120,具有明显增效作用;醚菌酯和三唑酮的重量比为1:25-1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醚菌酯和三唑酮的重量比为2:5时,共毒系数最大,表现为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对甘蔗黑穗病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这说明了本发明提供的杀菌剂能够有效杀灭甘蔗黑穗病病菌,将其结合到蔗种的热水浸泡中,是一种有效防范黑穗病的措施。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种植方法
  • 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