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和极片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如何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是电池技术中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和极片制造设备,其能够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包括:第一辊,包括第一本体和凸起,所述凸起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面沿所述第一本体的周向延伸;第二辊,包括第二本体和凹槽,所述凹槽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面且沿所述第二本体的周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形成有供极片穿过的间隙,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所述凸起用于抵压所述极片的空箔区,使得所述空箔区塑性变形。

在上述方案中,在极片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时,利用凸起作用于空箔区,对空箔区施加一定的压力,配合凹槽对空箔区的支撑,以在保证空箔区在安全的条件下,塑性变形,达到展平空箔区的褶皱和对空箔区进行延展的效果,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中极片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的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形状互补。

在上述方案中,空箔区在凸起的压力作用下塑性变形,以吻合衔接于凹槽的表面,进而有效地展平空箔区的褶皱并将空箔区进行延展。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面圆弧过渡,所述凹槽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面圆弧过渡。

在上述方案中,凸起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面圆弧过渡,以及凹槽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面圆弧过渡,能够避免空箔区受凸起的下压张力后与极片的涂膜区出现较大的高度差而破损的情况发生,保证极片的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在所述第一辊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W,满足20mm≤W≤80mm。

在上述方案中,凸起的宽度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80mm,以对应不同规格的极片上空箔区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的凸出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面的尺寸为H,满足2mm≤H≤9mm。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每种规格的极片所要求达到的空箔区延展率不同,为此对凸起的高度范围进行限定,不同的凸起高度代表空箔区受凸起碾压后得到的延展率不同,其凸起的高度越大,意味着延展率越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第一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二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一一对应。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凸起和凹槽,以同时对极片上的多个空箔区碾压,有效提高解决空箔区褶皱和延展问题的效率,提高极片的产量,进而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加热部,用于对所述空箔区加热。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对空箔区进行加热,使得空箔区的残余应力和抗拉强度降低,柔韧性增加,以保证在凸起和凹槽对空箔区作用时,空箔区能够在较小的下压张力下塑性变形,延展拉伸,使得空箔区的褶皱有效地被展平,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极片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的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的内部。

在上述方案中,在极片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时,处于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内的加热部可对空箔区进行加热,以提高空箔区延展拉伸的效率,同时由于加热部设置在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的内部,能够使得极片延展装置结构紧凑,空间占用率低,避免空间浪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部独立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

上述方案中,由于加热部独立于第一辊和第二辊,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加热空箔区,保证对空箔区的加热效果;第二方面,第一辊和第二辊不需要设置加热部,故第一辊和第二辊结构简单,有效降低第一辊和第二辊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极片的走带方向,所述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的上游。

上述方案中,在极片穿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就通过加热部加热极片的空箔区,使得空箔区的残余应力和抗拉强度降低,柔韧性增加,以在凸起和凹槽对空箔区作用时,空箔区能够在较小的下压张力下塑性变形,延展拉伸,使得空箔区的褶皱有效地被展平,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极片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的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部为磁感加热部或远红外加热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第三辊,所述第三辊位于所述第二辊背离于所述第一辊的一侧,用于承托所述第二辊。

上述方案中,第三辊为托辊,其用于支撑第二辊和第一辊的重量,使得第一辊稳定地对空箔区施加下压张力,保证空箔区有效地塑性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中的一者为主动辊,另一者为从动辊。

上述方案中,一种情况,第一辊为主动辊,第二辊为从动辊,即第一辊主动转动,以对空箔区提供下压张力,第二辊被动转动,对空箔区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第一辊为从动辊,第二辊为主动辊,即第二辊主动转动,对空箔区提供支撑,并带动第一辊转动,使得第一辊对空箔区提供下压张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连接于所述主动辊,用于调节所述主动辊向所述极片施加的张力。

上述方案中,通过调节机构调节主动辊向极片施加的张力,能够调整空箔区的延展率,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片要求。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极片制造设备,包括:第一方面的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极片延展装置;冷压装置,用于对极片进行冷压,沿所述极片的走带方向,所述冷压装置设置于所述极片延展装置的下游。

上述方案中,通过极片延展装置对极片的空箔区进行延展除皱后,能够降低极片在冷压装置中冷压时断带的风险,进而提高极片的产能。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弧边直角型的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半直边圆角型的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直边圆角型的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直边直角型的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立体图。

图标:10-第一辊;11-第一本体;12-凸起;20-第二辊;21-第二本体;22-凹槽;30-加热部;40-第三辊;120-平直段;121-弧段;122-第一段;123-第二段;124-弧状段;125-直边段;126-第三段;127-第四段;100-极片;101-空箔区;102-涂覆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中,所提及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及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膜具有电子绝缘性,用于隔离相邻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防止相邻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短路。隔膜具有大量贯通的微孔,能够保证电解质离子自由通过,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透过性,所以,隔膜基本上不能阻挡锂离子通过。隔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极片制备过程中,通常包括制浆、涂布、冷压、极耳模切等工序。涂布工序包括将较搅拌好的活性物质涂抹在集流体上,使得集流体具有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涂覆区和未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空箔区,空箔区在经处理后(例如经极耳模切工序)作为极耳。一般地,为提高涂布效率,常采用辊涂工艺,辊涂是以转辊作活性物质的载体,活性物质在转辊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湿膜,然后借助转辊在转动过程中与集流体接触,将活性物质涂敷在集流体的表面。冷压工序为,通过冷压装置将附着有活性物质的极片进行碾压,一方面让涂覆的材料更紧密,提升能量密度,保证厚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管控粉尘和湿度。

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如何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是电池技术中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文已提及,采用辊涂工艺,可以提高涂布的效率,然而,采用辊涂工艺完成涂布的极片,在冷压工序时容易出现极片断带的情况。发明人发现,出现极片断带的原因在于,在涂布工序中,涂覆区受转辊压力作用,而空箔区不受转辊压力作用,致使涂覆区和空箔区的延展率不同,空箔区会产生褶皱,故使得极片在冷压工序时易出现断带的情况,影响极片的产能。

鉴于此,为降低极片在冷压工序中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的产能,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其包括第一辊和第二辊。第一辊包括第一本体和凸起,凸起设于第一本体的外周面沿第一本体的周向延伸。第二辊包括第二本体和凹槽,凹槽设于第二本体的外周面且沿第二本体的周向延伸。第一辊和第二辊平行设置,极片由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穿过走带,凸起和凹槽分别对应于极片的空箔区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面。当极片由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走带时,空箔区会在凸起和凹槽的共同作用下塑性变形,以展平空箔区的褶皱,且对空箔区进行延展,使得空箔区的延展率与涂覆区的延展率一致或者接近一致。

上述方案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对应极片的涂覆区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面,凸起和凹槽对应极片的空箔区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面。当极片走带于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时,凸出于第一本体的凸起会作用于空箔区,对空箔区施加一定的压力,配合凹槽对空箔区的支撑,以在保证空箔区在安全的条件下,塑性变形,达到展平空箔区的褶皱和对空箔区进行延展的效果,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中极片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的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极片延展装置用于极片空箔区的除皱和延展。极片延展装置可为极片制造设备的部分结构,极片制造设备还可以包括冷压装置,当极片由极片延展装置作用后,可经冷压装置冷压,完成极片的冷压工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4,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

极片延展装置包括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第一辊10包括第一本体11和凸起12,凸起12设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沿第一本体11的周向延伸。第二辊20包括第二本体21和凹槽22,凹槽22设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且沿第二本体21的周向延伸。其中,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平行设置,第一辊10与第二辊20之间形成有供极片100穿过的间隙,凸起12与凹槽22位置对应,凸起12用于抵压极片100的空箔区101,使得空箔区101塑性变形。

第一辊10为与第二辊20相对设置的部件,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供极片100穿过且走带的间隙。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设置方式可以为,第一辊10位于第二辊20的上方;或者,第一辊10位于第二辊20的下方。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辊10位于第二辊20的上方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本体11呈圆柱状,其中心轴线为第一辊10的中心轴线。凸起12凸设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且环设于第一本体11。凸起12对应于极片100的空箔区101,第一本体11对应于极片100的涂覆区102,即当极片100由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穿过时,凸起12作用于极片100的空箔区101的表面,第一本体11作用于极片100的涂覆区102的表面。

第二本体21呈圆柱状,其中心轴线为第二辊20的中心轴线。凹槽22凹陷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且环设于第二本体21。凹槽22对应于空箔区101的背离于凸起12的表面,第二本体21对应于涂覆区102的背离于第一本体11的表面。

塑性变形,指当凸起12和凹槽22作用于空箔区101时,能够使得展平空箔区101的褶皱,并对空箔区101进行延展。

在上述方案中,在极片100穿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时,利用凸起12作用于空箔区101,对空箔区101施加一定的下压张力,配合凹槽22对空箔区101的支撑,以在保证空箔区101在安全的条件下,塑性变形,到达展平空箔区101的褶皱和对空箔区101进行延展的效果,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中极片100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100的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凸起12与凹槽22形状互补。

“凸起12与凹槽22形状互补”,指凸起12向凹槽22凸出,当空箔区101位于凸起12和凹槽22之间时,凸起12的表面的任意位置作用于空箔区101时,能够使得空箔区101贴合于凹槽22的表面。

在上述方案中,空箔区101在凸起12的下压张力作用下塑性变形,以吻合衔接于凹槽22的表面,进而有效地展平空箔区101的褶皱并将空箔区101进行延展。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

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凹槽22的表面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

“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指凸起12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表面,二者之间的高度差通过圆弧结构补偿。其中,图7、图8以及图9中,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不为圆弧过渡,可以看作直角过渡,通过对比图4、图5、图7、图8以及图9,能够直观地了解“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

同理,“凹槽22的表面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指凹槽22凹陷于第二本体21的表面,二者之间的高度差通过圆弧结构补偿。

在上述方案中,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以及凹槽22的表面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圆弧过渡,能够避免空箔区101受凸起12的下压张力后与极片100的涂膜区出现较大的高度差而破损的情况发生,保证极片100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2和凹槽22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其包括但不限定:弧边圆角型、孤边直角形、孤边广角型、半直边圆角型、直边圆角型或直边直角型等。

其中,图4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弧边圆角型,弧边指凸起12与第一本体11的表面之间通过弧边过渡,凹槽22与第二本体21的表面之间通过弧边过渡;圆角指凸起12的面向凹槽22的表面呈弧状,凹槽22面向凸起12的表面呈弧状。

图5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孤边广角型。以凸起12为例解释,弧边广角指,凸起12与第一本体11之间通过弧边过渡,且凸起12包括平直段120和弧段121,平直段120通过弧段121与弧边连接。

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弧边直角型的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图6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孤边直角型,以凸起12为例解释,弧边直角指,凸起12与第一本体11之间通过弧边过渡,且凸起12包括第一段122和第二段123,第一段122和第二段123均为平直段,第一段122通过第二段123与弧边连接。

请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半直边圆角型的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图7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半直边圆角型,以凸起12为例解释,凸起12为弧状,凸起12的边缘直接与第一本体11的表面连接,二者之间未通过弧状结构(弧边)过渡。

请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直边圆角型的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图8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直边圆角型,以凸起12为例解释,凸起12包括弧状段124和直边段125,直边段125处于弧状段124的两端,弧状段124通过直边段125与第一本体11的表面连接。

请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呈直边直角型的凸起12和凹槽22的示意图。图9所示的凸起12和凹槽22为直边直角型,以凸起12为例解释,凸起12包括第三段126和第四段127,第四段127处于第三段126的两端,且第四段127和第三端126相互垂直,第三段126通过第四段127与第一本体11的表面连接,第四段127与第一本体11的表面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凸起12的表面与第一本体11的外表面圆弧过渡时,即凸起12和第一本体11之间倒圆角时,该倒圆角的尺寸为R(可参见图4和图5),满足1mm≤R≤7mm。一些实施例中,R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或者7mm。

上述方案中,凸起12与第一本体11之间设置有倒圆角,以适应空箔区101和涂覆区10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的极片100,通过限定倒圆角的尺寸范围,以对应绝缘层的尺寸,避免凸起12下压空箔区101时,对绝缘层造成破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凸起12在第一辊1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W,满足20mm≤W≤80mm。

凸起12在第一辊1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凸起12的宽度,凸起12的宽度对应空箔区101的宽度,以在凸起12作用于空箔区101时,能够作用于空箔区101的任意位置。不同规格的极片100的空箔区101的宽度不同,一般地,现有的不同规格的极片100的空箔区101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20mm-80mm,通过限定凸起12的宽度W的取值范围,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片100。对应地,凹槽22在第二辊2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与凸起12的宽度一致。

在上述方案中,凸起12的宽度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80mm,以对应不同规格的极片100上空箔区101的宽度。凸起12的宽度(W)的取值可以为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65mm、70mm、75mm或者8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适应20mm宽度的空箔区101,凸起12的宽度(W)可以为20m;为适应30mm宽度的空箔区101,凸起12的宽度(W)可以为30mm;为适应50mm宽度的空箔区101,凸起12的宽度(W)可以为50mm;为适应60mm宽度的空箔区101,凸起12的宽度(W)可以为60mm。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加图4和图5,凸起12的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的尺寸为H,满足2mm≤H≤9mm。

凸起12的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的尺寸为凸起12的高度,凸起12的高度对应空箔区101的延展率。由于每种极片100所要求达到的空箔区101的延展率不同,而不同高度的凸起12对应不同延展率的空箔区101。凸起12的高度越高,意味着该凸起12作用于空箔区101后,该空箔区101的延展率越大。对应地,凹槽22的凹陷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的尺寸与凸起12的高度一致。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每种规格的极片100所要求达到的空箔区101延展率不同,为此对凸起12的高度范围进行限定,不同的凸起12高度代表空箔区101受凸起12碾压后得到的延展率不同,其凸起12的高度越大,意味着延展率越大。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2的宽度(H)的取值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或9mm。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结合图1、图2以及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极片100的示意图。

凸起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起12沿第一本体11的轴向间隔分布。凹槽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凹槽22沿第二本体21的轴向间隔分布,凹槽22与凸起12一一对应。

如图10,为提高涂布效率,通过辊涂工艺,采用条纹涂膜方式进行涂布,以在极片100上形成多个间隔布设的空箔区101,在后续工序中,通过分切以将该极片100分切为多个。

凸起12和凹槽22的数量为多个,以对应集流体上的多个空箔区101。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凸起12和凹槽22,以同时对极片100上的多个空箔区101碾压,有效提高解决空箔区101褶皱和延展问题的效率,提高极片100的产量,进而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2,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加热部30,加热部30用于对空箔区101加热。

加热部30为能够产生热量,以对空箔区101加热的部件。

单纯采用凸起12和凹槽22作用于空箔区101时,施加压力大,由于空箔区101本身延展有限,极大的降低空箔区101的容忍度(断裂抗拉强度),且压延后箔材残留应力大,不利于褶皱的消除,在后续极片100冷压过程中容易造成断带;尤其是遇到空箔区101本身存在针孔、凹凸点、烂边等因运输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时,单纯采用凸起12和凹槽22对空箔区101碾压的方式,对空箔区101的延展效果不佳。为此,通过加热部30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空箔区101受热后,抗拉强度降低,柔韧性增加,凸起12和凹槽22作用时,空箔区101容易在较小张力下延展拉伸,减少断带风险。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使得空箔区101的残余应力和抗拉强度降低,柔韧性增加,以保证在凸起12和凹槽22对空箔区101作用时,空箔区101能够在较小的下压张力下塑性变形,延展拉伸,使得空箔区101的褶皱有效地被展平,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极片100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100的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加热部30设置于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的内部。

“加热部30设置于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的内部”,指第一本体11的内部设置有加热部30;或,第二本体21的内部具有加热部30;或,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加热部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部30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内的内热辊,内热辊可以为电阻加热结构。

“加热部30设置于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的内部”,也可以理解为,加热部30为第一辊10的部分结构;或者,加热部30为第二辊20的部分结构;或者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分别具有加热部30;即极片100通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时,第一辊10和/或第二辊20能够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10和/或第二辊20的加热方式可以为:蒸汽加热辊加热、导热油加热辊加热、电热管加热辊加热或电阻丝加热辊加热技术,其中,蒸汽加热辊加热、导热油加热辊加热、电热管加热辊加热或电阻丝加热辊加热技术为现有的常规的辊加热技术,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赘述。

在上述方案中,在极片100穿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时,处于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内的加热部30经过对第一本体11上凸起12或第二本体21上的凹槽22加热,以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进而提高空箔区101延展拉伸的效率(当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的内壁分别设置有加热部30时,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能够同时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以使得空箔区101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同时由于加热部30设置在第一本体11和/或第二本体21的内部,能够使得极片延展装置结构紧凑,空间占用率低,避免空间浪费。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11,图1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延展装置的立体图。加热部30独立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

“加热部30独立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指加热部30为独立的部件,在图11示例性地绘制了两个加热部30,两个加热部30处于空箔区101的上方,以给对应的空箔区101进行加热。在其他实施例,加热部30可以处于空箔区101的下方。

上述方案中,由于加热部30独立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加热空箔区101,保证对空箔区101的加热效果;第二方面,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不需要设置加热部30,故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结构简单,有效降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沿极片100的走带方向,加热部30设置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上游。

“加热部30设置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上游”,指极片100先经过加热部30再由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穿过,即空箔区101先被加热部30加热,再被凸起12和凹槽22碾压。

上述方案中,在极片100穿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就通过加热部30加热极片100的空箔区101,使得空箔区101的残余应力和抗拉强度降低,柔韧性增加,以在凸起12和凹槽22对空箔区101作用时,空箔区101能够在较小的下压张力下塑性变形,延展拉伸,使得空箔区101的褶皱有效地被展平,从而降低后续冷压工序极片100断带的风险,提高极片100的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加热部30为磁感加热部30或者远红外加热部30。

磁感加热部30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远红外加热部30利用红外光热辐射的方式对空箔区101进行加热。由于磁感加热部30或者远红外加热部30的加热方式均为现有的常规的加热方式,为此本申请不进行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2以及图11,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第三辊40,第三辊40位于第二辊20背离于第一辊10的一侧,用于承托第二辊20。

第三辊40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辊20的中心轴线平行,一般地,第一辊10处于第二辊20的上方,第二辊20处于第三辊40的上方。

第三辊40为托辊,其用于支撑第二辊20和第一辊10的重量,使得第一辊10稳定地对空箔区101施加下压张力,保证空箔区101有效地塑性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中的一者为主动辊,另一者为从动辊。

主动辊为能够主动转动的辊,从动辊为经主动辊作用,而跟随转动的辊。参见图2,在图2中,第一辊10为主动辊,第一辊10具有驱动轴。参见图11,在图11中,第二辊20为主动辊,第二辊20具有驱动轴。

上述方案中,一种情况,第一辊10为主动辊,第二辊20为从动辊,即第一辊10主动转动,以对空箔区101提供下压张力,第二辊20被动转动,对空箔区101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第一辊10为从动辊,第二辊20为主动辊,即第二辊20主动转动,对空箔区101提供支撑,并带动第一辊10转动,使得第一辊10对空箔区101提供下压张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图中未示出),连接于主动辊,用于调节主动辊向极片100施加的张力。

上述方案中,通过调节机构调节主动辊向极片100施加的张力,能够调整空箔区101的延展率,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片100要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极片制造设备,包括上文描述的极片延展装置以及冷压装置。冷压装置用于对极片100进行冷压,以使得极片100完成冷压工序。沿极片100的走带方向,冷压装置设置于极片延展装置的下游。

上述方案中,通过极片延展装置对极片100的空箔区101进行延展除皱后,能够降低极片100在冷压装置中冷压时断带的风险,进而提高极片100的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其位于冷压装置的上游,用于对极片100的空箔区101延展除皱。极片延展装置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辊10、第二辊20以及第三辊40。极片100由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的间隙穿过而走带,第三辊40为托辊,承托第二辊20,以保证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稳定性。第一辊10为主动辊,其包括第一本体11和凸起12(凸起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起12沿第一本体11的轴向间隔设置),凸起12设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并沿第一本体11的周向延伸,第一本体11的内部设置有加热部30,加热部30能够对第一本体11以及凸起12加热。第二辊20为从动辊,其包括第二本体21和凹槽22,凹槽22设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且沿第二本体21的周向延伸,第二本体21的内部同样设置有加热部30,加热部30能够对第一本体11以及凹槽22加热。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内的加热部30均为设置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内的电磁加热辊。由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均具有加热部30,故在极片100穿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时,能够对极片100的空箔区101加热,提高空箔区101的柔韧性,这样在极片100走带过程中,利用凸起12作用在空箔区101,施加一定的下压张力,将其压延到与凹槽22吻合衔接,达到展平褶皱、箔材延展的效果,使得极片100在冷压工序中的断带率降低。其中,凸起12和凹槽22的形状互补,凸起12和凹槽22的形状为弧边圆角型,凸起12在第一辊1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W为40mm,凸起12的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的尺寸H为4mm,凸起12和第一本体11之间倒圆角时,该倒圆角的尺寸为R为1mm。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见图5和图1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延展装置,其位于冷压装置的上游,用于对极片100的空箔区101延展除皱。极片延展装置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辊10、第二辊20以及第三辊40。极片100由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之间的间隙穿过而走带,第三辊40为托辊,承托第二辊20,以保证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稳定性。第一辊10为从动辊,其包括第一本体11和凸起12(凸起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起12沿第一本体11的轴向间隔设置),凸起12设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并沿第一本体11的周向延伸。第二辊20为主动辊,其包括第二本体21和凹槽22,凹槽22设于第二本体21的外周面且沿第二本体21的周向延伸。极片延展装置还包括加热部30,该加热部30为磁感加热部30,以独立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地对空箔区101加热。加热部30处于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的上游,以在极片100穿过第一辊10和第二辊20前对空箔区101加热,提高空箔区101的柔韧性,这样在极片100走带过程中,利用凸起12作用在空箔区101,施加一定的下压张力,将其压延到与凹槽22吻合衔接,达到展平褶皱、箔材延展的效果,使得极片100在冷压工序中的断带率降低。其中,凸起12和凹槽22的形状互补,凸起12和凹槽22的形状为弧边广角型,凸起12在第一辊1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W为50mm,凸起12的凸出于第一本体11的外周面的尺寸H为5mm,凸起12和第一本体11之间倒圆角时,该倒圆角的尺寸为R为3mm。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