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7:31


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通过在车厢内的车顶内衬的端部设置临时保持片并且在车顶板的车厢内侧设置用于保持临时保持片的临时保持台,从而对车顶内衬进行临时保持。

车身包括设在车厢上部的车顶板和用于支承车顶板的车顶侧梁。在车顶板和车顶侧梁之间夹设有车顶侧垫。上述临时保持台设在车顶侧垫的后部侧方。卡定于车顶侧梁的多个卡定爪沿车辆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设于车顶侧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7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在将用于临时保持车顶内衬的上述车顶侧垫这样的临时保持构件安装于车顶板的情况下,从稳定地卡定临时保持构件的方面出发优选的是设置多个用于将临时保持构件安装于车顶板等的安装部。但是,在车厢内的布局的制约下有时难以确保多个上述安装部。在该情况下,临时保持构件容易晃动,有可能损害临时保持车顶内衬时的操作性,因此针对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而言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临时保持车顶内衬时的操作性的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包括组装于车顶板的车厢内侧的车顶内衬以及设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内衬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车顶内衬组装于所述车顶板之前临时保持所述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件,其中,所述临时保持构件具有安装于所述车顶板的安装部、用于临时保持所述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部、以及隔着所述安装部而位于所述临时保持部的相反侧的限制部,在将所述临时保持部朝向所述车顶板按压时,所述限制部通过与所述车顶板接触来限制所述临时保持部朝向所述车顶板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利用限制部限制了临时保持部朝向车顶板的移动。由此,在车顶内衬组装于车顶板之前将车顶内衬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时抑制了临时保持构件的晃动。因而,能够提高临时保持车顶内衬时的操作性。

此外,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临时保持构件设在车顶板和组装于所述车顶板的车厢内侧的车顶内衬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车顶内衬组装于所述车顶板之前临时保持所述车顶内衬,其中,该临时保持构件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车顶板;临时保持部,其用于临时保持所述车顶内衬;以及限制部,其隔着所述安装部而位于所述临时保持部的相反侧,在将所述临时保持部朝向所述车顶板按压而使所述临时保持部靠近所述车顶板时,所述限制部通过与所述车顶板接触来限制所述临时保持部朝向所述车顶板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以上述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为基础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针对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表示车辆上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车顶内衬的俯视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临时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临时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以临时保持部为中心的临时保持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临时保持构件安装于车顶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6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6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6的9-9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顶板;11、凹部;20、侧板;30、车顶内衬;31、开口部;32、贯通孔;33、贯通孔;34、卡定片;35、卡定孔;40、临时保持构件;40a、立壁;41、第1基部;42、第2基部;43、第1安装部;44、臂部;45、第2安装部;46、临时保持部;47、引导肋;48、第1鼓出部;48a、抵接部;49、第2鼓出部;49a、抵接部;50、限制部;51、贯通孔;52、电线保持部;60、电线;70、振动抑制构件;1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说明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辆100包括车顶板10和与车顶板1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连结的一对侧板20。另外,车顶板10和侧板20是通过将多种金属制的板相互接合而构成的。

在下文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简称作前后方向L、将前后方向L的前侧和后侧简称作前侧和后侧进行说明。此外,将车宽方向称作车宽方向W、将车宽方向W的外侧和内侧简称作外侧和内侧进行说明。

在车顶板10的车厢内侧组装有作为内饰构件的车顶内衬30。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设有一对临时保持构件40,在将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之前使该一对临时保持构件40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这些临时保持构件40设在车顶板10的后部的车宽方向W的两端附近。

<车顶内衬30>

如图2所示,车顶内衬3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L上较长的板状。车顶内衬30例如是通过使由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基材和由无纺布等形成的表皮材料重合而构成的,具有挠性。

在车顶内衬30的前部的车宽方向W的中央设有开口部31,该开口部31供未图示的顶部控制台安装。在开口部31的车宽方向W的两侧的部分设有一对贯通孔32。此外,3个贯通孔33在车宽方向W上相互空开间隔地设在车顶内衬30的后部。这些贯通孔32、33供未图示的用于将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的固定构件贯穿。

在车顶内衬30的后部的车宽方向W的两端设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卡定片34。在各卡定片34形成有贯通卡定片34的卡定孔35。卡定孔3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L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

<临时保持构件40>

如图1所示,一对临时保持构件40处于以在车宽方向W的中央与车宽方向W正交的平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的关系。在下文中,通过对从后侧观察前侧时的右侧的临时保持构件40的结构进行说明,从而省略与从后侧观察前侧时的左侧的临时保持构件40的结构相关的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临时保持构件40具有以越朝向后侧则越位于内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L倾斜地延伸的第1基部41和从第1基部41的后端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第2基部4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临时保持构件40由树脂材料形成。

在第1基部41的前部的外侧的部分设有用于将临时保持构件40安装于车顶板10的第1安装部43。本实施方式的第1安装部43是从第1基部41朝向车顶板10突出并且与设于车顶板10的未图示的安装孔卡合的夹子。

在第2基部42的后部设有朝向外侧突出并且向与车顶板10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呈曲柄状弯曲的臂部44。在臂部44的顶端设有用于将临时保持构件40固定于车顶板10的第2安装部45。第2安装部45的形状与第1安装部43的形状是同样的。另外,在临时保持构件40安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第1安装部43和第2安装部45在前后方向L上排列。

在第1基部41的比第1安装部43靠前侧且靠外侧的部分设有用于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的临时保持部46。临时保持部46形成为从第1基部41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其顶端朝向上方折回的钩状。通过使临时保持部46的顶端贯穿车顶内衬30的卡定片34的卡定孔35而被卡定,从而将车顶内衬30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40。

在下文中,将车顶内衬30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40时的车顶内衬30的相对于车顶板10而言的位置称作临时保持位置。

如图5所示,在临时保持部46的内侧的外表面设有从临时保持部46的基端侧延伸至顶端的引导肋47。引导肋47用于将从下方被按压于临时保持部46的车顶内衬30的卡定片34朝向临时保持位置引导。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1基部41的隔着第1安装部43而位于临时保持部46的相反侧的部分设有限制部50,该限制部50朝向内侧突出并且向车顶板10侧呈曲柄状弯曲。

如图6和图7所示,在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限制部50的顶端位于在车顶板10设置的凹部11内。此时,限制部50不与车顶板10接触。换言之,在限制部50和车顶板10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凹部11例如是为了供将车顶板10的上述多个板相互焊接起来的器械插入而设置的。另外,限制部50在临时保持构件40以单体组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也不与车顶板10接触。

在下文中,将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时的车顶内衬30的相对于车顶板10而言的位置称作组装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1基部41设有从第1基部41朝向下方鼓出的第1鼓出部48。第1鼓出部48沿着第1基部41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抵接部48a在第1基部41的延伸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地设于第1鼓出部48。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3个抵接部48a。如图8所示,第1鼓出部48的各抵接部48a在组装位置处抵接于车顶内衬30。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2基部42设有从第2基部42朝向下方鼓出的第2鼓出部49。第2鼓出部49沿着第2基部42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第1鼓出部48和第2鼓出部49相互空开间隔地设置。多个抵接部49a在第2基部42的延伸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地设于第2鼓出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3个抵接部49a。虽然省略图示,但是第2鼓出部49的各抵接部49a在组装位置处抵接于车顶内衬30。

如图4和图8所示,在第1基部41的后部且是第1鼓出部48和第2鼓出部49之间的部分设有贯通孔51。电线保持部52从贯通孔51的第2基部42侧的边缘部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电线保持部52的顶端朝向第1鼓出部48侧弯曲。电线保持部52设置为通过以上述边缘部为起点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够相对于第1鼓出部48靠近和相对于第1鼓出部48分开。

如图8所示,电线保持部52和第1鼓出部48之间的部分用于保持配置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的电线60。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电线保持部52保持直径不同的两根电线60。

如图3和图4所示,临时保持构件40具有朝向上方立起的立壁40a。立壁40a在整周的范围对包含第1基部41、第2基部42、臂部44及限制部50在内的外周缘进行包围。在立壁40a中的、第1基部41处的比限制部50靠前侧且靠内侧的部分和第2基部42处的后端部的内侧的部分设有振动抑制构件70。各振动抑制构件70夹入在车顶板10和临时保持构件40之间。由此,抑制了临时保持构件40相对于车顶板10的振动。振动抑制构件70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以夹持立壁40a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抑制构件70例如由无纺布形成。

接着,说明将车顶内衬30临时保持于车顶板10的临时保持过程以及组装于车顶板10的组装过程。

首先,使车顶内衬30从下方朝向车顶板10移动从而将车顶内衬30的卡定片34按压于临时保持部46。由此,卡定片34一边在引导肋47上滑动一边向外侧弹性地挠曲,因此将临时保持部46的顶端卡定于卡定片34的卡定孔35。这样,如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车顶内衬30被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40。

然而,在临时保持部46被卡定片34朝向车顶板10按压从而朝向车顶板10移动时,临时保持构件40有时会以各安装部43、45为起点地倾动。在该情况下,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限制部50会朝向与临时保持部46移动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即与车顶板10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移动。在此,由于限制部50位于车顶板10的凹部11内,因此该限制部50会通过朝向与车顶板10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移动而与车顶板10接触。由此,限制了临时保持构件40的倾动,也就是限制了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的移动。

如图9所示,接着,使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40的车顶内衬30朝向车顶板10移动,从而解除卡定片34与临时保持部46的卡定状态。此时,虽然临时保持部46处于贯穿于卡定片34的卡定孔35的状态,但是临时保持部46和卡定片34不接触。

之后,将上述的固定构件贯穿于车顶内衬30的各贯通孔32、33从而固定于车顶板10,从而将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此时,车顶内衬30抵接于临时保持构件40的各抵接部48a、49a。即,将临时保持构件40夹入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利用限制部50限制了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的移动。由此,在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之前将车顶内衬30临时保持于临时保持构件40时抑制了临时保持构件40的晃动。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车顶内衬30的临时保持构造包括组装于车顶板10的内侧的车顶内衬30以及设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并且用于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的临时保持构件40。临时保持构件40具有安装于车顶板10的第1安装部43和第2安装部45、用于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的临时保持部46、以及隔着第1安装部43而位于临时保持部46的相反侧的限制部50。在将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按压时,限制部50通过与车顶板10接触来限制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的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起到上述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时的操作性。

(2)在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限制部50不与车顶板10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因车辆振动等而引起临时保持构件40振动的情况下,抑制了限制部50与车顶板10的反复接触和分开。由此,能够抑制因限制部50与车顶板10的接触和分开而引起的异常噪声的产生。

(3)在临时保持构件40设有在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抵接于车顶内衬30的抵接部48a和抵接部49a。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从而使临时保持构件40的各抵接部48a、49a抵接于车顶内衬30。由此,将临时保持构件40夹入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车顶内衬30挠曲。

(4)在车顶板10和临时保持构件40之间设有用于抑制临时保持构件40相对于车顶板10的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70。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抑制了临时保持构件40相对于车顶板10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临时保持构件40与车顶板10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与上述的接触相伴的异常噪声的产生。

(5)临时保持构件40具有用于保持配置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的电线60的电线保持部52。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电线保持部52来保持配置在车顶板10和车顶内衬30之间的电线60。由此,能够在电线60的配置路径上设置临时保持构件40。因此能够提高临时保持构件40的设定位置的自由度。

(6)临时保持构件40具有安装于车顶板10的第1安装部43和第2安装部45、用于临时保持车顶内衬30的临时保持部46、以及隔着第1安装部43而位于临时保持部46的相反侧的限制部50。在将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按压时,限制部50通过与车顶板10接触来限制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的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起到以上述的效果(1)为基础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地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于技术上不相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地实施。

·临时保持构件40也可以具有多个电线保持部52。

·电线保持部52也可以省略。

·振动抑制构件70不限定于无纺布,此外例如也可以是弹性体等弹性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抑制构件70安装于临时保持构件40的立壁40a,但该振动抑制构件70只要夹入在车顶板10和临时保持构件40之间即可,也可以安装于车顶板10。

·振动抑制构件70也可以省略。

·也可以与车顶内衬30的形状相应地恰当变更各抵接部48a、49a的数量。

·各抵接部48a、49a也可以独立于各鼓出部48、49地设置。

·各抵接部48a、49a也可以省略。

·在车顶内衬30组装于车顶板10的状态下,限制部50也可以与车顶板10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利用限制部50提前限制临时保持部46朝向车顶板10的移动。

·车顶板10中的限制部50所接触的部位不限定于凹部11。上述部位只要能通过使限制部50接触从而限制临时保持部46的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位于限制部50的移动轨迹上的突起等。

·也可以替代车顶板10的卡定孔35而将突起设置于卡定片34并且在临时保持构件40的临时保持部46设置能够供卡定片34卡定的卡定孔,通过使上述构件相互卡定来临时保持车顶板10。

相关技术
  • 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及临时保持构件
  • 车顶内衬的临时保持构造
技术分类

0612011330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