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闭式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目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医疗检查和治疗设备,内窥镜可以经口进入肺部、胃部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状况,同时可以通过内窥镜的工作通道进行所需的吸痰、活检、给药、冲洗等功能。

现有的内窥镜,医生直接将内窥镜的插入部分伸入人体进行检查等动作,在使用过程是开放的,从而会有以下不足:

1、内窥镜与人体天然孔道之间没有在一个密闭空间内,病人排出的飞沫有会增加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特别是在呼吸传染疾病上的治疗;

2、在连接呼吸机设备情况下,内窥镜在使用完成后无法密闭式取出,容易造成通气泄露和感染等问题;

3、对于一次性内窥镜,在使用完成后,插入组织部分缺少防护,在报废周转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的密闭性。

一种密闭式内窥镜,包括:

窥镜本体,包括操作部和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中空设置,并用于伸入人体;

操作接头,所述操作接头可滑动安装在所述插入部,且所述操作接头的滑动方向沿所述插入部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操作接头包括刮片组件,所述刮片组件用于刮除所述插入部上的附着物;以及

防护软套,套设在所述插入部上,且所述防护软套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和所述刮片组件,以使得所述插入部能够沿所述刮片组件处进出所述防护软套。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防护软套的长度,以限制所述插入部抽离所述刮片组件。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刮片组件包括套筒和设置在所述套筒内圈的刮料件,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套筒,且所述防护软套背离所述操作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筒上;所述刮料件用于刮除所述插入部外圈上的附着物。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刮料件上开设有刮料孔,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刮料孔设置,且所述插入部与所述刮料孔过盈配合。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刮片组件还包括卡位部,所述卡位部套设于所述套筒靠近所述防护软套一端,且所述卡位部内圈与套筒外圈之间设置有容纳间隙,所述容纳间隙用于容纳并定位所述防护软套。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外圈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卡紧筋位,所述卡位部内圈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紧筋位配合卡紧的第二卡紧筋位,所述防护软套卡设于所述第一卡紧筋位与第二卡紧筋位之间。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接头还包括接头组件和开关组件,所述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于与气管插管连接,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呼吸设备连接,所述第三接头用于与所述开关组件连接;所述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刮片组件与第三接头之间,并用于隔绝或贯通所述接头组件和刮片组件。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组件包括连接管和滑动部,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刮片组件连通;所述滑动部沿所述连接管径向可滑移的安装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滑动部能够控制所述连接管的贯通和封闭。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上设置有吸引接口与工作通道,所述吸引接口用于通气吸引,所述工作通道与所述插入部中空腔连通,并用于排污或下器械。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接头还包括冲洗组件,所述冲洗组件包括冲洗接头和封堵盖,所述操作接头内设置有容纳所述插入部附着物的容纳槽,所述冲洗接头一端与所述容纳槽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封堵盖密封,在进行冲洗时,所述冲洗接头用于接通冲洗液。

据上述实施例的密闭式内窥镜,由于操作接头滑动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防护软套套设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且防护软套一端与操作部连接,另一端与操作接头连接,使得插入部在使用前一直处于防护软套内的空间,在使用内窥镜时,操作接头沿插入部滑动,防护软套折叠压缩,插入部伸出防护软套的部分正常进入人体进行检查和治疗等,插入部其他部分始终处于防护软套内,从而提高内窥镜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密闭性,降低病人排出的异物对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实现在使用、清洗、周转或报废等全过程中的隔绝防护;另一方面,也可用于一次性内窥镜的密闭式防护,可以杜绝在内窥镜抛弃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密闭式内窥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密闭式内窥镜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密闭式内窥镜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操作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操作接头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中刮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种实施例中刮片组件与开关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1、窥镜本体;11、操作部;111、吸引接口;112、工作通道;113、吸引按钮;12、插入部;121、主软管;122、头端;2、操作接头;21、刮片组件;211、卡位部;2111、第二卡紧筋位;212、前嘴;2121、第一卡紧筋位;213、前嘴座;2131、定位段;2132、连接段;214、刮料件;2141、刮料孔;215、容纳间隙;22、接头组件;221、第一接头;222、第二接头;223、第三接头;23、开关组件;231、连接管;2311、上管;2312、下管;232、滑动部;2321、安装板;2322、推板;2323、密封垫;2324、通孔;2325、通孔;2326、安装槽;24、冲洗组件;241、冲洗接头;242、封堵盖;25、容纳槽;3、防护软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内窥镜是目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医疗检查和治疗设备,内窥镜可以经口进入肺部、胃部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状况,同时可以通过内窥镜的工作通道进行所需的吸痰、活检、给药、冲洗等功能。

现有的内窥镜包括手持的操作部、伸入人体的插入部设置在插入端远离操作部一端的观测部,插入部设置为细长的形状,操作部能够操控观测部移动进行观测;在使用时,医生手持操作部将插入部送入组织内部,通过调节操作部观测组织内部。然而现有的内窥镜在使用时通常是开放的,内窥镜与人体天然孔道之间没有在一个密闭空间内,病人排出的飞沫有会增加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特别是在呼吸传染疾病上的治疗;在连接呼吸机设备情况下,内窥镜在使用完成后无法密闭式取出,容易造成通气泄露和感染等问题;对于一次性内窥镜,在使用完成后,插入部缺少防护,在报废周转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内窥镜在反复进出人体内后,内窥镜插入管外壁容易附着污染物,在使用时无法及时清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护软套使得内窥镜的使用环境始终处于密闭式的,降低病人排出的异物对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保证内窥镜的密闭性。

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密闭式内窥镜,包括窥镜本体1、操作接头2和防护软套3;窥镜本体1包括操作部11和插入部12,插入部12中空设置,并用于伸入人体;操作接头2设置在插入部12,并可沿插入部12长度方向滑动;防护软套3套设在插入部12上,且防护软套3一端连接于操作部11,另一端连接于操作接头2,以使得插入部12能够沿操作接头2处进出防护软套3;内窥镜在使用时,通过操作接头2滑动控制插入部12伸出的长度,且伸出防护软套3的插入部12伸入人体进行检查,未伸出的插入部12始终处于密闭的防护软套3内,保证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的密闭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防护软套3可选择透明或者半透明薄膜,厚度在0.02-0.2mm均可,材质优先选择具有一定拉伸性能的薄膜,比如PU薄膜、PE薄膜等。插入部12逐渐伸出操作接头2时,防护软套3收缩褶皱,在完成检查后,插入部12抽回,防护薄膜套拉伸展开并包住插入部12。

请参考图2和图3,操作部11即操作手持位置,操作部11上设置有吸引接口111、工作通道112和吸引按钮113,插入部12包括连通的主软管121和头端122,主软管121一端连接在操作部11,并与工作通道112连通,头端122连接于主软管121背离操作部11的一端并与主软管121连通,且在现有的内窥镜中,前端设置为观测端,并能够通过操作端控制;工作通道112与主软管121管内腔连通,用于下器械;吸引接口111与插入部12中空腔连通,用于通气提供吸力吸引排污,按压吸引按钮113控制吸引接口111进行吸引。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5,操作接头2包括刮片组件21、接头组件22、开关组件23和冲洗组件24,刮片组件21、开关组件23和接头组件22依次连通,刮片组件21连接于防护软套3背离操作部11一端,接头组件22设置在刮片组件21背离防护软套3一侧,开关组件23用于隔绝或贯通接头组件22和刮片组件21;刮片组件21用于刮除插入部12上的附着物,冲洗组件24设置在开关组件23与刮片组件21之间,并用于冲洗刮除的附着物;接头组件22用于接通气管插管和呼吸设备。

请参考图6和图7,刮片组件21包括卡位部211、套筒和设置在套筒内圈的刮料件214,插入部12穿过套筒,且防护软套3背离操作部11一端通过卡位部211连接于套筒上;刮料件214用于刮除插入部12外圈上的附着物。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请参考图6和图7,套筒包括前嘴212和前嘴座213,刮料件214采用挂片,前嘴212的外侧沿周向设有挡环,卡位部211和前嘴座213分别设置在前嘴212的两端,并分别分布在挡环的两侧;刮片固定在前嘴212和前嘴座213之间,刮片用于刮除插入部12上的附着物;前嘴座213背离前嘴212一端连接开关组件23,前嘴座213包括定位段2131和连接段2132,定位段2131套设并固定在前嘴212上,且连接段2132内径小于定位段2131内径,刮料件214夹持固定在前嘴212端壁与连接段2132靠近定位段2131的端壁之间。

请参考图6,刮片上开设有与前嘴212内腔连通的刮料孔2141,插入部12穿过刮料孔2141设置,插入部12与刮料孔2141过盈配合,便于刮除插入部12外壁的附着物;插入部12的长度大于防护软套3的长度,以限制插入部12抽离刮片组件21,将附着物隔绝在刮片背离防护软套3的外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刮料孔2141的直径小于插入部12外径,刮片材质优先选用软质的材料,比如硅胶、橡胶等,以使得刮料孔2141有一定的弹性并紧抵在插入部12外壁,刮除附着物的同时保持刮片朝向防护软套3一侧处于密闭的空间内。

请参考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卡位部211采用卡箍,卡箍同轴套设于前嘴212靠近防护软套3一端的周侧,且卡箍内圈与前嘴212外圈之间设置有容纳防护软套3的容纳间隙215;前嘴212外圈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卡紧筋位2121,卡箍内圈设置有与第一卡紧筋位2121对应的第二卡紧筋位2111,防护软套3卡设于第一卡紧筋位2121与第二卡紧筋位2111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紧筋位2121与第二卡紧筋位2111均设为凸起的结构,并沿卡箍内圈均匀分布,通过相对设置的凸起结构配合卡紧,实现对防护软套3的卡紧固定。

请参考图4和图5,接头组件22采用多通接头,包括第一接头221、第二接头222和第三接头223,第一接头221用于与气管插管连接,第二接头222用于与呼吸设备连接,第三接头223用于内窥镜进出;开关组件23连接于第三接头223处,其中,第一接头221和第三接头223相对设置并与插入部12平行,内窥镜使用完毕后闭开关组件23,不会影响到呼吸设备的正常供氧。

请参考图5和图8,开关组件23包括连接管231和滑动部232,连接管231一端与第三接头223连通、另一端与套筒连通;滑动部232沿连接管231径向可滑移的安装在连接管231上,滑动部232能够控制连接管231的贯通和封闭。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请参考图8和图9,滑动部232包括安装板2321、推板2322和密封垫2323,安装板2321沿连接管231径向固定在连接管231上,且安装板2321上贯通设置有与连接管231内腔连通的安装槽2326;密封垫2323密封设置在开关槽内,且密封垫2323上开设有通孔2325,推板2322滑动安装在安装槽2326的槽口,并用于推动密封垫2323在安装槽2326内移动;连接管231包括上管2311和下管2312,连接段2132插入上管2311并连接固定,第三接头223插入下管2312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推动推板2322带动密封垫2323移动,使得通孔2325与两端的上管2311和下管2312连通,从而可以将插入部12沿着第三接头223的通道前推,正常进入人体进行检查和治疗等,此时插入部12外侧的防护软套3收缩褶皱,并始终包住插入部12。密封垫2323上设置有闭孔,避孔设置为盲孔,通孔2325与闭孔沿安装槽2326方向分布,在内窥镜使用完成后或者需要清洗时,将插入部12抽回,防护软套3拉伸展开,在插入部12抽回过程中,插入部12外壁的附着物会被刮片刮取下来,留在刮片和密封垫2323之间,在插入部12的头端122退回密封垫2323后侧时,即可推动推板2322使得闭孔封闭上管2311和下管2312的通道,此时即可以清洗。

请参考图4和图9,冲洗组件24包括冲洗接头241和封堵盖242,密封垫2323关闭后,刮片与密封垫2323之间设置为容纳插入部12附着物的容纳槽25,冲洗接头241一端与容纳槽25连通,另一端通过封堵盖242密封,在进行冲洗时,冲洗接头241用于接通冲洗液。在内窥镜使用完成需要清洗时,即关闭开关垫后,此时插入部12外壁附着物已被留在刮片和密封垫2323之间的容纳槽25内,容纳槽25形成密闭腔体,在冲洗入口接入所需的冲洗液,同时使用内窥镜操作部11上的吸引接口111,通过头端122上的工作通道112口即可将容纳槽25内的异物进行稀释和抽取排出。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原理为:请参考图1,内窥镜在使用前,防护软套3套设在插入部12上,操作接头2处于插入部12的前端;请参考图3,内窥镜在使用时,推动推板2322带动密封垫2323移动,使得通孔2325与两端的上管2311和下管2312连通,插入部12伸出接头组件22,插入部12外侧的防护软套3收缩褶皱,而插入部12伸出接头组件22的部分伸入人体,未伸出的插入部12处在防护软套3的密闭空间内,此时可以从工作通道112下器械沿插入部12正常进入人体进行检查和治疗等。

请参考图9,在内窥镜使用完成后,将插入部12抽回,防护薄膜套拉伸展开,防护软套3始终包住插入部12,且在插入部12抽回过程中,插入部12外壁的附着物会被刮片刮取下来,留在刮片外,由于插入部12的长度大于防护薄膜长度,所以插入部12的头端122不会被抽离刮片;在插入部12的头端122退回密封垫2323后侧时,推动推板2322使得上管2311和下管2312通过闭孔隔绝封闭,此时插入部12被刮下的附着物已被留在刮片和开关垫之间的容纳槽25内,容纳槽25形成密闭腔体;且密封垫2323关闭后,即可将刮片组件21和开关组件23进行快速分离,接头组件22上连接的呼吸设备可以正常供养。

请参考图1和图9,在冲洗容纳槽25时,在冲洗入口接入所需的冲洗液,同时使用内窥镜操作部11上的吸引接口111,冲洗液进入容纳槽25内稀释冲洗并沿插入部12的头端122进入主软管121,最后将液体自吸引接口111排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防护软套3的设计,将内窥镜的插入部12始终置于密闭式的使用环境下,降低病人排出的异物对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实现在使用、清洗、周转或报废等全过程中的隔绝防护。且本方案中的内窥镜可为重复性内窥镜,也可用于一次性内窥镜的密闭式防护;在用于一次性内窥镜时,可以杜绝在内窥镜抛弃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124