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停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如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内的道路拥堵和停车位短缺问题逐渐加剧。这种情况对交通流畅性和城市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的地面停车场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辆数量,在城市交通管理和停车设备领域,停车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停车位短缺、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停车设备,如地下停车场和平面停车场,虽然有一定效率,但却存在空间占用大、操作效率低、环境影响大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创新解决方案。可升降的停车设备的发展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一种潜在方式,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提高停车位的容量和效率。现有技术在空间效率、操作效率、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传统停车设备占用大量地面面积,手动操作需要时间和劳动力,容易导致交通阻塞,还存在环境问题和车辆安全隐患。

例如专利号公开号为CN 110700657 A的一种简易升降立体停车设备,公开了“包括机架,机架上竖向升降安装有载车板,载车板下方设有由动力装置驱动的支撑臂,载车板与支撑臂之间设有拉杆载车板上通过第一转轴铰接安装有挂钩,支撑臂上设有与挂钩相适配的销轴,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拉板,拉板与载车板之间设有拉簧,载车板上通过第二转轴铰接安装有手柄,手柄与拉板之间设有拉线,手柄包括铰接安装于载车板上的安装端和便于操作的自由端,挂钩与销轴处于脱开状态时,自由端位于载车板的下方。本发明解决了目前简易升降立体停车设备安全性能不可靠、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广泛应用于立体车库中。”上述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对车辆的升降,但是该设备较为笨重,且在车辆上升后,底部的空间被大量的机械部件所占用,不能够有效的在下部停放车辆以合理利用空间,且上述结构在下方停放车辆后当需要取上方的车辆时需要启动下方的车辆进行移开,使用极为不便。另外有些停车场地大多为地面上方两层的停车设备,停车空间利用率也较低,为了更好的运用停车空间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停放三层的立体停车设备。另外常规的可升降停车设备在使用时经常需要用到减震装置,因为载车板在上升或者下降时需要使用缓冲减震装置来实现载车板的停放;现有的载车板减震装置或则其他类似的物品减震装置大多为一个简单的减震垫或者一个减震弹簧,在使用时缓冲减震效果不佳,在升降或者降落时易载车板以造成较大的上下波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地面上方两层停车地面下方可一层停车的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三层停车平台,每层停车平台包括有多个水平分布的载车板,所述最下方的一层停车平台位于地面之下,最上方的一层停车平台位于地面至上,中间的一层停车平台与地面平齐,所述地下一层停车平台与最上方的停车平台中的载车板可上下移动,中间一层的载车板可左右移动。当上部或者下部的载车板需要进行载车或者卸车时,将中部的载车板进行横向移动,使得需要上移或者下落的载车板对应的中部停车平台位置空出,以方便上方或者下方的载车板进行下落或者上移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中部设置有中间横梁支架,中间一层的停车平台位于中间横梁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上部设置有顶部横梁支架,顶层的停车平台位于顶部横梁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横梁之间前后两侧设置有轨道,中间一层的停车平台上设置有多个载车板一,载车板一前后两端沿着轨道左右移动,以方便移动载车板一将需要上移或者下落的载车板移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载车板一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载车板一沿着导轨横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载车板一左右两侧均可转动的设置有传动杆,传动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滚轮,滚轮可滚动的位于轨道上,驱动电机带动传动杆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停车平台与底部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二与载车板三上方的中间横梁支架、顶部横梁支架上均设有升降电机,载车板二与载车板三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横梁支架、顶部横梁支架下方的支撑架上分别设置有转杆,每个转杆对应一个载车板,每个所述转杆上分别固定设置有齿轮一,升降电机带动齿轮一进行转动,转杆左右两端均固定设置有齿轮二与齿轮三,齿轮二与齿轮三上分别设置有链条一与链条二,链条一下端与载车板后端固定连接,链条二前端与载车板前端固定连接,通过链条一与链条二带动载车板上下移动,链条一与链条二后端分别绕过齿轮二与齿轮三,链条一与链条二后端固定连接有配重块,配重块竖直下垂。

所述载车板三下方的地面上设置有减震垫块机构用来缓解载车板下落时的惯性。

所述减震垫块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垫块,底板中部可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有缓冲轮,缓冲轮可上下移动的位于底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缓冲轮设置在升降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升降槽,升降块可上下移动的位于升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槽左右两侧下部均开设有滑块槽,升降块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滑块,滑块可上下移动的位于滑块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与升降块之间为转动连接,滑块与升降块之间设置有转轴,滑块与升降块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升降块可绕转轴转动的位于升降槽内;两个滑块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四,弹簧四底部与滑块槽底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槽底部开设有弹簧槽,弹簧槽内设有弹簧一,弹簧一上端与升降块底部固定连接,弹簧一下端与弹簧槽一底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轮为两个,缓冲轮对称分布在升降块前后两侧,两个缓冲轮与升降块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支撑杆上端与缓冲轮转动连接,支撑杆下端与升降块之间为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包括有双头螺杆,双头螺杆中部设置有转动块,双头螺杆两端分别螺纹贯穿有螺母,双头螺杆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支撑杆内侧可转动的设置有转动座,转动座与螺母之间设置有弹簧二。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部可左右移动的设置有限位轮,限位轮与底板之间设置有传动板,底座上开设左右传动板槽,传动板可转动的位于传动板槽内,限位轮可转动的位于传动板上端,传动板为L形钝角结构,传动板上部可相对底座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板底部外侧设置有导向座,传动板底部可转动的位于导向座内,导向座可向左右移动的位于传动板槽内,传动板右侧固定设置有弹簧三,弹簧三后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传动板槽侧面开设有导向座槽,导向座可左右移动的位于导向座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的滑块外侧固定连接有挤压块,挤压块下表面为斜面结构,传动板底部位于挤压块下方,挤压块外侧面开设有弧形凹槽,传动板底部可转动的设置有卡杆。

本发明使用时,通过控制器来控制整个装置的启停,控制器为现有技术能实现下述功能控制即可,每个载车板的移动方式方法为本装置独有,当需要将车辆停放在上方的载车板二上时,通过控制中部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一,驱动电机带动载车板一进行横向移动,使得需要上方下落的载车板二下方的停车平台上空出位置,以方便载车板下落。再通过控制需要下落的载车板二对应的升降电机进行转动,升降电机通过链条四进行转动时带动齿轮一进行转动,升降电机输出端固定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齿轮一之间设置有链条四;进而带动转杆进行转动,转杆进行转动时带动齿轮二与齿轮三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载车板二上的连接的链条一与链条二进行移动,链条一与链条二放下时载车板下落,后端连接的配重块上移。(载车板二上的链条一中部设置有齿轮五,齿轮五可转动的设置在顶部横梁支架上,链条一从上方绕过齿轮五与载车板二后端连接;载车板二上的链条二中部设置有齿轮四,齿轮四可转动的设置在顶部横梁支架上,链条二从上方绕过齿轮四与载车板二前端连接;)直至载车板二下落至与地面平齐位置,将车辆移动至载车板二上,再控制其对应的升降电机进反转,带动载车板二向上移动,配重块向下移动,避免链条二与链条一脱离齿轮二与齿轮三,同时避免链条摆动。当需要将上方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下移落车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来实现车辆卸下。

当需要对底部的载车板三进行停放车辆时,也将其对应的上方的中部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一进行平移,给其腾出位置方便对应下方的载车板三向上移动;通过控制器控制升降电机进行转动,带动载车板三上的连接的链条一与链条二进行移动,链条一与链条二收起时载车板上移,后端连接的配重块下移。(载车板三上的链条一底部与载车板三后端连接;载车板三上的链条二中部设置有齿轮六、齿轮七、齿轮八,齿轮六、齿轮七、齿轮八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架上,链条二从下方绕过齿轮六、齿轮七,再从上方绕过齿轮八与载车板三前端连接;)直至载车板三上移至与地面平齐位置,将车辆移动至载车板三上,再控制其对应的升降电机进反转,带动载车板三向下移动,配重块向上移动,避免链条二与链条三脱离齿轮二与齿轮三,同时避免链条摆动。当需要将下方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上移取车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来实现车辆卸下。

也可以在中间位置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进行停放车辆,以合理的利用空间停放更多的车辆;且最下层的载车板直接与地面接触时,为了避免载车板下落时直接与地面硬性接触造成地面或者载车板损坏,设置有减震垫块机构以缓冲载车板的下落速度。减震垫块机构放置在载车板的下方,当载车板向下移动时,载车板首先接触缓冲轮,如果载车板底部不平整则首先接触一个缓冲轮,载车板继续下压,则升降块绕着转轴转动,使得另外一侧的缓冲轮与载车板底部进行接触贴合,两个缓冲轮分布在转轴的两侧,因此能够在载车板向下移动时实现升降块的转动使得两个缓冲轮都能与载车板地面进行接触;两个缓冲轮接触后向下移动,支撑杆向下转动,弹簧二受拉,同时弹簧四受压,缓冲轮给与载车板一个向上的弹力,实现对载车板的缓冲,载车板继续向下移动,弹簧二与弹簧四给与载车板的弹力越大,进而实现对载车板向下移动的缓冲作用。直至载车板将缓冲轮上表面与垫块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垫块为橡胶弹性材质,用于承接载车板,避免发生硬性碰撞,实现二级缓冲。当载车板挤压缓冲轮向下移动时,由于两个缓冲轮向外张开,因此在与载车板接触向外扩张时缓冲轮转动,避免了对载车板下表面的划损。在载车板向下移动时,升降块向下移动,挤压块斜面对传动板下部进行挤压,使得挤压板绕着导向座进行转动,导向座为L形钝角结构,在转动时导向座上方的限位轮向内移动,实现限位轮向载车板侧面移动,直至载车板侧面与限位轮进行贴合,当挤压块继续向下移动时,限位轮无法继续向载车板继续移动,此时传动板向外移动,导向座向外移动,弹簧三受压,当载车板不在下落时卡杆卡入弧形卡槽,以上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零部件尺寸配合的选择来实现,为现有技术不做技术赘述。

当载车板向上移动时,当载车板与缓冲轮脱离前,限位轮始终能够保持与载车板侧面贴合,当载车板与缓冲轮脱离时,升降块受两个弹簧二的作用向上移动,带动挤压块向上移动,刚好使得卡杆脱离弧形卡槽,以上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弹簧四的弹力作用来实现上述功能,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载车板继续向上移动,载车板与限位轮脱离,限位轮复位。

通过转动转动块可以调节两侧的螺母距离双头螺杆中心位置的距离,进而调节两个缓冲轮在不受外力时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对物品的缓冲反作用力越大,且双头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可以保证同时调节两个弹簧外端距离双头螺杆中部的距离。设置有弹簧一可以保证载车板上移时,两个缓冲轮始终朝向上方。

有益效果:该装置可以实现对地面上两层的载车板进行车辆停放,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地下负一层的载车板进行车辆停放,且有效的利用停车空间,只需要中部的停车平台空出一个载车板的空隙,即可实现上中下三层载车板的车辆停放;同时设置有减震垫块机构可以实现对载车板的缓冲,并且设置有限位轮可以对载车板的侧面进行限位,避免其大幅度左右晃动,设置有限位轮可自动对下落载车板侧面进行挤压贴合的机构使用时更加便捷,且设置有两个缓冲轮可以适应底部不同凹凸平面的载车板。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发明的上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明的链条一、齿轮五、链条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明的配重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发明的齿轮四、链条二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发明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发明的后侧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发明的载车板三、链条二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发明的链条一、链条二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发明的载车板三、链条一、链条二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发明的滚轮、轨道、传动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发明的载车板三、链条一、链条二、驱动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发明的滚轮、轨道、传动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俯视图。

图17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前侧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8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底板局部剖视图。

图19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导向座、传动板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发明的减震垫块机构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墙面、2.支撑架、3.顶部横梁支架、4.载车板二、5.载车板一、6.载车板三、7.中间横梁支架、8.减震垫块机构、801.底板、802.垫块、803.限位轮、804.升降槽、805.支撑杆、806.升降块、807.传动板、808.缓冲轮、809.滑块、810.弹簧四、811.弹簧槽、812.弹簧一、813.传动板槽、814.导向座槽、815.弹簧三、816.导向座、817.挤压块、818.卡杆、819.转动座、820.弹簧二、821.螺母、822.双头螺杆、823.转动块;9.升降电机、10.链条四、11.链条一、12.齿轮五、13.链条二、14.转杆、15.齿轮一、16.齿轮二、17.齿轮三、18.配重块、19.齿轮四、20.滚轮、21.轨道、22.传动杆、23.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20所示,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新型坑式穿越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包括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置有三层停车平台,每层停车平台包括有多个水平分布的载车板,所述最下方的一层停车平台位于地面之下,最上方的一层停车平台位于地面至上,中间的一层停车平台与地面平齐,所述地下一层停车平台与最上方的停车平台中的载车板可上下移动,中间一层的载车板可左右移动。当上部或者下部的载车板需要进行载车或者卸车时,将中部的载车板进行横向移动,使得需要上移或者下落的载车板对应的中部停车平台位置空出,以方便上方或者下方的载车板进行下落或者上移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

支撑架2中部设置有中间横梁支架7,中间一层的停车平台位于中间横梁支架7上。支撑架2上部设置有顶部横梁支架3,顶层的停车平台位于顶部横梁支架3上。

中间横梁之间前后两侧设置有轨道21,中间一层的停车平台上设置有多个载车板一5,载车板一5前后两端沿着轨道21左右移动,以方便移动载车板一5将需要上移或者下落的载车板移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

每个载车板一5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23,通过驱动电机23带动载车板一5沿着导轨横向移动。载车板一5左右两侧均可转动的设置有传动杆22,传动杆22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滚轮20,滚轮20可滚动的位于轨道21上,驱动电机23带动传动杆22转动。

顶部停车平台与底部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二4与载车板三6上方的中间横梁支架7、顶部横梁支架3上均设有升降电机9,载车板二4与载车板三6通过驱动电机23实现升降。

中间横梁支架7、顶部横梁支架3下方的支撑架2上分别设置有转杆14,每个转杆14对应一个载车板,每个所述转杆14上分别固定设置有齿轮一15,升降电机9带动齿轮一15进行转动,转杆14左右两端均固定设置有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上分别设置有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链条一11下端与载车板后端固定连接,链条二13前端与载车板前端固定连接,通过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带动载车板上下移动,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后端分别绕过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后端固定连接有配重块18,配重块18竖直下垂。

所述载车板三6下方的地面上设置有减震垫块机构8用来缓解载车板下落时的惯性。所述减震垫块机构8,包括底板801,所述底板801上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垫块802,底板801中部可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有缓冲轮808,缓冲轮808可上下移动的位于底板801上。缓冲机构还包括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806,缓冲轮808设置在升降块806上。

底板801上开设有升降槽804,升降块806可上下移动的位于升降槽804内。升降槽804左右两侧下部均开设有滑块809槽,升降块806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滑块809,滑块809可上下移动的位于滑块809槽内。

滑块809与升降块806之间为转动连接,滑块809与升降块806之间设置有转轴,滑块809与升降块806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升降块806可绕转轴转动的位于升降槽804内;两个滑块809下端分别设置有弹簧四810,弹簧四810底部与滑块809槽底部连接。升降槽804底部开设有弹簧槽811,弹簧槽811内设有弹簧一812,弹簧一812上端与升降块806底部固定连接,弹簧一812下端与弹簧槽811一底部连接。

缓冲轮808为两个,缓冲轮808对称分布在升降块806前后两侧,两个缓冲轮808与升降块806之间通过支撑杆805连接,支撑杆805上端与缓冲轮808转动连接,支撑杆805下端与升降块806之间为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杆805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包括有双头螺杆822,双头螺杆822中部设置有转动块823,双头螺杆822两端分别螺纹贯穿有螺母821,双头螺杆822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支撑杆805内侧可转动的设置有转动座819,转动座819与螺母821之间设置有弹簧二820。

底板801上部可左右移动的设置有限位轮803,限位轮803与底板801之间设置有传动板807,底座上开设左右传动板槽813,传动板807可转动的位于传动板槽813内,限位轮803可转动的位于传动板807上端,传动板807为L形钝角结构,传动板807上部可相对底座进行转动。传动板807底部外侧设置有导向座816,传动板807底部可转动的位于导向座816内,导向座816可向左右移动的位于传动板槽813内,传动板807右侧固定设置有弹簧三815,弹簧三815后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传动板槽813侧面开设有导向座槽814,导向座816可左右移动的位于导向座槽814内。内侧的滑块809外侧固定连接有挤压块817,挤压块817下表面为斜面结构,传动板807底部位于挤压块817下方,挤压块817外侧面开设有弧形凹槽,传动板807底部可转动的设置有卡杆818。

本发明使用时,通过控制器来控制整个装置的启停,控制器为现有技术能实现下述功能控制即可,每个载车板的移动方式方法为本装置独有,当需要将车辆停放在上方的载车板二4上时,通过控制中部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一5,驱动电机23带动载车板一5进行横向移动,使得需要上方下落的载车板二4下方的停车平台上空出位置,以方便载车板下落。再通过控制需要下落的载车板二4对应的升降电机9进行转动,升降电机9通过链条四10进行转动时带动齿轮一15进行转动,升降电机9输出端固定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齿轮一15之间设置有链条四10;进而带动转杆14进行转动,转杆14进行转动时带动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载车板二4上的连接的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进行移动,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放下时载车板下落,后端连接的配重块18上移。(载车板二4上的链条一11中部设置有齿轮五12,齿轮五12可转动的设置在顶部横梁支架3上,链条一11从上方绕过齿轮五12与载车板二4后端连接;载车板二4上的链条二13中部设置有齿轮四19,齿轮四19可转动的设置在顶部横梁支架3上,链条二13从上方绕过齿轮四19与载车板二4前端连接;)直至载车板二4下落至与地面平齐位置,将车辆移动至载车板二4上,再控制其对应的升降电机9进反转,带动载车板二4向上移动,配重块18向下移动,避免链条二13与链条一11脱离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同时避免链条摆动。当需要将上方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下移落车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来实现车辆卸下。

当需要对底部的载车板三6进行停放车辆时,也将其对应的上方的中部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一5进行平移,给其腾出位置方便对应下方的载车板三6向上移动;通过控制器控制升降电机9进行转动,带动载车板三6上的连接的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进行移动,链条一11与链条二13收起时载车板上移,后端连接的配重块18下移。(载车板三6上的链条一11底部与载车板三6后端连接;载车板三6上的链条二13中部设置有齿轮六、齿轮七、齿轮八,齿轮六、齿轮七、齿轮八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架2上,链条二13从下方绕过齿轮六、齿轮七,再从上方绕过齿轮八与载车板三6前端连接;)直至载车板三6上移至与地面平齐位置,将车辆移动至载车板三6上,再控制其对应的升降电机9进反转,带动载车板三6向下移动,配重块18向上移动,避免链条二13与链条三脱离齿轮二16与齿轮三17,同时避免链条摆动。当需要将下方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上移取车时,也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来实现车辆卸下。

也可以在中间位置的停车平台上的载车板进行停放车辆,以合理的利用空间停放更多的车辆;且最下层的载车板直接与地面接触时,为了避免载车板下落时直接与地面硬性接触造成地面或者载车板损坏,设置有减震垫块机构8以缓冲载车板的下落速度。减震垫块机构8放置在载车板的下方,当载车板向下移动时,载车板首先接触缓冲轮808,如果载车板底部不平整则首先接触一个缓冲轮808,载车板继续下压,则升降块806绕着转轴转动,使得另外一侧的缓冲轮808与载车板底部进行接触贴合,两个缓冲轮808分布在转轴的两侧,因此能够在载车板向下移动时实现升降块806的转动使得两个缓冲轮808都能与载车板地面进行接触;两个缓冲轮808接触后向下移动,支撑杆805向下转动,弹簧二820受拉,同时弹簧四810受压,缓冲轮808给与载车板一5个向上的弹力,实现对载车板的缓冲,载车板继续向下移动,弹簧二820与弹簧四810给与载车板的弹力越大,进而实现对载车板向下移动的缓冲作用。直至载车板将缓冲轮808上表面与垫块802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垫块802为橡胶弹性材质,用于承接载车板,避免发生硬性碰撞,实现二级缓冲。当载车板挤压缓冲轮808向下移动时,由于两个缓冲轮808向外张开,因此在与载车板接触向外扩张时缓冲轮808转动,避免了对载车板下表面的划损。在载车板向下移动时,升降块806向下移动,挤压块817斜面对传动板807下部进行挤压,使得挤压板绕着导向座816进行转动,导向座816为L形钝角结构,在转动时导向座816上方的限位轮803向内移动,实现限位轮803向载车板侧面移动,直至载车板侧面与限位轮803进行贴合,当挤压块817继续向下移动时,限位轮803无法继续向载车板继续移动,此时传动板807向外移动,导向座816向外移动,弹簧三815受压,当载车板不在下落时卡杆818卡入弧形卡槽,以上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零部件尺寸配合的选择来实现,为现有技术不做技术赘述。

当载车板向上移动时,当载车板与缓冲轮808脱离前,限位轮803始终能够保持与载车板侧面贴合,当载车板与缓冲轮808脱离时,升降块806受两个弹簧二820的作用向上移动,带动挤压块817向上移动,刚好使得卡杆818脱离弧形卡槽,以上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弹簧四810的弹力作用来实现上述功能,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载车板继续向上移动,载车板与限位轮803脱离,限位轮803复位。

通过转动转动块823可以调节两侧的螺母821距离双头螺杆822中心位置的距离,进而调节两个缓冲轮808在不受外力时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对物品的缓冲反作用力越大,且双头螺杆822的螺纹旋向相反可以保证同时调节两个弹簧外端距离双头螺杆822中部的距离。设置有弹簧一812可以保证载车板上移时,两个缓冲轮808始终朝向上方。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波长转换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 用于在真空沉积工艺中在基板上进行材料沉积的设备、用于在基板上进行溅射沉积的系统和用于制造用于在基板上进行材料沉积的设备的方法
  • 膜框架、显示基板制造系统和显示基板制造方法
  • 颜色转换组合物、颜色转换层、波长转换基板、波长转换基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器
  • 颜色转换组合物、颜色转换层、波长转换基板、波长转换基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51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